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4-06-06朱诗蕊
摘 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建筑类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的卓越工程建设人才,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文章首先分析了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开展的必要性,阐述了当前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创新思政课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理念、结合工程伦理教育挖掘思政课程资源、立足顶层设计视角完善思政教育体系、融入建筑类特色案例等一系列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旨在培养更多具有责任担当和社会意识的建筑人才。
关键词:建筑类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4)11-0053-04
为迎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以支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重大战略实施。通过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培养多样化、创新型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适应新兴产业需求。在建筑工程类专业,响应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等,加强思政教育,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新工科”理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背景下,建筑类高校的思政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引导未来建筑人才树立正确价值观、担当社会责任的基石。
一、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愈发重大。近年来,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等权威机构相继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使命,要求在“新工科”建设中培养出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进而在全球工程创新与人才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2]
在此背景下,建筑类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变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传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时代的需求,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建筑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仅注重技术和专业的培训远远不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作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僅要求其具备艺术和技术上的卓越,还需要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思政课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发他们对伦理、社会责任和创新的思考,使他们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优秀建筑工程人才。
二、当前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
传统的思政课被认为是一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的课程,重点放在了政治思想、社会体制等方面,这种单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培养建筑人才的需求。[3]建筑领域的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技术层面,更加强调社会责任、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然而,许多思政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政治理论框架中,未能充分融入建筑领域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对于课程的关联性和实用性产生疑虑,影响了他们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性
一方面,教学内容往往停留在抽象的层面,缺乏与实际工程实践的深入结合。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理论知识,但很难将其与真实的建筑项目联系起来,导致学生难以将道德伦理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对复杂的伦理决策。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在涵盖范围上较为狭窄,没有充分涵盖建筑领域的伦理问题。建筑领域的伦理问题涉及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社会利益等多个方面,现有的教学内容往往只侧重于少数几个方面,忽略了其他重要议题,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伦理素养,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伦理挑战。
(三)思政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许多建筑类高校中,思政课教学往往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较大的割裂,专业课程通常注重技术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而思政课则强调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在现实生活中,建筑师和工程师往往需要在复杂的工程实践中进行伦理判断和决策,而这正是思政教育所强调的。由于专业课和思政课之间的割裂,学生可能难以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面临伦理问题时无所适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功能上存在“分隔”,一般情况下两者被看作是独立的领域,缺乏有效的联系和融合,使得学生可能在第一课堂中获得一些理论知识,但很难将其运用到实践中。
三、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建筑工程类人才培养备受关注,培养建筑工程领域人才要符合国际主流并适应中国实际,具备创新思维、责任担当、引领精神和高综合素质。[4]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清楚认识到当前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从多方面协同创新,共同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创新思政课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理念
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具备创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思政课往往强调道德观念的传递,但在培养现代工程师中,工程伦理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道德决策的培养。因此,创新思政课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理念势在必行。
1. 教学理念要强调将工程伦理融入实际工程实践中
建筑类高校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程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伦理决策的讨论与分析。例如,针对某一建筑项目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难题,学生可以就环保、文化保护等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伦理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伦理决策的能力。
2. 教学理念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建筑类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设计、项目规划等,让他们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过程中感受工程伦理。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会公益性建筑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伦理决策所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工程伦理的重要性,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理念要强调跨学科融合
工程伦理涉及伦理学、法律、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应引入多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多角度地理解工程伦理。例如,可以邀请伦理学家、法律专家等跨学科教授参与课程讲解,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伦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结合工程伦理教育挖掘思政课程资源
在建筑类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将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挖掘思政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实际的教育体验,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伦理观念。[5]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工程伦理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如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等,引导学生思考工程伦理问题。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本质时,可以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在工程实践中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侧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建筑工程发展的引领作用。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可以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实际,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及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建筑工程实践中,引导学生认识伦理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系,培养他们在工程实践中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结合美丽中国建设,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介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营中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目标。例如,可以通过讨论建筑材料的选择、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案例,提升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关注环保问题的意识。
(三)立足顶层设计视角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在建筑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顶层设计的视角至关重要,涉及整体规划、资源配置、目标设定等方面,旨在确保思政教育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中得以充分融合和发展。
1. 统筹协调,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立足顶层设计,建筑类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委员会,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制订长远的发展策略和目标,确保思政教育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使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得到有效融合。[6]思政教育应与学校其他教育环节有机衔接,形成全程贯穿的培养路径。例如可以将思政教育纳入学生入学教育、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等环节中,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和引导,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全面发展。
2. 结合“新工科”建设,推动融合发展
可以将工程伦理等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嵌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受思政教育的引导。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课程中,引入相关的伦理案例,让学生思考结构设计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实践和科研活动中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项目,例如学生可以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参与城市规划和环保项目等,通过实际行动体验思政教育的实际应用,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意识,丰富他们的实践经历。
3.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融合
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伦理、责任、文化等问题,然后将这些理念延伸到课外实践中进行实际操作。[7]例如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思想对建筑工程发展的影响,鼓励他们在课外活动中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
在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将学生组织起来参与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安排学生前往乡村地区,了解当地的发展需求,协助当地居民制订发展规划,提供技术支持等。针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前往相关地区,开展环境美化工作。为乡村绘制文化墙,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融入设计中,既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意和设计能力。
(四)融入建筑类特色案例开展思政课教学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要途径,讲述有关中国建筑的故事,结合思政课和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设立多个主题案例模块,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融入特色案例,培养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建筑人才。
1. 通过红色案例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红色建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和重要文化遗产,见证着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红色建筑案例,不仅能够生动地传达党的光辉历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融入自身的建筑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的故居、红军长征出发地等为例,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红色建筑的历史瞬间,引导学生回溯当时的历史情境,了解党的前辈们在艰苦条件下的斗争和奋斗历程。[8]讲述与红色建筑相关的故事,如毛泽东同志在故居中制定重要决策、红军在出发地的英雄壮举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党的历史,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还要将红色建筑的精神内涵与当前建筑领域的发展相联系,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建筑实践中弘扬红色精神。
2. 融入建筑人物案例,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
建筑人物是建筑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成功案例不仅是行业的典范,更蕴含着深刻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通过讲述建筑人物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筑观,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以一些著名建筑人物为例,如梁思成、林徽因、茅以升等, 在课堂上介绍建筑人物的背景、成就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建筑事业和精神世界,深入解析建筑人物的理念、信仰、人生追求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和价值观。例如以梁思成、林徽因的寻唐之路为例,讲述他们对古建筑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建筑實践中传承文化、保护遗产。讲述茅以升的事迹,讲述他如何在桥梁建设领域追求卓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建筑实践中体现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从建筑人物的经历中找到情感共鸣,深刻思考人生价值观、社会责任等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使命,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也要关注其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建筑类高校还应不断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建筑领域的特色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塑造高尚的品格,为建筑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高建华. 工程伦理维度下建筑类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0(17):154-156+161.
[2] 李生,曾菁. 广西红色建筑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维度和实现向度[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9):187-190.
[3] 昝西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案例的构建——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2(12):100-102.
[4] 赵宝新,刘建军,朱思慧,等.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及其保障机制研究——以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为例[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1):105-109.
[5] 杨骐凤.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探讨[J]. 学周刊,2023(25):9-11.
[6] 周婷.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23,9(13):86-89.
[7] 谢晓芳. 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优化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3,32(07):97-102.
[8] 魏晓娟,高霞.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图像叙事运用[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3,39(04):1-5.
(荐稿人:杨蕾,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邵秋露)
作者简介:朱诗蕊(1989-),女,硕士,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