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2024-06-03李云峰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4年6期
关键词:建设策略宿迁

李云峰

摘要 在国家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宿迁加快推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工作。文章通过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内涵特征,结合宿迁交通基础,从加强对外联系、增强区域辐射、优化末端对接等方面探讨区域性综合交通樞纽城市的建设对策,为国内同类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策略;宿迁

中图分类号 F5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4)06-0044-03

0 引言

国家大力推进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筑多层级、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交通枢纽”。《江苏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宿迁建设长三角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宿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推动客运出行便捷高效、货运物流降本增效,对于支撑交通强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枢纽城市内涵特征基础上,紧扣宿迁交通发展基础,提出宿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建设策略,为类似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1 内涵特征

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刘可[1]等采用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的理念,探索梧州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张菁菁[2]等研究了南阳市枢纽城市建设发展思路和对策。叶道均[3]等以武汉市打造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为立足点,探讨了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思路。李芏巍[4]等解读了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十四五”发展规划,分析了枢纽城市发展机遇和挑战。耿彦斌[5]等从服务国家战略、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角度,提出了建设枢纽城市的关键路径。

1.1 内涵认识

综合交通枢纽是衔接多种运输方式,辐射一定区域的客、货运输集散转换的重要节点。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可划分为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其中,枢纽集群是将1个省或1个城市群看作一个枢纽整体。枢纽城市是承担重要枢纽功能的1个城市,或2~3个毗邻且枢纽功能互补的城市组团。枢纽港站是客货运输的具体承载设施,包括综合客运枢纽和综合货运枢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构建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江苏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布局“126”枢纽城市体系,即南京1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连云港—徐州—淮安、苏州—无锡—南通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常州、泰州、宿迁、盐城、镇江、扬州6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我国经历了从城市交通枢纽到交通枢纽城市的过程,2007年以前以建设各种运输方式的城市交通枢纽为主,各方式交通枢纽基本相互独立发展,交通枢纽与城市发展相互适应。2007年《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首次提出建设42个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近年来提出的“三位一体”枢纽体系,相比于城市交通枢纽,交通枢纽城市强调各交通枢纽之间紧密联系和分工合作,布局建设需要考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引导带动城市空间和经济发展。从城市交通枢纽到交通枢纽城市,各运输方式从独立扩张到融合发展,站城关系从相互适应走向一体融合。

1.2 基本特征

国家大力推动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服务半径、功能定位方面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从服务半径来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于城乡、城际以及区域衔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于城乡、城际、区域以及国际衔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服务于城乡、城际、区域、国际。从服务功能来看,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主要强化国际枢纽门户功能,提升全球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主要提升中转组织能力,完善国际、区际、城际等不同层次有效衔接的服务网络。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主要提升城际、城乡服务功能及区域衔接转运能力,加强与服务腹地的对接和末端辐射,做好“最后一公里”服务。总体来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应具备3个特征:一是加强与国际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联系。二是增强区域辐射能力。三是加强腹地对接和末端辐射。

2 发展基础

2.1 交通基础

(1)国省通道建设加速推进。宿迁初步形成“一纵三横”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分别是1条国家级京沪辅助通道(京津冀—长三角主轴的路径3:北京经天津、潍坊、淮安至上海),以及连宿合通道、徐宿淮盐通道、沿淮通道3条省级通道。徐宿淮盐通道已形成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干线航道多方式支撑。

客货运输保持快速增长。客运方面,铁路客运量呈爆发式增长,2023年上半年达到406.7万人次,已超过2022年403万人次,截至2022年营业性公路客运量与铁路客运量占比为1∶3。货运方面,运输结构加速调整。2022年全市公路、水路和铁路运输量占比为83.3∶16.5∶0.2,铁水货运量占比同比上升3.8%,其中内河集装箱吞吐量17.6万标箱,位居全省内河港口第3名。

(2)区域衔接水平不断提高。宿迁近年来持续加强“借港出海”“搭顺风车”“乘逆风机”,不断提升区域出行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借港出海”方面,宿迁已开通至连云港港、上海港的外贸集装箱直达航线,海关数据显示宿迁水运外贸货值中的30%通过连云港港口岸,连云港港、上海港、青岛港外贸货值占比达到95%。“搭顺风车”方面,2023年2月连、徐、淮、宿4市签订了《关于合作开行国内铁路直达班列的框架协议》,以徐州北站为技术始发站,以连云港、淮安、宿迁等铁路货站为装车组织,开行国内铁路班列。“乘逆风机”方面,宿迁地区空运进出口货运量超4 000 t,其中75%通过上海浦东机场进出。据淮安空港反映,仅宿迁泗洪大闸蟹运输就占淮安空港货运总量的10%。

2.2 存在的不足

(1)通道支撑不足。综合运输通道中仅徐宿淮盐通道形成了多方式交通设施支撑,其中,京沪辅助通道已建成京沪高速公路,但潍宿高铁、淮新高铁还处于前期工作,尚未开工建设。连宿合通道、沿淮通道尚未形成,宿连高速、宿连航道、盐洛高速宿城至泗洪段等正在建设。综合运输通道情况如表1所示。

(2)枢纽支撑不足。客运枢纽方面,相比常州、泰州、盐城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车站,宿迁站每日班次数量最少,直达范围仅大于泰州站,与周边合肥等城市还未实现铁路直达。铁路货运枢纽方面,全市现有铁路货站存在基础设施不全、设备老化、设计能力有限、周边无发展空间等共性问题,洋河站作为全市唯一的铁路集装箱货运服务场站,受条件限制年发送能力为0.9万标箱,每年仅能满足全市需求不到25%,铁路集装箱流失外地情况较为普遍。内河水运枢纽方面,宿连航道正在建设,尚未打通东部出海通道,宿迁港已开通至上海港、太仓港、南京港、连云港港、南通港、济宁港、嘉兴港等8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航运服务尚未覆盖安徽、河南等周边地区,淮河水运中心支撑不足。

(3)区域联动不足。在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联系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宁宿等通道研究,推动与上海、西安等城市在运输衔接、通关机制等方面合作。在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联系方面,共建连徐淮宿枢纽板块是宿迁融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关键,虽然四地在基础设施联通、运输服务衔接方面已经具备一定基础,但仍面临一些制约和挑战。例如,与连云港无铁路直连,集装箱未实现一体化通关等。

3 建设对策

3.1 推进互联互通,强化对外交通联系

(1)加强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联系。宿迁加强与南京、上海、西安、郑州等城市的衔接。在南京方向,深化宁宿铁路研究,力争纳入国家规划。在上海方向,做强“宿迁港—上海港”外贸集装箱联运品牌,在航线拓展、ICT模式(内陆集装箱枢纽)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在西安、郑州方向,对接“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和国际货运航班资源,打造宿迁至西安的公铁联运通道,稳定运营“宿迁—西安国际港”公铁联运线路,拓展宿迁至郑州机场的陆空联运通道,探索在宿迁设立异地航空货运办理站。

(2)加强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联系。重点建设连徐淮宿枢纽板块,加强与周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衔接。一是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干线铁路方面,推进连宿蚌等铁路项目建设和研究工作,研究新增宿迁至徐州方向的货运铁路。高速公路方面,推进纳规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继续推进盐洛高速北延等项目研究工作,力争纳入省规划。干线公路方面,推进纳规公路项目建设和研究工作,推进洋河—临淮等纳入新一轮省道网规划项目建设。干线航道方面,推进宿连航道、成子河“三改二”、徐宝线和新汴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研究将潼河、老濉河升级为航道,打通与新汴河、新滩河或潍河通道,延伸宿迁境内新生支渠对接张圩干渠,架起徐洪河与大运河、宿连航道联系。二是提升运输服务软联通水平。拓展开发联运线路,重点推进“宿连快航”海河联运、“宿徐班列”公铁联运、“宿淮空运”陆空联运等品牌打造,深化物流信息共享和运输服务规划衔接。

3.2 强化腹地拓展,提升枢纽辐射能级

(1)打造淮河水运中心。一是加快整合提升内河码头。重点推进中心港区中心港、陆集港、龙河、来龙等作业区,沭阳港区庙头、高墟等作业区,泗阳港区城东、城西等作业区,泗洪港区朱湖、双沟等作业区建设。二是推进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建设。打造宿迁中心港多式联运枢纽,发展大宗散货和集装箱的江海河、公铁、铁水联运,做好枢纽周边物流仓储、配送、贸易、保税等功能布局和用地收储,推进宿迁港保税物流中心创建。三是提升多式联运线网畅达水平。培育“东入海、南进江、西连河”内河中转和内外贸航线网,加强培育至上海、太仓、连云港、南京等方向精品线路,深化与鲁豫皖内河港合作,新增加密至山东、安徽、河南等周边内陆地区内河集装箱航线。

(2)打造淮海经济区电商快运枢纽。一是打造宿迁东站高铁快运基地。用宿迁东站紧靠电商产业园以及宿迁京东淮海经济区物流仓配中心配送覆盖苏鲁豫皖4省的优势,加快推进铁路场站快运服务设施布局和改造升级,强化快速接卸货、集散、分拣、存储、包装、转运和配送等物流功能,建设宿迁东站专业化铁路(高铁)快运物流基地。二是打造电商特色机场。开展宿迁运输机场规划研究,提前谋划机场选址、市场分析、投融资等并适时开展可研等前期工作,力争纳入国家运输机场布局规划,发展电商快运。

3.3 推进市域一体发展,优化末端对接

(1)构建支撑客货高效转换的枢纽协同网。一是完善客运枢纽布局。推进合宿新铁路宿迁东站、泗洪北站以及淮新铁路沭阳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二是完善多式联运货运枢纽体系。推动全市域既有货运枢纽场站资源和服务功能集聚整合、网络化协同联动,完善以多式联运型货运枢纽为骨干、通用集散型货运枢纽为支撑的货运枢纽场站体系,推动综合物业园、宿迁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建设。

(2)构建支撑要素快速流通的市域快速交通网。一是推进城市快速路建设,推进张家港大道、宿支路等快速化改造项目,加快建成“二环十射”快速路网。二是推动市域快速路建设,快速化改造S324、S325、G235、G343、S245等国省道局部路段,构建“一纵三横”市域快速路网,解决部分普通国省道局部路段城市化带来的运行速度不高、安全隐患较大等问题。三是推动市域(郊)铁路发展。深化市域(郊)铁路规划研究,推进宿迁—观音机场—徐州、高铁东站与南站连接线、中心城区至县区之间的市域市郊铁路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乃至徐州城镇组团的联系。

4 结论

面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要求,该文立足宿迁发展基础,从强化对外交通联系、提升枢纽辐射能级、优化末端对接等方面进行思考,推动宿迁构建4向综合运输通道、打造2大区域性辐射枢纽、建设2张市域协同一体网。在未来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中,可加强研究枢纽与城市融合协调,推动枢纽城市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可, 苏建中, 王令.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探析——以梧州市為例[J]. 规划师, 2011(11): 57-60.

[2]张菁菁, 龙志刚. 枢纽城市建设导向下南阳市综合交通发展策略[J]. 综合运输, 2023(1): 166-169.

[3]叶道均, 田锋. 从城市交通枢纽到交通枢纽城市——对武汉市打造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的思考[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8(8): 201-203.

[4]李芏巍, 华东, 华宏铭. 解读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十四五”发展规划透晰枢纽城市发展的机遇[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22(5): 41-46.

[5]耿彦斌, 曲妍. 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关键路径与实证研究[J].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1): 22-25+30.

猜你喜欢

建设策略宿迁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宿迁,宿迁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小学班主任要如何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
论高职院校保卫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医学科研机构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策略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中小型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策略探讨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到苏州再到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