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野下古典诗词的爱国之情教学
2024-06-03周丽萍
周丽萍
摘 要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古诗词的占比进一步增加,这些作品中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传递出各个时代文人志士的爱国之情,学习这些作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新课标提出了大概念的教学理念,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能提升爱国主义古典诗词的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助力对学生爱国之情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大概念 古典诗词 爱国之情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统编语文教材中也增加了爱国主义古典诗词的数量,爱国教育是长期性的教育工作,需要在持续性的潜移默化中,通过情感、意识、行为等不同层面的引导与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有爱国忧国的责任感。大概念教学理念提出后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基于大概念的整合性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拓展了教学的思路,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教学模式。将大概念教学理念融入初中语文爱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助力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感的形成。
一、爱国之情教学的理论基础与选材范围
1.语文教学的“文”与“道”
语文教学强调“文道统一”,其中“文”具体是指通过教材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技能,“道”则是指作者通过文本创作所抒发的情感思想,而“文道统一”强调在语文教學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文训练,同时也要展开思想教育,实现语文要素教学和思想启迪的统一,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爱国主义古典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一味追求“高分”而忽略对古典诗词爱国主义思想的传递,也不能过度追求古典诗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而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换而言之,在爱国主义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文道统一”,综合语文的工具性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实现对学生能力和思想的全面培养。
2.爱国之情教学选材范围
爱国之情的意蕴十分丰富,有文人志士心系天下苍生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有将军捐躯赴国难,也有雅士赞颂祖国山河。笔者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思想意蕴出发,结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最终选择杜甫、辛弃疾、陆游、苏轼等人的诗词作品作为主要教学材料。这些诗人在创作爱国诗作时,多数都非居于庙堂之上,或被排挤,或遭贬斥,或郁郁不得志,但他们即使“未在高位”,却始终抱持着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忧思,充分体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思想。这些作品是培养中学生“忧国之情乃我辈之责”的爱国情感的绝佳材料,能让学生明白,并非“身在其位才需谋其政”,无论我们身居何处,哪怕“位卑”,也应有忧国之思。
二、大概念视野下古诗词爱国情怀的教学渗透
1.以意逆志,追寻诗人意志踪迹
“以意逆志”要求读者以深入理解诗人意志为核心目标,深入感受诗人的心境,体会诗人创作之意志。爱国古典诗词蕴含着作者的个人意志和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做到知人论世,追寻诗人创作时的背景和写作的缘由,将古诗词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学习,让学生熟知诗歌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从诗人的生平和意志出发,展开对诗歌的深度思考与领悟。对爱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可尝试遵循大概念的教学理念,首先提炼出大概念,在此基础之上熟知诗人的生平与背景,了解其多首作品,对古诗词展开结构化教学。
以七年级上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为例。陆游是我国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陆游被罢官后闲赋在家,依然怀揣报国之心,面对国家领土的沦陷,诗人无比忧愁,却又无法金戈铁马收复河山,因此11月4日这天,于风雨大作的夜晚,诗人触景生情,在梦中实现了驰骋疆场、守卫山河的愿望。由于被罢官且年迈(此时陆游已经68岁了),在此“僵卧孤村”,爱国之志只能在梦中实现,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学生能深刻感受到陆游的为国雪耻之志和至老不衰的爱国之情。其次,带领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同时拓展更多陆游的爱国诗篇,让学生系统地感知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又生于爱国之家,自小便抱有爱国之志,成年后力求报国却受到秦桧排斥,后又因坚持抗金遭主和派排挤,最后因“嘲弄风月”被罢官,一生坎坷不得志,但始终不变的是拳拳爱国忧民之心。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爱国诗词,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鹊桥仙·华灯纵博》《长歌行》《关山月》《病起书怀》及其绝笔诗《示儿》等诗篇,让学生通过陆游的生平和多篇爱国诗词真正理解陆游的爱国之情。
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要理解其传递的爱国之情需要从历史背景和诗人思想多个层面着手,做到知人论世,避免以意逆志,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感受古典诗词的爱国之情。
2.因气求声,增进民族审美意趣
古诗词极具韵律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忽略诵读的重要性,诵读爱国主义古典诗词,并不代表让学生完成“背诵”即可,“诵读”强调熟读成诵,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勤于思考,把握古诗词声调的抑扬顿挫,不仅要背诵而且应向朱熹所言“得他滋味”,真正做到“因气求声”,通过诵读感受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在诵读中领略诗人的爱国之情。
朱熹先生曾言,但凡读书,要保证每个字都正确、大声朗读。多次诵读实现朗朗上口、长久记忆,方是读书之道,正如我国古人所言“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之下不必逐字解读便能知晓其义、领悟其情。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初读之下能感受苏轼慷慨陈词的激昂,初步领略其激愤的豪迈气概,但想要真正读出苏轼渴望报国的壮志豪情、横槊赋诗的英雄之志,需要字字准确,遵循韵律,通过熟练诵读,因气求声地“得他滋味”。古诗词诵读强调最基本的三点:一是要确保诵读“大声”,将诗词之“气”通过声音呈现出来。苏轼的这首词大气磅礴,大声诵读、字正腔圆方能感受其气势。二是要确保诵读“准确”,确保一字不差、发音准确、节奏得当。诗词的节奏往往体现的是作者当时的精神面貌,保证一字不差和节奏得当是还原作者创作精神面貌的关键。三是确保诵读“熟练”,达到朗朗上口、熟读成诵,在持续重复的诵读过程中代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作状态,真正做到通过诵读实现“其义自见”。
大概念教学强调教学的“落地性”和“深入性”,要保证每一步学习都坚持学到位,诵读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一环,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并且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重要依托。
3.课外互通,延伸爱国情怀广度
大概念强调学习材料的整合性,在讲授爱国主义古诗词的过程中,可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更多的课外知识,延伸爱国情怀的广度,将课外资料与古诗词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爱国情怀的丰富意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实现对其爱国责任心的熏陶。
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符号的形式,拓展爱国古典诗词的价值,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打造新式高效课堂。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通过古诗词文化数据库等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动漫资料、历史解读视频、人物传记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资源,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引入小少焱的歌曲《辛弃疾》、电影《辛弃疾1162》、动漫《辛弃疾》、纪录片《了不起的决心》、科普视频《诗行天下之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等,帮助学生构建课内课外的互通关联,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式延伸学生爱国情怀的广度。同时还可以借助于VR、游戏以及实景体验等多种新时代的前沿科技,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生活的具体环境,融入情境之中,登上“京口北固亭”,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并通过对多种信息的整合,领悟作者的情感,并最终实现与作者共情,熏陶自我爱国主义情怀。
课堂内外的互通是践行大概念教学思想的重要形式,在大语文的时代背景下,语文学科的学习不能拘泥于课堂课本,应实现对多种信息资料的全面整合,将各类信息转化成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做到“由表及里”的深度学习,将爱国主义情怀根植在学生的内心。
4.专题创评,构建古今沟通桥梁
通过学习古典诗词来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情怀,不仅是“以史为鉴”,更是“评史论今”的过程,要让学生从距今千年之遥的古代文化中领略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可以将古诗词与当代事件相结合,置于当代语境之下,构建古今沟通桥梁,贯穿古今文化,打造跨越历史时空的“大概念”教学。将爱国主义古诗词与当今时代相衔接,跟进时事,通过专题创评的形式,带领学生讨论不同时代背景下爱国诗词的情感表达,感受不同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放在当代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杜甫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他想到的卻是期盼有广厦万间,以守护万千苦难之民,这种博大的胸襟对学生极具启发意义。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其与新冠疫情时期无数护卫国民生命健康的新时代“平凡英雄”的事迹相结合,从自己身边的抗疫英雄,到全国各地不计生死投身于抗疫大军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全国人民上下一心,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之情怀,与当代医护和志愿者奉献自己的力量守卫深陷疫情困境的万千民众的精神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以专题创作的形式,让学生紧跟时事,结合自己学过的爱国主义古诗词,通过当代“话题”带动对古诗词爱国“专题”的深度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将对古诗词的理解融入当代事件中,加深对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历久弥新,并自觉承担爱国主义情怀的传承重任。
“学古”不仅是为了感受古典文化,更是为了“通今”,以古人之志,明当代之义,是爱国主义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实现爱国精神代代传承的重要途径,构建古今沟通桥梁,也是为学生搭建了古今爱国情怀的互通渠道。
三、结语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课堂教学也要发挥多重不同的作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爱国古典诗词,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爱国主义古诗词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学会分析、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同时也要通过对古诗词内涵的解析和精神的领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从爱国主义古诗词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
[作者通联: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