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戏曲振兴的发展进程研究
2024-06-03沈家玉
[摘 要] 昆曲经过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受多次摧残,几度濒临枯萎,想要再重新焕发生机,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是目前要攻克的难题。本文以江苏省地方戏——昆曲为例,对新时期昆曲振兴的历史进程、昆曲振兴举措、昆曲振兴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为中国戏曲的继承与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 昆曲艺术;昆曲振兴;保护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4)05-0065-03
中国戏曲是弘扬中华古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博大精深,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汇聚着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和对人生的体验,是我国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保护”“创新”成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们不断探索的课题。国家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优秀的得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中国戏曲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78年5月,批准了湖南省民族文化局临时党组呈送的《逐步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的请示报告。1980年7月,在京举行的全国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会议继续确立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原则,进而明确提出“保持优良传统戏、新编故事戏和现代戏三者并举”的戏曲剧目发展政策。[1]这一系列有利于戏曲发展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戏曲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机会,极大鼓舞并调动了戏曲工作者的积极性。戏曲艺术犹如雨后春笋般重新焕发了生机,各地方戏曲剧种也依次纷纷喊出了“振兴”的口号。戏曲创作曾一度进入繁荣时期。传统戏曲艺术家重新燃起创作的激情,许多优秀经典的戏曲作品络绎不绝地涌现出来,如:莆仙戏《春草闯堂》、越剧《胭脂》、花鼓戏《六斤县长》、京剧《司马迁》等。
一、新时期振兴昆曲的历史进程
昆曲古称“昆山腔”如今也被称为“昆剧”,是历史悠久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被誉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起源于我国江苏省昆山市,由元末年代昆山戏曲家顾坚所创,后在明朝嘉靖年间,戏曲家魏良辅对苏州昆山一带流行的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进行整理收集,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吸收了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和余姚腔的特点,创制了“水磨调”,然后又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现在的昆曲[2]。
1982年,在江苏召开的江苏、浙江、上海二省一市昆剧会演上,文化部明确提出了中国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传承、革新、发展”。这个八字方针的明确提出,为昆曲保护发展工作确定了基调和方针。后来,文化部按照胡耀邦同志批示的文件精神,在1985年发出了《有关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告》,与此同时文化部还组建了昆剧指导委员会,并组织了四期训练班,在抢救继承传统戏剧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果。[3]
1987年,文化部发出《关于对昆剧艺术采取特殊保护政策的通知》并于1987年12月17日至25日,在京举行了“全国昆剧抢救传承剧目汇总展演”,共上演了折子戏33部、大戏2部。
为加强昆曲的保护工作,1995年,文化部调整组建昆指委,并补充了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了专家对昆指委管理工作的领导,同时大批长期在文艺一线管理工作的剧院团长和有关文化厅部门中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人员也进驻了昆指委,使昆指委变得更为精干严谨,管理工作具有了实效性。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九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人类口头财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决定。2000年,此项活动的第一次申请、评审等工作开始开展。2001年经十九个国际评审的严格筛选,中国在十九个入选名单中名列榜首。我国的昆曲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第一批《人类口头财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也是对昆曲在世界文化艺术传承中的独特地位、贡献和价值的高度认定。文化部于同年12月制订了《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明确“继续执行中国文化部确定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昆曲管理工作方向,为更好地推动昆曲振兴的管理工作,为确立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4]。
2005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与文化建设部、财政厅联合开展实施“我国昆曲艺术作品抢救和提升工程项目”,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全方位的昆曲艺术保护工作,以促进传统昆曲文化艺术作品的当代弘扬和复兴,让传统昆曲文化艺术作品逐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逐步步入发展健康良性的快车道。
2015年,国务院政府办公厅颁布了《有关扶持戏剧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政策》中明确提出“传承保护京剧、昆曲。继续安排资金支持京剧、昆曲保护与传承。实施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计划。实施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做好优秀昆曲传统折子戏录制工作。”制定一批有利于戏剧传承发展的政策,提出实行“戏剧振兴工程项目”。2016年,“戏剧振兴工程项目”载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对优良传统昆曲文化艺术的保护与扶持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二、昆曲的振兴举措
昆曲的振兴是一项周期长且任务艰巨的大型工程。为了保护工作顺利地实施,必须从大局出发,加强领导,采取科学完备的措施,认真做好各环节的工作。昆曲作为“国家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运用国家力量对其加以扶持,在这日益注重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形势下,对于保持中华民族艺术的尊严和自信,提高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和创造性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政府在振兴昆曲的工作过程中发挥主导的作用,并且专门组建成立了我国昆曲艺术抢救、保护与扶持工程组织(简称“国家昆曲工程”)。国家昆曲工程积极推进并扶持了国内七个昆剧院团,长期开展昆曲文艺进学校公益、推广性表演,以保证各个昆剧院团年度进学校表演不少于二十场次,不但让更多的优秀青年艺人得到了在舞台实践的机遇,而且使更多的青少年学习者也有机会面对面地了解并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精神风采。在这一行动的有效带动下,国内昆剧院团还主动地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形成了功能互补型合作,通过举办文艺讲座、两岸民众文化艺术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以实现昆曲文艺与青少年的深度交流。
在传播推广工作方面,上海昆剧院团不但广泛运用了报刊、广播、电视节目等传统媒体,特别是在近年来还利用微博、微信等,以新奇生动的表现形式传播昆曲科学知识,推荐昆曲艺人,推广昆曲演出,更加拓展了昆曲在海内外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同时,昆曲还在更多地和戏剧、舞蹈、歌曲等传统文艺形态融合,运用协同创造和跨国协作进行对昆曲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宣传与全球推广。
昆曲人才的培养和昆曲唱腔上的改革也是振兴昆曲的主要途径之一。想要促进昆曲艺术的繁荣兴盛,人才培养是关键,新一代的昆剧演员能否快速地成长,决定了昆曲艺术未来发展的命运,与昆曲舞台是否能重新兴盛有着密切的联系。人才的培养需要有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诸多专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想法,如:1.选几所高等艺术学院开设昆曲艺术专业,采用低学费和高学历的方法吸引生源。2.政府加大对现有从事昆曲艺术人员的保护力度,提高昆曲演员的物质生活。唱腔是昆曲中最核心的形式,昆曲因丰富多彩的曲牌组合,细腻婉转的唱腔而别具一格。但戏曲历史在发展,人们对戏曲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绵延婉转的水磨腔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在能保留昆曲艺术的优秀精华的前提下,对唱腔加以适当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社会上的著名人士也对昆曲的复兴发展作出了不容忽略的贡献,如:著名香港工业家、京昆名票、俞门弟子顾铁华,顾先生着力于修复和录摄昆剧的传统节目。积极思考昆剧改革之道,并遵循“移步不换形”理念,会同俞门同窗薛正康、周志刚、顾兆琳等成功编创《浣纱记合纱·泛舟》《顾曲周郎》等新节目,得到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前者已列为上海地区市戏剧院校昆曲教科书。[5]顾先生还创设“顾铁华振兴昆曲基金”,长期鼎力支持国内外学术机构和业余昆剧团体,包括给上海戏剧学院昆剧系的奖助学金等项目支持。纵观顾铁华先生长年对昆曲工作的无偿帮助,目前尚无人能望其项背,故国内昆曲界称誉其为穆藕初再现。[6]
三、昆曲振兴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对昆曲的保护工作已经加强,使得昆曲所面临的困境有所缓解。但是就目前而言,仍然有一些问题不可忽视,甚至有些问题已经威胁到昆曲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一)昆曲人才流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日益提升,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各类新型娱乐场也大量出现,外来艺术文化建设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类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也产生了剧烈的改变,从而造成了现代青年人对昆曲的兴趣大幅下滑。观众少得可怜,甚至出现了“台上人比台下人多”的讽刺场面。
昆曲人才流失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人才待遇差。戴平在2007年发表在戏剧艺术的《论昆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人才接续》一文中举例,著名京派昆曲表演艺术家侯少奎曾是第二届中国戏曲梅花奖的获得者。据说前些年他演一场戏只能补贴30元,一月的工资也不过1000元。苏昆的青年演员每个月工资加上演出费也只有1000多扣除各种费用后拿到手的仅几百元。昆曲的学习时间较长,成才之道辛苦,人们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最后获得的回报却不成正比。一个梅花奖演员的平均年薪也只有一万左右,且不说和同时期大腕伶人和影视明星们相去百倍千倍,就算是和当时一些开个小店、做点儿小生意的小老板们比较也是相差之甚远,而且做个演员、当老总根本就用不着付出太大的时间精力去磨炼基本功和积累技艺。
(二)剧目遗失严重
昆剧节目在历史上曾是数不胜数的,但是现如今不少节目都没有保留下来。现在传承至今的大多是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的。而根据传统剧目流失的时代顺序,一般分成四个时代:乾隆至咸丰时期、宣统至“中华民国”初期、传字辈年间(浙昆现有的八个辈分:传、世、盛、秀、万、代、昌、明)、继承字辈时期。
这4个阶段分别反映了昆曲在各个阶段上演节目的状况,大致呈现下滑的态势。乾隆至咸丰期间的昆剧曲目大致有1400多出折子,然而到了宣统至民国初期存留的剧目大致有700多,相比于上一个时期剧目数量少了一半左右。第三个阶段即传字辈时代的昆剧剧目,共751出折子,这一时期有传字辈自排戏和向京剧学习,而这种自排戏和向京剧学习常常是昙花一现,待到传字辈人才转移后就不再上演,所以留存至今的极少。去掉这种自排戏和向京剧学习的剧目,这一时期留存至今的也只是常规戏,而这一时期的常规戏为557折,相比于宣统至民国初期之间常规折子又降低了许多。第四个阶段为传承字辈时代的昆剧剧目。继承字辈所承继的传字辈传授的戏,这部分戏共计307出折子,相比于传字辈的751出折子,减去的总量是444出折子。从以上来看昆剧剧目短缺问题是严峻的。
(三)缺乏演出机会
剧场的节目逐步减少,表演形态产生了改变。臧卫东先生对这种现象也有提道:“康乾以后整本戏的演出逐渐走向衰落,折子戏的演出大放异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质性原因是创作不振。”但昆曲本身的演唱风格在缺少戏剧基础的同时,已经开始缺乏自身的内涵。王慧的《追求典雅与本质“世俗”的无法调和——浅谈昆曲衰危的一个内因》一文中从昆剧原始缠绵的演出形式为出发点,觉得这种唱腔“更符合缙绅士夫阶级闲适的生活,风雅的鉴赏品质和美学要求”,“而这也是习惯于快节拍都市生活的人民所不习惯的”。马积高同意焦循对《花部农谭》中昆曲“吴音繁缛”的看法,而王扬扬为此也具有同样的看法:“昆剧的腔调繁缛使不熟悉文本的人就更不知所云了”。
四、昆曲振兴的前景展望
昆曲经过六百年的风风雨雨,受多次摧残,几度濒临枯萎,想要再重新焕发生机,如何创新便是目前要攻克的难题。笔者认为昆曲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下手,首先是内涵上的革新与发展,创造出富有新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昆曲剧本;其次是表现形式上的革新,在不失昆曲特色的前提下,丰富昆曲在演出上的表现形式,增强昆曲的艺术魅力,以适应市场需求。新时期的昆曲人,应以现代文汇演绎好传统艺术的深厚内涵与澎湃生命力,背负为昆曲艺术培根铸魂的时代责任。
文明的发展都有一个时代变迁的过程。昆曲作为中华传统的文化,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有着闪耀的活力。现如今我们要做的是在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实现艺术与文化内涵的创新,在取其精华的同时加入新鲜的生命力,从而在保护大众文化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更精彩的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 霍大寿.继承革新,稳步前进——全国戏曲剧目工作座谈会侧记[J].人民戏剧,1980(09):5-9.
[2] 见《中国昆山昆曲志》第12页.
[3] 松子.文化部召开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座谈会[J].中国戏剧,2001(08):17.
[4] 轩蕾蕾.新时期昆曲学术史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23.
[5] 朱复.昆曲创编剧目的“移步不换形”——顾铁华《合纱·泛舟》和《顾曲周郎》观后[J].戏曲艺术,1997(01):69-72.
[6] 张盛全.香港顾铁华弘扬京昆艺术[J].中国京剧,1992(04):46-47.
(责任编辑:刘露心)
[收稿日期] 2023-12-21
[作者简介] 沈家玉(1999— ),男,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南通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