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视域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2024-06-06杨世平

今日财富 2024年14期
关键词:风险管理事业单位财务

杨世平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然而,当前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对内部控制视域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概括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然后就当前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最后系统探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旨在促进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协同内部控制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在财会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工作,而加强内部控制必须重视对经济风险因素的规避,落实财务管理人员职责范围,以保障事业单位长效稳定发展。在此期间,事业单位需要以内部控制为引导,构建风险防控工作机制,提升内部管控水平,落实财务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一系列规范细则与标准,确保业务活动顺利开展。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仍然面临风险防控不到位、财务内控效率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为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就需要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视域下,对财务风险管理措施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财务预算方案顺利落实,促进内控质量的提升。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内部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和监督,以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的管理过程。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则是指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以最小化财务风险损失的管理过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一系列严谨、完善的制度和程序,对内部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和监督,从而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的管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确保各项制度和程序的严格执行,以确保事业单位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则是指事业单位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对财务风险的细致识别、准确评估、及时控制和密切监控,使财务风险最小化的管理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依靠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评估、控制和监控,以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和稳定。在实践中,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加强可以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则可以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和运营效率。因此,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和配合,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在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营中,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约束,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内部业务流程的规范和优化,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具体而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等,确保财务活动的规范化和標准化,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第二,强化风险评估机制。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通过对财务风险的细致识别和准确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扩大。第三,优化业务流程。事业单位应该对内部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特别是对涉及财务活动的业务流程,如预算编制、资金使用、资产管理等进行优化,以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第四,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机制,通过对财务活动的实时监控和定期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风险问题,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二、财务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未形成协同力

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上单一且滞后,财务管理计划的编制结果、内控机制的深化发展均存在一系列问题。虽然一些事业单位认识到了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且组建了专门的管理小组,但仍然存在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融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导致两者协同力的发挥受到影响。财务管理人员仅关注财务核算问题,对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设缺乏关注,导致财务、业务一体化落实效果不佳,控制质量不高,进而对内控建设产生不良影响。

(二)资产管理漏洞

在事业单位实物资产管理期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且管理系统与技术支持不到位。尤其是在固定资产采购环节中,相关人员对业务需求的考量不充分,采购方案缺乏可行性,甚至导致采购的固定资产闲置,进而产生内部资金流动性差、资源浪费等问题。事业单位内部业务部门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配套管理体系不健全,导致事业单位的实际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三)内部审计不完善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核心所在。通过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各个体系的紧密融合,并发挥出重要的监督价值,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基础,而要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到位,则必须重视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性。然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忽视了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性,导致内部审计配套制度没有落到实处。这使得财务审计缺少科学性、内部审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从而引发更多的财务风险。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更对公众的利益产生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完善内控管理体系,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三、财务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一)强化预算编制,控制预决算差异

在内部控制视域下,事业单位需要尝试强化内控管理,确保管理活动与宣传顺利到位,强化单位内部全体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事业单位领导层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重视预算编制作用,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落实。同时,财务部门需要发挥自身引导职能,指导事业单位内部业务部门顺利完成预算编制工作,将部门的统筹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体现培训的专项性特征。单位内部财务人员需要深入分析科目收支情况,合理界定预算编制范畴,分析不同类型项目预算特征,落实预算目标,严格执行预算编制方案,避免产生经济科目执行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差异过大的问题。同时,合理评估并掌握新预算法要求,单位内部需要加强全局性规划,对年度预算执行目标进行深入分析,评估预算影响因素,并予以针对性控制。最后,事业单位需要将各项预算执行政策与项目目标相结合,设置专项预算,将岗位职能充分体现出来,达到合理利用项目资金的目的。

(二)识别财务风险,完善预算管理规划

事业单位需要落实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对改革环节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准确识别,评估财务风险因素,并督促单位实施针对性预算风险防控措施,达到合理规避风险的目的。在此期间,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人员需要深入把握财务管理岗位职责以及核心内容,将预算管理目标作为一系列行为活动的基本依据。根据预算管理目标,对事业单位内外部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同时,单位需要以现阶段资金利用情况为依据,落实预算目标,提高预算规划合理性、科学性,促进内部资源的合理分配。事业单位需要重视固定资产的利用,合理规避资金限制的风险,完善预算管理规划。严格落实预算指标,考虑战略发展需求,合理调整预算指标,实现把控业务活动、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

(三)加强内部审计,落实资金管理

事业单位需要确保内部固定资产使用与管理的有效性,深入资产采购、保存等环节,落实内部控制节点,使管理方案更为有效。在固定资产采购前,需要考虑自身阶段性发展目标,落实长期性发展规划。在固定资产采购后,台账编制需要落实科学分工原则,规避资源浪费或闲置问题,使资产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内部审计机制,优化资金管理,积极监督控制财务管理力度,促进资金管理水平提升。在此期间,事业单位管理层需要充分体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对内部资金进行合理分配,确保顺利开展经济活动。最后,在围绕固定资产进行内部管理期间,需要引入绩效考核指标,在财务审计基础之上促进绩效考核标准的落实。

(四)健全风险防控,落实监督评价体系

事业单位需要强化内部管理工作,形成面向业务活动的风险防控监督评价工作体系,以达到优化内部管理的目的。事业单位需要深入调研财务管理需求,在财务经费审批环节省略繁琐的节点,达到优化财务管控的目标。为进一步突出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操作权限进行合理界定与划分,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一方面保障预算方案稳定执行;另一方面达到合理处置资产管理的目的。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强化预算监督工作力度,剔除人为因素的影响,高度关注单位内部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对财务管理工作机制进行合理优化,形成一套健全的风险预测与防范机制,控制财务风险问题的产生。尤其是在多岗位、多部门的模式下,需要更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事业单位需要强化财务监控工作力度,确保财政收支达到均衡状态,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规范化管理,以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

(五)构建内控平台,加速信息交互

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凸显内控信息化平台的核心职能,对财务风险因子进行准确识别与评估,使风险预警体系更加完善。打通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确保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有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预防出现信息孤岛。同时,尝试改进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将财务软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升财务数据信息的可交互性。完善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机制,结合财务内控特点构建财务管理以及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更新财务数据信息,并与资产管理、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系统深度融合,提高内控工作的全局性,提升财务控制透明度,强化财务信息共享能力。

(六)优化培训体系,提升员工素质

事业单位需要积极优化培训体系,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以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定期组织针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授课,以分享实际案例和成功经验,使员工能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点和难点。其次,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财务知识普及,提高他们的财务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地遵守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开展定期的财务知识讲座和培训,向员工普及基本的财务知识和内部控制理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最后,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落实。事业单位应该积极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圍,鼓励员工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困难,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结语: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事业单位可以显著提高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合理规避风险,确保各项业务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事业单位可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防止腐败和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事业单位还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政策要求。这包括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建立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革和政策的调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风险管理事业单位财务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水利财务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