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流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研究
2024-06-06刘萍吴兰辉
刘萍 吴兰辉
为了解成都双流区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的普及率与使用现状是否满足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本文通过访谈、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成都双流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居民使用情况、居民满意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新旧社区场地设施分配不均衡、设施配备不完善、专业人员少、相关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等。据此给出如下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的重视、加大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指导社区居民科学健身。
社区体育设施是指小区周边与小区内与所住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有关系的人为建设、规划的运动实体,其内容包括体育锻炼运动场地、场馆及配套设施建筑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应当注重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积极为居民提供方便、实用的体育锻炼场所。”体育场地设施是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先决条件。
一、成都双流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一)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与分布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空间条件,是提高身体素质、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劃的重要保证,是现代文明和一个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发展体育的硬件。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主体是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载体。
通过对四个社区实地考察和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了解得知:东升街道除了两个居民自建房区和华兴南街几个街道居住区没有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外,其余小区都配备了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几个商品住宅小区配备有羽毛球场、乒乓球桌和篮球场。西航港街道同样也是除了两个居民自建房区外其他小区都配备有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场地配备方面新建小区较多,其中久苑二期建有游泳池,属于收费场所;黄甲街道有两个商品住宅小区和三个居民自建房区,其中三个居民自建房区都配备有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且有的小区有居民自建的乒乓球桌等场地设施;协和街道在体育场地社区的配备上低于被调查的其他三个社区,协和街道有四个商品住宅小区和五个居民组,通过对协和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的了解得知,五个居民组因为用地的原因没有配备体育场地设施,走访协和街道五个居民组的居民了解到,居民想要进行体育锻炼都必须跨社区进行。
(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时间及频率
1.使用时间段
所调查的四个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时间上不固定,以19:00~21:00时间段使用率最高,占比54.2%。其中居民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以自己锻炼为主,多种形式并存。
社区居民在使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时间选择上不同的原因在于:首先,大多数居民在晚上19:00~21:00这个时间段空闲时间比较多,可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多,并且大多居民表示,晚上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有助于睡眠,能够提高睡眠质量;其次选择在早上6:00~9:00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大多都为老年人,他们认为,早晨的空气比较新鲜,在早晨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舒经活络,一天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下午15:00~17:00这个时间段大多数居民都选择在家,很少有居民会选择这一时间段进行体育锻炼。
2.使用次数
社区居民使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每周4~5次,占比40%,每周2~3次的占比33.2%,每周6~7次的占比19.7%,每周0~1次的占比7.1%。由此可以看出,成都双流区社区居民使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较频繁。
通过调查结果看,每周使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居民大都是退休人员,这部分居民空闲时间多且对自身的健康又比较重视,都希望通过锻炼来强身健体,调查中每周锻炼次数较少的大部分为上班族或在家带小孩的居民。
3.使用持续时间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持续时间在30~60分钟,占比50.8%,大多数居民在使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体育锻炼时间比较合理;7.8%的居民持续时间较短,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6%的持续时间较长,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容易使人体的肌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身体健康。
(三)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与维护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周期是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平均多长时间进行一次检查与维护。通过对所调查的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访谈了解到,由社区街道办事处安放的体育场地设施平均一个季度进行检查维修一次。商品住宅小区里的体育场地设施由物业进行检查与维修,各小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维修周期各有不同且维护管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经常性的检查与维护普遍不足。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经费一般来源于政府拨款、赞助、社区街道自筹。有的小区物业认为,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一直以来都遵循谁建造谁管理的原则,多数器材的保修期只有一年,一年过后就需要自费修理,由于没有专项维护经费,大多数设施都无法定期检查和更新。
(四)居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
调查的四个社区中新建小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远远高于老式小区,通过访谈了解到,新建小区不仅拥有健身器材、广场舞场地等运动场地,体育设施的配备比较完善,然而大部分老式小区缺乏运动场地,有的运动场地还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不管新式小区还是老式小区,对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满意度不超过5%,社区居民反映,有时使用体育健身设施进行体育锻炼时需要排队,这就反映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常体育锻炼需求。
二、成都双流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场地布局不均衡
协和街道和西航港街道大部分小区都属于老式住宅小区,在小区规划的时候就没有预留太多的空地建设体育场地和设施,这两个社区只有几个健身场地,极个别住宅小区建有体育场地。东升街道的芙蓉金城小区体育健身设施配备比较完善,有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桌以及儿童游乐设施。黄甲街道除了健身场地以外,还有游泳池、网球场。
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很多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布局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许多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都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新建小区和老式小区掺杂,存在着老式小区的体育场地缺失,仅仅只放置了几件体育健身器材,部分居民想要进行其他体育活动项目只能另选地方,小区在修建时没有预留合理的能供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
(二)器材数量不足、种类单一
大部分小区只有几件健身器材,如:扭腰器、肩关节活动器、腹肌板等,数量明显不足,缺少室内健身场地,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基本上不能满足居民日常锻炼的需要。通过调查了解到,东升街道除了两个居民自建房区和华兴南街几个街道居住区没有体育健身场地外,其他居住区都配备了体育健身场地,几个商品住宅小区配备有羽毛球场、乒乓球桌和篮球场。西航港街道同样也是除了两个居民自建房区外,其他小区都配备有体育健身场地,场地配备上新建小区较多,其中久苑二期建有游泳池,属于收费场所;黄甲街道有两个商品住宅小区和三个居民自建房区,其中三个居民自建房区都配备有体育健身场地,且有的小区居民自建有乒乓球桌等;协和街道在體育场地社区的配备上低于调查的其他三个社区,协和街道除了四个商品住宅小区有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场地外,其他五个居民组因为用地的原因没有配备体育场地设施。
(三)缺少社区体育活动指导人员
在调查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了解到,具有国家颁发资格证的体育活动指导人员极少,且社区内也很少组织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多数是居民自行组织体育活动,缺少专业的人员指导。由于社区居民缺少专业的知识,在使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时候操作不规范,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且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也比较容易造成损伤。社区体育活动指导人员是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力量,专业的社区指导人员可以对居民进行讲解与示范,帮助社区居民提高锻炼效果。
(四)体育场地设施使用和维修保养制度不完善
合理使用、及时维护是实现体育场地设施价值最大化的保障。就所调查的四个社区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使用不规范、体育场地设施维修和保养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多数住宅小区对体育设施都只负责清扫,对小区的体育场地设施持续检查与维护不足。我国《体育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但仍有居民侵占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现象,小区内居民通常会占用设施来晾晒东西,小区物业对此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成都双流区社区体育场地布局不均衡,器材设施数量少、种类单一、档次不高。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还不能满足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需要,器材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对于所服务的人群来讲有所不足。社区安放的器材旁没有关于器材如何使用的说明标识,在器材的使用规范方面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安全防护措施不完善。场地器材管理欠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维修,社区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损坏严重。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所存在的问题影响社区居民正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二)建议
1.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重视
政府应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法规,执行体育设施用地标准,特别是在改造老式社区和新建社区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避免出现设施配备不均衡的问题。相关领导要加强对社区体育设施的重视,设立专门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部门,制定社区体育设施管理部门的岗位责任规章制度,确保社区体育设施管理出现问题能依规追查到相关负责人。另外还应购进先进设备,修建符合社区居民锻炼需求的体育活动中心,尽可能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健身需求。
2.加大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投入
政府的经费投入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体育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居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日益攀升。随着居民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对场地设施的需求也逐渐提升,这也就要求政府加大对社区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引进一些先进设备,增加场地设施的种类,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多样性选择。
3.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与维护
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大都隶属于街道办事处,当街道办事处资金不足时,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就难以得到日常维护和及时修理。因此社区在宣传全民健身的同时也要倡议爱护场地设施,使社区居民参与到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中,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落实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明确维修设施的资金来源,建立专门的维修机构,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操作方便的长效管理机制。
4.加强对社区居民科学健身的指导
健康的基础来源于科学的运动,只有依靠科学的运动才能达到最理想的运动效果。为倡导居民科学健身,增强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社区居民委员会可与高校进行合作。调查的四个社区距离绵阳师范学院较近,可利用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与示范,传授科学的健身理念和方法,帮助居民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和方法,提高运动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单位:1.四川省双流中学;2.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
作者简介:
刘萍: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学生德育教育。
吴兰辉:男,1977年9月出生,汉族,四川绵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绵阳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