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阳春白雪,造就雅俗共赏
2024-06-01◎韩奕
◎韩 奕
浙江省天台中学高三(15)班
“文明就是传达。需要表达、传达之事一旦失去,文明即寿终正寝。”村上春树曾这样说过。历史岁月的车轮碾过,留下的是在继承、发展中愈加灿烂的中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创新中华文化经典,使其适应当下社会、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显得很有必要,但同时也要保持文化经典本来的价值,不在创新过程中消磨自身特质。
(总论点:创新中华文化经典,使其适应当下社会、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也要保持文化经典本身的价值。这样的安排是对题目很好地照应。)
“科目三”爆火后的盲目跟风,背后是文化不得不适应当下时代潮流的无奈。木心曾言:“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在这个文明高度普及的时代,人们受到铺天盖地的信息的冲击,似乎了解了很多文化,可真正触及了文化经典本身的内涵了吗?许多人已无耐心走进博物馆,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多少同龄人只是在蹭网络热度打卡博物馆,低头精修自拍美图。时代如此,那些文化经典就不可自命清高,与时代融合,推动自身创新是文化经典流传的必要之举。
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化经典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既是迫于自身发展的无奈之举,也是主动抓住时机创新自身表现形式的关键之举。“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京剧的传承人果小菁用京腔唱流行歌曲;上海京剧院在天蟾逸夫舞台陪观众过年,《老黄请医》用诙谐幽默的表演逗得观众喜笑颜开,让传统的京剧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融合在一起,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簪花的照片惊艳全网,让泉州蟳埔渔村簪花传统火爆“出圈”,吸引许多游客前往泉州游世遗、戴簪花、品美食,泉州等地的文化传统又重新回到现实大众视线里。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乳扇、鲜花饼等云南地方饮食文化大火,引起了一波“云南热”。这些无不是借用了短视频网络的红利,实现了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融合,更实现了文化经典的翻红。
(分论点:指出文化经典创新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意义。文化经典与时代的融合,既是迫于自身发展的无奈之举,也是主动抓住时机创新自身表现形式的关键之举。唯其如此,文化经典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创新从而实现与当下时代的融合,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动力。可常言道,“过犹不及”,因过度追求创新而失去自身的文化价值与魅力,是文化创新传承要警惕的一点。
《小窗幽记》有言:“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创新要坚守但不能过于执着,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坚守自身的内核价值,切忌流于俗套。文化应像君子,懂得变通,却又仍有坚守。故宫博物院与奶茶品牌联名,创新表现方式,“数字故宫”走红网络,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它仍是只坚持文物保护与文化的弘扬;纪录片《重返刺桐城》在海外热播,手游《白夜极光》在全球上线,以更加时尚的方式触达外国朋友与年轻受众,走红网络,虽然它们仍有争议,可是其中保护文物、弘扬家国大义的立意却没有受到质疑;“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获评优质资源示范项目,以观文物、学历史、明文化、悟精神、促成长的教育方法让学子耳濡目染,以期收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世俗。如此,文化方可在历史洪流中焕发生机,向前发展,雅俗共赏,生生不息。
(分论点:创新要坚守但不能过于执着,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坚守自身的内核价值,切忌流于俗套。文化经典流于俗套就会失去它本身的美丽,它应该与现实生活的科技、年轻一辈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方能雅俗共赏,生生不息。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手游《白夜极光》和“大思政课”是很好的例证,这既是对之前分论点的深化,也是对标题的一种呼应。)
沧海桑田,中华文化经典将在代代人的创新和坚守之下,历久弥新。“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青年是最与当下时代贴近的一代,更应该积极推动文化经典的创新转变,使之融入日常,创新发展,唯其如此,中华文脉方能历经千年而熠熠生辉。
(总结:中华文化经典需要创新,也需要坚守,呼吁年轻一代推动传统文化经典。再一次点题,与前文照应。)
点评
中华文化经典需要融合、传承与创新是一个现实意义比较强的话题。写作该话题,既是实践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弘扬价值观、体现青年人家国情怀的需要。需要学生有素材积累的厚度与思维的深度。本文开篇点题后,从传统文化经典与现实融合的现实背景出发,明确了融合、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继而又指出融合、传承与创新中的注意点:创新要坚守但不能过于执着,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坚守自身的内核价值,切忌流于俗套,使得文章的思维层次得以提升,写作深度得以体现。
(供稿: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