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夜深沉》中戏曲元素“润腔”的运用
2024-06-03刘乐盈
[摘 要] 古筝,作为一件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如今,时代一直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现代筝曲也已经步入到多元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演奏家和创作者们与时俱进,不断探寻新的演绎方式,创作出别出心裁的弹奏技法。本文以我国著名演奏家王中山先生根据京胡作品移植改编的乐曲《夜深沉》为例,探究该作品是如何体现了戏曲元素的“润腔”技巧。随着我国传统乐器音乐的不断发展创新,古筝拥有一定的情感渲染能力。任何筝曲都要演奏者先了解乐曲自身的大致感情,融合自己的演奏技法,再通过古筝这一媒介达到与观众情感共鸣的基本要求。因此,优秀的作品,除了演奏者扎实的弹奏技巧之外,还要融入深厚的情感,才能呈现在大众面前。
[关键词] 古筝;《夜深沉》;润腔技巧
[中图分类号] J6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71-03
一、“润腔”概述
“润腔”即润饰腔调。最初是运用在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的概念,即对某个旋律进行装饰型的演唱或演奏,丰富艺术效果。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汪人元先生将京剧技巧“润腔”分为“字音”“音色”“旋律”“节奏”“力度”等五个方面。在表达技术中具有多种类型,基本可分为嗖音、甩音、颤音、倚音、波音等。在作者看来,“润腔”就是演奏家们在保持原作品丰富的基础上的二度创作,演奏家们将所需要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大大增加了京剧的艺术效果。
(一)京剧音乐中“润腔”的运用
1.表情达意
表达情绪即为“表情”。“润腔”在京剧音乐中,主要体现在表现情绪上。音乐最大的优点就表现在情感能够完美地诠释表达给观众,能够让观众感动的音乐都是演绎者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使乐谱上的音符生动地“活”了起来。我们能听到一些京剧作品里有些部分演唱者的变化转音,就是演唱家在演唱时对于细节的处理。例如作品的某一小节需要表现出悲伤难过的气氛要求,歌者加以“润腔”处理,模仿情绪低沉时发出的悲伤啜泣的声音,能够让听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歌曲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达到润腔“表情”的功能。
达“意”,则是向听众传递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传送意义,是“润腔”表现给观众的一种手法。“润腔”作为一种声乐方面的技巧,就是演唱者通过演唱词句将谱子上的“死音符”“活”起来,从而向观众传达歌曲故事的含义。这就要求戏曲演唱家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字正腔圆、发音正确、口齿咬字清晰。掌握好每一句的唱腔,才能达到向听众准确达意的效果,使听众懂得作品的含义。
2.以韵补声
所谓“以韵补声”就是在声音的基础上添加一些韵律,以此来填充声音、丰富声音。简单的旋律音乐加以演唱者对于韵律细腻的处理把控程度,从而使作品更加完美。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入研究“润腔”这一特色,它将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音乐体系,有区别于西方的音乐,充满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让别人一听就知道这是中国的音乐,是民族的音乐。
(二)《夜深沉》概述
《夜深沉》这首作品,是京剧琴师根据昆曲《孽海缘·思凡》中的《风吹荷叶煞》这一曲牌进行改编创作的。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中,祢衡击鼓和虞姬舞剑等一系列的激烈场面都用它来呈现[1]。王中山先生集各家之长加以创新,创作出同名古筝作品。表演风格上带有国粹京剧的刚柔并济,音乐旋律具有传统昆曲的曲调因素,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以韵补声”和“快速指序”两个技法,二者相互碰撞,在演奏中融合京胡、大鼓,以及现代派的古筝弹奏技巧,从而保持了原曲颗粒分明、抒情婉转的音乐风格。
古筝曲《夜深沉》,是筝和大鼓共同演奏的。古筝是弹拨乐器,它的每一根琴弦的颗粒性是很强很饱满的,再配上鼓这一打击乐器,这就要求弹奏者需要在演奏时学会控制声音的音色,从而来展现这首作品中有板有眼的京味。在作者看来,传统作品不好弹奏的地方就在于左手按滑音的控制,运用了很多左手的揉弦、按弦、滑音的技巧,才能够将京剧中独特的韵味保留下来。特别是在慢板,很多作品的慢板部分是最抓人心、最能够打动人的地方,如若处理得不好,听众很难代入其中。这首作品对于气口的连贯要求也是十分高的,要做到强弱对比,刚柔并济并不容易。比如虞姬在舞剑时,出剑速度的迅速,十分尖锐的锋刃,而她身为女子,又身量纤纤,舞姿轻盈,因此在弹奏时要把她内心的痛苦和郁闷情绪给表现出来。
二、王中山京剧风格作品及其结构
(一)作曲家简介
王中山,河南南阳人,年少时跟随著名音乐家赵曼琴先生学习古筝,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系教授,是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古筝演奏家,他不断刷新着古筝演奏的“天花板”。王中山先生的出现让古筝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古筝感兴趣,快速指序也逐渐普及到更多的作品中。他是一个十分钻研、心思细腻的人,每一首作品,除了大量的炫技技巧之外,对于情感的处理也十分的独到。他注重传承传播中国的音乐,改编了很多的古筝作品,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加以现代的编配手法,受到大家的好评。
(二)《夜深沉》作品形态分析
乐曲由四个部分展开,大鼓错落有致的鼓点引领人们进入乐曲。第二部分为慢板,慢板开头首先是两个干脆有力的琶音开始,一步一步将音乐过渡到快板,最考验演奏者的基本功,要处理到极致细腻。全曲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由技巧和鼓点相互映衬的第三部分,颗粒饱满的快速指序技巧配上鼓手出色的重音鼓点,给人营造出一种紧促有力的气氛;作为整首乐曲中速度最快的急板部分,第四部分十分重要。演奏者需要交替轮番弹奏这一部分所出现的几个带附点的轮指、小撮和扫弦,最后用一个大的刮奏将乐曲推入最高潮部分,将壮烈悲愤的情感,激动又无比坚定地传递给听众。
三、京剧元素在筝曲创作中的表现
京剧,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由西皮和二黄这两个唱腔构成,胡琴、锣和大鼓等进行伴奏,被人们誉为“国粹”。近些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以及西方音乐的不断渗入和发展,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用现代派的技巧创作乐曲,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以传统音乐为基础,加入现代创作技法,体现出古筝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逐渐地,古筝也发展成为除了京胡之外京剧的伴奏乐器之一。
(一)音色润腔
音乐由高低、音色、强弱以及长短构成,而在这其中,人们又更加追求音色。因此音色的处理就要求的非常严格,如果整个音乐声音都非常的重,那么人们听起来就会感觉很烦躁,是噪声;如果稍微对音色加以控制或者花费心思去处理,那么最终呈现出来的就会是动听的乐音。人与人的声音不同,乐器和乐器的音色也不同。特别是古筝,它由21根粗细不同的弦组成,音色可谓刚柔并济,轻轻一弹拨琴弦,就有动听的音乐流动出来,因此也深受众人喜欢。
在这首作品中,有一处难点是右手三指摇的片段。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同时摇re、fa、xi三个音,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就是大指摇的时候,要突出re的重要音位,左手在其基础上点按。同时还要特别控制这个音色,由弱到强像橄榄球一样慢慢推进再慢慢减弱,让人一听就生出一种哽咽哭泣时一连串泣声的感觉,揪人心绪,扣人心弦。
谱例1:
(二)旋律润腔
“旋律润腔”顾名思义也就是音高润腔,在传统戏剧音乐中很常见。作曲家在创作古筝作品时也融入了戏剧特有的“旋律润腔”,使其在乐曲中夸张化,具有非常浓烈的京剧风味旋律。古筝通过对独特的以韵补声的弹奏技法的应用,表现出旋律声腔化的效果。特别是慢板的左手按滑音,添加了大量的装饰音来表达京剧的腔调。
1.倚音
倚音技巧的使用,主要就体现在乐曲的慢板上。倚音主要分为前倚音、后倚音、单倚音、复倚音、上倚音、下倚音等[2]。作为一种常用的装饰音,倚音广泛运用于传统乐曲以及现代京剧中。在筝曲《夜深沉》中,谱例六个小节运用了十一处倚音技巧,演奏者应掌握好半音与全音的时值,不能打乱整小节的节拍。这就要求演奏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基础,尤其是左手的按滑音,既不能按高,也不能按低,必须是准确的音高位置,而且对于按弦的速度也要求得十分严格,必须足够快才能达到标准,从而呈现出好的艺术效果。倚音的使用也很大程度上还原京胡拉弦时的滑音唱腔,旋律迂回抒情,体现出浓厚的京剧韵味。
2.滑音
这首乐曲有大量的滑音,可以说全曲都贯穿了滑音。出现大量la到xi、fa到so的偏音按滑音,表现出京剧唱腔“韵味”的细腻婉转。经常听戏的人会说“这个音乐没那种味儿”,或者这个音乐“味儿对了”“有那味儿了”,这“味儿”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便称之为感觉。通过左手按弦的幅度使旋律的音高产生变化,从而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线条。滑音又分为有无时值、有无装饰性的上下滑音。而在这首作品中的慢板部分,在上下滑音的演奏过程中,左手在按弦时要求非常严格,不能只是单纯的按弦,要按准确,使用手腕,始终保持左手半握拳的手形状态,加以大颤技法来强调特征音,推动情绪的起伏,使乐曲更具韵味,配上相同重拍的大鼓,使听众沉浸其中。
快板部分旋律方整利落,节奏分明,大部分多为右手快速指序,需要深厚扎实的基本功,并且不按照传统的1234或4321的指法有规律地进行,左手滑音加以辅助,在每拍的重音上进行下滑音演奏,音色颗粒饱满,按音速度要求较快,符合京剧中“紧打慢唱”的节奏,呈现点到线的状态。
3.颤音
颤音,即两个相邻的音之间反复迂回。颤音包括“上下颤音、长短颤音、快慢颤音”等,很多古筝作品中都出现过颤音,而且对颤音的音位要求非常高。在该乐曲中并没有标注颤音记号,但演奏者在实际演奏时为了使乐曲听起来更加生动,加入了大颤技法。大多在下滑音之后,揉弦却又不能改变音高,将滑音的音值进行延长,以此来烘托气氛。
(三)节奏润腔
所谓“节奏润腔”,即在面对音乐的每一个乐句时,对于细节的处理引起的一些速度的改变和节奏的快慢。京剧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的乐谱都对于速度的快慢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因此我们只能依据耳听目看,或者通过了解音乐家自身对于作品、对于曲牌的变化以及唱词的理解诠释进行改编二度创作。
筝曲《夜深沉》速度由慢行板、中板、快板、急板四部分组成,相互叠置,三个过渡句穿插在这四个层次中,都有相同的乐句构成,每一个乐句都比上一个乐句的速度更快。
其中第一个过渡句的节奏是在慢板和中板之间,所谓“过渡”就是承上启下,将乐曲前半部分分成两个层次,后者之于前者速度更快,更为连贯。这一句用的是三指摇指法,大指是主旋律,食指和中指为和声部分。
第二个过渡句是在中板和快板之间,中板的速度是慢起渐快,进入快板之后,运用中指勾摇,突出大指的旋律音乐,会让音乐听起来更加有层次感。
第三句是在快板和急板之间,也是全曲最快的部分。这部分的旋律隐藏在快速的16分音符中,速度很快,勾托抹托的指法轮替,突出中指和大指的主音。在演奏这一部分时,需要跑动得非常快且稳定,要求演奏者将快速指序弹得清晰有力。
谱例2:
第四句也是最后一句过渡句,是在急板结束后连接尾声处,速度是由快到慢。这个部分也有快速指序,再加上大搓技法配以左手的扫弦。
(四)力度润腔
力度,歌唱者通过发声的强弱来控制声音,对弹奏者来说就是指尖触碰弦位的控制,强弱处理方面的对比所做的一种特殊的润腔手法被称为“力度润腔”。力度分为第一类“喇叭腔”弱进强出;第二类“宝塔腔”强进弱出;还有第三类像橄榄球一样的两边弱中间强的,由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的“橄榄腔”,这些都属于力度的程式性变化。
1.力度对比
声音的强弱变化是音乐互通的手法。在筝曲《夜深沉》这部作品中就出现了极为明显的连续mf—mp—mf—mp—p的力度变化,在快板部分的四个小节处,用法又十分严谨。律动丰满,由左手做按滑音的同时,左手大指甲片拨动琴弦,起到一种伴奏效果。强弱分明,音乐情绪对比明显,旋律线条清晰、声声入耳,具有一定的爆发力。在处理这个部分的音乐时,除了要考虑到音色的强弱外,就是指尖触碰琴弦的触感,发力点要尽量地集中在指尖的位置,快且准确地弹出音乐。
2.力度渐变
旋律在进行时,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像人对人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力度的微小变化会让音乐变得更为细腻,增添一些神秘韵律感。在《夜深沉》演奏中,有一段比较难的勾摇技法,需要左右手的配合,左手要把音按准,右手中指弹拨音乐,还需要加上强弱。谱面中的力度标记为枣核腔(< >)的形式,使音乐层层推进,韵感十足。
另外,京韵大鼓的打击伴奏也使整首乐曲锦上添花。在《夜深沉》这部筝曲作品中,除了演奏者飽满激情的弹奏技巧,京韵大鼓铿锵有力的鼓点,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瞬间将听众的情绪带入四面楚歌的紧张情景中去。古筝的节奏型与大鼓的伴奏型一致,连续运用重音记号,加上左手扫弦和刮奏,将情绪推入高潮部分。
如果想要弹好《夜深沉》这首作品,除了加强日常的基本功训练外,还要了解作品中情感的表达技术。首先我们在拿到一首作品时,要了解到作者想要传递给听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再以我们浅薄的人生阅历结合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将其大致地还原出来。任何一种音乐都有作曲家注入的情感和内涵,同时,技巧也十分重要。在演奏的过程中,要保证弹奏音乐的正确性,这始终是第一位的,接下来就需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娴熟的技巧表现出来,要先让自己感动,才能感动听众。
结 语
如果任何一种艺术想要保持其长期的活力,就需要在保留原有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二度创作。我们既不能忘记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瑰宝,也不能忘记创新当代的新文化。以传统之薪,燃当代之火,不断地提高丰富音乐作品的厚度与广度。
王中山先生在现代古筝作品中贡献了卓越力量,筝曲《夜深沉》在原有的演奏技巧上加入了新型特色,大胆吸收西方音乐色彩,可谓现代筝曲的一大著作。作为习筝者,只有经过反复的琢磨练习思考,才能表现出作品的真正韵味,赋予作品更丰富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民乐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仝童.从“梨园漫步”中体会非遗之美[J].中学教学参考,2021(09):20-21.
[2] 全珮蓉.艺术歌曲《苏小小》音乐特点及唱词处理分析——以吉天演唱版本为例[J].黄河之声,2022(15):152-154+158.
(责任编辑:韩莹莹)
[收稿日期] 2023-12-22
[作者简介] 刘乐盈(2000— ),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开封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