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RF”模式的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4-06-01李兰吴利陈祯袁智业叶长兵
李兰 吴利 陈祯 袁智业 叶长兵
[摘 要]项目组基于“SRF”模式,以学科专业内涵和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结合土地管理学课程特点,明确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条主线,开展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围绕云南省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和云南省的土地资源特点,将国家发展战略思想融入土地管理学课程教学,打造全方位、系统性的课程思政。基于“SRF”模式所取得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有效支撑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为该专业其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课程思政;“SRF”模式;土地管理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5-0128-04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为培养出爱党爱国、遵纪守法、爱岗乐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须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1-3]。为使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而行,项目组构建了“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源—线—面(SRF)”课程思政建设模式。而将“SRF”模式应用于专业的具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成效如何,尚待进一步探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玉溪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应用性较强、符合云南滇中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专业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较高的认可。土地管理学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应用性相结合,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具有先导作用,为本科生掌握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項目组基于前期构建的“SRF”模式,开展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这一实证研究成果的获取将有效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有力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并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以学科专业内涵和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开展课程思政
(一)以学科专业内涵为核心开展课程思政
项目组构建了“SRF”模式,明确提出学科专业内涵和学科核心素养是构建课程思政之“源”,为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立足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明确其学科专业内涵。要明确本学科专业内涵,就须明确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区别。资源是以能否被人类利用为界定的,故土地不一定是土地资源[4]。土地资源管理是以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而开设的专业,此为本专业的内涵。在明确本学科专业内涵后,可以明确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足点为“土地资源”。所谓有效国土,即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资源,受地形、气候、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反之则为无效国土。有的无效国土在人类出现以前是无效的,有的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无效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无效国土,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是治沙的重点对象。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供养能力和存在的无效国土问题,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提出,若能把这些无效国土转化为可被人类使用的土地资源,虽然国土面积总量不变,但有效国土面积增加了;虽然物质总量不变,但资源总量增加了。结合思政案例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把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等沙化土地的治理实效作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分析应用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开展课程思政
学科核心素养是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内在的专业品质或能力。本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和提升的观念,结合交叉学科特点,归纳提炼出“人地关系、公共管理、综合思维和技术应用”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交叉形成的土地管理学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其根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与阐明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人地关系,利用土地的约束条件和规律性形成监督与调控机制,以达到土地资源的供需平衡,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本研究以“人地关系、公共管理、综合思维和技术应用”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以“人地关系”为立足点,可形成土地资源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以“公共管理”为立足点,结合土地资源制度、管理等,可获得解决人地矛盾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以“综合思维”为立足点,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局性、系统性思维,可取得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环境规律(“五律”)协同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以“技术应用”为立足点,以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研发,可形成创新思维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二、以“四个自信”构建课程思政的主线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5-6],土地管理学课程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主线,形成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以道路自信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建设
中国共产党基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上的独特性,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土地管理学课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线,基于土地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点,结合我国所取得的高质量建设发展成果,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以我国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作为思政案例开展课程教学。
(二)以理论自信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建设
理论自信是人们对自己所信仰理论的一种积极认同、坚定信奉和执着追求,在对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充满信心、对理论自身的实践效果充满信心、对理论自身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理论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土地管理学课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统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融合土地管理资源、制度、经济、管理等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开放性,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突出的成效。
(三)以制度自信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建设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解决了我国几千年来土地所有制存在的问题,消除了千百年来周期性兴衰、朝代更迭的根本性致因,及目前世界各国因土地私有制存在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因此,从历史的纵向比较和现实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具有优越性。土地管理学课程从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明显的制度优势、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等先进土地管理制度方面开展教学,形成以制度自信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比如,国家新组建自然资源部,通过对自然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总体框架。
(四)以文化自信为主线的课程思政建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土地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管理学课程基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华大地上长期发展和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民族精神内核相结合,以文化自信为主线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本研究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古人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斩伐养长,不失其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惜土如金”“守土有责”“寸土不让”“点土成金”等精神相结合,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以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三、结合本土资源和平台建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一)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是经济发达地区,其土地资源主要用于发展经济。中部地区经济较发达,是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纽带,土地资源利用兼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国家对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云南东部与贵州、广西相邻,北部与四川相连,西北紧依西藏,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云南既是我国西南边陲,又是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和印度—缅甸三大区域的核心与交会地带。从水系分布上看,云南是长江、珠江等河流上游或源头,在气候上具有类型众多、立体气候特点明显、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垂直差异明显等特点,其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云南既要发展经济,又须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本研究依托单位所处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生态环境问题是关注重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眼于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区和民族团结示范区,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四梁八柱”。基于云南省作为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布局,结合山—坝生态环境特点和地理位置,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本研究将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特点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构建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以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
(二)结合区域土地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从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来看,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服务滇中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紧密围绕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方针政策、学校办学定位、土地资源管理需求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土地管理学课程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生态环境特点,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和持续发展等角度出发,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构建“山—坝”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内容,阐释在确保一定数量耕地的前提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课程思政建设包括“三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管控、储备水资源、土壤环境保护修复、哀牢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体案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紧跟时代脉搏,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际成效。
(三)基于构建的平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依托学校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聂耳和国歌研究院”校内课程思政平台以及玉溪市聂耳纪念馆等,利用项目研究区所在地为聂耳故乡的优势,在土地管理学课程专业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依托云南省高校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滇中高原特色农业生物资源有效转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高原湖泊流域农业结构调整与面源污染治理科技创新团队等学科专业平台及团队,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意识;结合聂耳故居、纪念馆,峨山彝族自治县、易门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滇中革命根据地等,通过现场教学、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等方式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四、结语
项目组基于“SRF”模式,以学科专业内涵和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开展了土地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结合土地管理学课程特点,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主线,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紧密围绕云南省在国家发展中的定位和云南省的土地资源特点,通过明确的主线引导,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模式所取得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将有效支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对本专业其他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世平,赵春燕.立德树人理念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1):184-188.
[2] 李会杰,李艳,刘玉红,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析[J].大学教育,2021(12):79-81.
[3] 杨欣宇,朱文龙,李诚,等.点线面三重结构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思政体系构建[J].高师理科学刊,2022,42(5):76-79.
[4] 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127-133.
[5] 朱鸿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1.
[6] 靳玉乐,赵瑞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1):22-30.
[责任编辑:苏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