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元桥

2024-06-05霁虹

凉山文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会理杨慎廊桥

霁虹

提起城河上曾经的一座风雨廊桥“三元桥”,会理没有人不知道。

《会理州志》记载“会理古八景”中就有一个景点“北桥观柳”。北桥即“三元桥”。过去,由会理城小北门出城四里,便见一座小庙,一座亭子,河上架着廊桥,河两岸杨柳依依,初秋时蓼红一片。看向河对面,一条大道,一直往北。这是一条重要的驿道,连通宁远府所在地的西昌,再往北便是省会成都,再一直往北便连通京城了。

从遥远地方来的官员或商贾行人们,千里万里,跨过这座桥,就可以把行程收束进记忆里了,在桥头的亭子里坐下来,接受迎候的人们送上来的一盏香茶,再把一路的劳顿在这里卸去,然后轻轻松松进城。没有人迎候的客人,也不孤单,旁边小茶馆里的浓茶早已煮得酽酽的,就等着他们掸掉一路轻尘,在长凳上坐下来品啜。

从会理出发,将要北上的遠行人,到了桥头,在亭子里歇下来,送行的亲友已经早早等候,三杯送别酒,一番殷殷祝福,自是依依不舍。也不知是哪一年开始,送行的人带来杨柳枝,插在河边,向远行人表达惜别之意,这一不经意的绻绻别情,被离情浇灌,经思念滋养,竟葱葱郁郁地长满两岸,荡着碧波,去意徘徊。“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柳树是专门司管别离的植物,后来人们送行时便要折下柳枝,插在行人的马鞍上,让牵挂一直跟随着行路人。

此桥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会理几位老文化人认为应建于明代,主要是因为明代开始会理的经贸特别繁荣,南来北往的商贾很多,外地大户不断迁入,富人多了,建一座廊桥便不成问题。老文化人们认为此桥建于明代还有一个理由,他们认为,所谓“三元”,应是科举高中的状元、会元、解元从上面走过,桥因此得名。但是,可知的除明代状元杨慎嘉靖初从上面走过,再找不到会元和解元从上面走过的依据。杨慎因“大礼议”获罪,被贬云南永昌卫,途经会理时在此小住,与会理文人交往唱和,留下了一些诗作和佳话,至今仍被人们传诵。“三元桥”附近有一座“元泉观”,杨慎就曾题有《元泉观五言古体》一诗:“名园会水旁,浴女出滇阳。竹叶沽春酒,梨花洗墨妆。醉来迷眼处,疑是碧云乡。”遗憾的是这座“元泉观”也不存在了。会理也出过一个科考中的第一名,明宏治十七年,会理学子胡衡高中甲子科经魁,明代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之法,乡试时于五经中每科各取一个第一名,是为五魁首。可虽为经魁,却并不在“三元”之内。当然,明代之后,高中过状元、会元和解元的官员从上面走过是完全有可能的,会理地处川滇交界,每年有许多朝廷下派官员要从此经过,而这些官员中也定不乏具有“三元”功名的人士,只是没有相关的记载而已。

其实,桥建好时,桥名就应该有了,不可能硬要等状元、会元、解元们经过了才取名字。因此,取名“三元桥”,应是当地士绅们寄予的一个美好寓意,因为,此桥联通北面,当地士子们无论是考秀才的院试、考举人的乡试还是考进士的会试,均要由此过桥,赶赴前程。就如廊桥上的那副对联写的“及第仰三元,驷马高车,到此间留些胜迹;临城刚四里,行人客至,由斯去赶赴前程。”会理士绅和乡亲父老,在桥头送别子弟北上赶考时,都希望他们能够考中第一,踌躇满志而去,志得意满而回,为家族和乡里争光。送别时给士子们最好的祝福大概是这样的:过了此桥,天高云远,一路顺利,连中三元。有了如此美好的愿望,便理所当然地将桥取名为“三元桥”了。

逶迤的河流,雅致的廊桥,苍翠的垂柳,“三元桥”成为了会理的一个重要标志,于是,当地村子也沾桥的光,叫做“三元村”了。

“三元桥”最初建成时据说是石拱桥,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被洪水冲毁,随即改建为木桥,可是,随着大清的衰落,此桥也是命运多舛,先后于道光十六(1836)年、咸丰四(1854)年被洪水冲毁。重建后又在民国元年被冲毁。民国二年再次重建,大家决定为了牢固起见,按照最早的方式,采用砂石作为桥墩修建,民国三年完工,这是“三元桥”的最后一次涅槃了,据已逝的会理史志专家杨焱宗老师考证,这次重建,规模十分宏伟,彩画雕饰,金碧辉煌,地方士绅赠送木刻对联十四副,挂在桥中廊柱上,廊桥靠西面嵌有“北桥第一”附序横匾一块,记述其历史源流。桥西头建有一座庙宇,立有历代建桥石刻碑碣九座;东面桥头约百米处,有一座黄色两层八角亭式建筑,时称“清官亭”,官员们赴任或任满离去,地方士绅都要在亭子里迎送。桥头河岸,垂柳碧绿如云,河水碧波荡漾,河中游鸭对对。

“三元桥”由于其深厚的文化内含及其优美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而成为人们游玩赏景之处。遗憾的是,1948年的一次特大洪水,将廊桥的房盖和桥面卷没一空,仅余下石砌的桥墩。桥毁掉后,桥头的亭子和庙宇也因年久失修而毁坏,最终不复存在。

解放后,由于道路改道,除当地生产劳作的村民,已没有商贾游人从这里经过,村民们找来木板,搭了一个简易的小木桥。后来,县里拔出专款,在附近修起了一座可通行汽车的桥梁。

每次站在“三元桥”遗址上,远望长空白云,内心都会有一种无比的空茫之感。轻轻侧过身,聆听得见远行人马蹄的“嘚嘚”之声,聆听得见商人们思乡的小调,落第举子长长的叹息。

这一处景观,虽然消失了,但它的魂还在。

许多会理人都期待着将这座承载自己深刻记忆的人文景观恢复,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里就有领导牵头,准备在原址上复建“三元桥”,最终却因经费无法落实而作罢。上周,我和市作家协会的文友们到三元村参观,看到“三元桥”遗址两岸已经清理平整,种上了绿树。近年来,三元村两委以土地、林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村党支部+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互联网+康养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打造了“三元里”文旅康养区,集游乐、餐饮、采摘一体,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元村的旅游和集体经济发展起来了,但是还应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增加旅游景点,如果能在原址上恢复“三元桥”,在河两岸种上柳树,重建“清官亭”,将附近已毁的“元泉观”修复,将杨慎题元泉观的诗和历代诗人们的送别诗刻石制成碑林,打造成一个以“送行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三元村的文旅产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座承载历史和文化的桥,是长长的手臂,一边连接着久远的记忆,一边伸向美好幸福的未来。但愿这一处记忆里的人文景观能够迎来它更加辉煌的涅槃。

猜你喜欢

会理杨慎廊桥
去廊桥找你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去会理过年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犹记廊桥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浅谈会理县直干桉播种育苗技术
会理烟区植烟土壤主要理化性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