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语境下“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研究

2024-06-01孙亿文

美与时代·上 2024年4期
关键词:启蒙教育非遗文化自信

摘  要:“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研究主要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分析儿童实施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探讨非遗美术启蒙教育对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保护的作用,并对非遗美术在幼儿园、小学的实施提出建议和设想。将非遗美术融入幼儿教育教学体系,培育儿童良好的民族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健康观,同时结合美术学、教育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健康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探究推进儿童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从而分析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文化自信;非遗美术;启蒙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文化自信语境下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研究”(2021SB017)研究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基础工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把握好素质教育时代特征,重点抓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提升人们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着力点,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艺术是美育最集中、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既要重视实践技能和艺术思维,也要把握好人在活动过程中的审美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这必须从娃娃抓起,尤其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品德教育纲要》提出的内容之一是:“要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富含审美情趣、工艺技术、伦理道德和文化知识的美教资源,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将非遗美术融入幼儿教育教学体系,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还能使儿童感受到伟大祖国悠久历史所带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让儿童从小接触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儿童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文化品位、艺术气质、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树立爱人民、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热爱自己民族和文化的意识。

一、文化自信语境下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与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及经验智慧,是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源泉。将非遗美术融入儿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富有深远意义的举措。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启蒙教育开始贯穿于各领域,从幼儿园开始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让非遗深入幼儿园,在幼儿的心里播下对非遗的认知、保护和传承的种子,从而强化中华文化根基,培养文化认同,樹立文化自觉。

(一)传播美术理论知识和发展儿童的实践技能

2022年7月13日杭州市西园实验幼儿园成长部落巾帼文明岗举办了“乐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在幼儿园内创设了可体验、能创造、乐表现的幼儿园版非遗文化体验场[1]。本次活动围绕“绘制油纸伞,体会非遗文化”和“吟诗作词,感悟亚运色彩”相结合的主题内容,由西园实验幼儿园巾帼岗员向孩子们介绍油纸伞、诉说油纸伞文化与魅力,同时教孩子们如何制作油纸伞,如何将亚运会的多个元素巧妙融入油纸伞内,使其展现出传统美术工艺和现代化审美的融合,体现杭州的人文特色和历史底蕴,彰显亚运精神。

岗员通过朗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引出2022年杭州亚运会主题色系的设计:以虹韵紫为主,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为辅的色彩系统。结合绘画、手工、欣赏的美术教育实践,促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美术的认知、感受和体验,引导孩子们运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和裁剪工具进行小组和合作性学习,一起裁布、画纸、做伞,从小培养儿童的动手实践技能,联合视、听、触觉感受,激发孩子对非遗美术情绪情感体验,强化脑、手、眼、心等各种感官的协调能力和灵敏度。

学校通过手工制作、绘画、诗词朗诵、文艺理论赏析和美术欣赏等活动形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工作、生活和学习,使孩子们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种文化自信的幼苗。

(二)培养儿童的审美鉴赏力,激发探索欲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各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渗透着人类最质朴纯真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感,它源于民众对生产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其蕴含的思想精神、生存智慧和审美情感又高于生活。非遗工艺品本身就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它包含了民众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规律的探索和总结,蕴含了大量的科技理性和人文内涵,根据历史遗留下来的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农书》《齐民要术》等工艺技术文献记载的造物理念分析。笔者认为,传统美术工艺品的制作是具有一定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基础的,是一项具有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人文价值、收藏价值的创造性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天真自然、古拙淳朴的艺术表现力,激发了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醒了民族的艺术审美意识。

因此,将非遗融入学前儿童美术实践活动是必要且重要的,它能有效提升和培养儿童的审美鉴赏力、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基本能力[2]。在审美实践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非遗美术启蒙教育中,儿童的审美意识被逐渐唤起,他们纯粹、向善、求真并努力捕捉美、体验美,非遗美术活动使每个幼儿能在美的熏陶和培养中成长,有助于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和审美感受力,强化他们的审美敏锐度,培养儿童对非遗美术知识和日常生活趣事好提问、勤思考、多学习的意识,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使儿童近距离感受非遗美术品中包含的原始生命力和匠师的创作激情,激发他们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促使儿童保持对身边人、事、物的探索欲、好奇心、同理心和耐心,让孩子们养成对身边现象进行多观察、多思考、多感悟的习惯,逐步培养孩子们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洞察本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文化自信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近日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推进学习宣传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研究,更好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这一方针政策为非遗美术启蒙教育和非遗文化保护明确了方向、目标和宗旨。

非遗美术与人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蕴含了丰富珍贵的历史文明信息,反映了民族的人文追求、精神气质、集体意志,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理想信念、思维认知和审美态度。民间美术种类丰富,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具有功利性、审美性、民族性、独特性、多样性等价值属性,包括绘画、雕塑、玩具、刺绣染织、家具器皿、服饰、戏剧、纸扎灯纸、编制等。每一种工艺的表现题材,如表现历史英雄人物故事、经典神话传说、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百姓宴饮享乐、祈福纳吉、驱魔避害逢凶化吉、祈求美好祝愿、宣扬伦理道德等,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独到的美学见解。

将非遗美术引入幼小教育体系,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并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会尊重中华民族的艺术成果和不同民族、国家的文明差异,从各民族相关的非遗美术技能实践和知识理论的学习中,逐步接受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和理想信念,有助于儿童树立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并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维护各民族团结的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小培养儿童具有中华民族美学品质的精神气概。在学前教育阶段,“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内容之一,有利于培养儿童敬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优良品德。

让孩子们的生活与自然、社会环境相协调,有利于他们逐渐形成以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适、文化自觉、文化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结构[4]。

(四)树立儿童审美的人生观、世界观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创作灵感、手工技艺、制作经验都源于对平凡生活的捕捉、积累与感悟,是一种本元性、母体性的文化艺术,它蕴含着集体记忆、社会习俗、地方性知识、生活技艺、情感认同、审美趣味等,以及依附、包含在文字记载和物质遗迹内部的精神品质,能使民众充满理想、饱含生活希望,唤起民众内心的质朴、纯真和虔诚,塑造人快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在幼小儿童的非遗美术启蒙教学阶段倡导文化自信,首先要让儿童初步了解、学习、体验非遗文化,进而让他们相信、认可、肯定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儿童渐渐开拓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维度,在幼儿园、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非遗美术传承人对儿童进行活动课程教学,有助于孩子们从游戏中直接获得相关非遗美术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方法,有助于培养儿童在非遗美术的学习过程中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的能力,有利于让孩子们在实践劳作、游戏、模仿的过程中积累创意,集思广益,激发创作兴致,从劳动创造中感悟民族精神,享受创作成果带来的自豪感、成就感和获得感。

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劳动创造,鼓励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和喜悦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让孩子们体验非遗美术和艺术创作本身的价值,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注意力,让儿童逐渐形成审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民族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五)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文化认同已成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文化需求,非遗文化承载、凝结、保留并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对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和谐社会和文化强国、落實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将非遗美术融入幼小教育教学课程,让儿童从小对非遗美术的种类、形式、内容、特征和表现风格有初步概念,从参观民间非遗美术品,学习非遗美术工艺的制作,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价值理念,到切身感受手工技艺的情感温存,有助于儿童加深领略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向儿童展现民间美术的美学思想,有助于唤醒集体记忆,焕发民间审美思潮的内在动力和中华民族审美经验深层次的原生态群体生命力,将具有特定文化精神特色的审美经验和美学意识植根于儿童的心灵世界,有助于为儿童筑建良好的民族审美观,有利于儿童尊重、包容、保护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多样性,树立儿童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原生态非遗文化的责任意识和担当,以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继续保持深入探索、学习、借鉴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实施创新、吸纳、融合、内化其他各民族国家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对文化的保护、创新、发展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和延续,加快推进民族文化现代化。

(六)促进儿童的认知、性格、情感和心理健康发展

非遗美术承载了各个社会地区的人、事、物发展过程,各种美术工艺品和民间风俗文化仍保留着原始的历史印记和民族气质。各区域的非遗美术资源广泛,类型多样,将非遗美术教育课程引进小学、幼儿课堂,有助于激发孩子们对美术工艺的兴趣和热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通过引导儿童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社会、家国的变化发展历程,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他们温柔敦厚、善良真诚、坚贞忠诚的性格品质,使幼儿的道德修养和文艺水平得到提升。非遗美术课程涉及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理论知识内容,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认知和思维水平,扩展他们的知识广度,使他们在潜意识里留下各门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草图,同时,让非遗美术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有助于他们在动手制作中习得工艺技能与各学科融合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耐心细腻、沉稳踏实、睿智伶俐的优良品性。

孩子们从民间传统工艺和文化习俗中体会民族精神内涵和深邃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增进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拉近和强化与劳动先民们的情感链接和精神纽带,产生跨越时空的交流与联动,让儿童在非遗美术的游戏、探索、合作性交流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滋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营造心灵被接纳、关怀、支持的优良氛围,让孩子们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重视儿童身体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健康观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传统手工艺的过程中,儿童的视、听、触觉等多感官参与美术活动,有助于锻炼儿童的逻辑思辨能力、肢体协调能力和感官敏捷度,从感受劳动人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不断实践创造美好生活的斗志和毅力,使儿童慢慢形成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情感态度。通过非遗美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与教师鼓励式的引导教育,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儿童的心灵保持健康纯净,人格不断完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探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非遗美术启蒙教育对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一)教学模式改革、教育资源优化带动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

2021年3月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改革对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进行教育,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习主动性,在快乐、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活动中体验与思考,将教学活动与生活实际场景和具体事例结合,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

将非遗美术传承人引进校园,儿童在教师引导下身体力行,深入非遗“田野”现场参观、调研、互动学习,传承人、老师、学生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合作、指导学习美术理论和美术创作,使相关非遗教学资料、学习工具、非遗场景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教学过程中,传承人通过传授非遗理论知识和工艺技法,意识到自身肩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重任,有助于增强作为文化守护者和传播者的责任感、使命感,非遗工艺在课堂内外得到保护、传承、共享、交流、提升,使美术创作和传承人的价值和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与尊重,学校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非遗制作,形成师生合作研讨、集思广益、互助创新的人文艺术教育氛围,使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相关非遗历史文化知识得到提升。各学科知识体系得到相应的梳理和完善,创新了地方课程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校美术课的授课内容。在学校大力倡导“保护非遗,人人有责,传承非遗,从我做起”的教学环境中,挖掘儿童的创作潜能,将儿童纳入非遗美术启蒙教育体系,潜移默化地把儿童纳入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事业的主力军,激励儿童自主学习艺术文化、爱护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教育观念的进步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升级、教育资源的优化更新,突破了原本呆板、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将非遗美术传承保护与教学研讨、师生合作相结合,在小学、幼儿园落实艺术理论教育、传授工艺技法、举办艺术活动和参观展览,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势,培育儿童文化保护意识、文化自信意识和启蒙职业技能,促使传承者、儿童和教师在合作研讨实践中探寻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的途径。

(二)非遗作品的创造与延续

儿童进行非遗美术实践活动是不断丰富自身审美体验,充实审美情感,找寻并提升自我价值感的过程。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和传承人的指点下,从对非遗美术所处的社会背景、物质和精神性审美形态、本土社会的思维和风尚等有初步了解,到基本掌握了学习制作非遗美术品的各个步骤,最后能够尝试独立自主进行创作并产出作品,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习,意识到自己不只是非遗美术的活动参与者,更是非遗美术传承的接力者,是未来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乔晓光在不同区域、民族的田野调查中指出,儿童的认识能力、知识构建和文化情感受到地方社区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影响孩子们的审美直觉和审美经验[5]61-67,可见将各地域、民族的非遗文化资源融入乡土知识,作为美术启蒙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助于高效推进美育教学,提高儿童审美和文学素养,促进教师对民间非遗美术资源的吸收和转化,创新设计教材案例,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让儿童加深对本土文化和传统非遗美术的理解和记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成果见证了他们审美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审美意识形态的组合交错发展与完善,审美视角的深入与开拓,他们使即将面临失传的工艺品和技法得到再现和重视。一方面,開发挖掘儿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直白稚拙的创作情思寄于美术作品中,另一方面,由新一代的年轻学习者为作品传承创新倾注新的灵感与内涵,是对非遗文化进行生产、保护、延续、再创造的过程,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研究。

三、文化自信语境下实施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的构想

(一)营造校园非遗美术教育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建构受周围环境的直观刺激,艺术的非逻辑思维不仅存在于儿童的语言和行为中,更隐含在日常生活的生存情感中[5]61-67。在幼儿园、小学实施非遗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育儿童对非遗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更应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向孩子们介绍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传统美术和非遗文化,鼓励儿童在非遗美术的学习中畅所欲言、标新立异,调动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孩子们对文化多元化的包容、尊重、理解。

民间美术教育在塑造民族性格、宣扬中华民族审美理念、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将本土非遗美术作为地域性文化和艺术资源融入地方性课程,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解、接受自己家乡的文化环境和发展历程。例如,嘉兴市的幼儿园、小学可以将灶头画和农民画作为非遗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校内设立专门的传统民间美术展示区,定期举办学生创意作品展,在校文化宣传板报、校园环境、学校官网和公众号中渗入传统非遗元素,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以灶头画、农民画的形式和风格设计研发校园文创纪念品,比如书包、斜挎包、购物帆布袋、写字垫板等。线下邀请灶画和农民画传承人进入学校,以“演示技法+讲述工艺”的形式,定期和孩子们开展民间美术工艺茶话会,通过演示法和直观教学的方式,向教师和儿童展示绘画技法,以及制作工艺所用的工具、材料,分享自己从事美术工艺的事迹和心得。课后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灶画、农民画的纪录片,让学生对该工艺的起源、经过、发展、现状有进一步的了解,提升儿童的认知水平和鉴赏力,丰富知识储备量,以便日后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阔的思维认知投入各学科知识的学习。

(二)创新设计教材案例

以幼小儿美术教案《划龙舟》为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划龙舟、吃粽子,学习用组合套色剪紙的方法制作龙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参观嘉兴船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学习船的结构造型。观看赛龙舟视频和划龙舟雕塑作品,动手实践,掌握龙舟的裁剪、组合、拼贴制作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儿童的手工技能和艺术气质,增进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艺术设计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龙的外形特征。

难点:剪裁龙舟的各部位,再组合粘贴制作成型。

3.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彩纸、剪刀、黑卡纸、胶水。

学生准备:对端午习俗有一定了解。

(2)创设情境

①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船文化博物馆,了解各种类型船的造形结构设计,观看船的发展史视频。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时效性。

②讲解员和老师一起陪同,让学生们欣赏名船世界,浏览船舶科技,领略古今中外舟船的英姿与风采,体验馆内的船舶模拟驾驶室。强化情景体验感,落实活动教学,从游戏活动中丰富知识经验。

③船文化博物馆展示内容分四部分:舟船史话、水乡船韵、名船世界、船舶科技。学生通过讲解员介绍,可以了解船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史,领略江南水乡风韵和民情风俗,参观世界航海史上的科技成果,感受现代科技模拟航海探险,提升文化知识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④一楼展厅为舟船简史,二楼展厅为水乡风情,三楼展厅为名船名舰,科普展厅内,含有大型船舶模拟驾驶器,八台电脑画屏显示了船舶构造、航行推进原理、航海探险等知识内容,师生可以在此登轮进舱,亲自操驾,畅游嘉兴南湖及江南运河。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情绪体验感增强。

(3)讲授新课

①参观后,给孩子们展示龙的图片,尤其注意龙头的造型特征,教师分步骤画出龙头的各个部位。

②教师演示先剪出龙的头、嘴、角、鼻子、牙齿、胡须、鬃毛,再将各部分组合粘贴出龙头的造型。

③教师示范剪出龙身和龙尾:龙身为长方形,剪出龙鳞的镂空状,再贴鬃毛。龙尾剪出三角形状,剪出须状感,再将龙头、龙身与龙尾粘合,龙舟完成。

④最后剪出一排划龙舟的人和船桨,粘贴于龙舟上,作品就完成了。

(4)教师巡回指导

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可以剪一些击鼓者或龙舟的装饰纹样,给作品增添美感。

②鼓励儿童剪一些水波纹、植物、花鸟使作品更具有创新性。

③鼓励孩子们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创作感想,相互交流自己印象中的端午节。

将地域非遗文化特色融入美术教材案例,丰富美术教学资源,补充科学文化和自然人文社科等知识内容,使儿童对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游戏模拟中强化美术知识经验和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保持较长的注意力时间。

(三)拓展非遗美术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是孩子们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引航标。孩子们进行美术创意和想象,是他们的感知觉、思维、记忆对外界事物进行初步认知后,将自身经验和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呈现的可视化情感状态,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关心孩子的眼睛究竟看见了什么,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他们的需求,从而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为孩子们提供情感表达的窗口,帮助孩子成为独立且快乐的个体。教师在非遗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多实施开放式、综合性、研究性、合作性学习,多开展手工制作活动与非遗美术鉴赏相融合的课堂教学,给儿童提供丰富的联想材料和创作素材,培养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力和敏捷度,促进儿童对工艺材料进行探究、奇思妙想、创作、心得分享。

例如,在剪纸课上,融入海宁皮影戏的教学,给孩子们播放与皮影戏相关的视频,让儿童感受民间古风音乐曲调和戏曲唱腔,展现多工艺结合的视听文化内容,扩展非遗美术课程资源,结合皮影美术特征与剪纸工艺的相似点,引导学生理解皮影的制作工序和审美趣味,进一步开拓儿童对非遗美术的认知范围。又如,色彩和绘画课程,可以结合嘉兴灶头画和农民画展开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前往灶画文创中心和农民画陈列馆进行参观性学习,让孩子们感受简洁、明快、绚丽和直率的绘画形式,体会质朴、纯真和浓郁的民间工艺。同理,印染课程可以结合蓝印花布的教学,给儿童普及国家非遗扎染技艺。拼贴画课可以结合非遗美术皮贴画施展教学,培养儿童的知识技能迁移意识,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孩子们领略美术工艺技法的神奇创造力,感受美术课程的包容性和学科知识的广泛性,体会非遗美术工艺的精湛性和独特魅力。

四、结语

本文从非遗美术教学促进儿童人格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儿童家国和民族情怀、推动文化传承保护、促进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等角度,论述了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非遗美术引入幼小教育体系,培育儿童的审美意识和手工技能,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儿童语言、动作、手势、思维的和谐联动,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儿童在智力、体力、品德方面的全面发展。

非遗美术启蒙教育结合了现代与传统审美观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文化传承所需的实践技能、艺术涵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为孩子未来成为社会变革和文化继承发扬的主力军夯实基础。它打破了以往非遗美术只停留在形式和临摹的弊端,深入传统非遗美术与现代文明的核心,开展文化普及与教育常态化,借鉴研学旅行的教学理念,让儿童在动手做、做中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指导相结合,促进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主动思考,充分发挥非遗文化资源、自然人文景观和研学活动基地的教育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深扎根于儿童的心灵,使他们逐渐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与联结。

参考文献:

[1]区教育局妇联.乐享非遗文化 根植文化自信[EB/OL].[2022-07-13].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004077.

[2]张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84-88.

[3]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N].人民日报,2022-02-21.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48-54.

[5]张晓萌.非遗与少儿——乔晓光的儿童美术教育观[J].民艺,2020(5):61-67.

[6]孙亿文.“非遗”视域下的民间美术传承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J].艺术教育,2012(7):52,62.

作者简介:孙亿文,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教育部研究生学位中心专家库委员、杭州市政府131人才、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美术师、艺术学科优秀导师。

猜你喜欢

启蒙教育非遗文化自信
小学数学逻辑启蒙教学分析
儿童启蒙教育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