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域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与实现研究:基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解读

2024-06-01李书亭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华精神

李书亭,孟 偲

(1.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50;2.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1]这段话不仅点明了共同富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奋斗方向。

二十大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解突破了物质层面的局限,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人们精神生活应当呈现的样态,它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两个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如何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精神共同富裕也成为值得更多人关注的课题。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效地运用民族文化的内驱力、在符合民族语境、主体语境的环境下探索发展的可能空间和可行路径,推动和加速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和建设。

1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物质积累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实现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环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大力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通过文化产品及服务供给,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培育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最终为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力量。没有人民精神的极大丰富、没有国家和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没有独立且自信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便无法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形象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1.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探索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齐头并进,既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涵。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作为创造者发挥作用。这就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必须要有文化铸魂,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秉承中国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华文化立场,铸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强烈认同和凝聚力的精神世界的丰盈。

1.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4]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重要的实践,同时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这其中必然包含着精神世界的丰盈,它是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显著的精神动力,没有人民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人类文明新形态就难以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1.3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不仅要满足物质生产生活要求的提升,对于人们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要有相应的提升。要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弊端,不以资本为塑造、统摄社会秩序的根本力量,不能片面地追求物质利益,而是要实现物质财富的充足和精神财富的丰盈,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够推动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共同富裕既作为物质生活的改善状态,也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必须关注每一个人,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的主体价值意识和精神,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不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全体人民通过实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实现人的发展的并合过程。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底色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朴素期待。不论是升斗小民的柴米生活,亦或是安邦定土的家国理想,都涵养着共同富裕的追求和意蕴。传统文化滋养着“精神富裕”的文化基底,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气质,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力量激发出来才能够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坚实的力量。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个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因

纵观人类的发展进程,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并非天然伴随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富足,“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精神素养培养,才能在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丰富供给下,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的强大和富足,获得自我修养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道德修养、自我修身、品格锻造方面,有着丰富的智慧成果。比起外在约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强调主体自觉,为人们完善修身品格提供了一条由内而外的修炼路径。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品格主张激发主体自身的道德力量,自我塑造理想品格;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主张正确地认识自己、反思言行、不断提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张通过自我不懈努力而锻造意志品质;“刚柔并济”主张审时度势的自我控制;既强调君子人格独立“三军可夺帅而匹夫不可夺志”,又强调“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如水一般调整自身状态适应不同环境挑战、不断自我革新、立于不败之地。这些自律、自省、自强、自控的修养之道,相比于硬性的外来教化约束,更能以柔性角度,让人将自身视为主客体的统一,不断地审视自我发展要求,主动提升自身人格修养,实现自我精神境界提升。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群体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因

“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丰富性”[6],全面丰富的社会交往也是精神共同富裕的一种体现。通过构建个体、群体、社会的协调关系,构建共通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精神生活的应有之意。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的力量也逐渐展现,人们越来越陷入到“物的依赖性”的生存境遇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利益关系与合理化分工的支配下,呈现出一种否定与疏离的状态,这对人的精神世界丰富有着消极的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提倡“和而不同” “厚德载物”的社会情怀,人与人和谐相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之文明,提供了处理人与人之间、观念与观念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差异的智慧。在处理与他人交往关系中,传统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的互尊互重、共同发展的交往原则;《国语·郑语》中提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的“和”并非迎合,而是在坚持自身原则基础上尊重他人不同观点的“平他”,既要保持自己人格尊严,又要尊重他人寻求共赢之道;在处理不同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关系中,提倡“厚德载物”的包容格局,对不同文化,采取宽容和谦逊的态度,既自信于自身的文化价值,又具备“有容乃大”的包容气魄,坚持本来,吸收外来,不断寻求自身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们去探寻与社会的相处之道,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认同,帮助个体树立尊重、宽容、接纳的社会品格,缔造友爱宽仁、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成长为具有强大精神世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引领者。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因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着一个民族对自身发展的认识理解的高度与深度,体现着本民族人民所创造的文明和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成为人民的日常归属和获得感的精神源头,体现为人们是否认同本民族的社会发展理想,并愿意为此付出和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在人们对个体与家国关系的探寻过程中,树立起家庭责任意识和国家担当精神,即树立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家国观念,倡导个人与国家命运相连,荣辱与共,为人们处理自身与家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理论指引。例如《礼记·礼运大同篇》所提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道德经》中提出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理想社会构想中所蕴含的教育机会保障、就业机会保障、医疗保障、福利保障、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是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国家的美丽图景,也是个人追求的美好家庭生活画卷,更蕴含着作为国家建设者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发展理想与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厚、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只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繁荣结合起来,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4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境界共同富裕基因

精神境界是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生命格局,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生命格局与生态理念素养培育是对当今世界非传统发展问题所带来挑战的回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思想,几千年来塑造了中华民族持久和谐的文化心理,同时也塑造了华夏子孙尊重自然、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天人辩证关系的解析,提出人与天的关系体现为一方面需“知天”“畏天”,另一方面又超越于“天性”生生不息,二者相存相依,人的命运与自然造物的命运、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明确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将自然命运和时代命运纳入到人类命运格局中,用更广阔的时空视角关注我们的生存世界,自觉节制、顺自然之势而为,共建人类生存的和谐美好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体、社会、家国及自然等层面都蕴含着精神富裕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如何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力量,使之能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挥助力作用,才是重中之重。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经济上要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进入到新时代以来,我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价值的引领、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支撑。国民素质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关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但是拥有深厚的文化财富,并不代表着自然而然的精神富裕,就如国内专家所言:“精神财富的拥有、精神富裕的实现与物质财富的拥有、物质富裕的实现不同。一个人、一个民族,即便面对再多精神遗产、据有再多精神产品,当这些精神内容没有转化为其内在素质时,便始终是外在于他的,不能成为其精神富裕的一部分,不能转化为精神力量”[7]。因此,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人的内在素养,进而推进人民的精神生活幸福,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建设。“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8]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是一味复古,或是将传统文化作为简单的教条标签拿来运用,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创新性地发展、创造性地转化,使传统文化在科学发展中获得新生,要汲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助力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益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赓续至今,根源于它开放包容的底色,中华文化能够主动回应时代的命题,不断完善自身。回顾中华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体系,每每面对外来文化或异域文化时,中华文化总能以其强大的包容力和文化整合力,使其成为中华本土文化中的一部分,并形成反哺。因此,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开放创新态度,坚持历史眼光与国际视野,使其在新时代仍然能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在人民的美好生活中焕发时代光彩。

3.2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立场,有效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载体发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只是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也不是精神生活整齐划一的量化标准,而是每一个个体在自身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实现精神生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体现为人精神境界的提高,体现为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和获得感,而要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和获得感,需要特定的载体来承载。因此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要坚持人民性和实践性的基本前提,要发掘有效的文化载体。一方面,文化产品要提质增效,顺应现代化发展需求,提供有效的文化产品,要符合本民族的人民实践特征,积极借助传统文化的先天民族语境优势,在人们熟悉的文化话语中主动融入新媒体、物联网等要素,推动现代性文娱转化,用高效的形式助力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另一方面,文化载体在体现个体化特征的同时,需要兼顾社会共同价值,需要文化产品内在赋能,需要将文化创造与国家需要、政治导向相结合,使文化产品具有承载更高境界、更深层次时代精神的能量,尤其是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载体时,更要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文化,展现出中国的文化力量,把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核心方向,助力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

3.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基因的挖掘,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9],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否富足,一个社会的社会成员素养水平高低是重要检验标准。因此,要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道德品质的涵养。汇聚向上向善的风气,使人能够赋予自身积极的意义,拥有优化的现代生活,摆脱“物的依赖性”的异化存在状态,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美德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文化源泉、文化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个人基本品德修养和理想社会诉求的根本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使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对人民的精神生产生活及精神追求进行现代化的重构,从共性上强调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同时从个性上去满足个体的差异性精神生活需求,使人们能够满足更全面、更深刻、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其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富裕共同体建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其共同性体现为全民族的价值追求和全社会的精神状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等文化智慧,弘扬的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对当今时代发展的积极回应,号召和谐共生的世界生命大格局,“共同体”意识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引领着中华人民用平等、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同时也将人从利己主义中解放出来,实现人作为人类的本质回归,使人与人的关系重新回归于人自身,而非由资本或物质操纵的关系,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和发展。

4 结束语

要实现社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挖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浩瀚文化资源,让其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标识,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人们的现代生活,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回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不竭力量。用自信、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的时候,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10]!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中华精神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