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中心助推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研究
2024-06-01孙艳姣
孙艳姣
〔内容提要〕以辽宁装备制造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对其建设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建设概况、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深入挖掘技术创新中心在项目实施与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合作对接等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项目实施效果、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和加强产业合作机制建设等可行对策,以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中心的推动作用,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中心;装备制造;产业升级
注:本文系2023年度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3JH4/10700025)的研究成果。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辽宁是全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科研和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担负着为全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重大装备的重要任务。同时,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转型升级对推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面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技术创新的快速发展,辽宁的装备制造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亟待优化等问题。辽宁省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对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以提出有效的对策,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产业迈向更高水平。
一、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现状
(一)建设概况
辽宁在装备制造领域布局建设了87个技术创新中心,其建设规模庞大,覆盖多个城市,涵盖多个研究方向,形成了全省性的科技创新体系,为辽宁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实力提供了的强力支撑,更为整个产业链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技术创新中心的场地建设规模庞大,总计达到了197.2万平方米,这样的场地规模不仅有利于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各种研究项目和实验活动,还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障。同时,技术创新中心的仪器设备配置也十分先进,总台数高达1.30万台,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8.36亿元,这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为各项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有助于各项研究项目的顺利进行。
其次,技术创新中心的区域分布十分广泛,覆盖了省内多个城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创新网络。这种广泛的区域分布不仅有利于各技术创新中心之间的交流合作,还有助于促进装备制造技术的全面升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阳和大连两地集中了较多的技术创新中心,合计占比47.13%,在辽宁装备制造领域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
再次,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样,覆盖了装备制造产业的多个子领域。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占比40.23%,体现了技术创新中心在专业领域上的深度布局,有助于提升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水平。同时,其他领域如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也在研究范围之内,为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全方位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人才队伍建设
技术创新中心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其庞大的人才规模以及多层次的人才结构为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具体而言,技术创新中心人员总数达6806人,其中绝大多数为固定人员,占比高达91.48%,表明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较强,有助于形成持久的科研团队,推动长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在固定人员的工作性质方面,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占比较高,分别为39.29%和45.87%,显示了技术创新中心在推动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方面的积极性,有望为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丰富的科研成果。在固定人员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学历占比最高,达到54.74%,博士和硕士学历合计占比31.38%。这种学历结构有利于应用性研究和产业技术转化,并为技术创新中心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度发展提供支持,能够更全面地满足不同层次的科研需求。在固定人员年龄结构方面,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人员占比较高,达到71.93%,中青年人员在科研领域通常具备更为积极的创新精神,为技术创新中心注入了创新活力和竞争力,同时有助于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研究的延续性和可持续性。在固定人员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较高,合计占比为37.23%,其次为中级职称,占比35.36%,表明技术创新中心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能够更好地组织和推进各项科研项目的实施。在高端创新人才引进方面,固定人员中两院院士、杰青、优青等高端创新人才合计达54人,为技术创新中心注入了更多的研究力量,这些高端创新人才在攻克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经费投入
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充裕的经费筹集和合理的支出结构,充分展现了对科研和产业升级的高度重视,有助于其在科研创新和技术应用方面持续发展,为辽宁装备制造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财务支持。
技术创新中心累计筹集经费25.81亿元,具备较强的经费筹集和调配能力,为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其中,依托单位的投入占比高达56.61%,突显了装备制造领域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极高关切和积极支持,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产业转化,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其次为自筹经费,占比30.80%,显示了技术创新中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和自负盈亏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中心研发活动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投入合计占比8.17%,反映了政府层面对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中心的高度重视,为其科研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收入占比4.30%,反映了技术创新中心与产业界、学术界的良好合作关系,有望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从而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其他投入占比虽然相对较小,仅为0.12%,但也反映了技术创新中心在不同方面积极开发多元化经费来源的努力。
技术创新中心的经费主要用于仪器设备、场地建设、运行费用和研究费用等方面,充分保障了技术创新中心的正常运转和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中,研究费用是技术创新中心最主要的支出项目,占比高达53.69%,为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其次为场地支出占比20.66%,主要用于场地建设和维护,为技术创新中心提供了科研和实验活动所需的场地和环境;仪器设备支出占比13.69%,为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运行费用占比10.92%,主要用于技术创新中心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保障了技術创新中心的正常运转;其他支出占比1.04%,主要用于上述未能包括的经费支出,体现了技术创新中心对于各方面需求的全面考虑和支持。
二、项目实施与科研成果转化情况
(一)承担项目情况
技术创新中心在项目承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泛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国际合作项目,自主研究和产学研合作项目颇多,为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持。
辽宁装备制造领域的87个技术创新中心中,有61个承担了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呈现出较高的项目承接率。其中,在国家级项目方面,承担项目数量达到410项,项目经费总计21.91亿元,这些项目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上的积极参与和高水平研究的能力,为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省部级项目方面,承担项目数量为255项,项目经费总计4.37亿元,这些项目多为针对地方性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而展开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巩固了技术创新中心在本地区科研领域的地位,推动了本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此外,有45个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院所开展了合作研究项目,共计113项,合作经费达1.88亿元,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中心与高校院所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也有望在高校院所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下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
另外,技术创新中心还承担了6项国际合作项目,虽然项目经费相对较少,仅0.01亿元,但展现了技术创新中心在国际科研交流方面的努力与开拓,这些国际合作项目有助于技术创新中心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能够为技术创新中心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有利于推动辽宁装备制造领域的产业发展与全球接轨。
(二)科研成果产出情况
辽宁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中心的科研成果产出较为丰富,通过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知识产权的申请与授权,展示了其在学术研究、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的卓越实力。这些成果不仅为技术创新中心自身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推动整个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贡献了重要力量。仅2022年度,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679篇论文,在国外刊物上发表了623篇论文,充分表明了其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方面的活跃度,这些论文涵盖了装备制造领域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多方面内容,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具有积极意义。在知识产权方面,技术创新中心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了1215项,授权数量为686项,反映了技术创新中心团队在科研创新和技术发明方面的卓越实力,这些发明专利的授权为技术创新中心提供了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有望在产业合作和技术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技术创新中心在装备制造领域软件开发和创新方面表现出色,软件著作权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分别为234项、247项,为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先進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整个行业向高质量、高效能的方向迈进。
(三)科研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情况
辽宁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中心不仅在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通过对外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为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产业经济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2022年度,装备制造领域有65个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成果转化活动,转化总数达到474项,为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更新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转化所得的总利税达到11.28亿元,不仅反映了成果的经济价值,更加强了技术创新中心在产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除成果转化外,有37个技术创新中心还专注于对外咨询和对外技术服务。2022年度,技术创新中心与332个服务对象建立了紧密联系,提供了768次专业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了科技支持和解决方案;对外技术服务达到562项,服务收入高达36.26亿元,进一步展示了技术创新中心在技术领域的专业实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技术支持。
三、产业合作对接情况
辽宁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在与省内龙头企业的协作中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中心与省内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项目102项,涉及项目经费0.35亿元,体现了技术创新中心与省内龙头企业之间建立的伙伴关系,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双方共同致力于解决行业内面临的技术难题,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中心向省内龙头企业转化科研成果105项,转化收益总计1.31亿元,这些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值,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技术支持,为省内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74项,技术服务收入达到4.05亿元,助力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全面提升。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投入更多资源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以提高技术创新中心科研团队整体的科研水平,弥补技术短板。通过增加财政拨款、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为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奠定基础。加大招聘力度,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通过引进具备丰富经验和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弥补团队在某些技术领域的短板,提高整体科研水平。鼓励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项目,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促进创新性研究和技术交叉应用,为装备制造产业的全面升级提供更为深入的科研和实践支持。定期组织学术交流会议、专题讲座等活动,为团队成员提供研究成果展示和学术思想交流的平台,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建立和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培养合作文化,通过团队内外的交流与协作,提高团队协同创新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科研问题,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进步。
(二)提升科研项目实施效果
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机制,通过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透明、高效、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覆盖项目的立项、执行、监控和总结等各个阶段,以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建立科研项目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的高质量完成。鼓励项目间的协同与整合,注重不同项目之间的协同作业,包括技术创新中心内的项目以及与不同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形成更大范围的科研协同网络,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在项目的立项阶段,更加注重将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确保科研项目真正符合产业的实际需求,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实际产业,以更好地促进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升级。
(三)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建立更多的技术转移平台,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与产业界的联系,着力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设立激励机制,通过提供专利授权、技术股权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加速推进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强化科研团队与产业界的合作,通过采取联合研发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同时为技术创新中心引入更多的产业投资,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应用于产业,助力装备制造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取得质的飞跃。
(四)加强产业合作机制建设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寻求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实现产业与科研的无缝对接。推动产业联盟建设,组织技术创新中心与行业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产业联盟,产业联盟内各成员可以共同参与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集聚更多力量,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建立科研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共享科研设施与实验平台、共享研究数据和文献资源等方式,使产业联盟内各成员可以灵活地利用对方的科研设施和技术经验,形成合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
五、结语
本文通过全面了解辽宁省技术创新中心在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方面的现状,从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项目的实施效果、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产业合作机制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中心的作用,推动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