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实践

2024-06-01夏晴陆婧胡志强

药学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夏晴,陆婧,胡志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上海 2012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这表明“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目标,更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双一流”概念的提出,我国对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如何着眼于“三全育人”,建构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育人平台,通过各类育人平台和载体的结合,实现“纵向贯通”“分层设计”和“全面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及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兼具的综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高校要着力全面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强调坚持以育人为导向,推动高校优化配置育人资源,全面统筹育人力量[1-2]。

协同理论是指一个系统内部的人、组织、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围绕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3]。协同育人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活动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更加富有生机活力,育人环境更加和谐开明,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更强[4],但协同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职责,也与家庭和社会密不可分,这就需要将校内外资源联动,将各方力量有机结合[5]。

1 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三全育人”背景下实现校内外资源协同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6]。首先,从时代背景出发,新形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协同的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这就要求高校从时代担当和时代使命出发,深刻理解和认识立德树人的内涵,明确“三全育人”的价值功能和逻辑关系,从整体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实现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7]。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大学期间及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这既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其次,从问题导向出发,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亟需协同创新。近年来,多数高校实施扩招政策,确实带来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大多都身兼数职,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如果仅依靠校内教职工的力量,则难以高效完成庞大的教育教学任务并取得满意的成效。只有整合校内各育人资源和平台,各个队伍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从发展趋势出发,校内外资源协同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只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解疑释惑,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与期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校内外资源有效融合,协同育人,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经之路。

1.2 协同育人的可行性

协同的目标是要求实现各要素之间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协同要素的关系是协同的基础条件,具体来说,校内外协同育人在工作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是有机统一、密切联系的[8]。首先,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在教育过程上具有融通性,校内外共同分担着育人过程的具体环节和任务,校内育人主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认知,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校外资源通常通过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之中的有机联系,帮助大学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更好地学思践悟。其次,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内容必须具有衔接性,理论内容讲授必须结合实际,日常实践内容的活动开展又必须强调理论指引,既各有侧重,又有效统一。

2 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2.1 发掘协同育人的切入点

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不是生硬叠加,协同要“以生为本”,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出发,找准两者之间协同的切入点,从而优化协同育人的过程。在学生学好理论专业知识、完成思政课教学内容后,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活动,以鲜活的体验和案例吸引学生,在实践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通过系列“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如暑期挂职、暑期社会实践、“大咖微观察”讲座、“职业导师”项目等,采用走访调研、志愿服务、公益宣传、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有效结合校内外育人场域与育人主体,让学生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2.2 理清协同育人的合理时间线

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需要同频共振,要利用好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所对应的启蒙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的育人最佳时间点,基于“全程式”职业生涯教育理念[9],理清协同育人的合理时间线,进行总体规划、精准施策、分类指导,科学精准地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在学生刚入大学的启蒙阶段,高校可邀请校友专家开展生涯主题讲座,加强学生专业认同,职业认知和目标意识。在生涯探索期,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岐黄育人实践基地”,通过轮岗实习引导大学生生涯探索和自我认知,体验就业岗位,明晰就业目标。在生涯确立期,利用各个行业的校友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10]。结合关键的育人时间点及突破口,做好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才能让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环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社会,发挥协同的最佳效力。

2.3 扩大协同育人的有效辐射面

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涵盖了在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只有在育人过程中将各环节密切结合,不断延伸和拓展协同育人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够以点带面扩大育人的辐射面,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教师要在学生个人层面进行精准施策,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提高技能,形成榜样力量;在学院层面着力构筑育人矩阵,多维助力;在学校层面以点带面,形成可宣传、可复制、可推广协同育人模式。从课堂到活动、从授课到实践、从实践到成果,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不断拓展眼界的能力,助力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3 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

3.1 师资力量不足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只有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水平够高,才能把立德树人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教师的能力、素质、态度都直接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11]。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对学校教职工、企业带教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工作能力是很大的考验[12]。实现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要求教师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还要深刻了解具体行业规范和思政要求;反之,校外带教老师也需要将价值观引领以及专业认同感培育融入专业带教,这些都是对师资力量的现实考验。高校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合作深度不够

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需要用“加法”来释放发展新动能,但推动协同育人不是简单地做“加法”、扩资源的过程,而是理念上、方法上的融合创新,是一个补短板、强互补、同进步、提质量的过程。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中,校内外双方都存在为了完成工作指标将大量工作进行机械叠加的问题,没有重视提高合作效能。这样反而忽视了协同育人中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导致合作形式流于表面,并没有内涵建设,合作深度不够,造成资源浪费,协同成本高但实际成效低[13-14]。如何将“物理相加”转变为“化学合力”,让协同育人变得更加行之有效亟待解决。

3.3 目标有差距

目前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健全,多主体协同能力差。现有的协同模式中,高校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目标。而部分校外企业在育人过程中没有将最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和影响力融入带教,更多地以解决其实际技术问题和进行员工储备甚至短期劳动力为目标。目标不同,容易使双方的合作浮于表面,很难形成长效合作发展机制。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只有建立共同愿景,才能形成互利共赢的长效合作发展机制,共同促进社会发展,“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理念才能落到实处。

4 完善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的对策

4.1 校企共培,打造双向流动的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在先进理论方面具有天然的视野优势,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建立实践能力培训体系,增加教师在实际应用上的认知,提升其实践水平。高校应依托企业进行师资建设,从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引进校企合作成功人士为客座教师,邀请企业工匠来校讲课。加强兼职教师整体素质的培训,着重进行教学法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比如制定课堂计划,规范地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具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教学能力和心理学能力。选聘热心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效果好的技术骨干作为基地的指导教师。

高校选派教师开展定期挂职,组织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在增强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加强本校师资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从事实践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生涯知识,解决实践中学生的生涯困惑。高校教师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师资队伍共同承担教学实践任务,两种师资类型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等交流活动,充分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以此建立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

4.2 强化理念,构建协同育人的影响力目标

要想实现校内外协同育人,首先就要强化教育者和工作者的协同理念。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协同育人也要在全社会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下,激发各协同主体发展的共同需求与愿景,形成协同育人的动力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和氛围。

高校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如何与社会大环境接轨,其中劳育占据很大一部分作用。校外资源可作为学生动手劳动实践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平台的同时,将专业元素融入劳动,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应专业的了解与认知,有效地为学生与专业教师搭建沟通的桥梁,这种以劳带育、以劳教学的方式,更易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认知。

此外,协同育人可进一步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时代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这种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正是对学生技术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多重培养。

4.3 创新驱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需要推动其形成长效机制,就要借助各方面的保障力量,建立基本保障机制。首先,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营造全员育人的社会氛围来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其次在协同过程中,高校要在设施等物质上投入足够的经费,改善教学条件和资源,提高协同育人的总体水平,完善组织系统,以保证协同育人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使协同能够持久长效发挥作用。

为了鼓励各行业教育者加入协同育人的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尤为重要。考核评价的标准不仅仅针对育人师资,也针对学生群体。在师资考核评价中,要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及企业带教教师协同育人的参与度和育人成绩。一是将育人成效纳入考核评价标准,要将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总体育人效果作为考核的主要目标;二是多渠道、多形式激励。在校企工作考核和年度评优中增加该部分作为工作的考核指标,加强专项奖励。在学生考核中,则需要综合考虑理论与实践成绩。学生评价体系最好能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培养前期的全方位评估、培养过程中的跟踪记录以及后期的综合评价。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目的。

校内外师资要定期沟通与协调,建立规范有效的沟通机制。高校应实行例会制度共同探讨,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企业的育人进展,及时掌握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评价,根据评价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建立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注重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做好全过程育人工作。

5 结语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必须优化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体系,借助多样化的管理方式,确保育人工作落到实处。高校需要积极解决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师资力量不足、合作程度不够、育人目标差距等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校内外资源协同育人方式。打造双向流动的师资队伍,提高育人师资力量;构建协同育人的影响力目标,营造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持久长效发挥协同作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