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协同视角下的小学德育创新

2024-06-03朱敏彦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2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

朱敏彦

[摘 要]家校社协同是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育人模式,能够聚合不同主体的资源,在小学德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家校社协同视角下,教师要通过家教指导促进家长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念,应基于家校合作组织丰富多样的德育活动,并利用社区资源创建实践体验活动,让德育活动向社会生活领域延伸。教师要注意厘清主体角色、完善组织保障并运用多元评价策略,让家校社协同发挥实效。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小学;德育

家校社协同,是开展小学德育的重要原则。目前的小学德育实践工作中,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家校社协同。但是,其中存在协同方式浅表化、活动类型单一、机制不全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小学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探索家校社协同下开展德育的创新路径。

一、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的价值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并促进学生发展积极健康人格的教育活动,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依托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具有多方面优势,可以提升育人效果。从教育主体来看,以往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德育工作。基于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则可以促进教师、家长、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合作。运用这样的德育模式,能够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多种教育资源,进而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施加综合性的影响。从教育形式来看,以往的德育工作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形式较为陈旧。[1]在家校社协同下开展小学德育,则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成多种实践性、交互性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与真实生活相融,能够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学生从德育中得到的收获,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结果,而是来自切身的体验。这样的德育可产生“内化于心、外行于行”的效果,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终身发展。总之,基于家校社协同开展小学德育,可以突破传统德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为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运用系统思维,正确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在德育的作用,促进三者的有效联动,使之形成教育合力。

二、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的创新路径

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可以消弭不同教育子系统之间存在的割裂,提升德育的实效。在家校社协同的视角下,小学教师可以从家教指导、家校合作和关联社区三方面入手开展德育,创新德育的格局。

(一)实施家教指导,促进家长观念转变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成长空间,家长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许多家长片面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轻视品德养成。与此同时,不少家长在开展德育时缺少适切的方式。部分家长忽略教育规律,对孩子一味说教,使用大量否定性的语言。因此,教师要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引起家长对德育的重视,并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家校社协同视角下,教师要突破以往零散化的家教指导模式,基于双向的家校沟通实施指导。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开展沟通,对家长提出德育建议。[2]

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学校提倡减负增效、高效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干预,建议家长可与学生一起制定作业时间表,培养学生的学习管理意识。家长对孩子的时间管理教育,还延伸到节假日中。在节假日中,教师引导亲子合作制订活动计划,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安排阅读、运动、文娱、社会实践等活动。借助一段时间的线上沟通以及家长线下辅导,让每名学生都形成了自主安排时间的习惯,令学生提升了责任意识。家教指导的过程则令家长提升了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让家长更新了教育理念。以上的家教指导活动向家长传递了“教育无小事,处处是德育”的理念,令家长了解了如何在生活中开展德育,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发展。

(二)注重家校合作,共同开展德育活动

在家教指导中,教师提供教育建议,家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主实施德育。家校合作实施的德育则是由教师发起和组织,在明确活动内容的基础上,提供家庭参与途径的德育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家庭环境中的资源,在家中实施德育活动;也可以让家长“走进来”,优化德育的实施方式。

1.巧借家庭环境,实施主题活动

家庭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场所,在德育方面具有学校无法替代的优势。家庭场景中包含许多学校不具备的资源,可以从中生成多样化的活动。而且,家庭中的德育活动在家长的陪伴和指导下开展,更能够抵达学生的心灵层面,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教师可以构建主题式德育活动,将其分成两个模块,分别在家庭和学校中实施。在家庭中实施的德育活动是学校德育的延伸,可以让学生深入开展实践,并加深对主题意蕴的领悟。

在劳动节来临前,教师可创设“美好生活 劳动创造”主题活动。学生在班级教室中进行大扫除,并在教师带领下,在学校花坛、植物园中开展了除草活动。其次,教师与家长进行联络,共同开展家庭德育活动。本次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学做三项新的家务劳动,如做菜、整理衣物、修理电器等等。为促进家庭中高效开展劳动,教师建议家长先让孩子观察劳动过程,和孩子一起讨论劳动方法,再让孩子自主开展劳动,通过亲身体验逐步掌握劳动要领。家庭德育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学校创设了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学做家务劳动的感受,以此促进学生的经验内化与情感升华。开展本次德育主题活动,让学生切实发展了劳动技能,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能力。父母的在场有助于学生的经验建构,能够促进学生养成热爱劳动、自主自立的生活态度。

2.引导家长参与,提升班会质量

班会是班级中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班会具有主题鲜明的特征,是实施德育的关键载体,能够引领学生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视角下,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活动模式,引导家长参与班会活动。家长的参与,可以为活动过程增添亮点。教师要精心设计班会中的家长活动,使之与其他活动环节相融,增強班会活动的感染力。

在母亲节时可开展“感恩的心”主题班会。开展本次班会,旨在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发展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情怀。教师可先通过线上途径联系家长,请几名家长来校与师生一起开班会。班会中为家长创设“父母寄语”环节,由两名家长代表讲出自己的心声,表达对孩子成长的祝愿。家长除在班会中发言以外,还可参与集体活动,如与师生一起开展诗配乐朗诵活动,或参与互动性游戏。家长的参与令班会活动不再单调,为活动创设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本次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传承孝道文化,发展传统美德。而且,活动的影响可向家庭延伸,有利于形成和睦家风,可以优化学生的家庭养护环境。

(三)关联社区资源,提供实践体验途径

社区环境中有着丰富多样的德育资源,可以为学生的道德品行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3]在家校社协同视角下,教师可运用社区资源创设德育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践行美德。家长也应当充分认识社会生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巧用社区资源开展教育,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1.借助周边环境资源,开展公益服务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了“新三中心论”,指出教育实践应以儿童、活动和经验为中心。根据“新三中心论”,开展小学德育时要依托具体的活动,让儿童获得新的生活经验,促进儿童的道德领悟。社会经验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这部分经验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公益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超越个人的视角,学会为他人、公众的利益考虑,进而发展集体主义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环境资源组织公益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尽一份力。

在“学雷锋日”中可开展“学习雷锋,我在行动”活动,并在其中设计部分校外公益服务。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学校附近的公交车站,开展清洁劳动,为公众创造整洁的公共空间。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清洁路面、抹净橱窗和清除广告纸等等。教师也要参与公益服务,与大家一起承担劳动任务。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示范能够唤醒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脏、不怕累,尽职尽责完成劳动。本次活动的实施,让学生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令学生发展了公益精神。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将提升成就感、自信心,学会正确认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学生内化了参与公益服务的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能更多地展现公益行为,发展美德善行。

2. 借助公共文化资源,促進熏陶培育

公共文化资源包括文物展览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等等,其中不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呈现了许多与地域特色密切相关的文化要素。在家校社协同开展德育的框架下,应巧妙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使其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苏州有着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各类公共文化场馆遍布全市。为充分挖掘利用这些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开展参观游览,让孩子接受文化的熏陶。

本班号召家长开展“浸润传统文化,探寻苏州之美”系列活动。活动由各个家庭自主组织,家长和孩子可以选择时间充裕的日子,前往苏州各个公共文化场馆,如苏州博物馆、丝绸博物馆、评弹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等等。本次活动的实施与家教指导相结合,教师提示家长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开展线上调研,了解展品的内容及风格,再前往相应的场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观时得到更多的收获。家长和孩子在不同公共文化场馆中“打卡”的同时,也在微信群中用照片、文字分享着活动的心得。参观活动结束后,教师在班级中组织了相应的主题班会。学生结合参观的见闻,讲述对苏州传统文化的了解,发展了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

三、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德育应把握住的三个关键

在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开展小学德育,意味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建立联系,基于资源整合开展德育。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正确把握德育的注意事项,让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真正发挥作用。

(一)厘清主体角色,整合教育力量

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模式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专业引领的优势,而且在德育活动的设计上有着重要作用。学校教师要重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关键作用,提供适切的教育建议,消除家长在德育方面的懈怠,让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在“学校-社会”的关系层面,则要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创建社会实践课堂。厘清主体角色,才能让不同的主体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画好教育的“同心圆”,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完善组织保障,促进有序互动

各主体孤立的传统德育模式不适应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活动势强而效微。[4]因此,开展家校社协同势在必行。家校社协同不是简单的同步而行,而是各主体的有序交互活动。教育主体的交互不可只依托分散化的活动展开。教师还应完善组织保障,创建可支持有序互动的网络。如面向家长应创设家委会,以此作为开展家校沟通的关键途径。[5]可由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申请加入家委会,再经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选举,来决定家委会成员名单。家委会的职能包括收集建议、反映家长意见、联络其他家长以及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的策划等等。如“感恩的心”主题班会就是家校共同策划的结果,其中许多活动的设计来自家长的创意,家长代表也来自家委会。有了组织结构上的保障后,各主体才能建立常态化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三)运用多元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评价是德育活动的重要模块,具有反馈、强化、激励等作用。以往的德育评价活动,大多由教师通过口头评价完成。这类评价大多面向全体学生,未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而且具有形式化的弊病,评价内容往往趋同。家校社协同下的小学德育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体现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特质,其评价方式也应突破以往的模式。评价要素应融入德育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而且要体现多主体的视角。在“浸润传统文化,探寻苏州之美”活动中,教师通过线上途径收集家长的评价,倾听家长的心声。在参观活动结束后的班会中,教师则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与此同时,要重视来自社会公众的评价意见。如师生在公交车站开展公益劳动时,许多路过的市民对师生的活动表达称赞。在社区场景下开展德育时,教师可能并未有意识地组织这类评价。但是,这类评价同样具有教育功能,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模式以主体协作和资源整合为特质,是小学德育创新的基本方向。新时代开展小学德育,要把握家校社协同这个基本原则。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心,是突破学校教育单独承担教育责任的局面,通过多主体的联动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小学教师要重视突出学校的主导作用,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在做好家校沟通的同时,充分发掘社区育人资源。要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并构建长效化的组织机制,令家校社紧密围绕学生的成长开展联动。基于家校社协同开展德育,可为小学生的发展创设整体性的环境,让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牛丽红.试论小学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如何加强德育工作[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06):112-115.

[2]刘雪芬.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德育研究[J].名师在线,2023(28):44-46.

[3]赖卫红.基于“珠影”社区资源开发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6(Z4):67-69.

[4]邹太龙,贺久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德育之维:理念转型与落地行动[J].新课程评论,2023(Z1):70-76.

[5]卓伟群.基于家校合作视角的小学德育教育探讨[J].教育界,2020(38):95-96.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