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土堡现代设计空间主题研究

2024-06-01刘畅

美与时代·下 2024年4期

摘  要:福建土堡是隋唐至现代,百姓为应对动荡社会,保证生命财产安全,把防御需求作为主要目的、居住为辅而构建的土木石乡土建筑。土堡形制始于隋唐,鼎盛于明清,于现代逐渐衰败。现存土堡实例主要年代源于明清时期,因此选择现存可循到依据的实例土堡进行研究,分别从明、清及现代三个时期选择代表性的个例进行研究比较,剖析土堡防御性空间的特点及福建土堡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福建土堡;空间主题;防御功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TYD015);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第三期(2021-2024)建设项目(NYXT2022006)研究成果。

土堡起源于民众的防御需求,是闽中地区以防御为主的大型传统民居建筑。《辞海》中曾对“土堡”进行了定义,具体的意思为“土筑的小城”。土堡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整体高大、堡墙厚重的封闭式建筑。这类防御性建筑的基本特点是:建筑多为穿斗式木构结构,墙体由生土夯筑,堡墙上有斗式条窗及竹制枪孔。堡内建有碉式角楼、独立跑马道等防御系统。

福建山区因其独特隐秘的地理环境,使得福建土堡成为隐匿在山区的、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民居,且绝大部分的土堡基本集中在闽中地区。目前遗存的土堡多是清代始建的。福建土堡平面多呈方形、圆形、前方后圆、不规则形等,其分类大致有山岗形、山坡形、水田形、平地形、衍生类形等。

一、案例选择

从现存土堡实例着手,分别从明、清及现代三个不同时期选择个例进行研究比较——明朝时期的代表琵琶堡、清朝乾隆时期的茂荆堡和现代的卢家大院和公馆峡民居。

(一)琵琶堡

琵琶堡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历代均有修葺。琵琶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一座相对独立的山坡之上,属于山岗形土堡。因其建筑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琵琶堡。琵琶堡是三明市众多土堡中的唯一异性土堡,更显特别。

琵琶堡占地面积2000平米,建筑面积1600平米,是当地游氏家族及百姓躲避战乱的堡垒,族人群居于此直至上世纪70年代,堡内居民陆续迁出,如今基本无人居住。琵琶堡集防御与居住为一体,最显著的特征自然要数它的巧用地形、因地制宜。该堡的建筑选址独立在一座山岗上,三面峭壁,只有一条通往堡门的小道。因此,在它的防御性选址上,占据了险要地势,易守难攻。该堡由堡前小道、水池、堡墙、堡门三圣祠、祖堂、三圣庙及跑马道、主楼、副楼等组成。堡墙的墙基由大块毛石砌筑、堡墙由黄色含有石英颗粒的生土夯筑而成。堡墙高为7米,墙厚为2.5米;墙上设多个竹制枪孔和斗型条窗,堡墙上为两面坡的悬山顶屋面。堡门包大铁片,门洞上方的两个注水孔可以伤敌防御。跑马道环绕内侧堡墙,上方且有檐廊遮护。

琵琶堡除了在物理防御空间层面上的部署,更值得一提的是将传统的风水理念和音乐理念融入到建筑空间中,通过精神层面的暗示进行防御部署——防卫虚像。土堡一侧由半山腰跌宕飞流而下的瀑布,水流喧哗仿佛琵琶的急奏曲,鼓舞澎湃着堡内居民的精神。堡门口的水池和小路象征着琴胡与琴弦,取神仙相助天王持琵琶、驱除邪魅与匪寇之意。堡门狭小的设计不仅易于防守,还给敌人营造一种压抑深不可测的假象,从心理上震慑敌人不敢贸然行动。琵琶堡是不可多得的集佛教、道教、祭 祖、防御、学堂为一体的土堡。

(二)茂荆堡

茂荆堡地处相对封闭的山地环境,设计者巧妙利用自然环境使建筑依山而建,充分體现了因地制宜的传统理念。从防御的角度来看,茂荆堡位于海拔高度700多米的山坡上,土堡背靠高山,周围植被茂密;前临水田,视野非常开阔。仇敌如果来到土堡前,广阔的水稻田会使其立即被发现。在距离茂荆堡前200米的位置,有天然的钟鼓石,击鼓石可通晓敌情。因此,茂荆堡整个选址环境处于绝对优势,其地理位置隐秘且易守难攻,具有极强的防御性。

该建筑在外围防线以内是一个三层为主、局部四层的内部核心空间。为了震慑匪寇,内部空间依照《水浒传》中一百零八这个数字设置相同数目的大小房间。茂荆堡的内核空间采用合院式布局,空间布局从外到内层层相扣,交错有致,十分严整。中轴线上建筑前后落差高达到9米,形成高屋建瓴、青瓦叠檐、参差不齐、前方后圆、前低后高之势。茂荆堡融合了围屋、围拢屋及当地居民特色。

茂荆堡的防御体系十分精细,除了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防御以外,土堡本身在结构上也进行了全面的、细致的规划和设计。例如古代的作战采用平面递推方式进行,因此土堡在防御建构的层次上采用平面方式水平展开,层层递进由外向内——入口处的天然报警击鼓石和开阔水田是堡前天然屏障;防火且坚实的堡门;厚重的堡墙与射击孔共筑的火力防线;走马廊和密室逃生通道利于发现敌情时迅速传递信息以及安全转移。

茂荆堡防御设计是明清时期最经典的福建土堡防御设计。其建筑空间布局面面俱到,在保证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加强防御体系的建设,堪为居住加防御两用的传统防御民居的典范。这在土堡中极为少见,是福建山中传统土木民居建筑的精品之作。

(三)卢家大院

卢家大院也称后山渡民居,始建于清末,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于1927年扩建,是福建地区罕见的清末至现代过渡时期的建筑。卢家大院的平面造型呈前方后圆,建筑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集大型民居、府第、堡楼等土堡元素及防御性兵营为一体的多元文化乡土建筑。卢家大院是原国民革命军旅长卢兴明的私宅。共产党抗日分队曾驻扎于此。抗日爆发后,卢部以民族大义和爱国为己任纷纷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这里成为了卢氏抗日战争的后方物资补给地及重要的人员集训输送基地。

卢家大院主体建筑为穿斗式结构和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建筑空间呈中轴对称布局,由外壕沟、练兵场、围墙、前空坪、门厅、中堂、护厝、厢房、正堂、后花台、书院、碉式角楼、堡楼、兵营等组成,共有房间310间。

卢家大院设计科学,防御设施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建筑空间的艺术性也更为讲究。从建筑结构到装修装饰无一不体现高超的设计理念。墙体创新结合土、岩石、砖等多种材料建造,墙帽独具特色,用砂岩打制而成。空间结构上卢家大院建筑结构依据地势分三层台基建造。建筑多为穿斗式混合结构,值得一提的是大院多为重脊悬山顶,拥有二层超大的天井,采光量大、通风排水系统完善。大院许多宽大架梁结构设计科学,且防御设施更系统全面,是民居和防御的有机结合。此外,卢家大院的北侧是一座独立的堡楼,每层均设有斗形条窗和竹制射击孔。在装饰艺术上,不同于土堡的朴素,有花式童柱,飞马、飞狮做花梁架;莲花瓣造型的柱础、花岗条石铺砌的天井、还有结合了西洋雕刻技艺的石雕、木雕及彩绘艺术,传统与西洋元素相结合,堪称乡土防御建筑中的艺术精品。

(四)公馆峡民居

公馆峡民居位于福建省尤溪县,当地人亦称“卢公馆”。公馆峡民居建于1922年,占地面积约3000平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米,是现代军阀卢兴邦的故居。卢兴邦为尤溪县人,统辖闵北闵中山区多年。公馆峡民居距离尤溪城关15公里,选址极佳,风水极好;这里四周群山环绕,溪水潺潺,前面的溪水河上有两块形似鲤鱼的巨石,颇有“鲤鱼跳龙门”的寓意。

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建筑布局合理,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空坪、高围墙、门厅、下中后三堂、左右厢房、双重护厝、碉式角楼、悬空哨楼等,东面有武器库、军营、办公楼、小学校、桥梁、楼阁等配套建筑。卢公馆保留了福建三明地区土堡防御的精华特征:以夯石为墙基,夯土为墙体,四周筑造高围墙,铁皮大门,并建有碉式角楼。此外,西侧原有一处三层炮楼,防御非常讲究。建筑共有房间108间,与尤溪县清乾隆年间建造的茂荆堡房间数目不约而同,大致都为了震慑匪寇,内部空间依照《水浒传》中一百零八这个数字设置相同数目的大小房间。

公馆峡民居重视建筑雕梁画栋,梁架、柱础、天井等随处可见。雕刻内容有龙凤、麒麟、蝙蝠、喜鹊、飞鹤、龟兽、桃竹等代表吉祥、富贵、福寿的图案。馆内大量的槛窗制作精良,图案设计大方美观,且大都出自名匠之手,艺术价值很高。

卢公馆建筑整体强调安全性和攻防性,高围墙、高耸的碉式角楼、悬空的哨楼、双重护厝,西南角的炮楼,无不体现建造者借鉴三明地区土堡建筑的防御精华所在,形成如今的防御性庄园。

二、案例比较

表1 土堡个案分析

名称 年代 地点 形制/类别 占地面积(平米) 海拔(米) 特点 现状

琵琶堡 明 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澄江自然村 的一座相对独立的山岗上 异形、山岗型 2000 612 异型土堡,现存始建年代最早,即佛教、道教、祭 祖、防御、学堂为一体的土堡。 完整,仍在使用

茂荆堡 清乾隆 尤溪县台溪乡盖住村 前方凸后弧圆、山坡堡 2600 738 高台阶、高台基、前后落差大、前楼多槛窗、保内设施齐全 闲置

卢家大院 现代 尤溪县酉城镇团结村镇政府西侧 方形圆角、山坡型 9984 128 面积超大,天井大,前部设绣楼、单独的碉式角楼 保存好,仍在使用

公馆峡民居 现代 尤溪县新阳镇双鲤村 方形圆角、山坡型 3150 498 面积大、规格高、吊脚楼是炮楼、前姊妹楼 部分保存

表2 不同点和相同点比较

不同点:

1.茂荆堡和卢家大院三层台基建造,琵琶堡、公馆峡民居无

2.茂荆堡、卢家大院和公馆峡民居属于山坡型,琵琶堡属于山岗型土堡

3.琵琶堡和茂荆堡有跑马道,卢家大院、公馆峡民居无

4.琵琶堡和茂荊堡为木石结构,卢家大院、公馆峡民居为木石砖的结合

5.茂荆堡更偏向防御功能没有专门设置祭祀的明间,卢家大院和公馆峡民居防御、居住功能更齐全,琵琶堡宗教色彩最浓

6.公馆峡民居规格高,更现代化,增加小学校、办公楼等配套建筑

相同点:

1.都是福建乡土防御性建筑,茂荆堡的特征更具清朝土堡鼎盛时期的代表性

2.防御设施齐全,兼居住功能

3.琵琶堡、茂荆堡、卢家大院均设竹制枪孔和斗式条窗

4.地理位置相近

5.建筑选址,注重风水,选择天然地理屏障

三、问题发现及分析

通过三个不同时期福建土堡的案例比较分析,土堡建筑从明清到现代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归纳思考发现问题,并加以分析。

(一)土堡这类特殊防御建筑建造的原因

福建土堡产生的原因基于特定的时期、特殊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最直接的原因是社会动荡不安,人口迁移,当地居民为了保卫家园、争夺生存空间、抗击匪寇而自建防御性乡土建筑,是在特殊时期集防御居住宗教为一身的理想家园。从隋唐开始土堡形制的萌芽到宋代的发展和明清的鼎盛直到现代的消失,可以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治安越稳定则土堡就越少。当地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丰腴、气候温和湿润,可以提供自己自足安营建堡的保障。也就是说,土堡产生有两大因素:1.源于内忧外患、争夺空间的主动防御式因素;2.因为社会动荡被迫兴建的主力因素。

(二)山坡型(茂荆堡)和山岗型土堡(琵琶堡)的区别

山岗型土堡选择在一座独立的山岗上建造,充分利用高岗边缘地理优势占据险要位置,形成三面临崖居高临下的建筑形势。利用将防御重点放在入口处,只有一处小道可以通向土堡堡门。琵琶堡可以作为这一代表。这类土堡一般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布局,堡内常常是防御避难和寺庙道观并重建制,这也能够解释明朝建制的琵琶堡为什么宗教色彩最浓。堡内重要位置是庙宇殿堂,突出祭祀功能。例如琵琶堡的三圣庙供奉三圣尊王等。

山坡型土堡最大的特点是高台基高落差,建筑前低后高落差大,前后错落有致给人极强的视觉重进,这类土堡一般在离村庄不远的山坡上或山脚下,前有梯田作为天然屏障,后有山垄作为依靠,一般在土堡左右有围绕的山溪,一方面可以作为护濠,另一方面符合风水学的理念。左青龙右白虎,前后有山脉象征朱雀和玄武。这类建筑防御性作为首位,堡内跑马道、密道、射击孔环绕整个土堡。这类土堡代表建筑如尤溪茂荆堡,防御设施完备,建筑前后落差有10多米。

(三)土堡的建筑形制的要求分析

通过调查资料研究发现,土堡大致为五种类型:山岗型、山坡型、水田及平地型、微小型和衍生类土堡,前三种最常见,是人们选择建筑形制的常用类型。那么琵琶堡作为三明唯一异型土堡,它的形制产生的特殊原因值得思考。此外,通过异型堡和常见堡类型的数量显著差异的对比,我们要探讨常见形制的土堡产生的因素是什么。

土堡虽然是特殊环境下应对特殊条件的产物,但是不是凭空想象建造的,任何形制都有它的来源和影响因素。随着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人们也逐渐掌握一套独特的营造体系。例如生土夯筑、材料技术亦、风水理念或记载或工匠口口相传。那么这种常见的土堡形制如圆形、前方后圆、方形、凸字型等广泛应用充分体现多方思量考虑优化的更为适用的土堡平面造型。

琵琶堡的异型造型是肖地象形的典范。无论什么形制,它们的共同特点首先是防御需求,然后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注重安全和风水影响兼有辅助的居住功能。先民在满足这些生存防御的需求后,开始寻求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他们充分发挥建堡水平,展示审美个性,因此就会出现形制不一的异型土堡。

(四)卢家大院、公馆峡民居这类现代时期建筑的防御变化

从明、清、现代的时间跨度来看,卢家大院显然是清—现代的过渡性建筑,公馆峡民居则为现代建筑,它们融合了更多的建筑文化特征,建筑充分展现了由小到大、由简变精的变化特征。卢家大院是福建地区近现代过渡时期的建筑,土堡的显著特征是跑马道消失,意味着这个时期的社会治安逐渐好转,土堡原始的防御性特征自然减弱,并转变为突出居住功能的民居建筑,这个时期的土堡建造与民居住宅之间的差异性逐渐变小。土堡相对原始的墙体夯土技术不再使用,替代的是用花岗岩、砖、土做墙体。大院的防御布局在这个时期有所变化,保留并取舍了土堡的一些防御设计肌理,如仍依照传统平面布局的基本特征保留碉式角楼、竹制枪孔、斗式条窗等,并增加练兵场、营房等。公馆峡民居为现代建筑,摒弃跑马道、竹制枪孔、斗式条窗等土堡特征,但规格更高,设计更现代化,增加先进的炮楼、小学、办公楼等现代化配套建筑。

卢家大院、公馆峡民居这类现代乡土防御建筑的平面布局、功能理念设计独到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装饰艺术也颇为讲究,传统元素结合西洋韵味的雕梁画栋随处可见,在这类建筑的装饰艺术中堪称精品。

四、结语

福建土堡是特殊时期、特殊环境、特殊空间下的产物,它是独一无二的防御性乡土建筑。它的营造理念是中国传统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环境理念。土堡的建造设计蕴含着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防御卫敌、生存祭祀、文化教养等。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流派众多,建筑设计百花齐放,建筑师在追求理性和个性设计思维的同时,更加关注建筑设计空间的本能需求,这是土堡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对于当代空间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土堡建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传统民居建筑的不同风格取决于不同的地域、气候和环境。因此地域不同,民居风格也不同。现代建筑忽略这一点,失去了地域性,这就导致现代建筑形式相似,失去地方特色。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根据地域特色进行设计建造,丰富建筑文化内涵。此外,土堡设计的每一步都是严谨的,从选址到布局建造,每一步都体现出与环境博弈的结果。土堡建筑能与自然相融和谐共处充分体现它对环境的保护和最小干预,也展现了它因地制宜最大化利用环境的优点。如何使建筑与环境相互依存,这是值得当代建筑设计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土堡空间的防御理念可以运用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在常态化疫情时代,人们面临新的挑战,人类生存空间与病毒共存,我们要思考如何将防御理念转移升级,适用于现代居住空间的创新——既有物质防御也有精神防御的新型空间建造。文章的四个案例跨越不同时期,可以看出土堡在建筑形式和功能上存在发展和变化,但是任何时期建筑形式不是偶然出现,新的形制必然建立在旧的形制上。例如琵琶堡,它就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不断扩建改进的。这是建筑的传承发展。不同时期建筑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当代社会,一些建筑空间一味追求潮流,致力于高大上甚至浮夸的表皮,而全盘否定传统的建筑,这显然是文化上的退步。我们应该思考在把握传统建筑精髓理念的同时,运用当代新科技取得新成就。

参考文献:

[1]黄春霖.尤溪县茂荆堡建筑形态分析[J].福建文博,2020(3):75-80.

[2]陈益琴.尤溪土堡建筑特点及防御功能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187-189.

[3]林秀弘.福建土堡建筑特色及其对比研究[J].中外建筑,2017(5):59-62.

[4]楼建龙.福建土堡建筑综述[J].福建文博,2009(1):35-44+96-97.

[5]梁文斌.尤溪县防御性乡土建筑[J].福建文博,2011(3):51-56.

[6]陳其端.闽中土堡与流散中的客家文化[J].美术研究,2012(3):88+97-98.

作者简介:刘畅,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