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双创融合、校馆合作”的新时代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安康学院为例

2024-06-01成党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成党伟

(安康学院 美育教育中心,陕西 安康 725000)

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两个文件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学校美育改革,是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纲要》为高校进一步推进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指引。

一、美育、公共艺术课程改革政策及地方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2002年以来,我国主要颁布了以下六个关于美育、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文件。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是关于艺术教育的文件,但未针对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作出具体要求;2006年,教育部为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在总结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成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这是教育部门制定且颁布的有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首个正式文件;2014年、2019年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教育部在2006年《指导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高等学校实施美育教育而提出的指导意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2年,教育部为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为全日制本科院校进一步推进美育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意见。对标美育相关政策,地方高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由于受办学层次和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尚存在以下问题[1]:

(一)课程结构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课程数量不足、种类单一、开设随意,是地方院校公共艺术课程面临的首要问题。根据《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各高校应开齐开足三类型课程,但从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课设调研的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地方高校无法开足开好三类课程。有的从数量上来看虽然开齐了,但有数量缺乏质量,虽然有一部分地方高校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引入慕课资源,但教学效果难以有效保障,存在随意性、简单化的问题[2];有些高校任意选修课数量相对较多,课程管理较为松散,存在因人设课、课程连续性差和“无计划、无大纲、无教材”等现象,不符合《纲要》要求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完整性、连贯性、系统性”;课程结构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鉴赏类课多,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综合类课少,理论课多,实践课少,不能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何以已有的“音乐鉴赏”等8 门限定选修课为基础,形成种类多样、数量充足、层次递进、覆盖全面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达到《纲要》对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完整性、连贯性、系统性”要求,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搭建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平台,完善面向人人的高等学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在校大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是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

(二)课程教学缺乏思想性和文化内涵

公共艺术教育,更多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根本目的是使美的意识内化于心,启迪心智,促进道德、情操、精神的升华,是素质养成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一些类似于安康学院的地方高校尤其是没有艺术专业的单科性地方高校,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定位,往往停留在浅层的艺术欣赏和简单的技能习得层面,忽视了艺术的智慧启迪和人文教育功能,将课程窄化为低配版的音乐课、美术课、戏剧课。教学内容简化、单薄、陈旧,“水课”在很多地方高校并不鲜见,尤其是重艺术轻素养、重育才轻育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课程沦为简单的“欣赏课”,距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要求相去甚远。

(三)艺术实践缺乏常态化和普及化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丰富艺术实践活动”。但实际上,一些地方高校在艺术实践方面限于条件、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制约,离《意见》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如,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参与艺术活动较少,对民族文化的感知不多,缺乏机会进行美的体验、美的感悟[3]。严重制约了公共艺术教学的效果。所以说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需要解决如何提高艺术教学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实现艺术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普及化的问题。建立面向人人、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艺术实践工作坊和博物馆、非遗展示传习场所体验学习等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艺术团建设,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建设滞后

《纲要》鼓励高等学校开发公共艺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美育实践基地,积极培育优秀成果和名师工作室,进一步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建设。《纲要》对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却是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相对滞后,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建设;对于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各高校受自身条件限制,虽按要求建好配好满足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馆设施设备,但建设质量各不一样,校内外美育实践基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外美育资源的名师工作室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教材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公共艺术课程工作机制需要完善

《纲要》要求高等学校制定实施公共艺术课程工作方案,建立由校级领导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部门具体实施的公共艺术课程工作机制。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已建立了由学校领导担任负责人,教务处、团委、学工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院系具体实施的公共艺术课程工作机制,但有的地方高校机制运行还不够有效,存在有些职能部门对美育的认知不到位、履职不协调,影响了工作机制效能的有效发挥;课程师资比较薄弱[4]。《纲要》要求加强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公共艺术课程教师人数不低于在校学生总数的0.15%,但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基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建设基础和现状,专职公共艺术教师队伍的配置还有难度,目前兼职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虽然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后期还需要逐步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多元培养,强化教师综合素养,提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美育效果[5]。

二、安康学院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安康学院把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作为推进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强队伍、改课程、建平台、强实践,对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美育改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通过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构建了美育“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三位一体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公共艺术教育和“创新、创业”融合机制,建立了校馆合作育人平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有效地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021年学校获得陕西省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展演奖项94项,获得各类艺术类及校园文化类比赛奖项300 余项。2020、2022 年学校获得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2021年学校获批陕西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调二黄”传承基地,2023 年学校获批“汉调二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基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内涵和文化底蕴进一步提升、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加强、实践条件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共艺术课程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有效地发挥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提升了美育工作实效。

(一)规范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层次性和系统性

一是建立健全管理机构[6]。通过重新组建美育教育中心,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工作组织和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和规范了公共艺术课程三大类课程的管理和开设。二是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 个学分方能毕业,确保公共艺术教育的连续性和普及性。三是规范课程管理,包括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统筹规划全校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方向,设置开课教师资格条件,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定期开展研讨并对教师开展培训等,确保课程建设设置规范、开设有序、教学有效。四是对公共艺术课程进行分级建设。全部课程区分为“基础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类课程目的是普及各个艺术门类的入门常识,拓展类课程则细分为作品深度赏析、艺术实践、艺术综合三个类别。这样,形成了种类多样、数量充足、层次递进、覆盖全面的多层次、立体化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二)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融合创新,丰富课程内容,提升美育内涵

一是立足地方高校美育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7],将地方高校美育和公共艺术教育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育人优势,使之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例如,“中国传统音乐鉴赏”课程以陕西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汉调二黄、紫阳民歌、旬阳民歌、平利弦子腔等音乐为内容,讲好地方非遗故事,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美育课程内涵建设和文化底蕴,提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效果,激发文化自信。二是与红色资源相融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例如,以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为契机,排演安康市庆祝建党百年的大型音乐党课“伟大的旗帜”,以演感人、育人,在参与中理解、在参与中教育成长,在参与中不忘初心。三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注重用优秀社会主义文艺作品教育人。例如,开展“三下乡”艺术社会实践,做到劳育、美育、德育三结合,推动公共艺术课程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三)坚持交叉融合、校馆合作模式,促进课程资源建设提升

一是建立社会育人模式。建立“名师名家”、高雅艺术进课堂制度,通过聘任安康地方文化名人、行业大师10余人担任美育兼职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美育教师队伍。二是加大美育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校内外美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认定工作,积极与社会艺术团体、社区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本地各种文化艺术场地资源开展美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已与安康市博物馆、美术馆、汉江大剧院、群艺馆、石泉县中坝作坊小镇、国漆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美育实践基地,并依托校内资源陈少默纪念馆(书法)、陕南画院、家风馆、毛绒玩具原创设计园、舞蹈厅、演艺厅、大礼堂、茶艺厅等建立校内美育实践基地,加强了美育实践基地和条件建设。三是建立美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精心打造了“艺启振兴墙绘社”“剪纸手工坊”等学生艺术类“双创”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园。与安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康市爱多宝毛绒玩具设计公司等合作,建立了大学生美育类平台——安康市毛绒玩具产业原创设计园。近3年,学生获批美育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余项,获省级“互联网+”“挑战杯”及其他艺术类相关学科专业竞赛奖300余项。

(四)搭建开放平台,丰富艺术实践,促进常态化艺术展演机制建立

一是加强校地合作、校馆合作,积极尝试与地方文化部门共享汉江大剧院、安康美术馆、群艺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场馆;与行业协会、文创企业、艺术团体等开展广泛合作,搭建开放平台,建立起艺术展演、非遗传承、馆藏参观、文化艺术讲座、传承保护社会实践等美育教育实践体系,通过推进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交流,打造开放合作的“大美育”环境,促进美育改革走实走深。二是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唱响新时代”合唱展演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活动,建立常态化的艺术展演平台,借助艺术实践平台,开展艺术讲座、艺术竞赛、艺术展演活动,大力推广面向人人的艺术作品展、才艺展演、合唱音乐节、艺术实践工作坊等实践活动,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

三、安康学院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实践取得的实效

近年来,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实效。

(一)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完善,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经过改革,公共艺术课程数量更丰富、结构更合理、开设更规范,课程内容更具思想性、价值性、特色化,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较好地解决了地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扁平化、课程教学窄化、实践低阶化等关键问题;美育慕课“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鉴赏”在智慧树网上线,全国线上选修人次年均2000人次以上。近三年,学生在艺术类学科专业竞赛中成绩突出,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00余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兴趣不断提升,美育课程育人效果更好

艺术实践教学活动覆盖面广,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获得感明显提升。“音乐鉴赏”课程开展“小器乐进课堂”之后,校园上下掀起学习小乐器的热潮。“美术鉴赏”课程结课汇报展览——《大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1000余名学生参与了策展、制作、布展等环节,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有效带动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美育氛围更加浓厚,学生艺术素养明显提升。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了艺术素养。艺术社团更加丰富多样,活动质量明显提升,戏剧社、街舞社、汉服社、舞蹈团、合唱团在陕西电视台、安康电视台、地方及学校大型活动上亮相演出,合唱作品《看山看水看中国》获得省教育厅全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永远跟党走’青少年合唱展演活动”二等奖,合唱团代表学校获得全省合唱展演活动一等奖。

(三)美育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21年3月举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师生获得艺术实践工作坊“全国二等奖”。在陕西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我校获奖93项,其中,学校获艺术工作坊一等奖1 项,艺术表演类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艺术作品类获一等奖1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8项;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创作奖1 项。获奖等级及数量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并因此获得优秀组织奖。基于美育成果创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节目——《弦子传情颂安康》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15套《百年歌声》节目录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与地方非遗保护机构合作、挖掘、传承、保护地方非遗文化的事迹被陕西日报报道,认为我校美育教育成效突出,在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育改革成果同样也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好评,兄弟院校先后来学校调研,学习美育改革经验。

四、结语

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理解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新内涵,不断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改革,是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时代责任。与安康学院同类的地方高校,在推进美育教育改革中,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研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不断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改革创新,使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美育更富有成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