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笑”析祸端 辨“跳”悟思维
——五下《跳水》教学
2024-06-03姜正德
文|姜正德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肆、桅、撕”等6 个生字,会写“肆、艘”等10 个字,联系语境理解“放肆、桅杆、龇牙咧嘴”的意思。
2.梳理小说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勾连“放肆”,体味“笑”,理解课文情节发展,根据图示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用画思维导图、列图表等不同方式,探究水手和船长的思维过程,深入理解课文,探究“跳”的奥妙,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机智果敢。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作者图片)他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节课,我们跟随列夫·托尔斯泰的脚步,学习他的《跳水》。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讲解作家的国籍、代表作、影响力,丰富学生对作者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期待。】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第一组:船舱、桅杆、航行、横木
1.认读词语,并在课本插图中标示出船舱、甲板、桅杆、横木等。
2.信息补充:帆船横木约有20 多米高。科学家做过实验,从20 米高处扔下的装水气球,你猜怎么着?
(二)第二组:哭笑不得、吓唬、发抖、心惊胆战
1.认读词语。
2.发现:这一组词语都与孩子的心情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分组学习词语,借助课本插图理解“桅杆、横木”等词的意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字词的方法和能力。】
三、借助习题,梳理情节
(一)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主要人物有哪几位?讲了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
(二)自读课文,班级交流
1.课文的主要人物有水手、猴子、孩子和船长。
2.说说各个人物的主要事件,填写情节图。
3.结合图示,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小说的人物事件导入,引导学生在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过程中,梳理小说的情节;通过让学生借助情节图示复述故事,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
四、聚焦“笑”,解读“放肆”
1.同学们,课文中的“放肆”是什么意思?
2.默读课文,圈画表现“放肆”的语句,讨论除了猴子,还有哪些人物的言行也很“放肆”。
3.猴子行为很“放肆”。
(1)圈画猴子“放肆”的表现。
①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②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③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④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⑤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2)通过圈画、表演、比较等,感受猴子的举止越来越“放肆”,简直没底线。
4.水手表情很“放肆”。
(1)圈画水手“放肆”的表情。
①哈哈大笑。②水手们又大笑起来。③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2)通过圈画、梳理、感悟等,发现水手的笑声越来越“放肆”,简直乐翻了天。
5.孩子反应很“放肆”。
(1)圈画孩子“放肆”的举止。
①他也笑得很开心。②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③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④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⑤“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⑥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2)通过圈画、比较、设身处地揣摩等,发现孩子的反应似乎越来越“放肆”,不高兴成没头脑,没头脑酿祸端。
6.探究“放肆”的关联。
水手“放肆”地笑与猴子“放肆”地搞怪,以及孩子“放肆”得失去理智之间的逻辑关系。
(1)借助表格梳理。
(2)推理发现勾连。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为博得水手的“笑”,更加卖力地放肆地逗孩子;孩子恼羞成怒,于是放肆地追猴子,以至于不知不觉爬上了桅杆顶端的横木,陷自己于险境。可见,三者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聚焦“笑”,引导学生关注猴子、水手、孩子三方的“放肆”表现,通过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理解水手的“笑”在情节发展中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的作用。感悟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也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五、鉴赏推导,体会危险
交流感受:感知放肆的后果很严重。
(一)从哪些语句看出孩子陷入绝境?
1.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3.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4.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5.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
(二)还从哪些人物的表现看出孩子此时命悬一线?
1.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2.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三)作者为什么除了正面描写孩子面临险境,还要侧面描写水手的惊慌失措?
作者正是通过正面描写加上侧面描写,烘托当时险象环生,把故事的情节一步一步地推向了高潮——孩子遇险。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主问题“‘放肆’的后果很严重”贯穿,通过质疑、验证、推理,探讨作家“以侧面描写衬托正面描写”表达方式的奥秘,感悟“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人生哲理,走近作家写作构想,感受描写扣人心弦,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文字内容表层读到文字表达深处。】
六、当机立断,体验高明
(一)语言推敲,体会抉择正确
就像同学们所想的一样,哈哈大笑的水手们此时再也笑不起来了……关键时刻,一位船长出场了。来,我们一起读。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 快! 不跳我就开枪了! ”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1.圈画发现:一个“立刻”,两次“喊”,三次“跳”。
2.朗读体悟:关注短句,读出指令的短促有力、不容置疑,读出船长的果断干脆、毫不犹豫。
3.阅读与鉴赏:分析两句话,为什么仅有25 个字,却连用7 个叹号?说明了什么?比较两句话的异同。在千钧一发之际,坚定“向海里跳”才是正确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抓住“立刻瞄准”的果决,体会“喊”“又喊”的差异,锁定用“开枪”迫使孩子“向海里跳”的坚决,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船长思考的过程,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点燃思维火花,提升语文素养。】
(二)图示对比,发现思维奥秘
1.在孩子遇险的紧要关头,船长不是立即前去救助,而是用开枪的方式逼迫孩子跳水自救,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吗?
2.我们思考解救孩子的办法还有哪些,与船长的方法进行比较,从可行性角度进行分析,完成图示。
3.再次朗读船长的话语:
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设计意图:一刹那的思索,一瞬间的举动,原来是经历了如此敏捷、缜密的思维过程,做出了如此恰当的判断和选择。可见,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也应该先分析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
(三)结果推敲,验证思维成果
在这生死两重天的瞬间,真的只有一跳了之吗?
1.出示“扑通一声,孩子像颗炮弹一样扎进了海里”,读一读,圈画关键词,说说体会。
聚焦“炮弹”“扎”:分析用“炮弹”作比,用“扎”描述,生动贴切地反映了孩子坠落速度快、力量猛、危害大。设想:若砸在甲板上,还有生还的可能吗?
2.品读“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补充“四十秒钟”才浮上,强调时间之长,说明力道之强、入水之深,反向印证若按常规的思维,采用常规的方法,小孩怎能逃脱死神的纠缠呢?
围绕“救”字谈感受:在这电光火石之间,船长既没有叫水手去救,也没有鼓励孩子往回走,而是跳出常规,不容置疑地命令孩子跳水。一个“救”字,道出了绝处逢生的欣喜、劫后余生的欣慰,也证明了这个“不近人情”的“跳”是唯一抉择,证明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思维的过人之处。
【设计意图:整个板块,围绕主问题“将孩子救出险境”,重点组织学生推敲语言,运用思维图示,采用对比研究,发现船长的办法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船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体会到方法是思维和现实的产物,面对困难的时候,变个思路,换种法子,或许能摆脱困境,获得新生。】
七、复盘反思,迁移分析
(一)反思借鉴
回顾本文不同人物的行为、思维,你有什么收获?
从孩子角度:冲动是魔鬼,以后遇事要沉着冷静。
从船长角度:危机处置,要善于观察,冷静分析,突破常规,果断出手。
从水手角度:不要瞎起哄,否则会把别人推入危险境地。
(二)学以致用
1.布局谋篇的艺术。
本文看似寻常却奇崛,不知不觉间就把人的心吊到了嗓子眼上,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危急关头,船长英雄般横空出世,转危为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扣人心弦的情节塑造了具有非常智慧的人物,是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的样板。
2.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活中遇到问题,要沉着冷静,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同时注意不断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超人的智慧。
(三)延伸拓展
1.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还有一位像船长这样勇敢智慧、沉着果断的人物,我们来认识一下。
2.请大家快速默读《鲨鱼》这篇文章,边读边思考:在自己的孩子面对鲨鱼撕咬的危险境地中,船长和炮手的思维过程有何异同?试用图示表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阅读小说后的人物行为反思,一方面引导学生再次回顾一系列的情节发生、发展,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影响,贴近的是作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的合理性。拓展阅读《鲨鱼》,发现船长和炮手的思维过程异同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的方法在新文本中得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