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沥青路面病害及处理技术研究
2024-06-03陈家兵
陈家兵
摘要 为提高城市沥青路面的耐磨性、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研究城市沥青路面病害及处理技术。文章针对徐州市某一城市道路的病害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该路段的病害类型以及病害程度,考虑该路段沥青路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裂缝、龟裂、泛油以及坑槽等病害处理方法,修复路面轻微病害。通过路面铣刨、沥青混合料摊铺与碾压等步骤,实现路面的大面积病害处理。经现场施工检验可知:该病害处理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路面病害区域的平整性,提高路面的抗滑性能,从而保障行车安全。
关键词 城市沥青路面;病害处理;坑槽处理;路面铣刨
中图分类号 U4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8949(2024)06-0164-03
0 引言
沥青路面是一种常见的路面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和公路中,这一路面通常由沥青混合料构成面层,提供了平滑的行车表面和良好的驾驶体验。同时,沥青路面的施工速度相对较快,可以迅速完成道路的修建或维修。但是,城市沥青路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长期受到交通负荷的压力和摩擦会引发路面的疲劳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沥青路面中的沥青胶质会逐渐老化和损坏,沥青变脆,使路面更容易开裂,进而发展为网裂、龟裂,甚至出现坑槽。为此,需要研究合理的路面修复手段,才能够使沥青路面恢复良好的使用性能,保障沥青路面行车安全。
1 路面病害与处理方法研究
1.1 工程概况
徐州市长安路2005年底建成通车,技术标准为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50 km/h,红线宽度50 m,路线全长4.554 km。机动车道路面宽10.5 m×2,为双向四车道。现状路面结构:表面层4 cmAC-13C,下面层为6 cmAC-16F,基层为36 cm二灰稳定碎石(石灰∶粉煤灰∶碎石=6∶12∶80)。随着道路机动车数量的逐渐增大,至2019年该路段机动车道沥青路面已存在大面积损坏,导致路面质量下降。为保证该路段行车安全,为该路段设计路面病害处理技术,通过不同方式的处理,增强路面结构的强度、平整度和抗滑性能,避免道路出现更大的安全隐患。
1.2 沥青路面病害问题分析
1.2.1 路面病害类型研究
该路段投入运营已近14年,受到环境因素以及行车荷载的影响,路面沥青逐渐老化,面层已经出现裂缝、车辙、沉陷、坑槽等病害问题,影响路面使用寿命,同时也降低行车舒适度与安全性。由于近几年行车数量逐渐增大,导致路面受损问题严重,通过实地调查检测,对路面现存病害问题进行研究,获取该路段不同病害类型所占比例,具体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分析可知,该路面存在的较大病害问题为裂缝问题,其中龟裂占比为30.9%、网裂占比为28.87%,同时还包含较多的线裂、车辙、沉陷等问题[1],因此需要对这些病害问题设计有效的处理方式。
1.2.2 路面使用情况评价
结合路面实地调查结果,对路面使用状况进行评价,以此评估该路面是否存在严重病害问题,按照《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J 36—2016)中4.5节技术状况评价要求,相应的评价指标为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状况指数(PCI)、路面回弹弯沉值、抗滑系数(BPN、TD或SFC)和路面综合评价指数(PQI),并通过公式(1)作为评价指标,计算路面当前使用状态:
式中,PCI——路面状况指数;n——沥青路面取4;m—某单类损坏所包含的单项损坏类型数,对沥青路面的裂缝类损坏,m取值为3,分别对应线裂、网裂和龟裂;其他类损坏所包含的单项损坏类型数根据损坏类型表依次类推;DPij——为第i类损坏中第j单项损坏类型的单项扣分;ωij——为第i类损坏中的第j单项损坏类型的权重。
PCI为道路使用状态,当PCI的值越大,说明道路行车质量越好,则道路病害问题越少;而当值越小,说明道路存在的病害问题越严重。通过对该道路各项指標的分析,发现道路存在的病害问题较为复杂,且部分路段表面层已出现严重老化问题,为改善沥青路面质量,需设计合理的病害处理方法。
根据现场调查,通过计算,得出PCI值为71.5,为B级。此段路面西半幅弯沉代表值34.8(0.01 mm),东半幅弯沉代表值33.4(0.01 mm)。路面结构强度评价为临界。采用铺砂法对路面构造深度检测,其值在0.37~0.42 mm之间,评价为C级。综合以上结论,该项目采取养护措施为部分路段小修、部分路段中修。
2 病害处理技术设计
2.1 局部病害处理方法研究
了解道路病害程度以后,为提升路面质量,针对局部线裂类轻型病害问题设计如下处理方法,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减轻施工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减少病害处理时的施工费用。
2.1.1 裂缝处理
当面对道路轻度裂缝问题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1)开槽灌缝处理:通过开槽机在路面凿开一条宽1.5 cm、深2 cm的缝,在病害裂缝处沿缝隙走向,通过灌封机将密封胶灌入裂缝中,等待密封胶冷却后,即可完成缝隙处理。
(2)贴缝处理:直接在裂缝处注射修复剂,使其达到密封效果,具体施工工艺如图1所示。
按照图1的施工步骤,可以在较快的速度下处理道路轻度裂缝问题,从而提高施工效率。
2.1.2 网裂问题处理
针对路面损坏程度较小的网裂问题,采用薄层罩面技术进行修复,进行薄层罩面前,先对路面网裂区域进行铣刨、打磨、清扫,洒一层热沥青黏层油以确保薄层能够与路面充分黏结;将一层薄约3~4 cm的沥青混合料(SMA-13)覆盖在路面网裂处,覆盖完成后,通过振动压实机进行压实,以确保被修补区域的稳定性。薄层罩面按路面全宽或整个车道宽度修复,避免接缝出现在轮迹集中处。
2.1.3 泛油问题处理
针对路面轻度泛油的区域,应在气温较高时对其进行修复。在高温状态下,向路面病害处撒3~5 mm石屑或粗砂,均匀撒布完成后,通过压路机碾平。
针对路面重度泛油的区域,同样应在气温较高时对其进行修复。先撒布5~10 mm或10~15 mm粒径的碎石,后采用压路机碾压,待稳定后,再向路面病害处撒3~
5 mm石屑或粗砂,均匀撒布完成后,通过压路机碾平。
需要注意的是,泛油问题的最佳处理时间为高温季节,另外要预先计算碎石或石屑撒布用量,并且碎石撒布一定要均匀[2]。
2.1.4 拥包处理
该项目出现拥包的位置,利用机械铣刨波浪拥包鼓起的地方,在波谷的部位喷洒热沥青,然后撒布5~10 mm粒径的矿料,找平并压实。
2.2 大面积病害处理方法
该项目出现沉陷、翻浆、坑槽、唧浆等病害处,都处于龟裂、车辙比较严重的地方,不但沥青面层病害问题严重,基层也出现破碎、不成型状态,无法取出完整基层芯样。对基层出现破碎松散的地方,则需要对路面进行较大范围的修补,该文设计具体的大面积修补方案如下。
2.2.1 路面铣刨
针对严重病害问题,应该挖除破碎的路面沥青面层与基层,进行深度的修补。通过将旧的路面面层与基层进行刨除,以便进行后续的修补工作。在进行路面铣刨之前,需要根据路面严重病害确定铣刨的区域范围和铣刨深度,并对这一区域进行清扫工作。将路面铣刨机调整到适当的高度和倾角,使其能够正确刨除旧的路面结构层,并根据需要调整铣刨机的刀具深度和宽度等参数。启动铣刨机,按照预定的路径和方向逐步进行铣刨作业,通过旋转刀具切削和破碎旧的路面材料,将其刨除并抛到机器后部的装料箱中。在铣刨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人员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保持机器和工作区域的协调运行;铣刨完成后,将路面彻底清理干净,检查满足设计要求后即可进行路面修补。
铣刨的沥青面层和基层材料要运到指定位置进行回收利用。
2.2.2 路面基层摊铺与碾压
该项目采用36 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修复已经损坏的二灰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剂量4.5%,分成各18 cm厚两层摊铺。
集中搅拌水泥稳定碎石,由重型自卸汽车运输到施工现场,使用摊铺机将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均匀地摊铺在底基层表面,确保摊铺的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摊铺机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摊铺速度,每进行50 m的摊铺工作后,使用压路机进行压实,确保在水泥终凝前完成压实工作。当碾压结束后,检查基层的压实度和厚度等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若不满足技术要求,及时进行复压和修正,基层碾压完成后即进入养护期。养护期过后,经检验合格后,清扫干净基层表面,洒下封层的乳化改性沥青。
2.2.3 沥青混合料制備与运输
该项目沥青表面层采用4 cmSMA-13,下面层采用6 cm SUP-20中粒式高性能沥青混合料(0.8%抗车辙剂)。
先准备SBS改性沥青、矿粉、碎石料和添加剂等原材料,其中表面层粗集料采用玄武岩,下面层粗集料采用石灰岩。碎石料则用于提高结构强度,将碎石料和矿粉充分干拌混合,以使颗粒均匀分布,确保混合料性能的一致性。将干拌好的混合料与预先加热的沥青混合,进行湿拌搅拌,搅拌过程中,控制拌和时间和温度,以确保沥青能够充分润湿碎石料。采用自卸车将制成的沥青混合料运输至施工现场,即可进行摊铺作业。
2.2.4 路面面层摊铺碾压
在基层摊铺完成后,即可进行面层修复工作。在开始修复前,先在基层表面喷洒作为黏层的乳化改性沥青,提高面层与基层的黏结力,增强路面的稳定性;之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摊铺工作,拌和好的SUP-20中粒式高性能沥青混合料使用摊铺机均匀地摊铺在基层表面,并使用压路机进行碾压,经过压路机的碾压可以提高面层的密实度和平整度。下面层施工完成后,接着继续摊铺SMA-13沥青表面层,并使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当面层碾压完成且冷却后,可进行交通放行。
3 结果与讨论
为评估所设计的病害处理方法是否有效,在路面修复完成后,采用铺砂法对沥青表面层的抗滑性能进行检测,分析路面不同病害区域在处理前后的质量变化,从而评估该病害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
通过铺砂法,对修复前、后的沥青路面构造深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知,在未经过该文设计的处理技术对路面修复前,检测的构造深度明显处于0.38~0.42 mm区间,而经过路面修复施工后,不同路段的构造深度均有所上升,达到0.61~0.66 mm区间,均大于0.5 mm的设计值。可以看出,通过这一方式的修复,可以有效改善道路的安全性。
4 结论
城市沥青路面病害普遍存在,对于不同的病害类型,应选择适当的处理技术,例如,裂缝、拥包和泛油等轻微病害可以通过路面修补技术来修复,对于较大的龟裂、沉陷和坑槽等严重的路面损坏,则需要薄层罩面或补强路面结构层。通过采用高质量的沥青材料和科学的施工方法,改善了路面的抗压能力和耐久性,减少病害的产生。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的材料和技术,以提高城市路面的质量和寿命。
参考文献
[1]徐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徐州高新区长安路改造工程施工图设计[R]. 徐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9.
[2]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J073.2—2001[S]. 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