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
2024-06-04谷雨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青少年成为偶像崇拜的主要群体。“偶像文化”也全方位渗透到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双重作用。积极理性的“偶像文化”能够发挥正面榜样作用,让青少年实现自我表达、激发爱国热忱、习得个人技能,引领青少年走向更好的未来。但不可否认,不良“偶像文化”对青少年的认知、行为、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等都会造成冲击。针对“偶像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该文提出下列应对策略:学校强化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媒介素养教育;家庭合理引导,关注青少年心理变化与情感需求;社会多方协调联动,参与制度建设与价值观引领。
关键词:“偶像文化”;青少年;价值观;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3(c)-0037-05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Idol Culture on the Values of Teenager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GU Yu
(Henan Provincial Youth League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enag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group of idol culture. The culture of idol has also permeated the learning and life of young people in all aspects, and has a dual effect on shaping their values. A positive and rational idol culture can play a positive role model, enable teenagers to achieve self-expression, stimulate patriotism, learn personal skills, and lead them towards a better future. However,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negative idol culture can have an impact on the cognition, behavior, value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other aspects of young people. In response to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dol culture on teenager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following coping strategie. Schools should strengthen education, strengthen education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media literacy. Reasonable guidance from famili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emotional needs of adolescents. Social multi-party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participation in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and value guidance.
Key words: Idol culture; Teenager; Values; Positive impact; Negative influence; Response strategies
如今,对每一代青少年来说,“追星”都是永恒的话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移动互联终端为各地“粉丝”提供实时交流信息的途径,同时也为追星群体提供了网络聚集地,“粉丝”在此不断进行信息文化交流,“偶像文化”也逐渐被大众所知。
自“偶像文化”兴起以来,它的双重性质始终存在且是显著的。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偶像文化”的两面性较为突出。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且青少年是“偶像文化”消费和传播的主要群体,辩证地看待与探讨“偶像文化”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双重影响,且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1 “偶像文化”的形成背景
所谓“偶像文化”,就是指人们在进行偶像崇拜活动过程中所创建的一整套包括思想观念、物质财富及实践模式的总合。我国学术界认为,自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节目的横空出世,我国的追星文化就此诞生,观众可以通过实时收看、短信投票、现场助威等多种形式参与节目互动,这场选秀节目造就了一大批“粉丝”,大量“粉丝”会通过大规模、有组织的应援活动来为自己的偶像站台,增加自己偶像的曝光度。2018年,《偶像練习生》和《创造101》这两档热门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推出引领了网络投票的新潮流,使得粉丝团拥有了更具吸引力的新名称——“饭圈”。有研究者提出,网络社会的崛起使粉丝在造星产业中的角色发生变化,他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凝聚成纪律严谨、职责明晰、行动力极强的粉丝社群[1]。当前,偶像迷群数量庞大,地理空间分布广泛,“粉丝”内部有着强大的组织能力,“粉丝”粘性与忠诚度较高。偶像迷群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尽管各个“粉丝”群体喜爱的偶像并不相同,但仍形成较为统一的“偶像文化”。
2 “偶像文化”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影响
2.1 “偶像文化”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积极影响
2.1.1 发挥正面榜样作用,提供目标奋斗动力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塑形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他们追求与众不同,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心理,极易将偶像当成自己的榜样和模仿对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通常是通过观察别人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的[2]。青少年时期的榜样示范对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一辈和新生代娱乐明星中不乏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的优质偶像,体育圈中的一些明星也践行着顽强拼搏、突破自我的体育精神,这些正能量能够传递给青少年,为青少年树立标杆榜样,激发新时代的青少年努力向上。近年来,选秀节目造就了一批积极向上、不懈追梦的励志草根明星,让青少年看到偶像的努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将优秀榜样的言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青少年提供了奋斗动力。
2.1.2 实现自我表达,获得认同与情感需求
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特殊时期,需要自我表达,有强烈的情感需求,而“艺人在文娱节目等公共空间中的形象光鲜亮丽,语言和行为富有个性,契合了未成年人表达情感、彰显个性的需要。”在偶像崇拜中,青少年可以通过参与应援活动、分享偶像资讯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和支持。同时,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投、情感共鸣的伙伴。一方面,青少年通过同一个偶像而聚集在一起,在同一偶像崇拜中,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经历和感受,获得来自同伴的认同和支持。这种认同感不仅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偶像文化”也為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满足的场所。在追星的过程中,青少年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偶像身上,通过关注偶像的动态和成就来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慰藉。同时,偶像崇拜中的同伴关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支持网络,让他们在面对困惑、挫折或压力时能够找到倾诉和依靠的对象。这种情感支持不仅能够缓解他们的压力和焦虑,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
2.1.3 激发爱国热忱,引导积极价值观
2019年,香港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许多中国艺人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声维护国家利益。“饭圈”女孩联合出征各大海外社交平台,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刷了5万多个回击贴,共同“守护全世界最好的阿中”。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她们展示数据、撰写文案、创作动漫、上传视频,以事实为依据传播真相,表达爱国立场,彰显爱国情怀[3]。不仅如此,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许多粉丝群体和个人自发捐款捐物,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截至2020年2月29日,根据“FUNJI粉丝团抗疫公益行动记录”的数据,粉丝团体为疫情捐款超800万元,一次性手套超300万双,口罩超100万只,以及其他医用物资及生理用品[4],通过公益活动、环保活动等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1.4 习得个人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支持偶像,促进偶像事业的发展,青少年需要加强对于网络技术的学习,掌握相关技能。为了让自己的偶像因为一组照片或一条视频“出圈”,吸引更多粉丝,青少年需要学习视频剪辑、摄影或修图技术,磨练自己的文案撰写能力,甚至涉足音频处理和配音等领域。这些技能的学习与实践,不仅让他们在追星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增强个人在“粉丝”中的影响力,更是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素质,增强了竞争力。“偶像文化”鼓励青少年们发挥创造力,为偶像制作独特的宣传物料。他们通过设计海报、制作视频、编写歌曲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融入其中。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偶像文化”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的消极影响
2.2.1 接受封闭群组单一信息影响青少年认知全面健康发展
“偶像文化”宣扬“与偶像同在”的理念,推崇“为爱发电”的精神,然而“‘饭圈内部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和鲜明的层级性,由此决定了主导偶像崇拜发展方向的通常是处在圈层核心位置的‘大粉,而大部分青少年粉丝则属于外围‘小粉,并不享有自由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权利和机会,必须在粉丝群体严格的等级制度下打卡、参与活动”[5]。且由于大数据智能推送功能,青少年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原有观念、态度与价值观相符的信息,忽视那些不对口、不关心的信息。长时间的单一信息会挤占青少年接触其他信息的途径和时间,使之陷入“信息茧房”。这样的传播方式虽然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但简单、重复的信息对于判断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而言,会影响其认知维度的发展。随着与偶像及组织成员情感的加深,青少年可能会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学业与人际交往,还会因“粉丝”滤镜出现导致盲目从众行为,个体认知狭隘、判断能力丧失,对认知全面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2.2 集体行为群体极化现象影响青少年道德判断与行为规范的建立
“偶像文化”可以借助社会心理学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解释。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提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青少年处于情感丰富且意志力较弱的阶段,因此“偶像文化”中的群体认同趋势也表现出极端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自我圈层情感表达为核心,对任何与该群体认知相悖的理性观点视若无睹,甚至进行攻击[6]。“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诽谤、造谣攻击、恶意营销、花钱“刷数据”等不理智行动频发,乱象层出不穷[7]。比如:2021年《青春有你3》节目中,“粉丝”为偶像应援而购买指定乳制饮品倒奶刷票事件引发广泛争议;2023年,全国跳水锦标赛中,“粉丝”怒斥“裁判压分”甚至衍生出对裁判本人及其家人的攻击等,这些都是“偶像文化”乱象的典型表现。青少年不能因群体情绪的驱使而采取不理智的极端行为扰乱社会秩序。一些青少年不仅进行情感宣泄,还进行道德审判,失去对常识和主流道德的判断与分辨能力,影响良好行为规范的建立。
2.2.3 诱发非理性消费,导致青少年消费观、价值观出现偏差
在“偶像文化”盛行的背后是资本为了获取利益的推动。青少年“粉丝”是当前“粉丝”群体的主力军,资本将青少年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通过举办选秀节目等方式“氪金”,发动“粉丝”通过为偶像刷数据、打榜投票、购买偶像代言的产品等形式表达对偶像的支持。这些行为会让青少年在追求偶像的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消费能力,甚至陷入非理性消费的陷阱。比如,一些“粉丝”集资购买专辑帮艺人冲销量,甚至不惜“预支资金”,超出自己能力购买。“偶像文化”还导致部分青少年對偶像产生过度的依赖,这种依赖会让他们在消费偶像产品时忽视自己真正的需求,对偶像感情投入的“狂人化”程度会导致青少年做出超出自身消费能力的行为,导致青少年消费观扭曲,不利于青少年正确消费观与价值观的形成。
2.2.4 无底线追星冲击青少年法治观念形成
偶像崇拜可能导致参与者个人行为失范。部分狂热“粉丝”的追星行为没有底线,可能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部分青少年“偶像文化”严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和社会运转。近年来,由于“粉丝”追星导致车站、机场等交通瘫痪;明星正常私人生活受到干扰,隐私外泄等。更有“粉丝”为了支持偶像,不惜以身试法。也有一些“粉丝”会对偶像无底线地包容,当偶像自身出现不良行为甚至触碰法律时,青少年会对其进行包庇、解释及美化,这些无底线的追星行为若不及时制止,会使青少年逐渐丢失真善美等良好品行,对青少年的法治观念形成冲击。
3 应对“偶像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的策略探讨
3.1 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学校应根据当前网络环境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媒介素养教育,努力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网络素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追星观”[8]。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思想政治引领的实效性。通过主题教学、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追星观。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情景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追星”等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方面要投入更多精力,使他们在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关注教育热点,进行创新性的工作;能够及时发现青少年的心理变化,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疏导学生情绪,教给其排解情绪的正确方法。
第三,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提升青少年新媒体判断力和网络道德意识。可以通过热点案例分析来让青少年全面,且从多元视角了解明星,进而遵循基于综合因素的理性判断与健康合理的追星行为。
3.2 家庭合理引导,关注青少年心理变化与情感需求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特别是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9]家庭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往往也是最直接的,家庭应承担起引导重任,及时关注青少年心理变化及需求,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第一,理性分析孩子追星原因,客观辩证地看待青少年“偶像文化”。家长要充分理解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偶像崇拜心理,客观分析孩子追星背后的原因,充分了解“偶像文化”,积极引导孩子理性追星,尊重和理解青少年的追星选择和行为。家长应帮助孩子辩证地看待偶像,充分学习偶像的优良品质,摒弃和抵制对劣质偶像不良行为的追捧,将偶像的积极作用最大化[10]。
第二,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11]。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提升个人素养,树立家庭榜样,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偶像观,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偶像。
第三,关注孩子心理变化和需要,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追星是青少年永恒的话题,是青春期不可避免的现象,他们将情感寄托于偶像身上寻求一种现实缺失的精神满足[12]。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营造宽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尊重理解孩子需求,加强与孩子的平等沟通,让孩子感到爱与温暖,弱化对偶像的情感依赖。
3.3 社会协调联动,参与制度建设与价值观引领
偶像崇拜乱象的治理与青少年积极“追星观”的引领需要社会各主体打造共建共享的联动共同体,推进“偶像文化”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3.3.1 政府需进一步推动行业规范体系建设
如果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领,明星参与的文艺作品极易迷失方向。因此,政府应完善相关制度,发挥市场监管功能,把关文艺作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同时,“政策规制需要从暂时性专项行动逐步完善为常态化的治理活动,建立健全平台、明星主体、‘粉丝个体的行为规范体系”[13]。对粉丝活动进行规范,建立健全“粉丝”引导机制,减少其中的极端暴力现象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
3.3.2 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偶像文化”多发生于网络,网络也是“粉丝”聚集和活跃的平台。一方面,平台应该引导偶像重建偶像评价体系[14],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不设置诱导粉丝打榜的相关功能,摒弃“流量至上”的不良风气,引导多元审美,避免“数据幻想”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平台应坚持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通过发挥媒体和偶像的引导作用,借助“偶像文化”的凝聚力,推动主流文化的发展,唤起青少年群体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3.3.3 明星要凭借优质作品提高影响力
首先,明星要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个人职业素养,要用优秀的作品提升粉丝的关注和社会的认同,树立更高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追求。其次,明星要发挥榜样作用,珍视和维护自身公众人物形象,规范自身言行,通过个人影响力传播正能量,以公益行为引导“粉丝”关注社会、关心他人。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面对新媒体时代“偶像文化”带给青少年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我们应该堅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学校强化教育,家庭合理引导,社会多方协调联动,消除“偶像文化”的消极影响,助力青少年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王艺璇.网络时代粉丝社群的形成机制研究:以鹿晗粉丝群体“鹿饭”为例[J].学术界,2017(3):91-103,324-325.
[2] 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6(5):126-129.
[3] 孟威.“饭圈”文化的成长与省思[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52-59,97.
[4] 澎湃网.当饭圈女孩冲上抗疫场[EB/OL].(2020-03-23)[2024-01-22].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6646110.
[5] 季为民.警惕“饭圈”乱象侵蚀青年一代价值观[J].人民论坛, 2021(10):30-33.
[6] 周宣辰.协调、融合、共振: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反思与引导[J].新疆社会科学,2020(5):124-132.
[7] 陈圆圆. 整治“饭圈”乱象 清朗网络空间[N].人民日报, 2021-08-12(13).
[8] 苏东兰.“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3.
[9]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0.
[10]陈彦佑.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表征、异化与引导[J].新生代, 2023(1):30-35.
[11]龚杰克,赵福江.“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小学管理,2020(7):28-31.
[12]梁玮,李戬.“饭圈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新生代, 2023(1):47-50.
[13]黄楚新.警惕资本裹挟下的“饭圈”文化对青年的影响[J].人民论坛, 2021(25):36-40.
[14]栾轶玫.饭圈失范的表象及纠偏[J].人民论坛,2020(26):136-139.
作者简介:谷雨(1990,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青少年工作,青年思想政治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