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研究
2024-06-03黎欣怡潘嘉萍薄珂宋哲
黎欣怡 潘嘉萍 薄珂 宋哲
摘 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从国外兴起到流入国内,以其互惠互助的理念为我国养老模式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国内已在数个城市社区试点推行时间银行,但面临着参与意愿不足等问题。文章基于时间偏好理论,针对天津市30~60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数据分析了时间偏好不一致与人们参与时间银行意愿的关系,进而为天津市有效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时间偏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
中图分类号:F719;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15-0042-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15.011
1 引言
近年来,虽然国内对推行时间银行发展研究很多,也有学者着手从低龄、高龄老年人方向调研参与时间银行意愿,但鲜见对于时间偏好不一致性与参与时间银行意愿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文章基于时间偏好理论,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人们时间偏好不一致性下的时间银行参与意愿,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天津市顺利推进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提供借鉴。
2 理论概述
2.1 时间偏好不一致
时间偏好理论最早由欧根·冯·庞巴维克于19世纪末提出,他认为个体在不同时期享受或消费同一物体时存在偏好差异,即对现在与未来的价值偏好。Strotz在1956年提出了时间不一致性偏好的概念,指不同或相同个体在不同时期对未来的偏好不同,即贴现率不会固定不变[1]。随着经济学家们对个体经济行为的研究发现,人们时间偏好折现现象,即人们的贴现率通常不是固定常数,是与时间呈反向关系。Millar和Navarick(1984),Gideon(1995)的实验中通过实验者在不同周期的美元金额选择验证了人们处于时间不同,其偏好也会发生逆转[4]。因此,人们的时间偏好是不一致的,国外学者们为此提出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贴现函数,其中Mazur提出的双曲线贴现模型被广泛认可,双曲线贴现简单清晰解释了时间偏好不一致的现象,但是其运算求解较为困难,学者们又将其简化为半双曲线贴现模型
D(t,s)=dt+λ∑∞s=t+1μs-1ds(0<λ<1)
λ和μ可看成短期贴现因子和长期贴现因子,贴现因子的结构为{1,λμ,λμ2,λμ3,…}。作为双曲线贴现的简化模型,半双曲线贴现模型也能反映人们时间偏好的不一致性。
近年来,国内学者从时间偏好不一致角度对各领域影响研究日益完善。也有学者就时间偏好不一致性对养老规划、保障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刘建颖(2012)[2]、余海跃(2018)[3]等。文章通过应用半双曲线贴现模型来研究人们时间偏好不一致性和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意愿的相关问题。
2.2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
时间银行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Lorenzo Fioramonti 在他的书中提出:人们可以利用时间来交换服务,以形成一种社区共享的经济模式。Edgar S.Cahn(1999)提出时间银行及时间货币,希望在当时以此方式应对美国“滞涨”并存的经济危机,并于1990年在美国付诸实践[7]。Gill Seyfang (2006)指出“時间银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货币经济模式,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通过社区服务与“时间银行”的交换,增强凝聚力,建立互信关系 [8]。
国内部分学者针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陈功等(2001)指出,“时间银行”通过服务的交换,实现了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 [10];王泽淮(2003)针对互惠服务方向,定义了“时间银行”广义与狭义的概念[9]。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方向主要是:①政府顶层设计缺口,袁志刚等(2019)[11],孙丹丹(2020)[12];②“时间货币”体系,周海旺和沈妍(2013)[13],谭樱芳(2015)[14];③志愿者动机的多元和矛盾,林欢欢(2012)[15],黄如意和胡善菊(2013)[16]。
也有学者专门针对时间偏好不一致实证研究或“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建设研究,但主要是关于时间偏好差异影响或“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持续推行设计和各地区参与意愿方面的研究,对于时间偏好不一致与人们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意愿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尚为空白。
3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文章基于时间偏好理论,结合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编制了调查问卷。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受访者对“时间银行”的认可度,第三部分是受访者的时间偏好。问卷主要从受访者的养老需求、对“时间银行”的认可度、接受回报时间年限、收益感知4个方面设计了17个问项。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天津市内六区的30~60岁壮年和中年群体,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86份,剔除了其中存在信息不全等问题的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250份,有效率83.3%。
3.2 基本数据分析
受访者中,女性占比56.4%,年龄在40~50岁的占54.4%,家庭人口数量1~3人的占64%,具体频数及百分比分析见表1。
3.3 时间偏好不一致的分析
问卷15、16、17题,要求受访者分别回答“你认为一个月后、半年后和一年后的多少钱相当于今天的100元”,数据为250名受访人答案的平均值,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从总体计算结果来看,问卷受访者的年贴现率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其时间偏好是不一致的。由于影响本次实际计算数据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且采用“半双曲线贴现”模型有自身忽略的因素,文章在保持研究假设和设计的稳定性下,以一个月期限与一年期限的贴现因子来计算λ与μ的值(后面计算同上)。则计算得出问卷受访者的短期贴现因子λ=0.386,长期贴现因子μ=1.321。由于λ的值表达了受访者的短视程度,μ的值表达了受访者的远见程度,根据两数值可知,受访者短视和远见程度并不高,兼顾当下和未来的利益。
3.4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分析
3.4.1 不同了解程度的参与意愿
文章以受访者对时间银行的了解程度为前提,调查不同了解程度受访者的参与意愿。为避免了解程度较低影响受访者的参与意愿,问卷设计了题目跳转,即选择了解度较低的受访者会强制跳转到时间银行的概念介绍题项,以帮助受访者清晰了解时间银行及运行机制,进而理性选择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总体样本中,愿意参与时间银行的有162人,占64.8%,不愿意参与的有88人,占35.2%。由此看出,受访者在了解时间银行的概念下,大部分愿意参与。调查显示,部分受访者不愿意参与时间银行的原因中,占比最大的是担心自己付出没有回报多和时间银行不成熟,不信任其能持续到自身需要兑换的时期占比72.73%,有64人。其次是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有59人,占比67.05%,担心与被服务对象产生摩擦与纠纷的有52人,占比59.09%。
3.4.2 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参与意愿
问卷调查对象确定为30~60岁的壮年和中年群体阶段,主要是考虑了该群体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其父母的养老需求都较为关注。各年龄段的参与意愿占比都较为平均,且愿意参与时间银行的占比均远大于不愿意参与的,由此得知:年龄的增长并不会影响人们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不同年龄段变量与参与意愿变量样本的交叉分析整理具体频数见图1。
3.5 时间偏好不一致与时间银行参与意愿
对问卷7、8、9题的分析整理得出受访者的参与意愿情况,针对不同参与意愿回答问卷15~17题的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对比上述不同参与意愿的计算结果: μY>μN,在半双曲线贴现模型中,μ的值表达了受访者的远见程度,μ值越大,说明受访者越有远见,由此可知:μ越大,越愿意去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愿意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人,其远见程度高于不愿意参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人。
3.6 时间偏好不一致与能接受回报时间年限
问卷12题要求受访者回答“如果将得到回报的时间分为五个类,A项为3年以内,B项为3~5年,中间依次增加五年,E项为15年以上,那么你期望在将来什么时候得到回报”。由于第D、E项的人数较少,两项合并处理。将A项的3年以内定为A类年限(26人),B项的3~5年定为B类年限(81人),C项的5~10年定为C类年限(41人),D和E项的10~15年及15年以上定为D类年限(14人)。这四类年限的回答问卷15~17题(您觉得一个月后、半年后、一年后的多少元相当于今天的100元?)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对比上述各类年限计算结果:λ1>λ2>λ3>λ4,μ1>μ2>μ3>μ4。根据上述计算结果,μ1最小,远见程度最低,则对于自己曾经的付出,A类人群能接受的回报时间年限最短,μ4最大,D类人群能接受的回报时间年限最长。也就是说,μ越大的受访者能接受的回报时间年限就越久,反之,μ越小的受访者能接受的回报时间年限就越短。
問卷13题是受访者的志愿服务在将来得到的回报升值10%,是否愿意延长积累志愿服务时长的过程,愿意延长时间年限的占67.9%,不愿意的占32.1%。针对不愿意继续延长时间年限的原因,受访者考虑到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占比最多为80.77%,担心回报升值的真实性和其没有官方承诺的可信度占比分别为65.38%和63.46%。
3.7 关系分析结果
受访者的时间偏好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其时间偏好具有不一致性。
受访者的时间偏好不一致性与其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是有关系的,时间偏好越一致,其参与时间银行意愿越高,时间偏好越不一致,其参与时间银行意愿就越低。
受访者的时间偏好不一致性与其现在付出的志愿服务时长在将来多少年能得到回报的接受程度是有关系的。时间偏好越一致,能接受的回报时间年限就越长,时间偏好越不一致,能接受的回报时间年限就越短。
4 结论及建议
(1)提升时间银行的可信度。调查显示,天津市居民不愿参与时间银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相关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顾虑。因此,要实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推而广之,并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政府与社区责无旁贷。其一,地方政府可在公立养老机构设置专项试点,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其二,地方政府可与私营养老机构签订专项协议,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其参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推行。其三,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社区志愿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由政府牵头将日常志愿服务项目与时间银行挂钩,逐步实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系统化。
(2)推行多元化的兑换形式。时间偏好的不一致性决定了人们对于未来收益“升值”期许的差异化,过于刻板的兑换模式必然导致很多人不愿参与时间银行。因此,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兑换方法可以有效满足不同时间偏好的人群多样性的需求。针对注重短期收益的人群,可以推出服务时长兑换生活用品、购物折扣等能够快速变现的内容。对于偏好中长期效益的人群,则可设置相对较高贴现率的时长兑换办法,并辅以时长转赠机制,满足他们荫及子孙的愿望。同时,可以对服务时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志愿者予以精神嘉奖,如发放荣誉证书、社区公告栏红榜表扬等,以吸引和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参考文献:
[1]STROTZ R H. Myopia and inconsistency in dynamic utility maximiza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56,23,(3):165-180.
[2]刘建颖.时间偏好动态不一致与社会养老保险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360(12):34-37.
[3]余海跃.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参保激励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8.
[4]格林 L,迈尔森 J.延迟结果的指数与双曲线贴现:风险和等待时间[J].美国动物学家,1996(36):496-505.
[5]秦青.时间偏好动态不一致的一个实验验证[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3):61-65.
[6]黄晓燕,刘祯妍.社群隔离:城市社区互助养老项目问题研究——以天津市S社区互助养老项目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20,569(12):36-40.
[7]CAHN E S. Time dollars, work and community: from “why?” to“why not?”[J].Futures, 1999,31(5): 499-509.
[8]SEYFANG G.Working for the Fenland dollar:an evaluation of local exchange trading schemes as an informal employment strategy to tackle social exclusion[J].Work,employment & society,2001,15(3).
[9]王泽淮.老年人精神赡养方法探微[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0-12.
[10]陈功,杜鹏, 陈谊.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 2001(6).
[11]袁志刚,陈功,高和荣,等.时间银行:新型互助养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探索与争鸣,2019(8):4-36,197.
[12]孙丹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C].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四),2020: 33-35.
[13]周海旺,沈妍.老龄化时代城市养老的时间储蓄与公益志愿——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3,22(1):69-75.
[14]谭樱芳.时间银行应用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忧”与“思”[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4-5.
[15]林欢欢.试论社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困境和对策[J].社会工作,2012(12):68-70.
[16]黄如意,胡善菊.我国时间银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9):84-86.
[基金项目]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13663015);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學规划项目(项目编号:FIE210053)。
[作者简介]黎欣怡(2002—),女,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潘嘉萍(2002—),女,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薄珂(2001—),女,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宋哲(1977—),女,博士,副教授,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