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桥梁施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6-01杨志军滕翠翠荣华
杨志军 滕翠翠 荣华
[摘 要]土木工程专业如何在智能建造的时代背景下向新工科教育转型,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摆在专业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以桥梁施工课程为例,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及建设思想,并结合实践,分别从教师团队建设、思政资源库建设、思政元素融入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实现新工科对人才价值塑造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工科;桥梁施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5-0115-06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来进行的一项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正逐步进入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为代表的智能建造新时代,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现阶段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務。新工科背景下的传统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大挑战来自产业变革对未来工程人才“新素养”要求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教育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之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逐渐得到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相关教育者进行了大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的尝试与探索[2-7]。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升华,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成为满足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工科人才。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桥梁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讲授不同桥梁结构的各种施工方式与方法。新工科背景下,在智能建造、装配式施工、绿色建筑、桥梁BIM、3D打印等新技术的冲击下以及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土木工程作为传统行业,需要迎合国家战略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的未来人才。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桥梁施工课程思政教育要以课程为载体,以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深挖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强化课程设计,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在传统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实践中,多数课程仍局限于技术探讨以及伦理规范教育层面,缺乏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更高维度、更广泛议题的关注。此外,当前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不充分、融入体系不完善、教学模式不丰富等问题仍然存在,进而导致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资源碎片化、理念碎片化、参与碎片化等实践困境[8],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在新工科及课程思政2.0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内涵,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塑造具有大工程观的未来人才,是摆在专业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 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培养具有新工科素养的未来工程人才。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对课程思政具有正确的认识,思政育人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一)要有正确的认知
专业课教师要正确看待课程思政建设,要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育人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道德伦理观念。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速度快,学习能力强,具备很强的可塑性,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努力奋斗的进取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虽然课程思政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但不能以牺牲专业课的教学为代价,思政教学不能求大求全,对一门课程来讲,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有课程思政的,要深刻思考所授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合理性。
(二)要有高度
要跳出专业、跳出课程,要站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看待课程思政建设。要认清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教学对国家、民族、个人的重要意义,要拓宽课程思政教学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比如,通过纵向比较,让学生了解中国是如何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一个不会建桥的国家成长为今天的桥梁强国的;再横向比较今天我国在半导体领域被美国“卡脖子”的事件, 让学生明白学习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意义。
(三)要有深度
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有思想深度。课程教学要结合专业要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学科、课程特点,凝练课程思政元素,要结合实际问题,把“大社会”与“小课堂”联系起来,要用科学的理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要把握好专业对课程的价值取向、科学精神以及伦理规范的要求,要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文化底蕴与理论素养,要将课程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实现全面发展。
(四)要有趣味性
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学情分析。时代是变化的,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都与其成长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其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多元的,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传统单调的授课模式注定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缺乏吸引力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学生,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要丰富思政元素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校桥梁施工课程入选校级一流课程,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中,教学团队通过丰富思政资源、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创新教学模式等,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功能。
(一)加强团队建设,提高教师思政教育能力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事实一再证明,做好团队建设是把事情做好做精的关键。团队建设是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工科专业面向未来培养“新素养”人才的时代需要,专业课教师要转变传统育人观念,要走出自己的教研室。教师团队要实现结构的多元化。在产教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下,团队成员除专业课教师外,还要包括思政课教师、企业导师及行业专家等,要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角色多样的思政育人创新教学团队。
在具体措施上,集体备课、探讨式备课是教师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提高思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团队成员各抒己见,各展所长,相互学习,共同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做好思政元素融入工作,努力让课堂因思政素材的存在而丰富生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所升华。例如,在新时代背景下,桥梁施工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将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先进科技意识等符合时代特性的思政元素纳入课程的思政教学计划;团队成员定期召开特定的思政主题教学研讨会,共同研究讨论国家相关政策,共同探討将这些新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是提高思政能力的重要手段。
开展教学研究以及参加讲课大赛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研究上积极动员团队成员从校级课题开始申报,从思政资源库建设、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探究到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研究,经过5年的努力,教学团队成员成功申报了省级教改课题1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多名教师参加省、校各类讲课大赛,获得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校级各类讲课大赛奖多项。教学团队成员在课程思政教改课题研究以及讲课大赛的磨炼中提高了教学水平,“以研促教”“以赛促教”效果显著。
(二)加强资源建设,打造“同建共享”的思政资源库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而思政资源库的建设在丰富课程思政素材的同时可以实现“同建共享”。聚焦桥梁专业新工科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教学团队全面梳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素养”人才应具备的共性价值观,结合未来工程人才所需的职业学科素养,在时政新闻、人物故事、传统文化、历史变迁等方面深入挖掘、凝练桥梁工程学科思政资源,遵循“系统设计、特色引领、数字赋能、同建共享”的原则,进行桥梁施工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
思政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学团队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和思政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职业修养和政治素养,深入理解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内涵。工程类专业课程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国际视野开阔、人文底蕴深厚的新工科优秀人才。基于此,教学团队面向新工科的桥梁施工课程思政资源库凝练为包括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大国工匠等6个维度的符合历史共性的主题模块,并结合时代特性,将6个主题模块细分为20个二级指标,以此作为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素材选择的核心依据(见表1)。
深度挖掘与凝练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建设具有时代特色和工程特色的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思政资源库,可以拓宽课程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工科核心素养的融合。
(三)加强教学设计,让课程内容有温度
资源库的建设可以丰富思政资源,但要真正实现育人效果,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目前,部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唱高调”“硬插入”“强升华”等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若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育人就难以落到实处,导致思政教育实际效果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课程思政建设其实是对专业课程内容的重新认识和梳理,要真正实现师生“同向共行”的育人效果,就要从教学设计入手,梳理好课程主干知识点,确定好知识点对应的思政主题,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形成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政脉络。桥梁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授课过程中会引用大量的工程案例以及人物案例等。一方面,案例法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案例本身就含有丰富生动的思政元素,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工程案例以及案例背后的人物故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课程案例设计如图1所示。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课程形式,实现“同频共振”的教学效果
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出现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背道而驰的“两张皮”现象,非但起不到育人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形式与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精心设计。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有着天然的需求,改变传统单一的课程授课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对教学手段和课程形式进行迭代更新, 是培养新工科人才“新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桥梁施工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践中,一方面,可利用网络平台智慧树建立线上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通过对线上资源的自主学习,可以培养自我约束的人生品格,养成自律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在平台设置互动环节,可以规范学生言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线上的专题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线上平台资源“土木工程施工—桥梁施工技术”已经完整运行两个学期,共服务5所学校,满足了近千名学生的线上学习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翻转式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主讲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成为越来越多教师进行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桥梁施工课程教学针对不同主题,安排4次专题研讨会,教师事先布置研讨主题,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互联网自主进行学习准备,课堂时间用来答辩、答疑。例如,在课程主要知识点讲授完成后,布置作业—— 一次“桥梁施工组织方案研讨会”,每5名学生组成一个临时设计小组,选出组长一名,具体设计任务由组长安排,小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要求给出设计方案,并参与答辩。研讨会分两个部分:一是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设计思路及设计方案,然后由其他小组成员针对设计方案提出疑问,并由汇报小组给出合理的解释,授课教师以观察员身份列席研讨会并对不同的方案给出自己的评价;二是由授课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根据方案设计的系统性、创新性以及答辩的合理性给予分数。研讨会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及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开展团队合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五)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教学最终指向的是学生在经过教师指导学习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态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行为改变,但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评价往往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异会导致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个体的态度变化。例如,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可能需要几个学期甚至几年的时间才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而评价通常是在课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的,这时的评价结果可能只反映了学生在短期内的感受,而无法准确衡量课程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影响。解决这一矛盾的其中一个方法便是进行长期跟踪评价,即不仅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价,而且在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进行再次评价,以观察和评估课程对学生的长期影响。虽然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但耗时耗力,在目前的课程教学体系下,其可操作性、可执行性需要进一步探索。
另一种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是过程性评价,即基于真实性的表现性评价,考查学生在某种特定的模拟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状态的表现、情感的实时捕捉以及素养的逐渐提升上,只有构建基于过程性评价且能持续改进的思政教学评价方式才是合理的。表现性评价的方式主要有纸笔测验、口头表达、辩论赛、模拟表现、调查报告等。桥梁施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考查主要在过程性考核中体现,它由4次专题研讨以及1次思政小论文组成。专题研讨分组进行,由同组成员、组外其他学生以及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研讨、答辩以及书面报告的表现分别给予评分,思政小论文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在学习完该门课程之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媒体等,课程思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课程思政教育成效本身存在延时性,教学效果难以量化,因此,准确评估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具体影响是有难度的,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探索。
四、结语
桥梁施工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践性强。在新工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是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重要內容。桥梁施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应站在为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等培养人才的高度,培养具有新工科“新素养”的未来工程人才 。高校教师是新时代学生的引路人,要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主体地位,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课程形式,完善思政评价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李慧,李亮,刘凇佐.新工科视角下课程思政建设挑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4):157-160.
[3] 王忆,范东华,代福,等.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实践[J].大学教学,2022(8):26-28.
[4] 顾晓薇,胥孝川,孙雷,等.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Z3):59-61.
[5] 向泽,周卫.“新工科+大思政”视角下基础工程多元融合教学模式构建[J].高教学刊,2023,9(24):116-119.
[6] 闫长斌,杨建中,梁岩.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意识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6):152-160.
[7] 车树林.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改进路径[J].大学教育,2022(8):42-44.
[8] 李波,于水.从“碎片化”到“整体性”: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8):140-144.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