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书信交往的内涵要义与实践方略

2024-06-01边景景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书信总书记时代

边景景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的新时代,书信交往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历届政党领袖处理政务、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优良传统。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通过与各族各界干部群众、各国政党政要和各界人士的书信往来,表达治国理政思想、展示国家邦交政策、传递祝福与关怀、寄语希望与嘱托,留下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书信史料。这些书信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智慧、家国人民情怀和深厚真挚的情感,为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供了实践工作指南。

一、习近平新时代书信交往的基本概况

据2022 年2 月公开出版的《习近平书信选集》统计,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共撰写书信239 封,分别有贺信(160 封)、回信(67封)、复信(5封)、信函(3封)、慰问信(2封)及其他信(2封)。这些书信类型丰富、数量繁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思想和实践证明。在书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问题,对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作出有效探索,对妥善处理复杂的利益矛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正确路径指引,对回答新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包括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予以世界观方法论层面的哲学阐释。

当今时代是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交往紧扣时代脉搏,立足现实问题。总书记善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出发,站在社会时代前沿,以历史穿透力和未来纵深感,观大势、看大局,号时代之脉、把未来之舵。在书信中,他不仅总结和肯定了中国取得神舟飞天、消除贫困、战胜疫情、举办冬残奥会等经验与成就,深刻表达了世界是一个守望相助、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同样发出新时代要接力奋斗、团结奋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强烈号召。习近平同志在书信中所呈现出的历史观、时代观、世界观,总结了历史发展经验,明晰了时代发展的“坐标系”,聚焦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不仅是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与智慧的生动写照,亦是我们能够发现和解决时代问题,共建共享时代发展成果,保持乐观昂扬的姿态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指南。虽囿于书信形式的局限,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中对一些思想理论观点,只能偶尔涉及或三言两语,不能集中系统地表达,但仍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提供了酝酿发展的线索,有着其它报道和著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学习和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重要参考。

二、习近平新时代书信交往的内涵要义

(一)理论创新:坚持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中深刻阐释了新时代要坚持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专题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强大生机活力。”[1]174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坚定信念。这种信仰及信念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就是要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结合,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适应和满足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书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和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也需要“努力为发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的引领指导作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时代要求。

迈进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时代要求,要自觉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学术任务。这些深刻的观点言论与他在书信中所传递的思想要求相契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使命,为坚持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中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

(二)人民情怀:发展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方略,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深刻饱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家国人民情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方略,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带领各族人民群众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高度的党性原则出发,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知目的内化为要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意识,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入自己的每封书信中,凡是与人民群众的书信往来,总书记都会特别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否得到有效的改善与提升,关注人民群众的困难是否得到有效彻底地解决。

在与人民群众的回信、复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要让全国各族人民群众一起过上好日子的美好心愿,深刻阐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就是造福人民,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在给浙江宁波余姚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给新疆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全体村民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兴疆稳疆,重在基层。希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像吸铁石一样把乡亲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要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把生产搞得更好,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同样关注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在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七十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他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给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也明确表达了实现沿线国家共同发展,让民众过上好日子是他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致菌草援外二十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的贺信中提出要“使菌草技术成为造福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幸福草”。这些都生动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亲民爱民的鲜活形象,深刻体现出总书记胸怀天下、人民至上的崇高品格。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党的政治本色。新时代坚持和发展好“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方略,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是空洞浮夸的宣传口号,更不是为了完成某项指标的虚假作秀,而是要真情实意、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交往中始终秉持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将人民的需求作为确立执政目标的方向,将人民的呼声作为评价执政成效的标准,为人民的团结奋斗、幸福生活而高兴、欣慰,以真挚的情感和自身实际行动与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一道践行着“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理念,不断带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三)文化自信:转化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往来中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目标[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强大前进定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书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4]。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3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文明新形态的原生性文化要素。正是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才能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底蕴、中国气质、中国魅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才能不断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更有志气、骨气和底气。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新命题。其中,回答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时代命题,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新时代文化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让独具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出创新性、引领性的价值作用,增强文化的自信自强,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

(四)胸怀天下:回答好“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向世界传递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与责任担当,表达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致力于解决好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在积极地探寻人类的发展问题,愿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方案与智慧,与世界各国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诞生于全球化风云激荡、转型变幻之际,也高频出现于习近平总书记与国外政党政要或国际组织、国际友人的书信往来中,是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的重要呈现,真切表达了习近平同志积极倡导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风雨同舟、携手同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美好期望。在致二〇二〇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的贺信中,习近平就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挑战,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合作、共克时艰,携手前行”[1]308。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和方案。此外,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教育文化领域等,习近平总书记也都通过书信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积极承担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担当,不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决心与信心。特别是在公共卫生领域,习近平在给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的回信、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致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的信函中也分别提出“维护人类健康福祉”“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的意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全球化的建设性方案,也是中国擘画的美好未来,不仅回答了时代之问,针砭治理之殇,体现大国之责,而且契合国际之盼[6],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书信多次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担当,也为应对当前逆全球化思维、建立和维护国际新秩序,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目标指向。

(五)人才培养:培养好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奋斗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交往中十分关心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多次提出了新时代要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好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高校师生群体的贺信、回信中,时常强调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实质上,习近平同志早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就十分关心和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常通过书信形式与河北籍青年学生沟通交流。在新时代治国理政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十分关注中国教育、关心人才培养,在与高校师生的书信往来中也多次提出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要求。在致清华大学建校一百零五周年的贺信中,他就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他强调人才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并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1]240。在2022 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们的回信中同样勉励他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7]。这些都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与关切。

当今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支撑之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接近就越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就需要源源不断地造就和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并将各方面优秀人才统一集中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敢于斗争、攻坚克难、不懈奋斗,贡献力量。

总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内涵十分丰富,是科学性与思想性、党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其书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引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将其贯穿于新时代治国理政全过程的逻辑主线;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的精神共识;始终保持胸怀天下的赤诚之心,不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追求;强调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昂扬拼搏的实践奋斗力量。

三、习近平新时代书信交往的实践方略

(一)在回首过去中总结经验,在观照时代中展望未来

总结历史经验、立足时代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书信交往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方法。无论是回信还是贺信,无论是面对大型的论坛会议抑或是优秀的个人、团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中都会就过去取得的经验与成就,给予总结与肯定。在致二〇一七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中,他充分总结了该论坛过去取得的经验成就,并对该论坛“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给予高度评价;在致第三十九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第三十二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等大量由国际组织机构在中国举办会议活动的贺信中,总书记先后对其过去取得的经验成就给予肯定和支持,并对开展这样大会对促进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与学术事业发展给予高度赞扬。在书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常用“欣赏”“高兴”“欣慰”“赞赏”“感动”等词语,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回信过程中的肯定欣喜之情,给予了收信者无穷的精神鼓舞与奋斗动力,极大地调动个人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伟力。

相较于肯定过去的成就,科学地指引未来发展方向,是习近平书信交往更重要的价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中常通过“我们倡导”“中国愿意”“始终”“将继续”“就是要”“旨在”等话语表明立场、表达观点,这些具有科学性引领性的话语也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提供了道路方向指引。

(二)在典型教育中融合榜样力量,在崇德修身中涵育中国精神

树榜样、立标杆、话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书信交往中蕴含的重要工作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8]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英雄楷模、榜样标杆等词汇概念,同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引导全社会各族人民群众了解和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不断宣传和讲解这些英雄楷模的典型事例、鲜明品格,从中汲取不懈奋进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共识,更好地锤炼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格。这些书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英雄楷模的崇高敬意和高度关怀,致力于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为营造崇德修身的良好社会环境树立了学习标杆,指明了奋斗方向。

新时代孕育新精神。学习英雄模范,礼赞劳动创造,涵育中国精神,不断提升人们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习近平总书记书信交往的内核要旨。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英雄模范人物心怀敬意,也时刻牵挂着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与广大劳动者的书信往来中,他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等理论观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劳动风尚。此外,在书信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同样提到雷锋精神、垦荒精神、爱国奉献精神、企业家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丝路精神、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形成了以英雄楷模为学习标杆、以崇德修身涵育中国精神的工作方法,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工作提供了实践路径指向。

(三)在互利合作中求真务实,在薪火相传中守正创新

求真务实、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书信交往中蕴含的重要实践方法。在书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讲求方针政策要有效落实到具体行动,不说“空话”“套话”和“俗话”。在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贺信中,他提到:“我强调新形势下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要坚持务实导向……我高兴看到,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峰会各项成功正在得到落实”;致第三届中非民间论坛的贺信中,他提出“中国致力于推动全方位和互利共赢的中非合作,始终遵循‘真、实、亲、诚’的理念”;致闽江学院成立六十周年的贺信中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等,生动体现了总书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还要有守正创新的应变能力。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中多次强调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致光明日报创刊七十周年的贺信、致新华社建社九十周年的贺信、致中国外文局成立七十周年的贺信中,总书记都提到了“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给中国国家话剧院艺术家们的回信中也提出“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文艺创作”的时代要求。此外,在智能科技领域、中医药学研究、人权研究工作、教育教学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也特别强调加强新时代创新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求真务实、守正创新、自立自强,这些蕴含在习近平总书记书信中的实践方法论,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工作提供了路径方法指导。

(四)在殷切希望中明确任务,在深情嘱托中建功立业

谈希望、嘱要求、明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依托书信载体倾注治国理政智慧的情感归宿。在书信中,总书记希望少年儿童在学习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希望美院老教授能“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希望医务人员“不惧风雨、勇挑重担”;希望战士官兵“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特别是与习近平总书记书信往来密切的青年群体,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关切,希望新时代青年能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成就一番事业。在2022 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站建造青年团队回信中,再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筑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三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七大的贺信中,也提到我国广大青年要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对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

除了殷切的希望和明确的要求外,习近平总书记常会在书信中表达祝福、深情嘱托。“中国梦”是出现在总书记书信中的高频词汇,也是总书记在每封书信中对中华海内外儿女最深情的嘱托。在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回信中,他强调中国百年以来的留学史,是中国人民为个人梦、强国梦、复兴梦而奋斗的历史。希望广大海外学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在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总书记希望他们继续弘扬“嘉庚精神”,要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中提到的中国梦是一个“团结梦”“实干梦”“复兴梦”,激励着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将个人梦融入民族梦的奋斗实践之中,以实际行动肩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信结尾处常会亲笔签名,表达祝福。他常用“预祝XX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期待着你们精彩表现”“祝XX节日快乐、阖家幸福、工作顺利”“为XX作出更大贡献”“为新时代增添光荣”等带有导向性和祝福性的话语,为回信人喝彩祝福,再次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与深情嘱托,也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提供学习参考。

总体而言,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信形式简短实在、文风言简意赅。能够抓住所讲问题的关键和要点,通过简洁明快的短句子表达,做到态度明朗、观点鲜明。书信中的语言也是精准、适当。既有朴实无华的“通俗话语”,也有借用古典今用的“谚语”“习语”“典故”,虽是书信,却让人读起来诚真情切、生动有趣。书信中同样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工作方法,为新时代领导干部增强本领、提升能力提供了科学指导。习近平同志通过与不同群体对象的书信互动与文字交流,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思想与智慧,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总书记温暖人心的深情话语,亲和质朴的人格魅力,领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强烈指引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为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披荆斩棘、团结奋斗。

猜你喜欢

书信总书记时代
失窃的书信
打分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共 筑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