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命自拍”值得吗?

2024-06-04何琪

海外文摘 2024年6期
关键词:爬楼帖子高楼

何琪

雷米·卢西迪是一名法国士兵,却在距离战场很远的地方命丧黄泉。2023年7月,他的尸体在香港一栋高楼旁被发现,之前有人见他出现在这栋高楼的楼顶。

30岁的卢西迪在业余时间是一名“爬楼党”,也就是在高楼顶部拍照的人,有时这种攀爬是未经许可的。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许多网友开始争论他这种行为到底有没有价值。卢西迪发布在社交媒体的照片显示,他曾爬上欧亚各地的高楼和天线塔。

卢西迪的朋友和支持者认为,这些照片惊险而刺激,他本人也是一名非常有才华、勇于探索的冒险家。而批评者则认为,这不过是毫无必要的冒险。

这场围绕“城市探险”的讨论争议不断。城市探险爱好者经常未经许可进入废弃房屋,发掘其中的故事。爬楼是城市探险的一个分支,大部分爬楼党关注的是能够上传社交媒体的内容,而不是以偏学术的态度探索城市的边缘地带。

还有更极端的例子,俄罗斯模特薇姬·奥丁佐娃曾经在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悬在迪拜一栋高楼上。2017年,她将相关照片上传至社交媒体,收获了高达160万次的浏览量,以及大量的批评。《福布斯》杂志还刊登了一篇题为《致薇姬·奥丁佐娃:这样的照片不值得你用生命冒险》的文章,但她没有对此作出回应。

有时,反对的声音来自城市探险人群内部。尼尔·塔是一名加拿大摄影师,也是著名的爬楼党,但他在十多年前就放弃了爬楼。他指出,这种业余爱好逐渐演变成一种竞赛——较量谁的照片看起来更危险,他对此大失所望。许多城市探险爱好者都对爬楼的风气很不认同。

“爬楼关注的是刺激和身在高处的感觉,推崇那些让人感到晕眩还有害怕的地方。城市探险则是通过一种更安全、纪录片式的角度去探索废弃房屋。”香港城市探索联盟在声明中强调,“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不值得人们拿命去换。”近些年,因经验不足、过度自信、一味追求刺激而发生的坠亡事件在世界各地频发。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社会学教授提奥·金蒂尼斯一直在研究高楼攀爬。他指出,这些被人们称作“悬梁小孩”的年轻爬楼党看重社交媒体点击量。他说:“雷米的社交媒体主页上全是类似的照片——在楼顶边缘晃荡的双腿、天线塔上的自拍、屋顶横梁上的剪影——这些都是之前流行过的主题。”

有人则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来自法国的巴普蒂斯特·埃尔芒也发布过类似的照片,23岁的他认为自己不是爬楼党,只是在探险。

埃尔芒说,很多探险活动他都没有用相机记录,他主要是为了和朋友爬到楼顶喝啤酒,特别是在夜爬之后,享受日出的喜悦。他说:“我就是喜欢待在楼顶上。”埃尔芒认为,城市探险爱好者不过是把孩提时代攀爬岩石和树木的热情延续到了成年。

至于卢西迪,他的朋友们都认为他经验丰富,是一名“卓越的摄影师,善于从非同寻常的高度捕捉世界的美”。

卢西迪的朋友、保加利亚爬楼党约尔丹·博艾夫说,他要“战胜恐惧”,继承卢西迪的遗志。“钢筋铁塔就像友谊一样,我们的友谊不仅坚韧,而且高耸入云。”他在发布的帖子中写道,下面配了一张自己和卢西迪在保加利亚的合影。

朱利安·科利在苏黎世经营一家画廊,主要代理一名法国涂鸦艺术家的作品,这名艺术家也非常热衷城市探险。科利说,卢西迪让他想起法国特技演员阿兰·罗伯特。罗伯特也曾在世界各地攀爬了许多高楼。他认为,卢西迪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不过是时代的产物。科利说:“在阿兰的时代,他只能依靠媒体来报道自己的行为,但现在,雷米自己负责拍摄自己的经历,再上传至社交媒体。”

卢西迪的社交媒体主页上共有143篇帖子,记录了他在世界各地,如伦敦、曼谷、迪拜、墨西哥城等地的旅行。他在一篇帖子中写道:“旅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刺激,从而找到享受生活的最佳方式。”

巴普蒂斯特·埃尔芒与朋友在卢浮宫博物馆的顶部拍照。

他的很多帖子都带有“城市捣蛋”“惊悚高度”之类的标签,还会配上戏谑的文字,淡化他为拍摄这些照片所冒的巨大风险。三年前,他躺在华沙一栋高樓的楼顶拍了张照片,配的文字是“在边缘休息”。

卢西迪之前去过几次香港。他最后一次去是为了攀爬豪华住宅特冈达大厦。大厦坐落在主岛的山脊附近,俯瞰低处的有轨电车、公交车、写字楼和行人,一条幽静蜿蜒的道路从大厦脚下经过。据当地媒体报道,曾有人看到卢西迪在68层的楼外拍打窗户。

清早,大厦大门掩于亚热带植物的紫色花朵之中。在狭窄曲折的步行道上,有人在遛狗,有人推着婴儿车散步,还有人穿过森林向山顶跑去,在那里可以看到城市的全景。有些人驻足回望,这里的天际线曾出现在卢西迪最后一篇帖子中。

编辑:马果娜

猜你喜欢

爬楼帖子高楼
爬楼难、起床僵、关节痛,这究竟是什么病
劈木头,盖高楼
高楼万丈平地起
看到新高楼啦
履带变构式轮履复合爬楼轮椅爬楼平稳性分析
步步惊心——“爬楼族”
高空挑战造成伤亡,谁担责
高楼逃生
暴力老妈
情事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