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4-06-03王飞韩晓媛陈瑞华
王飞 韩晓媛 陈瑞华
[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它以高素质的新劳动力、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和新料质的劳动对象为核心要义,具有注重新发展理念、注重创新化、体现数字化、兼顾未来化、培育新产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助推产业体系的完整化、安全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论文提出由于存在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六化”的现实挑战,所以需要以新质生产力释放传统产业能量、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推产业体系完整化,统筹协调开放新观念、构筑安全包容新高地助推产业体系安全化,增强创新驱动赋能、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助推产业体系创新化,加强数字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产业体系智能化,完善绿色低碳政策、释放绿色市场空间助推产业体系绿色化,推进产业融合、数实融合、强化产业规模优势助推产业体系融合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 F1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4)06-0012-08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时代,形成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无疑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性战略举措。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加持下对产业现代化体系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以产业优化为方向,更加关注生产要素的新质投入、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经济效益的新型驱动。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度不断提升,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方面:一是从基本概念出发,重点阐述其基本特征[1-2]、生成逻辑[3]、战略意义[4]、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5];二是从指标测度出发,根据其特征选取合适的指标基于中国情景利用熵值法进行量化[6];三是从影响研究出发,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7]、助力新型工业化[8]、形成发展动力[9]、助推产业调整[10]、赋能产教融合发展[11]等应用性研究。然而,当前研究的视野广度还需拓展,目前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基础上,重点探究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识别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挑战,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时代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化、智能化与技术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呈现的新形式和新质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其起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新”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手段,聚焦于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未来产业和现代化产业;“质”主要是相对于“量”而言,强调生产要依靠知识力量、依靠科技手段、数字技术和创新赋能以达到生产提质增效;“新质”即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将科技创新等要素赋能于现代化产业以衍生新形式和新质态。“生产力”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提出的三个关键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第一,新质生产力要求具备高素质的新劳动力,主要体现在劳动理念和劳动技能两个维度。一方面,在全社会营造重视人才和人才创造财富的氛围,激励广大劳动者释放聪明才智,转变劳动观念,跟上时代潮流,积极主动学习新技能,发挥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另一方面,掌握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劳动技能,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提升自己的综合劳动能力,以匹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通过高素质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优化,促进经济发展。
第二,新质生产力需求“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包括提供生产基础的物质资料和起到传导作用的中介资料。一是人们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既有传统的基础设施,也有数字经济催生的数字新基建等资料。二是协助劳动者将技能传导至劳动对象的中介资料,主要通过创新和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创造力: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实现的核心,创新为劳动资料的改良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创新突破关键性技术的瓶颈,必将引发生产变革,产生质的变化;数字化则有利于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数实融合”,发挥“乘数效应”,进而形成具有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等特性的“新介质”。
第三,新质生产力需求“新料质”的劳动对象,体现在新质产业和绿色发展两个层面。一方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调整,加之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劳动对象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这对不同地区的产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包括东部地区培育世界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部地区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建成资源精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争取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要求具备生态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与数字化赋能,形成经济系统的绿色循环发展。劳动对象日益趋于类目增加、虚实共存,由此演变为“新料质”。
新质生产力是在新发展格局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优化变革的情形下提出的新概念,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更注重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是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的新概念,符合与时俱进的经济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内在要求。二是更注重创新化。相较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涉及的领域新、技术要求高,希望在关键核心领域以创新引领发展。三是更体现数字化。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的作用起到了倍增效应,赋予了传统生产力更高效率的属性,以数据化驱动新兴产业发展。四是更兼顾未来化。强调发展未来产业,注重劳动力高素质能力培养,将新生产要素融于各产业、各领域,以促进未来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五是更注重新产业的培育。现代化产业建设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由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会形成新的生产力,有利于建设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強大引擎。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内涵做了深刻的阐述,基于此,本文从产业体系完整化、安全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六个维度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完整化
完整的产业体系需要具备齐全的产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与政策,产业间能够破除界限,相互联系,形成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才能使得整个产业体系具有坚实的支撑。近些年,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制造业回流、离岸外包和经济制裁等措施使得中国产业链完整性受到影响,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能够催生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推动实体产业和虚拟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同时发展,丰富产业多样性,弥补产业空缺,在多领域共同发力,构建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产业内部的良好循环和产业间的互补效果,实现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跃进。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安全化
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是一个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基础保障,当面临不利冲击时,产业链只有具备足够的韧性才能释放出抵抗各种冲击的能力。当前,面对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大国博弈加剧、脱钩断链和筑墙设垒等现实挑战,急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攻坚克难,攻克卡脖子技术,调整产业链布局与分工,着力提升产业体系的安全性,守住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的底线。新质生产力演变成为众多行业关键底层投入部门的需求,以新质生产力补齐产业链缺口、短板和弱项,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服务,以新材质弥补弱势产业上下游的完整性,实现对产业体系中关键环节的自主把控与掌握,在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以新质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以應对发达国家在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的领先优势。新质生产力把产业安全作为行稳致远的保障,应提高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国际竞争优势,推动国内外产业畅通循环协作,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创新化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因素,要不断强化产业创新、通过创新提升现代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产业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发挥了创新要素的积极效应,创新带来的技术颠覆性更是具有强烈的产业关联带动效果,进而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只有发挥创新要素的作用,才能从“跟跑”转变为“领跑”,抓住科技创新,就等于抓住了产业创新的“牛鼻子”,就能实现产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其形成过程也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兴起以及传统产业优化的过程,新质生产力重视科技创新的赋能效果,强调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引擎,以高效益的创新发展模式替代传统发展模式。在实现新质生产力时,强调劳动者的素质培养,依靠创新型人才和质量效果实现产业的升级与跃升,进而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智能化
智能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3D打印等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催生了更多的高质量、高效率新兴产业。智能化的广泛应用有效推动了各个部门的效率变革和管理方式,影响了产业组织形态、生产经营方式和治理管理机制,有助于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赋能力量。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能够以智能化活动推动数字经济得到跃升式发展,推进产业数实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应对市场冲击的反应速度、减少碳排放、增强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质生产力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新型生产要素、探索高效率发展路径,形成高水平产业结构体系,孕育新的产业赛道和发展动能,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实融合,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
(五)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绿色化
绿色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时代要求。在“双碳”目标下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生产方式绿色化,抓住绿色技术、调整能源结构和投入要素,加强绿色基建建设,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让产业机构绿起来。新质生产力是在全球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恰好具有绿色低碳的特征,倡导推广绿色创新和绿色设计、增加绿色投入、研发绿色产品,实现低碳转型,在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利用新质生产力在产业源头、投入过程和产品转换等环节注重科技创新与资源循环利用,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有助于构建绿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六)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融合化
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体现。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的便利流通,产业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常态化。要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就要求做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数字化产业与实体产业融合、科学技术与全产业融合等,以产业融合、要素融合释放倍增效应,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创新化融于传统产业以释放传统产业的能量,形成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能加速产业间融合,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有助于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新领域和新赛道,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动能、新优势。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成为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与新质生产力伴随而生的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能激发产业活力、创新产业链形态、优化产业体系,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挑战
理论上,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化、安全化、创新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来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但在现实中,由于以下现实挑战抑制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六化”的进程,阻碍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演化升级。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完整化的现实挑战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完整化遭到国际分工格局重大演变的外部挑战。在“逆全球化”态势比较高涨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推出制造业回流和邻国布局配套产业体系的措施,导致中国外部产业链体系的完整性受到不利冲击,整体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面临崩解的风险。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完整化受到国内高端产业体系不健全的影响。如国内高端芯片生产制造、电子信息、半导体等产业的发展态势、高端人才队伍、设施服务配套等方面都和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经济体存在差距,更缺少世界级高端产业链集群[12]、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与此同时,国内各区域间的高端创新要素、新介质材料和高素质劳动者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会导致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存在新形势下的不均衡、不平衡现状[13],如中国南北区域差异、东中西区域差异、城乡之间差异等会影响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完整化的效果。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安全化的现实挑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贸易制裁频繁发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采取“脱钩断链”和“贸易封锁”等手段[14],意图打造“小院高墙”态势,打压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巩固其霸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新质生产力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赋能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贸易壁垒和脱钩断链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巨大隐患,抑制了创新交流、数据信息获取、要素自由跨境流动和劳动力技能学习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途径,严重影响新发展格局下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安全性”和“开放性”[15]。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培育新发展动能,摆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现实挑战,赢得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
(三)新質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创新化的现实挑战
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与源泉,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与进步,但是在高端芯片、核心软件、关键材料、智能终端处理器、光刻机等“卡脖子”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受制于人的梗阻,在部分关键核心领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创新成果转化不足和自主研发能力欠缺等短板[16],导致新质生产力在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化时受到现实制约。具体而言,首先,现代化产业的研发投入比重降低,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高收入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如图1),这严重制约了新质生产力在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创新化的突破性贡献和持续性发展。其次,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如2022年华为与安永联合发布了《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岗位技能满足率很低,预计2025年ICT领域人才缺口将突破2 000万,无法形成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的紧跟时代步伐、将创新理论应用于产业发展实践的高水平人力资本。最后,创新质量和研发效率仍需提升。创新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专利的数量,其中三方同族专利是能够直接反映一国科技实力的代表,然而我国三方同族专利占比远低于美日韩三国(如图2所示),创新的质量不足需要新质生产力的转化与改造,以进一步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
(四)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智能化的现实挑战
数据是产业体系智能化升级的基石,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是推动产业体系智能化升级和创新的重要手段。首先,伴随着数字要素和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推广,产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也得益于数字经济的红利,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但是同世界其他数字经济大国相比,中国数字经济存在着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现状[17],没有释放出该有的增长红利,这限制了新质生产力在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的动力效应。如图3,2010年以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急剧下滑,出现了智能化时代的“索洛悖论”。其次,由于发达国家对于全球数字经济和智能化的主导地位,导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本国产业现代化建设时更加侧重于本国已有的数字经济产业链条和数字贸易体系的优化升级,关于全球数字贸易和智能化治理合作实际上是存在摩擦和矛盾的,这导致新质生产力在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时存在外部挑战和风险。最后,由于产业间、企业间和部门间存在着“数据孤岛”现象,这对智能化的运作和决策产生负面影响,数据碎片化和数据冗余等现象[18]都不利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建设。
图3 2010—2020年中国劳动力增速与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对比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五)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绿色化的现实挑战
产业体系绿色化主要是在“双碳”目标下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下,在产业发展和建设中采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低污染经营方式,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优化升级。当前,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绿色化主要存在以下障碍:一是高素质人才供给不足成为首要短板,绿色产业体系对劳动者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现阶段的劳动者技术供给不足、专业训练欠缺,“卡脖子”技术创新人才更是凤毛麟角[19];二是中国绿色科技创新不足,绿色技术投入多、要求高、风险大,且经济预期目标难以估量,科技“瓶颈”严重制约产业绿色发展的水平和层次;三是绿色产业投资不足和融资较难成为限制性因素,绿色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对传统产业的现有生产流程、使用原料和供应链进行调整与升级,引入生产新介质所需的资金投入成为广大企业的现实性难题;四是市场机制与政策不稳定带来的忧患性,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产业化体系所需的市场供需、环境补偿成本和代际公平观念等机制尚未完成,部分政策注重短期效果和朝令夕改的现象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长期建设存在不利影响。
(六)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融合化的现实挑战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融合时,主要存在融合不深、融合不全和融合不便等现状。就融合不深而言,主要体现在当前产业融合仍存在相对割裂、各行其道的现状,在融合时忽略了资源协调统筹、生态资源价值开发等问题,导致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融合化急需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动力要素推动深度融合。就融合不全而言,产业融合涉及不同产业,而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会对融合发展产生制约,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对现存的多部门的割裂式监管体系亦带来严峻挑战,诸多现实约束导致了产业体系融合不全。就融合不便而言,随着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得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复杂多变,但由于企业资金限制、人才限制和领导的短视行为产生了不愿融合的现象,现实当中“放管服”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门槛和繁琐审批更是制约产业的融合创新[20]。
五、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联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从产业优化升级的动力源入手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而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动力为基础,因此瞄准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结合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梗阻与挑战、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以利于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六化”建设。
(一)以新质生产力释放传统产业能量、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完整化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一方面,通过新质生产力引导技术创新和高素质劳动力赋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释放传统产业能量。新质生产力赋能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催生这些产业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以应对“逆全球化”等不利冲击对产业体系完整性带来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数字技术、高端制造、万物互联等理念与技术,不断开创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等领域中市场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对大数据、航空航天和6G关键技术的突破,开辟量子、脑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弥补高端产业体系不完整的空缺,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有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辟新赛道,挖掘新动能,培育新优势,形成新竞争力。同时,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市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的顶层设计,建设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横向耦合的产业梯队,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和专项补贴、搭建区域产业平台、强化产业管理,提升全产业体系的整合能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协调融合与繁荣发展,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统筹协调开放新观念、构筑安全包容新高地,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安全化
面对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制裁的强劲逆流和脱钩断链的现实挑战,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应以“直面挑战、开放兼容、重视不足、博采众长”的发展理念,坚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安全化建设。第一,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外贸领域的统一领导,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在国际贸易和应对不利冲击时的“稳定器”作用,及时制定战略措施,完善应对经济制裁等影响产业体系健康发展的风险防控体系。第二,加快构建新时期对外安全开放的新格局,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营造国际产业合作交流与开放共赢的新环境。依托“一带一路”倡议、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合作平台,构筑互利共赢、互联互通、利益共享的开发格局,扩大国际产业链合作范围,既要推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经验,又要博采众长,加速全球价值链重塑和产业链稳定。第三,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全球贸易规则的“话语权”,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产业体系配套政策工具,统筹协调国际合作,增强安全观念。
(三)增强创新驱动赋能、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创新化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中国摆脱技术受制于人的动力源泉,更是中国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底气。从全局出发,必须做好系统性、战略性的创新规划,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举国体制的力量,全盘布局创新规划,拓展多元体创新渠道。从现实出发,加大科研投入、持续推进“卡脖子”关键领域的制约突破,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解决创新成果转换的现实梗阻。从未来出发,聚焦前沿创新理论研究,大力支持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不断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建立经费支持和成果共享机制。从根本出发,培养创新性人才,构筑高素质、多产业和复合型的人力资本,加快产学研联盟,强化政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稳定机制,形成满足落实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蓄水池,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广阔丰裕的人才队伍。
(四)加强数字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智能化
一方面,加强数字技术的攻关,提高智能化对产业领域的渗透力,最大限度发挥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作用。一是要加强智能化基础产业建设,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提高价值链水平、拓展增值服务,以提升基础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培育智能化人才队伍,开展政府-企业-高校联合培养,搭建高水平智能化平台,提供财政支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智能化领域的高端人才,为智能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建立智能化研发投入机制,采用经费支持、政府购买、税收优惠、机构投资等多样化投入支持智能化研发水平提升。另一方面,培育智能化新兴产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助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智能化建设。聚焦于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智能化产业,加强制造业强国、数字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同时开发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谋划布局,催生技术更优、效率更高的新兴产业部门,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组成结构,提升产业体系的质量水平。
(五)完善绿色低碳政策、释放绿色市场空间,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绿色化
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绿色化旨在推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鉴于产业体系绿色化的外部性强,想要形成绿色发展,需要通过法律政策和外部监督等手段,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一是修订和完善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统筹协调相关经济法规、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保障,不断增强法律约束,加强污染惩处力度,同时制定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产业朝着环保方向发展。二是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升级,督促绿色产业园区的战略定位、规划布局、实际功效和配套设施等方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对现有园区不断推进绿色升级,推进污染物集中处理、公共资源集约利用、水资源再生利用和产业循环对接,整体减少污染和排放。三是政府提供有效服务,优化绿色产业市场环境,打破市场壁垒、建立统一市场管理化机制,加强产业信用体系建设,对违反环保要求的法人、企业和产业的不良信用实施惩戒。四是设立绿色产业扶持专项基金,发展绿色金融、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绿色产业研发、绿色成果转换、绿色技术示范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大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污染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重点项目支持。
(六)推进产业融合、数实融合、强化产业规模优势,助推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体系融合化
通过新质生产力深化产业间融合渗透、强化产业规模优势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坚实后盾。一方面,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包括推动传统产业间融合和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强基固本,以服务业为关键抓手,有效链接、加速黏结和深度融合农业、工业与服务业产业,积极培育“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等“农业+服务”产业融合的农业新形态,加速发展“工业+服务业”两业融合生态体系;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需要挖掘数据要素等新介质培育“智慧农场”“电商农业”等数字化农业新业态,以创新要素提升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升航空航天、AI智能、光伏设备等领域的制造业强国优势,发挥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对服务业提质增效,推进现代化服务业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数据要素和创新要素形成数字产业集群,以新质生产力带动新的数字技术涌现,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形成新型 “技术-产业”生态体系布局,赋能实体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深化数字技术在生产、分配、交换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渗透和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延伸数字化产业链,协同推进数字化农业、数字化制造业和数字化服务业以及衍生出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2]胡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及路径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5):36-45.
[3]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6):1-11.
[4]石建勋,徐玲.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24(1):3-12.
[5]徐政,鄭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6]王珏,王荣基.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37(1):31-47.
[7]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103-110.
[8]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9]杜传忠.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J].人民论坛,2023(21):26-30.
[10]李玉倩.新质生产力视角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逻辑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12):122-129.
[11]刘志彪,凌永辉,孙瑞东.新质生产力下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以江苏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23(11):59-66.
[12]夏杰长,李銮淏.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基础、约束条件和关键突破[J].河北学刊,2023,43(6):113-122.
[13]盛毅.中国式产业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与战略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23(2):5-13.
[14]刘戈非,任保平.新时代中国省域地方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20(7):81-91.
[15]孙久文,刘瑞雪,苏玺鉴.中国式区域产业现代化:时代特征、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23(5):41-49.
[16]王云鹏,程恩富.强基、融合、安全:以系统观念认识现代化产业体系[J].江淮论坛,2023(2):14-21.
[17]刘志彪.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地位、建设内容、主要挑战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5):5-14.
[18]王桂军,张辉.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就、问题与路径选择[J].教学与研究,2023(6):12-30.
[19]原磊,王山.数字经济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当代经济研究,2023(12):5-13.
[20]张杰.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问题与对策[J].河北学刊,2023,43(4):132-139.
Empowering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trinsic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Wang Fei1,2, Han Xiaoyuan1, Chen Ruihua2
(1.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Kashi University, Kashi 844004, 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for achie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with high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ew media labor materials, and new material labor objects as the core essence. They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such as emphasizing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innovation, digitization, futurism, and cultivating new industrie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ainly empowe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s by promoting the completeness, safety,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greenness,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s. However, due to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empower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wit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t is necessary to release the energy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cultivate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promote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throug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e need to coordinate and open up new concepts, build a new highland of safety and capacity, and promote the security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We need to enhance innovation driven empowerment, win the battle against core technologies,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key technologies, innova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ls to promote the intelligence of industrial systems, improve green and lowcarbon policies, release green market space to promote the greening of industrial systems, promot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igital and real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 industrial scale advantage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s.
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odern industries; intrinsic logic; realistic challenges; implementation path
(責任编辑:张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