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一线教学单位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为例

2024-01-31吴祖峰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思政

吴祖峰,李 周

(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成都 610054)

当前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思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1]。在高校中,各二级学院、系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学单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与组织者。文中的一线教学单位为专业教育学院,以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为例,这是个典型的工科学院,并非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思政类专业教育学院。一线教学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成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中聚焦“三全育人”,力图构建一种一体化的一线教学单位三全育人体系,探索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 当前一线教学单位三全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全员育人体系化不强

高校育人体系中,尤其是在一线教学单位层面,往往专职辅导员成为全员育人工作的代表,但与学生行政管理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与学生知识传授相关的教师,思政育人要求不够明确,实际执行中往往教学、管理与思政联系不紧密,未形成体系化的一线教学单位思政育人队伍。专职辅导员作为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政育人工作是本职工作,但也有其角色定位的局限性,学科专业基础薄弱,教学、实践等管理过程无法覆盖,导致育人实效性打折扣。

1.2 全程育人吸引力不足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思政育人过程中,党建工作是龙头,但经常出现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支部人员构成固化,内部活动多,外部活动少,党建活动没有活力等问题。同时在最重要的第一课堂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偏理论,与专业结合少,育人效果受到影响,同时专业课程以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为主,缺少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要素融合,导致在教学活动中,全程育人效果受限。

1.3 全方位育人覆盖面不够

大学期间在第一课堂外,还有科研、实践等第二、第三课堂。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世界,也可以称为第四课堂。大量信息、知识、能力的获取来源于第二、三、四课堂的活动中,而往往这些被遗漏。要落实全方位育人,就要全面考虑与学生学习、生活、社交、信息获取等相关的方方面面,否则无法做到全方位育人。

2 一线教学单位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线教学单位作为具体育人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着力点,需要全面考虑“三”个“全”,育人相关的人员,包括辅导员、行政人员、专职教师、学院领导等一线教学单位所涉及的全体人员,是落实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任务的主体;育人相关的过程,包括贯穿全程的思政的载体支部建设和贯穿全程的教学的载体课堂,主要涉及组织育人、课程育人,其他党建活动由于形式、内容等相似度较高,这里不再赘述;育人相关的方面,主要面向学习、生活的相关方面,包括科研、实践、网络等一线教学单位涉及的方面,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等由学校业务部门直管落实的方面,这里没有涉及。文中涉及十大育人体系中与一线教学单位相关的8个方面,各方面间实际中会有重叠,但各有侧重,充分考虑全员、全程、全方位,提升一线教学单位思政育人的体系化和科学性。因此需要在队伍、党支部、课程思政、第一课堂外进行一体化设计,打造职责清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全方位渗透的一体化一线单位三全育人体系,是落实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覆盖新思政格局的有效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一线教学单位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

2.1 建设两支育人队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2],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能仅依靠辅导员,这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高校思政队伍既需要一支战斗力强的辅导员队伍,也需要一支全员育人的队伍。

2.1.1 建设一支专兼特结合的辅导员队伍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按照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高等学校可以从优秀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中选聘一定数量兼职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专职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政工作骨干队伍[3]。专职辅导员是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具有思想政治素质强,管理教育能力突出的特点。因此需要在职称评审、系统化培育等方面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能力提升,让辅导员队伍逐渐向职业化、专家化迈进。

高校对专职辅导员的招聘绝大部分直接通过校园招聘,所招聘的辅导员存在社会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欠缺的问题。因此,从专任青年教师、管理人员中选聘兼职辅导员是必要的补充,可以更好地在专业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层面指导学生。

高校青年教师和管理人员也同样存在着社会经验不足的问题,在专职辅导员基础上可以探索特聘辅导员的模式,通过特聘师德高尚的退休教师、专业相关的行业管理人员作为特聘辅导员,以老带新,传承成长。

建设专职、兼职优秀青年教师和特聘师德高尚退休教师的“专兼特”辅导员队伍,结合自身优势、以老带新、专业与思政结合,让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落实落地。

2.1.2 建设一支全员育人的队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辅导员的专属工作,所有教职员工都有思政育人使命,所有岗位都是思政育人阵地,所有课堂都有思政育人功能[4]。明确专职教师的育人职能,如在研究生指导、授课、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明确思政育人的要求,有要求、有引导、有考核,如毕业设计指导中的职业素质培养、研究生指导中的科研报国引导等。

同时也可以选配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做兼职班主任,以正式岗位职责进一步强化党员教师的思政育人职责,如选配党员教师、党员行政老师参与到兼职班主任的工作中,与辅导员队伍形成互动和互补,实现育人队伍的专业化和全面化相结合。

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虽然不在教学一线,但是同样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在日常的管理运作、业务服务过程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既要从严管理,又要善待学生,这里要从年末考核、事项首问负责等方面进行引导和监督,达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2.2 建设纵向贯通、横向共建的两种党支部组织模式

在思政育人工作中,党建工作是龙头。入党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发展对象培养、预备党员培训、两会一课贯穿整个学习阶段,同时以党带团、党群互促,达到思政覆盖的目标。支部建设是全过程育人的路径和落脚点。支部共建是推动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显著优势和特点,通过与相关单位结对共建,有效整合党建资源,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术指导等方面的交流和学习,共同努力、取长补短、携手并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5]。

2.2.1 本硕博师生校内纵向支部共建模式

在校内,通过本硕博三个学历层次的党支部建设,以老带新,研究生带本科生、高年级带低年级,以专业方向为主线,凝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党支部各自优势,努力形成传帮带氛围,以共同打造党支部融合发展平台为目标,促进跨学习阶段学生联动与交互,形成良好的党建传承。

这种共建模式以交互、联动为出发点,开展本硕博党建学习融合教育与交流活动,为本硕博各阶段学生提供共享平台。同时以专业学科竞赛、科研活动为契机,带领本硕博各阶段学生融合参与;以传帮带为出发点,鼓励本科生积极进入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提前感受科研学习氛围,促进高学习阶段优势资源流向低学习阶段学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本硕博学生凝聚力,实现共同进步。

2.2.2 “政企学研”的校外横向支部共建模式

在校外,可以构建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与高校关联紧密单位的横向支部共建模式,以学校党支部为中心,构建“学政、学企、学研”的“三位一体”共建工作体系。

“学政共建”,即同地方政府机关的党支部进行共建,校地双方以合作共建为契机,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目标策划活动内容,以社会治理案例、实际治理工作等为教育引导,促进高校党组织与地方政府机关的协同联动和融合互通,发挥党建统领作用,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效果,打造党建共建工作新模式。通过学政共建活动,让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理念深入学生。

“学企共建”,即同地方重点企业的党支部进行支部共建,通过组织生活、同上党课、开展学生实习实训等形式促进产学研发展,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组织互建、党员互动、活动互联,拓展党建工作的形式及内容,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引导高素质人才在地方实习、就业,不断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同时活动中由企业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企业讲师等,以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产业兴国等为教育目标,开展针对性活动,引导学生未来发展。

“学研共建”,即同科研院所开展支部共建,搭建学校与科研院所互动交流与联学提升的平台,双方依托各自的学科优势、专业背景、教学科研等内容,在人才联合培养和项目合作上进一步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开展研究性工作,激发学生党员科研报国的情怀,拓展科研合作和就业渠道,助力同学们成长成才。

2.3 开展三级课程思政建设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渠道,要克服“教学理念的狭隘化”“教学内容的碎片化”等问题[6],需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首先就要紧紧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落实“全课程大思政”教育内容。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要根据课程类型和教育教学目标具体梳理,挖掘提炼所学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天然蕴含的思政元素[7],构建省校院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实现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

在实践中,需要把育人放在和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不断优化学生培养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在做好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将思想政治课程、形势政策课程、就业辅导课程、职业生涯课程、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课程等统筹纳入教学计划。推进各类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格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奋发向上。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研究,各学科带头人牵头绘制思政育人教学目标地图,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成长特征,以学生的困难和困惑为导向,系统设计引导教育路径,融入教学大纲、教案,逐步推进思政教育在所有课程中的全面覆盖。

同时,要优化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模式,将单一的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维度向人文素养、行业竞争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要形成定期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在课程建设中,设立专门的“专业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促进专业课教师热情、主动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真抓实干,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挖掘相关内容的思政要素。在课程效果评价上,守住思政底线不动摇。让育人成为每位教学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达到全课程育人。

2.4 建设四个课堂

课程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但是固守课程教学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育人要求,更应该整合广义的课堂资源,形成以课程教学为主,科学研究、实训实践、网络媒体为辅的四位一体的广义课堂,全方位覆盖学习、科研、实践、生活等各个方面。

2.4.1 推动“科学研究”成为第二课堂,实施科研思政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四大职能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育人有利于构建系统性的全员育人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全过程育人,从而深入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8]。事实上除了研究生广泛参与科研以外,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也逐步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因此有必要推动科学研究逐步成为育人第二课堂。

导师层面,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遏制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只关注专业、不重视思政的不良倾向,规范师生恪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科教协同育人计划、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等项目,加大学术大师、优秀科研团队在国防、重点领域先进事迹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形成示范效应。

学生层面,在本科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在研究生中开设相应公选课程,将国家战略、专业发展与科研报国的理想追求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培育“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三类竞赛团队,帮助学生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创新创业,结合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引导个人发展。面向本科低年级学生宣传科研团队,提前吸纳学生进入实验室,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持续地参与科研课题、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创业实践等科研培养,更加高效地利用各阶段培养环节的资源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与导师建立更加融洽、密切的联系,促进师生更加高效地开展科学研究。

2.4.2 大力组织“实训实践”第三课堂,实施实践思政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提质转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升当代学生政治认同的共同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一线教学单位借力实践平台,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中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实习、实训企业和机构,借助校企支部共建、行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思考纳入实习报告考核等途径,让学生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时,自然地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专业特长投身国家建设、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按照“目标精准化、工作系统化、实施项目化、传播立体化”和“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活动。探索总结实践育人新机制,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形式,以助残、助学、扶老、扶贫、济困等为发力点,传承传统经典项目,探索新时代实践精品项目。

2.4.3 利用“网络媒体”第四课堂,实施网络思政

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网民与信息的不断交互造就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来自现实政治、文化、思想等内容的延伸,互联网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资源的传播源[10]。网络媒体以其使用的便捷性、内容的丰富性、交互的及时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们喜爱,因此做好网络媒体建设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在做好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学习的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更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思政相关活动,让线上线下两线联动并进。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思政网络教育体系,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建设各类优秀的网络文化栏目,以优秀网络文章、视频、动漫等形式,将专业教师、企业负责人、家长、辅导员、学生融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主题推送,优化内容供给,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拓展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发有助于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软件,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网络思政实效性。

充分肯定学院专业教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性高的特点,将网络思政优秀成果纳入到评优体系中。每年选聘优秀教师代表担任 “网络名师”,在官微上开专栏,发布具有教育意义的网络文章,全面实施网络思政。

3 一线教学单位三全育人体系的成效

一线教学单位三全育人体系在笔者所在学院,经过了10年的探索与实践,效果逐渐凸显,在学生成才和党建思政效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所兄弟学校、学院来校交流学习。学院获得校级及以上先进党支部50余次,校级以上先进团支部120余次,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三下乡重点团队、四川省先进团支部等省部级以上多项思政相关奖项。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显著增强,国防、国家重点单位就业人数较10年前显著提升,国防、国家重点单位就业443人,西部地区就业754人。近五年,赴民族软件顶尖企业就业1 510余人,1 000余人次利用所学知识投身脱贫攻坚、抗震救灾、疫情防控等工作。

4 结束语

一线教学单位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人员、过程、方位为着力点,建强两支育人队伍、建好纵向和横向两种支部建设模式、形成全课程思政元素渗透的三级课程思政,实施科研、实践、网络等全方位思政,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化格局,让一线教学单位在思政教育中达到全员有责、全过程有主线、全方位有落点的三全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