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王审知研究述论

2024-06-01李志坚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甘棠信仰移民

李志坚

(信阳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唐末五代,王审知与其兄王潮、王审邽及王绪带领光、寿等江淮地区的万千民众南下福建,开创闽国,开发福建,对后世历史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学者及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之一,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各类研究成果。通过检索中国知网、读秀等可知,关于王审知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王审知有关历史事实的复原性考察;二是对王审知历史及遗存的价值、意义的阐释。徐晓望的《多角度研究闽国史》、黄洁琼的《“首届王审知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审知及闽国史研究之回顾》等对2010 年前王审知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其他如陈章礼主编的《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也对王审知研究进行了汇总①参见徐晓望《多角度研究闽国史》,《东南学术》1994年第4期,第20-23页;黄洁琼《“首届王审知学术研讨会”综述》,《闽台文化交流》2009年第3期,第159-160页;黄洁琼《王审知及闽国史研究之回顾》,《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专刊,第92-94页;陈章礼《王审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州市社科院,2000年版。。本文拟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对2010 年以来的王审知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概括,对王审知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应该加强的若干方面,以期有助于王审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近十年来的王审知研究内容包括王审知的功绩、闽地移民、闽王信仰、地理考证和文献整理等方面。

一、王审知功绩研究

王审知为后世所纪念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历史功绩,这也构成了王审知研究的基本内容。学界关于王审知历史功绩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经济、文化方面的贡献。既有整体式的论述,也有对其具体贡献的分析。由于王审知是闽国的建立者,因而,关于闽国的研究也属于王审知功绩的研究范畴。

(一)王审知功绩的整体式论述

对王审知历史贡献的整体式论述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领域。陈榕三的《“开疆闽王”王审知与中原密切关系研究》对王审知建立闽国、政治举措以及历史影响进行了概括性叙述[1]。林庚的《连江史略》第三章第三节“航道开辟”部分包括:“闽王伟绩”“甘棠港遗址”“遗址发掘”等内容,对王审知的贡献也进行了系统性叙述[2]。王枝忠编著的《王审知:开闽第一人》系统展现了王审知的一生[3]。任崇岳的《中原移民简史》第三章第二节“五代时期的中原移民”之“四、王潮、王审知入闽与南方开发”部分对王审知兄弟在闽地的举措及作用进行了阐述[4]。

陈文明的《试论开闽王氏的经济与文化功绩》认为,王审知兄弟在入闽、治闽期间,注重生产贸易而经济得以发展,重视办学兴教而文化得以发展。特别是随从王氏兄弟而来的北方移民将中原先进的生产经验与优秀传统教育更为深入地植根于闽地,推动了闽地经济、文化的发展[5]。陈超的《论王审知的治闽方略及其历史功绩》全面介绍了王审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绩[6]。

对王审知具体贡献的分析方面,主要表现为整修甘棠港、发展海外贸易以及推动文化发展等。张振玉的《王审知与福州海上丝绸之路》梳理了王审知开辟甘棠港的历史事实,并对相关碑刻、墓葬等考古资料及现存文物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叙述,指出王审知在海外贸易方面的历史贡献,为宋代福州港、郑和下西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

陈恺旻的《从〈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看海上丝绸之路中的福州》以《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为纽带,叙述了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港口崛起和发展的历史,探讨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福州海上贸易发展的原因以及王审知在其中的贡献。并进一步分析了王审知开拓海上贸易对当时以及后世福州的影响[8]。陈毓文的《893—925 年间的福州文坛》阐述了王审知主政时期闽地文坛的变迁。认为,王审知治闽期间,在外来文人与福州文人的合力下,福州文坛完成了从初具面目到特色鲜明的转变[9]。

(二)闽国史研究

王审知为闽国的开创者,闽国史的研究与王审知研究不可分裂,在闽国史的研究中,多有涉及王审知研究的内容。

徐晓望的《闽国史略》是系统研究闽国历史的专著。该书认为,王氏兄弟率数万北方移民进入福建,改变了福建人口构成,中原文化随之在闽地扎根。闽国以后福建的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北方人的移民文化。这使福建省成为中原政权的有力支柱,同时成为中华文化在东南海疆的重要传播基地[10]。

陈名实的《王审知接掌王潮权力之谜》对王审知与王潮的权力接替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1]。傅绍磊、郑兴华的《宗教、民间信仰与王闽政权》通过历史事实的梳理,说明了宗教、民间信仰在王闽政权的建立、发展及衰落等不同阶段的参与及影响。其中,对于王审知利用宗教、民间信仰的事实也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叙述[12]。

二、闽地移民

王审知兄弟与光、寿江淮民众南下是福建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王审知研究的重要内容。2010年前,移民问题得到较多关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2010年后,闽地移民的研究成果从数量上来说相对不多,主要涉及移民史、姓氏、移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一)移民史研究

王大良的《唐朝末年江淮流域的人口迁移及其历史意义——以王绪、王潮“悉举光、寿兵五千人”入闽为例》对王绪、王潮、王审知等率领移民入闽的原因、姓氏及意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史实复原,说明了光、寿地区与闽地关联的历史渊源[13]。郑自芳的《浅析唐末五代中原移民对泉州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了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领的中原移民为泉州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及北方先进的技术,对泉州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4]。

(二)移民姓氏研究

纪谷芳的《中原移民南迁入闽与福建人口姓氏的变化》对东汉以来至福建的中原移民姓氏进行了梳理,并对福建姓氏的“光州固始”现象进行了辨析[15]。陈榕三的《“光州固始”与闽台的历史渊源关系》对包括王审知时期的中原移民姓氏、对闽台的贡献等进行了阐述,解读了“光州固始”与闽台的历史联系[16]。刘大可的《固始传说与闽台民众的文化认同》梳理了闽台两地固始传说的谱志记载、福建历代学者对固始传说的认识以及闽台两地固始传说的成因和功能进行了阐述[17]。

(三)移民与文化研究

移民与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为汤漳平的《中原移民与闽台多元文化之形成》,该文论述了历史时期的中原移民与闽台文化的关联,其中,对王审知兄弟及中原移民对泉州等地文化的形成渊源进行了系统阐述[18]。

三、闽王信仰

闽王信仰研究方面,既有对闽王信仰的整体性探讨,也有地区、类别性的具体研究。

李志坚的《闽王信仰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探讨了闽王信仰形成的基础——王审知对福建的历史功绩、闽王信仰的载体和体现以及闽王信仰与文化认同等问题[19]。吴少明、卢华东的《闽西客家祭祀闽王王审知的心理诉求》利用心理学理论,对闽西连城、长汀交界处的河源十三坊轮祀闽王王审知这一民俗活动,从认祖归源、凝聚人心、团结互助、乐观向上、趋利避害、完善自我等六个方面分析了民众的心理诉求,对这一地区闽王信仰的缘由进行了全面阐释[20]。刘大可的《闽西客家地区的闽王信仰》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闽王信仰在闽西客家地区的缘起与宫庙分布、活动情况和发挥的社会功能进行了系统论述。特别是对闽西客家地区闽王信仰的仪式进行了人类学考察[21]。黄洁琼的《福建开闽王信仰初探》对福建地区开闽王王审知信仰的形成、分布及内涵差异等进行了阐述[22]。

蔡亚约的《王审知信俗》一书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二辑”中的一册,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王审知信俗的形成、发展与现代的表现情况作了比较系统与客观的阐述,也对该信俗的意义、价值、社会功能等做了其自我的主位建构与表述[23]。

四、地理考证

地理考证研究主要是指对与王审知有关的地理的考察,如王审知的故乡、甘棠港的地理位置探究。戴吉强的《五代开闽王氏祖居地王堂村访故》对王审知的故乡——王堂村的地理情况进行了描述[24]。甘棠港的开辟是王审知的重要功绩,但关于甘棠港的地理位置,存在“福安说”“连江说”“长乐说”“福州琅岐说”等不同认识。欧谭生的《甘棠港辨源》认为,从福州城外甘棠闸到琅岐岛,均为甘棠港范畴[25]。罗承晋的《闽国甘棠港即福安黄崎港新证》根据《三山志》《舆地纪胜》《金溪闲谈》及有关地方志的民俗记载,认为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即福安黄崎港[26]。周运中的《王审知整修的甘棠港在今长乐东北考》,认为王审知整修的甘棠港在今长乐东北部[27]。

五、王审知文献整理

文献整理方面,2010年前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梳理,但此后也有新的进展。主要成果为王铁藩编著的《王审知谱志汇编》。该书为福建文史馆已故馆员王铁藩搜集整理的王审知文献汇编,由《王审知年谱》《王审知墓志》《王审知碑志》《王审知祠志》四部分组成,尤其是《王审知墓志》部分的意义明显。在此之前,有关王审知的墓志类文献未引起较大关注。该书收录有王审知年谱,王审知“德政碑”及跋、题咏,王审知墓志及题咏,王审知祠志、杂文、诗词等,是关于王审知原始文献的汇编。学界关于王审知的文献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整理,但该书侧重于原始文献,为较为全面的汇集,与其他已整理的王审知文献形成互补,为王审知研究提供了更多便利[28]。

六、王审知研究的特点

根据王审知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结合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趋势,2010年以来的王审知研究特点如下:

一是王审知研究保持了较高的热度。王审知作为福建和中原地区的重要历史人物,在学界受到了较多的关注。有关的论文和专著数量有三四十篇(本)。对比学界关于五代十国的研究,有关王审知的研究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另外,与同期类似的历史人物相比较,王审知的关注度亦属较高。

二是王审知研究的关注重点具有较强的延续性。王审知的研究集中于其历史功绩、移民姓氏方面。王审知的历史功绩及移民姓氏构成了王审知研究的主体内容,2010年前后的研究情况基本一致,这两方面的内容持续受到学界的关注。2010年以后的研究在具体的历史细节、意义的阐发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是王审知研究的原创性认识不多。学术研究贵在创新,相对而言,王审知研究更多的是重新强调其历史功绩、移民意义等,与以往的观点差异不大,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从研究深度看,王审知研究或是侧重现象性的叙述,或是注重意义价值性的阐述,对王审知历史事实的解释性认识、重构性认识不多。整体而言,新材料的发现、新认识的形成、新的视角等在王审知研究方面表现不够突出。

七、王审知研究的展望

王审知开创的闽国为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十国历史之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后世的影响绵延至今,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明显的时代价值。王审知研究应该继续为学界及社会所关注。立足已有研究,结合学科和社会发展,王审知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一)研究领域的拓展

研究领域的拓展是学术发展的重要表现,也是其重要动力。王审知已有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在王审知历史贡献、移民与姓氏以及闽王信仰等方面。这些领域的研究已比较成熟,短期内很难再有新的重大认识,研究领域的拓展应成为王审知研究首先需要努力的方向。

研究领域的拓展要在已有基础上进行,要根据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忽视历史的联系。首先,要加强历史细节的研究。如已有研究对王审知在建立闽国、治理闽国的过程研究比较粗疏,许多重要的历史细节描述不够细致。如王审知兄弟南下的选择、王审知治闽举措的形成及效果等。前文所见陈名实的《王审知接掌王潮权力之谜》就是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其次,加强与王审知相关人物的研究。王审知研究并不意味着只研究王审知本人。实际上,我们可以将王审知视为一个群体的代表性人物。王审知作为闽国开创者,其所作所为并不是完全由其本人所决定,而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对于与王审知有关人物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张睦的研究。再次,加强闽国与其他政权关系的研究。王审知建立的闽国与梁、南唐等政权来往密切,存在很强的关联性。闽国与其他政权的联系也构成了王审知历史的重要映像。如翁承赞曾两度代表梁朝廷前往福州册封王审知,与王审知结下了深厚友谊。翁承赞曾撰《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王审知)墓志》,这是研究王审知的重要文献。李军的《梁唐之际福建士人翁承赞生平事迹考索》就是与此有关的初步探讨[29]。

(二)聚焦、凝练形象符号

王审知研究内涵丰富,涉及多个领域,既要进行全面的研究,也要形成焦点,研究与王审知联系紧密,而又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光州固始”“闽王信仰”等就是具有明显符号意义的问题。“光州固始”是闽人述祖记忆和寻根文化溯源的独特符号,陈元光父子、王审知兄弟带领固始子弟移民南下,是“光州固始”形成的基本原因。“光州固始”是具有丰富内容的历史事实,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文化现象。闽人“寻根认祖”的社会活动成为联系豫、闽、台三地的重要文化纽带。欧潭生、陈榕三、李乔、张新斌、陈支平、尹全海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这一问题涉及历史、民俗、文化等多个学科,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闽王信仰”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王审知历史价值的基本展现。“闽王信仰”涉及福建、台湾等地,具有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意义。通过“闽王信仰”的研究,可以有效丰富王审知的研究成果。

(三)开展历史人类学研究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历史人类学存在的基本理由。王审知的历史在现代社会存在较多的遗存,如闽王信仰、姓氏分布、宗族习俗等。以往的研究较多采用的是历史学方法。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历史人类学在历史学界、民族学界、社会学界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王审知的研究中,历史人类学大有可为。如闽王信仰的解读,利用历史人类学可以更为充分地展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得到新的认识。前文所见刘大可的《闽西客家地区的闽王信仰》就属于这方面的探索,但目前这样的成果数量还较少,需要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

相对历史人物研究而言,王审知研究是学界不太显著的关注对象,但依然有不少的学者长期坚持,说明了王审知研究的学术价值,也表现了学者们的责任与自觉。近十年来,王审知研究在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新的进展。参照王审知的历史贡献及现代社会的价值,王审知研究还需要学者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形成更多新的认识。

猜你喜欢

甘棠信仰移民
送餐的甘棠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诗经·召南·甘棠
论信仰
铁的信仰
曾凡忠江永风情钢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