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4-06-04张欣
张欣
【摘要】 目的 探析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接受治疗的7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SBAR沟通护理干预,记录2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5.65%、5.13%,观察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于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实施SBAR沟通干预,可降低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
【关键词】 SBAR沟通;糖尿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9-0028-02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5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该病多因胰岛素分泌、作用缺陷引发。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升高,夜间低血糖发生率相对较高,在夜间护理不到位的情况下,患者极有可能出現低血糖,伴面色苍白、出汗与心悸等症状[1]。针对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以往实施常规干预,即19:00测量患者餐后2 h血糖,23:00小夜班交班前再次进行测量,视情况决定是否加测血糖水平。夜间值班护理人员少,需要照护的患者数量较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向医生准确反馈所有发生低血糖患者的情况。SBAR沟通模式可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搭建有效平台,有助于护理人员掌握患者的各项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汇报医生,确保患者尽快得到相应的处理[2]。本研究在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收治的78例可疑夜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对照实施SBAR沟通干预,探究SBAR沟通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在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接受治疗的7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49~70岁,平均(59.76±4.20)岁;病程1~14年,平均(5.85±1.14)年。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50~70岁,平均(59.65±4.42)岁;病程1~13年,平均(5.98±1.02)年。2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中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者[3];自愿加入研究者。
排除标准:合并传染性疾病、严重糖尿病并发症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19:00对患者餐后2 h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水平进行检测。一旦发现患者血糖水平不超过6 mmol/L,说明为可疑夜间低血糖,应尽快向值班医生汇报情况,分析患者低血糖水平的原因。医生根据患者近段时间血糖水平、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使用情况与患者病情决定是否停止使用胰岛素泵,或对20:00长效胰岛素剂量进行调整。在23:00小夜班交班前10 min,再次为患者测量血糖水平,根据测量结果判断2:00、4:00是否需要再次进行测量。
观察组予以SBAR沟通护理干预。(1)制定交接单。护理人员结合相关文献与既往经验制定SBAR交接单,在科室内共同讨论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总结出需要观察与记录的内容。以SBAR沟通模式为参照,做SBAR归类处理。SBAR交接单中包含4个方面内容,即现状、背景、评估与建议。制作完成后打印若干份备用。(2)开展培训。组织所有护理人员开展培训,以SBAR沟通为主题,详细讲解SBAR沟通干预的作用、SBAR交接单的填写方法等内容。培训结束后,随机抽查护理人员进行填写。点评培训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3)实际应用。这一阶段管理内容同对照组。护理人员在护理管理夜间可疑低血糖患者时,灵活应用SBAR交接单,详细填写内容后向医生汇报情况,为医生下一步处理提供参考,如是否在20:00调整胰岛素记录或停止服用口服药物等。23:00医生测量患者血糖水平结束后,与大夜班护士交接情况,包括患者血糖偏低原因、是否启用胰岛素泵、是否于2:00和4:00加测血糖等。
1.3 观察指标
记录2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25.65%,观察组为5.13%。观察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3 讨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过程中易被忽视的不良事件之一。尤其是在强化降糖治疗过程中,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相对更高,因此,加大护理力度,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信息是做好夜间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SBAR沟通模式是按照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nment)、建议(rcommendation)的顺序进行结构化、标准化的交流模式,是一种适用于传递所有类型信息的有效工具。该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中,能够实现医护人员之间高效沟通的目标,避免沟通引发问题,预防可能发生的危机。结合此次研究可知,对照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为25.65%,而观察组仅为5.13%,观察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说明实施SBAR沟通干预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经过长期实践发现,高年资护理人员虽然具备及时捕捉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与经验,但在批量测量患者血糖水平时易出现混淆、漏报等情况。低年资护理人员经验不足,导致汇报时条理紊乱,不利于护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实施SBAR沟通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在SBAR交接单上详细填写患者的各项情况。针对经验不足的非管床医生而言,护理人员通过SBAR交接单汇报患者病情更为全面,有助于分析患者血糖波动的原因,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血糖水平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实现预防夜间低血糖发生的管理目标。相对于常规护理干预而言,SBAR沟通干预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的工具,有效提高了信息上下传达的全面性、及时性,使糖尿病可疑低血糖患者的护理管理内容更具连续性,进而降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5]。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患者可疑夜间低血糖护理管理中实施SBAR沟通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吕佳檬.临床路径在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28-29.
[2] 邓红梅,潘菊芳,陈文静.SBAR医护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9,9(1):173-175.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4):292-344.
[4] 王亚莉,张雯.综合护理在规范糖尿病住院患者低血糖处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3):166-167.
[5] 贺桑桑.改良沟通模式对疑似夜间低血糖患者发生风险及医护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9,26(22):69-71.
(编辑:许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