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锡胡音色的基本要素及演奏要领
2024-06-03袁远
袁远
[摘 要] 锡剧,最早起源于常州、无锡一带农村的苏南民歌,从抒情、叙事的山歌逐步发展到带有人物、故事情节的完整的叙事山歌,又与道情、唱春等相融合,再逐步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早期“滩簧”,并陆续开始由少数艺人进入苏州、无锡、常州等地进行演出,进城至今不过80多年的时间,但已经经历了对子戏、小同场、大同场、幕表戏等阶段,由最初的说唱艺术逐步演變成为剧场艺术,并成为极具吴文化丰厚底蕴、地域特色鲜明和水乡韵味浓郁的江苏代表性剧种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享有“太湖一枝梅”的美誉。锡剧艺术现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锡胡,即锡剧“主胡”,是锡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锡剧乐队除司鼓(指挥)以外的三大件(主胡,扬琴,琵琶)之首。锡胡具有音色软糯,近似人声,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的特点,本文从锡胡的样式结构、基本发音对音色表现的影响,不同曲牌的技法处理,以及演奏者本身的艺术修养对戏曲音乐表现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论述了锡胡演奏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完善要领。
[关键词] 锡胡;音色处理;演奏技法;戏曲音乐表现
[中图分类号] J63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95-03
作为各类戏曲乐队中不同的领奏乐器之一,锡胡可以算作“胡琴”的一项分支,锡胡演奏中的许多技法是与二胡相通的,它的音乐表现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同样也应当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因此作为演奏者,想要引领观众充分地代入剧情,投入情绪,音色的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我将通过几个方面来论述影响锡胡音色的基本要素及演奏要领。
一、影响锡胡音色的基本要素
音色有许多的定义。音色(timber)这个单词源于法语,在古法语中,它指的是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而李重光在《音乐理论基础》一书中则指出:“音色由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等而不同”。[2]不过在这里,笔者想特指的是音乐的色彩,也就是主观听觉感官上对声音的“审美”。在锡胡演奏中如何恰当地运用并表现出合理的音色,是演奏者需要熟悉并不断探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锡胡的发音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一)原始音色
原始音色指锡胡本身因为不同的构造,不同的定弦,以及不同的琴弦上手演奏时所产生的音色,不会因为演奏者的不同而受到过多的影响。
首先锡胡的制作结构就与传统二胡有直观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琴桶的外形上。不同于二胡“独奏”为主的性质,锡胡在锡剧表演艺术中以伴奏为主,主要承托舞台上演员们的唱腔,锡剧唱腔有着高亢嘹亮的特点,发声定调较通常流行歌曲要高,为了更好地贴近演员的音色,锡胡的琴桶主要设计为扁椭圆形和圆形,且不带音窗,这使得即使相同定弦的情况下,锡胡的音色就要比传统二胡听起来更为高昂明亮,并更富有穿透力。
两种不同桶形的锡胡在音色上的差别也是风格迥异的,具体如何选择应当基于演员平时习惯的定调出发,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明亮。比如,各地大部分锡剧院团的演员们定调习惯于“A-E”,因此多以使用扁椭圆形琴桶的锡胡为主,扁椭圆形琴桶锡胡的音色特点是软糯甜美,风格相对柔和。而江苏省锡剧团的演员们则习惯于定调“降b-F”,他们的唱腔特点是激昂嘹亮,因此他们院团就采用了圆形琴桶构造的锡胡,圆桶形的锡胡发声特点就是音色更为嘹亮广阔,穿透力更强,甚至有一些趋近于高胡的音色。这就是在锡胡的选择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演员发声特色所需要客观考虑的原因,而不能纯粹根据自己的主观去选择,锡胡演奏的目的终究是要为演员们服务的,只有更贴近演员的音色,在演奏拖腔的时候才能与演员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使伴奏音乐与唱腔充分地融合,避免脱离感。
在选定锡胡以后,琴弦对原始音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市面上有所谓专门的锡胡琴弦,其特点是较普通二胡琴弦更细,目的是令发声更明亮。但是在实际演奏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到其他任何可能影响到演奏效果的因素。比如,锡胡本身音色过于尖锐,甚至刺耳,失去了应有的美感,我们便可以考虑使用普通的二胡琴弦,通过更粗的琴弦,可以减少振动的频率,以此抵消高音区高频造成的噪音。再比如,有的锡胡因为制作水平的原因,在使用锡胡琴弦,甚至二胡琴弦的时候,定弦完会有琴弦偏软的情况,直接导致演奏时候音准的误差变大,特别是需要在二把位演奏的时候,音准极难控制,这时我们可以考虑更换比二胡弦更粗的板胡琴弦,以确保琴弦具有一定的张力。
(二)演奏(表现)音色
演奏音色是在乐器原始音色的基础上,通过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和情感融合所“表现”出来的深一层次的音色,是更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音色,也是唯一可以通过演奏者本身学习去提高掌控的音色。演奏音色受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
1.演奏时弓毛与琴弦的贴弦角度与力度
演奏时要尽量保持弓毛与琴弦的贴弦角度始终为90度(直角),同时注意手腕不要用力向下去压弓杆,要自然放松地握持,这时候弓毛就会呈现出扁平的状态,类似西洋乐提琴琴弓上的弓毛状态——只有保持这样的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令弓毛充分地接触到琴弦,弓毛与琴弦的接触面积越大,运弓时传达到琴弦上的力度也就越均匀,才能产生更纯净、清晰的音色。
推拉弓时,手腕的重心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弓毛与琴弦接触力点的不断变化,要有意识地不断调整握弓时的力度,要保证弓毛对琴弦的压力始终都是一致,避免产生同一运弓区间,音色忽明忽暗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音色不纯。尤其是在内弦演奏时,需要注意手指对弓毛的施加压力的变化,拉弓时弓毛与琴弦的着力点逐渐向琴弓的弓尖段靠近,这时,中指与无名指就要逐渐加力,才能使音色保持明亮,反之,推弓时,弓毛与琴弦的着力点逐渐向琴弓的弓根段靠近,这时,中指与无名指就要逐渐释放力量。
2.运弓长短变化的影响
运弓长短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对不同人物唱腔所抒发的情绪的表现。在大型题材的锡剧剧目演出中,剧情往往跌宕起伏,演员的情绪也是随之不断变化的。在音乐上,随着人物情绪的变化,音乐的节奏也需要始终紧跟不断。比如在演奏抒情的大段唱腔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运用慢长弓、满弓去演奏,使音乐能够紧贴人物叙事,将演奏也变成一种叙述,配合演员将故事娓娓道来。在演奏情节紧张或欢快活泼的唱段时,比如行路板、说头板时,我们就需要控制运弓的距离,借鉴并运用二胡里的短快弓技术,使音乐表现抑扬顿挫,清晰、有力。
3.揉弦的影响
在二胡的演奏技术里,揉弦是十分重要的演奏技术之一,可细分为滚揉、压揉和滑揉等。在锡胡演奏中,我们最为常用的是滚揉和压揉的技术。滚揉通过按弦时手指上下翻动的频率改变音色,比如激动或紧张时滚揉的幅度要大,使音色表现出等效的情绪;而在处理人物表现悲伤或沮丧时,我们就要放慢滚揉的频率,以表达如泣如诉的情绪。
压揉是通过手指按弦时力度的变化,不断改变琴弦的张力来达到改变音色的效果,这一技法本身就来源于传统的戏曲,在剧情达到高潮,需要情绪全面抒发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压揉的技术来充分表达。
4.滑音的影响
锡剧作为江苏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水乡韵味。它以充满乡土气息的吴侬软语、抒情优美的声腔旋律以及质朴细腻的表演加以江南丝竹的伴奏形式,形成了“小桥流水”的独特风格,因此作为江南丝竹里不可或缺的演奏技术之一,滑音的运用在锡胡演奏中是占有绝对的比重的。在演员的唱腔中,合理的使用滑音,能够起到衔接乐句的效果,使乐句的转换不显呆板。
在演奏一些过门的时候,是“难得”可以让锡胡演奏者“崭露头角”的机会,这时候,恰当地运用垫指滑音,不仅能够凸显江南丝竹风格的底蕴,还能将锡胡本身音色温婉拟人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杂音
杂音,即“不需要”的声音,也叫噪音。与乐音相反,是令人反感厌恶的音色。杂音的发生经常是出其不意的,尤其当演奏者全情投入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产生,而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去避免。
杂音的产生大概分为两种,一是来自锡胡本身,琴码位置的不同,滤音垫材质、大小的不同,琴弦的使用寿命到期都有可能会产生杂音。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调整琴码、滤音垫的位置,找出锡胡的最佳音色(每把锡胡都不一样)。其次,要有定期更换琴弦的习惯,一副琴弦使用久了,张力就会变小,振动就会不充分。另外,梅雨季节若保管不当,琴弦很容易生锈,也会影响到音色,容易产生杂音。
第二种情况来自演奏者的人为因素,比如演奏者对曲谱的不熟悉,涉及快速的唱腔段落演奏时不免产生心理和肢体的紧张,也就容易演奏出杂音。还有就是,演奏者本身的业务水平不过关,缺乏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右手运弓时贴弦的角度、力度以及速度都控制不好,就会更容易演奏出杂音来。这时,想要避免杂音的问题,只有强化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右手运弓的训练,坚持练习慢长弓,直到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好运弓的角度、力度和速度。
二、锡胡的基本演奏要领
(一)明确锡胡的本职
作为戏曲乐队的“伴奏乐器”,演奏者一定要明确自己在演奏中的地位与本职工作。不同于独奏性为主的二胡,锡胡演奏者的本职是要为舞台上的演员服务的,是绿叶的角色,一个称职的锡胡演奏者并不是能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独奏技术,这是台上需要表现的,锡胡演奏是幕后工作,演奏者应当始终以演员为核心,配合承托好演员的唱腔,衔接好唱段的起承转合,帮助台上的演员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当遇到演员状态不佳的时候,演奏者应当适时加大演奏的力度,去掩盖演员的纰漏才是职责所在。
同时,锡胡演奏员作为锡剧乐队的领奏,要起到辅佐司鼓(指挥),传递信息,引领其他演奏员的作用。比如在唱段的开场,演奏时要紧跟司鼓,明确地带领其他乐器进入;在散板转节奏的档口,要笃定,即便其他乐器滞后,主胡一定要跟上,确保演员能够顺利演唱下去。
(二)演奏不同曲牌时处理方式的具体分析
锡剧曲牌丰富多样,不同曲牌可以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情绪。因为各个曲牌的节奏不同,演奏上的处理也不同,根据速度大致可以分为慢、中、快三类。
较慢的曲牌如“慢簧调”,其特点速度缓慢,唱腔婉转,细腻。多出现于抒情、叙述、回忆等情景。例如锡剧经典《双推磨》中,何宜度“豆浆味道甜津津……”唱段,演奏时运弓速度不宜过快,手腕要松,左右换弓时要有意识地控制好力度,避免换弓的痕迹,影响唱腔的连贯性。左手技巧方面,可以适时运用一些滑音,特别是垫指滑音,使唱腔听起来更为婉转细腻。
中速的曲牌如“簧调流水”,其特点行腔干练,常用于旁唱或幕后唱。主要表达人物内心思考及紧张、激烈的情绪。入《恩仇记》中,女声“施郎金榜扬名……”唱段。在演奏中速曲牌时,要注意运弓的距离不宜过长,左右换弓时手腕要果断有力,避免造成拖泥带水的“粘滞”感,甚至不注意产生节奏放慢的趋势。
较快速的曲牌如“大陆快板”,其由大陆中速板的基础上加快节奏而成。常用于表达激动、高亢、兴奋的情绪。如《梁祝》中的“三从四德是古训……”唱段。演奏时,运弓距离要短,手腕换弓时要干净利落,保持音头,同时心里节奏要稳,避免演奏节奏愈发加快的趋势。
另外还有节奏比较特殊的一种曲牌,如“大陆紧拉慢唱”:俗称为摇板。演唱时节奏多为自由,无板无眼。而伴奏上则有板有眼,常用于激烈的矛盾冲突等场景。如《梁祝》中“贤妹呀,我与你山盟海誓……”唱段。诸如此类唱腔演奏时,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伴奏上是有板有眼的,所以节奏要紧跟司鼓,心板要稳;二是演员唱腔无板无眼,唱腔随时变化,因此要紧盯演员的口型,把握住其呼吸变化,与之同时变化。
(三)艺术修养与音色表现
锡胡作为锡剧乐队的领奏,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无论是在演奏的技术上,还是对剧目的理解上都应有额外的理解与追求。即使是相同的经典剧目,各个剧团的主胡演奏风格都是大相径庭的,要想提高自身的综合演奏能力,就不能囿于自身的专业训练,有机会应当多去听一些兄弟院团的演出,参考他人对剧目、情节、人物刻画的不同理解和唱腔的处理,取长补短,与时俱进。只有经过了对比和思考,才有可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便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艺术修养,才有进步的空间与可能。戏曲音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演奏者在具备一定演奏技术的同时,还要能辅佐好台上的演员,只有对台上(演员)台下(其他乐器演奏员)都具备充分的了解,在保证自己演奏不出错的同时,还能带领整个乐队准确地完成剧目演出要求,方才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锡胡演奏员。
结 语
锡剧艺术的传统音乐主要由不同风格的曲牌构成,锡胡演奏者作为乐队的领奏,首先要清楚每个曲牌的特点及各自所要表现的风格,在剧目演奏中,能够迅速地分辨出唱段基于的曲牌风格,采取相应的演奏手法,正确的音色才能准确地向观众表达剧情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心理动态。
现如今,锡剧艺术仍在不断发展和进步,锡剧音乐的创作也逐渐规范化,专业化,无形中对锡剧主胡演奏者的专业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演奏者需要在保持业务本身基本功水平的同时,还能不断完善、提高艺术的鉴赏与理解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在未来有可能的創新剧目中充分表现,将锡剧艺术推向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锡剧简明读本[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5.
[2 ]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1-2.
[3] 孙中.锡剧音乐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第一章节.
(责任编辑:庄 唯)
[收稿日期] 2023-11-12
[作者简介] 袁 远(1989— ),男,国家三级演奏员,苏州市锡剧团有限公司乐队主胡。(苏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