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矩墓志》书风探微

2024-06-03孟丹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虞世南

摘 要:在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中,隋代并非仅仅延续了六朝风气,其还“上接六朝,下开三唐”,是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楷书是隋代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墓志为载体的隋代楷书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趣。以隋代南北书风融合的代表《杨矩墓志》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书风的形成背景因素进行简要梳理,并从用笔、结字等方面入手,探究其对魏碑的取法,以及对初唐楷书和书家的影响。

关键词:隋代;《杨矩墓志》;北魏墓志;虞世南

一、《杨矩墓志》概述

《杨矩墓志》全称《隋故通议大夫安陆太守杨府君墓志》,墓志盖佚失,志长57 cm,宽58 cm,共计1 056字,出土于陕西省华阴市,现藏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张海书法艺术馆。此志主要记述了墓主人杨矩的家世背景、品行、为官经历、死后殡葬情况以及后人的赞颂悼词等内容。

据墓志铭文中“大业二年”“四年八月廿四日,遘疾薨于官舍”可知,墓主人杨矩于隋大业四年(608年)病逝;据“即以今九年岁次癸酉……迁葬于华阴县留名乡归正里之东原”可知,墓主人杨矩于隋大业九年(613年)迁葬于华阴县。加之“弘农华阴人”及文中对墓主人身份与官宦履历的阐述,不难推测出,杨矩与隋文帝同出一宗,为宗族门阀制度中地位显赫的弘农华阴杨氏子弟。

目前,隋代留存的书法刻石以楷书墓志居多,作为上承六代古韵、下启唐楷新风的重要历史时期,隋代墓志对后世书法审美意趣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隋代社会文化背景

隋代虽立国时间较短,但在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具备系统体制的雏形,并对文化艺术及书法的普及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三省六部、政事堂议事等制度的建立在稳定政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文化艺术更加丰富多元。

隋代作为汉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状况,并将南北融合作为重要的统治手段之一。对汉文化的重视使长安成为隋代的政治文化重心,也促使了诸多书法家迁入长安。另外,隋唐大运河等基础交通建设项目及农业经济的繁荣,为文化艺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稳定的发展环境,也为南北文化交流与人才往来提供了重要条件,进而推动了隋代书法的发展。

在南北战乱诸多藏书古籍流失与统治者对书画之喜爱的影响下,科举制、改革太学等文化举措均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书法与书法教育的普及与兴盛。隋代将书学立为官学之一,其中书学博士为“掌书学教授之事”,并设有书学助教、书学学生,中国书法教育制度化肇始于此。隋代的书学相关机构主要将楷书作为教育与使用书体,而在政治统治制度下对书法风格的界定,直接影响了当朝的书法审美。

隋代南北分裂状态的结束,在文化艺术上进一步促进了南北书法风格的融合。随着隋代对文字书写需求的增加,书法题材开始趋于统一,尤其是官方文书、碑刻等,其字体、格式均有了更规范化的要求,将逐渐脱去“隶意”的楷书作为隋代通用文字。同时,楷书也不自觉地成了“官体”。相较于隋代之前的小篆、隶书等书体,隋代楷书笔画更规范,结构更严谨,这种对书体与风格的选择,直接影响了隋代以墓志为主的刻石书法的高度楷化。

三、《杨矩墓志》书风特征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言:“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所指的即是南北文化融合下独属于隋代的新书风。隋代书法不仅用于文字记录,更是艺术表现的媒介,因隋代书家对艺术性的追求,隋代楷书墓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本文所析的《杨矩墓志》字体平正,内有界格,布局严谨,结字宽疏虚和,用笔方圆兼备,给人以字形均衡、章法和谐的整体观感。其通篇章法流畅,气韵灵动,妍质兼备,不同于质朴高古的前朝气息,也不同于当时民间的多元审美,而是“韵”“法”皆具的新朝书风。《杨矩墓志》可称为隋代书法的代表之作。

由于墓主人家世身份不凡,可推测撰书者也应是当朝名家,同时亦可认为此志书法风格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与较为固定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书法的主流风格和艺术特征。与同时代的《董美人墓志》《苏孝慈墓志》等楷书刻石相较,不难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見,此类广泛流行的书风是南北书风融合下的产物,然而此类楷书刻石虽大属一类,在风貌上却各具特色,其影响范围上至皇室官制,下至街头巷尾。

隋代书法在继承了魏碑风格的基础上,更趋于简约古朴,也更追求流畅自然。《杨矩墓志》逐渐脱去了魏碑用笔中的隶书写法与笔画中波磔的隶书特征,同时将行书笔意与笔势融入点画的呼应当中。书者不拘泥于笔锋,追求自然的流转感,充分体现了南北书风融合在规范性与个性化上的艺术特征。

如图1所示,“正”字竖弯钩收笔处向字的中心率直出锋,连接最后两点的映带,可见行书笔意。“书”字的长竖轻提收笔,衔接下半部分的短竖,短竖以行书笔势营造弧线相向的姿态,最后两笔短横的承接不仅限于字内,更以顾盼的形态呼应下一字。“清”字三点水的第二点指引向下,与第三点相连。“躬”字右侧的横折间毫无刻意的用笔,自然衔接。这些都是《杨矩墓志》中点画间连带、具有行书笔意的协调表现。笔质朴实、线条丰富、变化多样与笔意连带相结合,形成了隋代独特的楷书审美意趣。

四、《杨矩墓志》书风溯源及影响

(一)师法于北魏书风

由《杨矩墓志》千余字的铭文书法可见,从“钟王”至南北朝的楷书佳作,《杨矩墓志》均有所取法,其中不乏六朝别字、异体字的出现。笔者以魏碑中的两类不同风格的作品《元倪墓志》与《张玄墓志》为例,浅析《杨矩墓志》在点画形态、结字空间等方面对北魏墓志峻整遒古、朴茂端秀书风的吸收与借鉴。

如图2所示,《杨矩墓志》中的“誉”字与《元倪墓志》有相似之处:上半部分的点画横细竖粗,转折压笔直下,短竖一带而过的用笔及整体结字都有北魏墓志的笔意;撇捺的左右开张,与捺画逆锋入笔,由粗入细再到粗的线条平直形态;下半部分“言”的点与三横的姿态处理;“口”部呈扁方形态,横折以两笔构成明显的转折姿态。“曹”字的整体字形、拉长横画线条的特征、竖以方笔切入以及两个“日”状字形的空间错落布局,都可从中隐约看出魏碑的特征。

《杨矩墓志》中的“司”“东”二字,将《张玄墓志》方圆兼备的用笔特征与疏朗平稳的结字特征充分體现出来。从横的圆起方收、竖的方起圆收,转折笔画的拆解形成圆弧线条与方折相交的结字处理,以及横纵线条间内部空间的处理上,均可看出《杨矩墓志》对遒劲雅正类北魏墓志的师法。

(二)对初唐楷书的影响

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书法艺术形态理念至初唐的发展中,逐渐由“晋尚韵”向“唐尚法”转换。“韵”指笔画的和谐流动产生的审美体验,并不具备明确标准;“法”指对方法、规律的认识,使书法更具原则性与规范性。以《杨矩墓志》为代表的隋代楷书在“韵”与“法”、质朴与妍美间的共济发展中初具“法度”风貌。

因隋代历时较短,诸多书家自隋入唐,故初唐的楷书风格并未因朝代更迭而产生明显变化,甚至很难对二者进行明确界限的划分。从墓志形式、内容、书风等方面来看,与隋代一轨同风的初唐楷书墓志也不在少数,可见,以隋代楷书为主的书风对唐朝书坛与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学者言,《杨矩墓志》为由隋入唐的书法家虞世南所作。此志立时,虞世南不到60岁,笔者选取了虞世南晚年楷书作品《孔子庙堂碑》的例字,将二者进行对比。

由图3中的红线标示可见,其中撇、捺、弯钩等单一线条在同一个字的书写中,不论用笔、笔画倾斜角度或位置关系均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不同线条与部件对空间的营造中,二者的对比更具代表性。“虞”字中宫疏朗,上半部分的偏旁具有独立性,横间距均等,下半部分的撇靠左,并与捺点相平衡。“而”字第一笔的横较下半部分较短,二者的撇、竖点与横折钩的起收笔位置趋同,且三个竖点的用笔及位置关系相像,同时均给予了最右侧较大的空间。“思”字上半部分笔质圆润、形态朴茂,与“心”字底中三点的上下对应位置几乎一致,二者重心偏右的卧钩呈现相同的姿态。“八”字笔画较少,从撇捺的书写形态即可见二者内部空间设计如出一辙。由此可观,在圆润流畅的用笔、端正温润的结字、谨严整饬的结构等方面,《杨矩墓志》与《孔子庙堂碑》确实具有相同的书写风格体现。

然据考证,虞世南祖父名虞检、继父名虞寄,而《杨矩墓志》铭文中有“以本官捡挍洛州总管府长史”(捡亦作检)、“寄清徽于篆勒”的内容,似犯其家讳,且行文书写中未见缺删、增改笔画等处理。故笔者推测,此志并非虞世南所书,应为当时的书法名家。这足以说明,以《杨矩墓志》为代表的隋代楷书对初唐楷书及书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结语

隋代楷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逐渐向成熟与规范化过渡,是书法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社会文化背景的推动下,南北方的深入交流与融合,使得隋代书法文化艺术更加多元,并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与浓厚的时代特色。《杨矩墓志》就是南北书风融汇下的最典型的隋代楷书作品之一。

《杨矩墓志》兼具北朝书法的朴茂古拙与南朝书法的妍丽生动,充分融合了南北书风的审美属性,形成了具有行书笔意的独特书风与审美意趣。无论是遒劲古朴的用笔、俊朗自然的结字,还是朴素明快的气息方面,《杨矩墓志》中均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虞晓勇.隋代书法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王其祎,周晓薇.隋代墓志铭汇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容轩.隋杨矩墓志铭[J].书法,2016(9):52-59.

[4]冯臻.隋《杨矩墓志》考论[J].文物世界,2020(1):31-39.

作者简介:

孟丹,硕士,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北魏墓志书法、日本禅宗书法。

猜你喜欢

虞世南
李世民练字
春夜
虞世南写屏风
锋芒毕露的“钩”(二)
二十世纪以来虞世南诗文研究综述
初唐书法大家
咏萤火
《虞世南书论》
虞世南的君子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