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对、写好考场作文

2024-06-01郭吉成

作文新天地 2024年13期
关键词:审题文化遗产劳动

◎郭吉成

浙江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

在与高三学生谈高考考场写作的问题时,同学们最大的疑惑是:为什么作文总是在43 分左右徘徊?怎么样才能再提一个分数档次?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的高考作文成绩再进一步?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把作文写对、写好。

一、准确审题,使作文在写对上迈出第一步

高考作文的形式一般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需要有对写作材料展开认知的过程,这为准确审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从历年考生的反馈来看,很大一部分人的写作不能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原因就是审题出现了问题,有偏题、离题等现象。审题出现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表现则是:审读材料时只抓只言片语,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内涵;审读材料时不会提炼关键词;缺少对材料中的重要概念进行逻辑关联的分析。

所谓审题,就是要读出材料的内涵,读出作文命题的指向,读出命题人的意图。审题是立意的根本,审题错了,文章的立意就会出现偏差。做到全面准确审题,就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命题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文题给我的写作任务是什么?命题材料里有哪些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要我写成什么样子的文章?我应该以怎样的身份和怎样的语言去表达?审清楚这些问题,考生才能下笔,才能保证文章不离题。

示例1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

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

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

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

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

[2024年高考九省联考适应性考试(安微、贵州卷)作文题]

这是一道具有情境性、交际性与选择性的作文题,文题围绕着核心内容与任务设置了三项供考生选择的任务。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先审清文题材料提供的核心内容与任务,再根据你的选择,审清楚每项具体任务、情境和交际要求。审题要点详见以下列表:

核心内容与任务任务1任务2任务3校刊关于“文化遗产”主题专栏的征稿。这里的“校刊”“文化遗产”“专栏”既是写作的情境总要求,也是写作内容与任务的总要求。“介绍”“文化遗产”“人文内涵”是关键词。其中“介绍”暗示了文体要求是写成导游词一类的介绍性文字,“一项”是数量上的要求,“人文内涵”确定了文章“介绍”的重点内容。如果审题时仅关注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关注到后面“注意”中给出的写作的具体要求。“注意”中“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这是命题暗示选择任务1 写作的考生:文章应写成类似注重人文内涵、重点突出而又没有形式化的介绍性说明文风格的文章。“陈述”和“谈一谈”两个动词是关键词。综合这两个动词及这两个动词后面的内容的表述,可以明白它们既有语言表达的语体要求,也有具体的内容要求:“陈述”是要用叙述性语体表达,内容是“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谈一谈”则要用议论性的语体表达,内容是“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值得重视的是,写作还有内容层次的要求:“谈一谈”的“基础”是“陈述”,也就是说“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作为文章的前半部分内容,后半部分“谈一谈”是需要建立在对某一项文化遗产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考生写作时不能直接就去“谈一谈”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键信息为“讲述……故事”“展示……魅力”。任务表述言语简单,但内涵却很丰富,要完成这项写作任务必须做到三方面的融合:一是“讲述……故事”;二是这故事是“你与某种文化遗产”之间的故事;三是讲述故事的目的是“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要注意的是,写作的“终点”不是从“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中看“你”是如何成长的,而是“展示……魅力”。

对这道文题的审题加以分析,目的就是要我们明白审题时须注意:

一是整体关注。树立材料的全局意识,从整体着眼梳理清楚材料的核心内容与写作任务。

二是多维筛选。多角度地审视材料,筛选出关键词。

三是设问梳理。思考各关键词之间存在的内容逻辑关系。

四是审清要求。搞清楚文章的阅读对象、作者的身份、文体及表达要求。

二、正确立意,使文章的灵魂显出高度

立意的过程即确立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一篇文章的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能写出一篇优秀作文的考生一定是懂得怎样在立意上下功夫的,立意的高低决定着文章质量的高低,正确立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很多考生的作文内容平平,其主要原因就是写前没有在立意上下功夫。拿到一道文题后,不加深度地思考,想个大概便立意写作了。其中既有考生顾及时间紧张的问题,也有对材料的思考不够的问题。

写作立意有时候是跟审题同步进行的,有时则继审题而来,即先审题而后立意。但不论是哪一种立意,都有讲究。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应该在立意上注重遵循四大基本原则:遵循材料、真实健康、新颖别致和意义深刻。

示例2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题)

文题材料列出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对于劳动不理解、不重视的言论,材料呈现的是社会现象,其中却表现了自我反思意识,蕴含了对劳动及劳动者的尊重,提出了对科技进步、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等多方面的展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题凸显了“承续传统的基因,不弃劳动的底色”这样一个永恒的“树人”话题。面对这样一个话题,如果仅仅从自我的角度去谈劳动的重要性或劳动的意义,那么立意虽然没有背离题意的要求,但会落入“你言我言”的俗套中,缺乏新意和深度。如果审题时综合考虑文章“‘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等语言材料,我们就可以知道:劳动不仅是个人的小事,也是关系到国强民安、民族绵延的大事。从这个视角出发立意,那么立意就可以将“小我”升华为“大我”,把个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由“小劳动”升华为“大劳动”,这样的立意就可以避开一般的认识,显出新颖与高度。

示例3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

本文题材料提供的几个重大的纪念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鼓舞和激励作用的歌曲、作品,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以及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物,为写作提供了一个特定而鲜明的写作背景与写作情境。这一背景与情境所呈现的是一个宏大的写作主题。在思考写作立意时要围绕这一宏大的写作主题,结合我们国家发展、人民生活、个人成长做全面的思考,深刻地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规律,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这样去思考,立意才能真实、新颖、深刻、有高度。“把握正确的方向,大有可为”“带着担当与责任继续前行,不负众望”“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做可为之事,成有为青年”“为所应为,激流勇进”“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等均为不错的立意。

因此,一篇作文的立意要真实、新颖、深刻、有高度,就必须依据材料展开思考,深刻领会材料内涵,紧密联系自我,突出自己的感受。不能人云亦云,没有自我,更不能离开材料,照搬照套,陷入套路式立意中。

三、写好开头,把文章写明白、写顺畅

一篇优秀的作文是需要一个好开头的。有了一个好开头,明白了文章要写什么,给自己的文章定好位,这样写起来就会顺畅。一个好开头要做到:给文章的走势定向、定调;联系材料提出观点,层次感强;构思清晰,表述精准;语言简洁明了,不浮夸,不拖沓。

以下优秀作文开头的几种结构方法可供借鉴:

索伦·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它歌唱,这是它的谦逊;它也毫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它歌唱,这是它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的呼声;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

——《夜莺的逊与傲》

这个开头由三个层次构成:先是引用,再是对引用的部分进行阐释,最后渗透进个人理解。整个开头简洁明了,起到对接作文命题、引出观点的作用。

如果将我的人生比作一部作品,而我是那个执笔的人,那么倾听“读者”的呼声便是听取他人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是葆有独立思考。那么,对待我的“读者”,即身边的人,乃至整个社会,我将外纳良言,内守本我。

——《外纳良言,内守本我》

这个开头结构上很严谨,也是由三个层次构成:先是化用命题所给的材料;接着对被化用后的材料进行阐释;最后紧接阐释语,提出文章的观点。

生活可以如作品般多姿多彩,你能抒写诗篇,也可撰著史诗。博采众长、聆听他言虽是写作的必由之路,但执笔者仍是自己,作者唯有遵从内心,方能书写出人生华章。

——《他言可鉴,执笔仍我》

这个开头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先将生活与作品进行类比,指出生活的多姿多彩;接着用“虽……但……”的转折分句,先肯定写作与生活一样应博采众长,再提出观点,回应标题“他言可鉴,执笔仍我”的意义。

四、分析说理,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

论述文是表达观点并对观点进行阐述,让别人接受观点,使人信服的理性文章。这里的“信服”“理性”最重要。怎样让人“信服”?怎样算是“理性”?当然是说理,当然是分析——分析是论证深入的关键,一篇考场作文能不能得高分,除了审题要准确、立意要有高度外,分析得是否深入也是十分重要的。论证分析是写好论述文的重要一步,是决定文章论证深浅的重要一环,也是判断说理是否透彻、逻辑是否有力量的关键。

说理分析是一篇优秀论述文最本质的东西。因为,优秀的论述一定不是浅尝辄止的,也一定不是主观的判断,而是在具体的分析中呈现出观点所蕴含的深层的、本质的东西,能使文章的论证深刻起来。看看下面这篇优秀作文是怎样分析论证的:

个人需要故事,民族需要故事。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沟通有了故事,就会拥有更大的共同空间;成长中的少年有了故事,就有了期盼的未来,更有奋斗的勇敢;一个民族有了掷地有声的故事,就如树有了根基,枝叶繁茂指日可待。因此,使故事再焕光彩,故事新述,成了待讨论的重要命题。(在提出观点句后,化用材料,用排比句从不同层面着手阐释,分析为什么个人、民族“需要故事”,蕴含着故事的力量。)

故事的形象性,使交流有了扩容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故事。庄子与他人讨论是否知道鱼的快乐,这让由个体出发的哲学命题固有的严肃与庄重,带上一层诙谐的意味。在生活中,一些夸夸其谈的说辞,往往会使听者索然无味,但当“我有一个故事”一出,听者便能欣然倾听,这是现实。“干货满满”的言谈固然能让人受益,但充满乐趣、生动形象的故事更利于沟通和表达。这就要求我们转化交流方式,以迁移、类比之法阐述观点,这何尝不是一种故事之大用呢?(用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生活中的事实做正反对比分析,指出好的故事更便于沟通和表达本质意义,既有典型性,又有现实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当故事拥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那么它蕴含的价值便能发挥,其教育作用也能再焕光彩。“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的故事无疑让人心灵震撼。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街道上六便士遍地,有人愿做那抬头看月的人儿,肆意而自由、热切而真诚地活着。这个故事给予了我心灵上的力量,让我于生活中有了抉择的正确态度,启发了我的物质观与人生观。(接上一段内容,用毛姆的故事做事实论据,联系自我的体验与感受,进一步分析好故事的教育意义。)

作者提出观点后,由面到点、由现象到本质地围绕观点,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联系实际进行推理分析,在递进的思考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推进论证,前后逻辑严密,理性的分析思考令人信服。

猜你喜欢

审题文化遗产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三招”学会审题
热爱劳动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