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码转换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VOSviewer和Bibliometrix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4-01-31钟子龙
钟子龙,范 琳
(1.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089; 2.北京外国语大学 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9)
语码转换,也被称为语言转换,是指在同一段话语或对话中,双语者或多语者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1]。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语言转换分为不同的类别。根据语言加工过程的不同,语言转换可以分为语言产出层面的语言转换和语言理解层面的语言转换。按照语言单位的不同,语言转换可以分为词汇层面的语言转换、句子层面的语言转换以及语篇层面的语言转换。在句子层面,语言转换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句内语言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和句间语言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这取决于嵌入语的位置差异。
随着全球范围内双语和多语者数量的增长,掌握并能够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进行交流已成为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的必要前提。在此背景下,对于双语和多语现象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语码转换作为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备受学者关注,相关理论和应用成果也日趋丰盈。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对于语码转换的综述研究相对缺乏。鉴于此,文中采用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和R语言文献计量工具包Bibliometrix,对1992—2022年间的544篇语码转换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文中运用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和基于R语言的文献计量工具包Bibliometrix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深入分析。VOSviewer作为一款文献计量学分析软件,可用于文献、调查数据等的可视化分析。它能够生成多种图形化表达,如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聚类图和热力图等,有助于用户深入探究文献的关键词、主题、作者等信息,并发现领域的热点和趋势。同时,VOSviewer还可与外部数据源集成,支持多种数据和图形导出方式[2]。Bibliometrix是一款基于R语言的科学文献计量工具。采用脚本模式运行的Bibliometrix具备多项优势,如在文献计算统计、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它支持统计分析相关科学文献指标,构建数据矩阵,进行共被引、耦合、合作分析和共词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和可视化处理,具备良好的拓展性[3]。
1.2 数据来源
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数据库。CNKI是目前国内较权威的文献数据库,收录了国内各学科研究的重要文献。其中“CSSCI”和“核心期刊”来源类别文献汇聚了国内高水平研究成果,本研究选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研究数据的权威性。文献检索字段如下,“SU%=‘语码转换’+‘语言转换’+‘语码切换’+‘语言切换’”,检索范围为1992—2022年(首篇文献发表于1992年,最新文献发表于2022年)。数据检索于2023年2月28日。剔除主持人语、会讯、征稿等明显不相关文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544篇。
2 结果与讨论
2.1 国内语码转换研究发展趋势
对1992—2022年国内语码转换研究发文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相关领域的发文数量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见图1)。简单线性回归结果(MultipleR2= 0.459 7, AdjustedR2= 0.441 1)显示,1992—2022年国内语码转换研究成果显著增加(F(1, 29)=24.68,p=2.776e-05<0.001),说明语码转换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具体来说,1992—2002年间,每年的发文数量相对平稳,年均发文量为7篇。2002—2022年间,发文数量波动较大,其中2015年发文量最多,达到35篇。因此,尽管过去三十年间国内语码转换探究发文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但每年的波动幅度较大。
图1 国内语码转换研究发文整体趋势
2.2 国内语码转换研究概况
从期刊类别来看,国内语码转换研究成果集中发表于语言类期刊。从发文数量来看,《外语学刊》位列第一,其发表的语码转换相关论文数量为16篇,《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次之,发文量为14篇。《教学与管理》和《语文建设》在该领域的影响也较大,均发表了13篇语码转换相关论文。《外语教学》的发文量为12篇。这些期刊在发表语码转换相关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码转换研究的发展。
据统计,国内部分学者在语码转换领域的发文量方面表现突出。其中,张积家发文量最多,为10篇。王瑞明紧随其后,发表了9篇文章。李晓梅、崔占玲和王瑾的发文量位列第三至五位。此外,刘玉彬和蔡明德的发文量均为5篇,李利、范琳和陈立平的发文量均为4篇。上述学者的发文量反映了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活跃度和影响力。另外,部分高产作者间存在合作关系。李晓梅、刘玉彬、蔡明德、刘振天和白日霞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张积家和崔占玲、王瑞明和李利、黄国文和王瑾、刘文宇和王慧莉也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这些学者间的合作研究为推动语码转换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发文机构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在国内语码转换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高,共发表了21篇语码转换相关论文。其次是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为12篇。武汉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大连民族学院在这一领域内的发文量同样较高,均发表了10篇语码转换相关论文。这些机构的发文量反映了它们在国内语码转换领域拥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为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国内语码转换研究热点
关键词作为学术论文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的浓缩体现,其出现频次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国内语码转换研究的热点。据图2所示,每个节点均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反映其出现频率的高低。通过参照图中各节点关键词以及节点词之间的中心度关联线,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国内语码转换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即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以及语言教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图2 国内语码转换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2.3.1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在心理语言学领域,语码转换研究聚焦语码转换代价及其非对称性,具体关注不同因素对语码转换加工的影响。(1)语言熟练程度对语码转换代价的影响研究:张积家、崔占玲[4]考察了藏汉英三语者在语码转换过程中的转换代价。实验包括无转换、预期转换和无预期转换三种条件。结果显示,无论在哪种条件下,被试对汉语词和藏语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均没有显著差异,转换代价也相似。但在转换条件下,英语词的转换代价明显高于藏语词和汉语词,表明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三语者在词汇识别中的语码转换代价的主要因素。(2)词汇结构对语码转换代价的影响研究:崔占玲、张积家[5]研究了汉英双语者在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水平下的语码转换机制和代价来源。研究结果显示,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确实对字词认知过程产生影响,但对语码转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这一发现支持语码转换与任务转换机制相同的观点。研究还发现熟练程度是影响语码转换代价和转换代价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对于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代价和语言学习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3)词汇间粘着度对语码转换加工的影响研究:胡永祥等[6]考察了词汇间粘着度对语码转换加工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普遍存在于不同结构的短语中。具体通过名量词短语产出任务,测试了普方双语者和普英双语者在语码转换与非转换条件下的表现。研究发现弱势语向强势语转换时会产生转换代价,但强势语向弱势语转换时不会产生代价。他们还发现仅在名量词短语为非特定语言结构时,名量词类别才会影响弱势语在转换与非转换条件下的产出反应,并产生弱势语-强势语转换代价。这表明语码转换机制偏向于弱势语,并且词汇间的粘着度只影响非特定语言结构产出中的语码转换加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探究语码转换代价非对称性方面,较多学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进行更加全面的考察。王慧莉、陈宏俊[7]采用ERP技术考察了中英双语者在语码转换过程中的非对称性及其与二语熟练程度之间的关系。实验采用奇偶数判断任务,结果显示英汉语码转换和汉英语码转换在N150和P300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英汉语码转换在N150成分中产生更大波幅,前部诱发的N150峰提前50毫秒,需要额顶叶对语码转换进行调节。英汉双语者在L2加工中不断受到L1干扰,二语熟练程度与冲突解决能力成正相关。陈士法等[8]借助ERP技术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子理解中的语码转换加工机制,发现英汉语码转换时脑电活动的P200、LAN和LPC三个成分有显著差异,汉英语码转换只在LPC成分有显著差异。此外,英汉和汉英主语语码转换效应在ELAN成分上存在非对称性,英汉转换产生更大的ELAN。这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句子层面存在语码转换效应及其非对称性。段继香、姜孟[9]探究了熟练汉英双语者在词汇语码转换中的效应和非对称性。跨语言启动和图词匹配判断任务结果显示,在汉英和英汉转换条件下,N400成分表现出语码转换效应,但双语熟练程度高的受试未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
上述研究主要探讨了个体因素(如双语熟练程度)和文本因素(如词汇粘着度)对语码转换代价及其非对称性的影响。该类研究揭示了语码转换代价与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语码转换认知加工机制、双语加工和语言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3.2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语码转换是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探究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基于对现有语码转换研究的总结,于国栋[10]从语用学视角探讨了基于顺应性理论的语码转换研究,具体阐述了语码转换作为一种顺应语言使用环境的策略,对于语言交流和社会互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王若梅[11]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码转换现象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并指出它与认知语言、社会文化和心理动机等因素密切相关。作者分析了多重因素对语码变体的影响,并强调了语码转换作为语言能力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的重要性。(3)语码转换形式及其成因研究:李楚成[12]考察了香港粤语和英语之间的句内语码转换现象,并总结了其形式和诱因,包括词汇或语义的不对称、经济原则、英语教学效应、社会地位的象征等。(4)语码转换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研究:张宏伟、张豫[13]从社会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码转换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研究首先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和不同分类进行了阐述,进而结合广告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语码转换在广告中的作用和效果。研究发现适当地运用汉英语码转换策略可以有效地实现广告目标,提高广告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感,从而促进销售,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孙明明、佟敏强[14]讨论了随着不同语言之间频繁接触,语码转换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中国电视广告中,汉语与英语的交替运用越来越普遍。研究者通过对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在电视广告中的具体例证,阐述了它的社会语言学功用和意义,指出汉英语码转换在广告传播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实现广告宣传的目标,提高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感,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以上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语码转换现象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理论启示,同时也为语言学、社会学和广告传播等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这方面的综述和分析对于我们理解语码转换现象的复杂性、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3.3 语言教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语码转换是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和学生在讲授和学习新的语言时,往往将其与自己的母语或其他语言进行对比,进而出现语码转换行为。语言教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和语言使用行为,并设计更有效的语言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类。(1) 教学过程中语码转换的语用理据研究:黄成夫[15]探讨了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研究从顺应论的角度出发,认为语码转换是建立在顺应性原则基础上的高度灵活的语言行为。在双语教学环境中,英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是师生双方的语言选择,有助于双方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研究探讨了语码转换的类型、形式和原因,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如何适当运用语码转换来促进教学效果。李伯利[16]从语用功能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英汉语码转换的语用理据,特别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这一对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阐明英语教师进行语码转换的目的,即为了顺应学生的语言现实,满足教师的角色需求和心理需求而采取的有效策略。(2)语码转换在课堂中的作用和功能研究:王晓燕、王俊菊[17]调查和分析了外语课堂同伴互动语码转换现象,研究发现在不同类型口语互动任务中,适度使用语码转换有助于提高语言准确性和合作协商性。此外,语码转换的使用频率随着学习者互动能力的提高而降低。她们认为,适度地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培养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思维能力,并促进学习者之间互帮互助和共同合作的精神。史军华[18]探讨了语码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语码转换在课堂中可以发挥信息功能、课堂管理功能和交际功能三个方面的作用。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当意识到语码转换的重要性和目的性,避免过度使用语码转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3)语码转换研究综述:程晓丽[19]对2001—2013年间在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文章进行了综述。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以促进外语课堂语码转换研究的深入发展。
上述研究体现了语码转换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语码转换不仅有助于提升语言教学效果,还能满足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需求和沟通目的。同时,适度地运用语码转换可以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准确性和合作能力,促进同伴互动和学习成果。然而,研究者也强调了过度使用语码转换可能带来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策略选择。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探究了语码转换在教学环境中的功能和应用,为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过程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提供了有益的洞察和理论基础,为语言教学质量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 结束语
文中采用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和R语言文献计量工具包Bibliometrix,对1992—2022年间的544篇语码转换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语码转换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分别是心理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及语言教学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综合国外相关研究,未来国内语码转换研究可尝试从以下方面展开。
1)跨学科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语码转换研究融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20]。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究语言、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领域之间的交互作用,如Clyne[21]提出的语言交互研究模型。具体来说,社会学研究者可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交往规范对语码转换的影响[22]。心理学研究者则可以探究语码转换背后的跨文化心理学相关机制[23]。跨学科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有助于揭示语码转换的本质和规律[24]。
2)基于语料库的语码转换研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语料库研究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25]。未来,基于语料库的语码转换研究将更加普及。通过分析大规模语料库中的数据,可以揭示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语言现象及其特点,为语言转换提供支持和参考[26]。同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也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材料[27]。
3)数字化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28]。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未来的语码转换研究中发挥一定作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社会交往场景,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29]。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为语码转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4)教育实践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语码转换研究不仅是为了探究语言的转换规律,还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0]。未来的语码转换研究可以更加注重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者可尝试探究如何将语码转换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率和有效性[31]。例如可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为跨文化教育提供指导,还可以探究如何开发更为有效的语言教材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能[32]。
5)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33]。语码转换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将在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者可以探究如何在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中更好地运用语码转换技能,从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合作的效率和效果[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