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蕴涵及时代价值
2024-06-04燕芳敏王淑娜
燕芳敏 王淑娜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绿色生活方式提出了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科学系统的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这一论述的生成,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思考,传承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植根于习近平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具有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等理论特征。这一论述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绿色生活理念,而且为新时代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为全球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绿色生活方式;生成逻辑;理论蕴涵;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4)02-0023-07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1]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既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何为绿色生活方式、为何形成以及如何形成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了诸多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系统全面的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蕴涵和时代价值,对于新时代推动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生成,源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思考,传承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植根于习近平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思考
馬克思恩格斯对生活方式的研究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及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对人的蔑视,表现为狂妄放肆,表现为对那可以勉强维持成百人生活的东西的任意糟踏”。[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产阶级为了满足其奢靡生活的需要而不断扩张生产,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这些论述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及绿色生活方式,但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生活的思考展现出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样态,即人们“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思考是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绿色生活方式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描绘的理想生活方式的现代回应。
(二)文化逻辑: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的现代传承
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学派的先贤们十分崇尚勤俭节约、善待自然的生活方式。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追求节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把节俭作为做人的准则,《论语·述而》中指出:“奢则不孙,俭则固。”这说的是奢靡令人狂妄,俭朴令人安稳,过俭朴的生活,就是珍惜资源的表现。道家的老子自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表明爱护万物众生,“俭”表明节约自然资源,“不敢为天下先”则表明不能凌驾于万物生命之上,是尊重并善待自然的重要体现。墨家以宣扬节用为突出特征,墨子严厉批驳了从政者奢侈无度,提出君主“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主张君主应从衣食住行用带头形成节约的生活准则并使百姓效仿。概而言之,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文化逻辑,是新时代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丰厚文化根源。
(三)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主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将这一作风一以贯之于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之中。革命战争年代,面临着艰难复杂的战争形势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任务,毛泽东在全党全军施行精兵简政、厉行节约运动,强调一切工作机关都应当实行节约,以省去多余和无用的支出。[4]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财政的双重考验,毛泽东明确指示反对贪污浪费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并将勤俭节约作为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十分注重艰苦朴素教育,提出“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5]他对艰苦朴素作风的倡导,不仅在经济上为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政治上有效地规避了贪污腐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江泽民提倡要“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6]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升到同物质需要满足同等重要的位置。胡锦涛在领导现代化建设时反复强调节约,号召人民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行为,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质言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党始终如一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作风,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是在承继中国共产党人这一优良作风的基础上形成的。
(四)实践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专门就绿色生活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规范消费行为的角度指明了绿色生活的实践路径。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地位、关键、任务等进行了全面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以及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明确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时代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与发展植根于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又迫切要求党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这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实践逻辑。
二、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是一个全面系统、逻辑严密、思想深邃的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一)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内涵
围绕“何为绿色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作了大量原创性论述,内容涉及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外延和性质等不同层面。
首先,内涵层面:绿色生活方式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诸多论述核心要义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从2015年提出要“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23年强调“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揭示了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以绿色为鲜明特征,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内在要求,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个人的生活消费控制在自然的承载限度之内,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外延层面:绿色生活方式是人们在消费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概念包含广义界定与狭义界定。作为一种广义的泛指,生活方式是包括物质生产、闲暇娱乐、精神交往等在内的人类活动方式,其范围涵盖一切生活领域。而作为一种狭义的特指,生活方式则是与生产方式相对应的、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和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7]揭示出绿色生活方式概念的外延。他所提倡的绿色生活方式是不包含物质生产方式在内的狭义生活方式范畴,提倡每一位社会成员提升环境意识,实现在穿衣、饮食、居住、出行方式方面的全面绿色转型。
第三,性质层面:绿色生活方式是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超越。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生活方式的社会属性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的;当大多数人都要像少数富裕人那样生活,人类文明就将崩溃”。[8]他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严厉批驳,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是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物欲生活方式相对立的、与生态文明相契合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二)深刻揭示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
围绕“为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深刻揭示了新时代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
首先,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享受和发展需要。其中,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揭示了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彼此依赖和制约的关系,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9]即过度消费等不正确的生活模式是导致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只有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2023年8月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这一论述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任务,即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走绿色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扎扎实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好”。[10]绿色生活方式旨在促使人们自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在日常生活和消费中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从源头减轻污染,强化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进行了战略部署。早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就对生态环境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指出“走传统的经济发展的道路,环境的承载将不堪重负,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会适得其反”。[11]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2023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他再次强调生态环境攸关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可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应有之义,只有在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人民的生活品质才能真正提高。
(三)深刻指明了推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要求
围绕“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基本原则等为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价值取向。人民是绿色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实现绿色生活方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12]通过人人参与绿色生活的创建行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回信中强调要推动垃圾分类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号召广大城乡居民主动作为。可见,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始终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内生动力。
其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13]其一,创新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动力,要以创新生活理念为引领,通过创新制度和手段使绿色生活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其二,协调重在解决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中的不平衡问题,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的人民进行绿色生活的分类指导。其三,绿色是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一切生活和消费活动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原则。其四,开放强调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国际视野,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有益经验。其五,共享关注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旨在引导每一位社会成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享绿色生活成果。
第三,坚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基本原则。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14]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是形成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勤俭节约、合理消费,自觉抵制和摒弃奢靡过度消费。二是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求养成良好的绿色出行、居住、休闲等方面的生活习惯,遵循少污染、少排放的基本原则,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三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保持绿色饮食、注意体育锻炼,在健康合理、全面发展的生活中获得更多幸福感。
三、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是其蕴含的独特本质,集中体现在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民族性和实践性上。
(一)时代性
时代性特征是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首先,把握了时代方位。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从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上升到精神生活的充实。绿色生活方式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文社会环境的重视。其次,回应了时代问题。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关乎全人类永续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当前,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不仅出现在中国,也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立足全人类共同利益,为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可行方案。最后,合乎了时代要求。适应新时代语境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绿色生活方式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二)科学性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指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哲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首先,体现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机统一。对“何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回答,从本体论的角度深化了绿色生活方式的深刻内涵;对“为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回答,从认识论的角度彰显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大意义;对“如何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回答,从实践论的角度指明了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根本遵循。其次,世界统一于物质是辩证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将此原理运用于生产生活领域。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彰显了唯物论的理论底蕴。最后,注重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运用。习近平辩证地对发展和保护、质和量的关系给出了科学答案和方向指引,不仅提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而且阐明了简约适度的基本要求,具有强大的理论感召力。
(三)人民性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凸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坚持为了人民与依靠人民、使人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相统一。习近平指出,开创美好未来必须始终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一方面,提出绿色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是为了提升人民拥有美好生活环境的幸福感,其初衷和归宿都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形成绿色生活氛围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发动人民形成绿色生活的自觉。比如习近平总书记重视通过文化熏陶提升全民节约意识、优化公众生活习惯,通过提供绿色产品推动公众绿色选择、落实公众绿色行为。可以说,人民性特征是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宝贵品格。
(四)民族性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具有风格上的民族性,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其中以儒家的“节用”、道家的“寡欲”思想为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极其重视儒、道文化中的环境友好、朴素生活的人生态度,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相结合,继承并发扬这些生态智慧中的合理意涵。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努力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15]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实际,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价值,彰显出强烈的民族特色。
(五)实践性
实践性是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突出了鲜明的实践本色。一方面,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是为了解决当前中国发展实践中有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问题形成的智慧结晶,其本身不仅是在总结生态治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更是公众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必须遵循的科学指南。事实证明,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绿色生活理念,而且为新时代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为全球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绿色生活理念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承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绿色生活方式是在深刻思考人民生产生活领域的现实问题基础上提出的,“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的灵活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主张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创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绿色生活方式为促进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路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升华。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丰富和升华了党的绿色生活理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绿色生活理念基础之上,萃取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等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明确提出绿色生活方式,围绕何为绿色生活方式、为何形成以及如何形成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发表了诸多重要论述,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新时代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人民群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一方面,阐明了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同生态环境的内在关联,揭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科学关系,从而使人们以正确的态度對待消费主义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不恰当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全面阐释了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要求,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提供了现实路径。
(三)为全球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关于绿色生活方式重要论述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又为全球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长久以来,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危机虽然有所缓解,但是各个国家仍然存在着如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异常等共同挑战。中国始终心系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保护环境方面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
[4]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6.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10.
[7]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求是,2019(3):15.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18.
[9][10][13][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2.4.36.12.
[1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7.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1.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
(责任编辑:马树颜)
The Generation Logic,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XI Jinping's Idea on Green Lifestyle
YAN Fangmin, WANG Shuna
(Party School of CPC Shandong Provincial Committee,Jinan 250103)
Abstract: Since the CPC 18th National Congress,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views and conclusions around the green lifestyle. His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idea on green lifestyle bears apparent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clarifi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great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His idea not onl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the Party's concept of green life, but also provides ideological guarantees and ac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actice of in the new era, and contributes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solutions to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life style.
Keywords: Xi Jinping; Green Life style; Generative Logic;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Contemporary Va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