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革命青年的斗争精神探析

2024-06-01杨伟宏

关键词:边区斗争延安

杨伟宏,罗 雪

(1.延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延安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在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进程中,青年一直是最富有理想热情、最富有斗志的时代新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吸纳有意愿抗日救国的青年奔赴延安。这些爱国热血青年在延安接受了革命性锻造,养成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习得了过硬的斗争本领,进一步蜕变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建设的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斗争精神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鲜明精神样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精神主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实现这个中心任务的过程又由各种微观形态的斗争精神组成。其中,革命青年的斗争历程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青年以家国情怀为行动导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突破自我、苦干实干、勇于斗争,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具有青年群体特质的斗争精神,彰显了革命青年的斗争风貌。

一、与自己斗争:锤炼自身体格、重塑思想感情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得富有救国热血的青年不断觉醒,日寇侵占国家领土的紧迫局势使得“战争”和“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年们努力锤炼自身意志品格,使自己在身体素质和理想信念等方面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一,参加军事化的学习和训练,锤炼自身体格,融入组织集体生活。延安时期,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创办的“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和“战时青年训练班”(“安吴青训班”)是中国共产党甄别、接收和培养进入陕甘宁边区爱国青年的一个重要关卡。青年们到延安的第一站通常就在安吴堡青年训练班,这里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安排全部军事化。菲律宾赴延安的华侨青年王唯真回忆刚到安吴堡的场景:“来到当时延安的窗口安吴堡,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政治空气异常清新,抗战气息非常浓厚,墙壁上写满了抗战标语,画了不少抗战壁画。一清早,军号声、操练声和抗战歌声响成一片,令人精神振奋。”[1]53在这里,不论男女都要参加“每天早晨的跑步操练、临时安排的夜行军和野外拉练,以及帮厨、修路、运粮、背柴,甚至开挖窑洞等体力劳动”。[2]221大量的体能训练和体力劳动使得青年身体对能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在这个集体生活中,既强壮了身体,又培养了组织纪律性。

融入边区新生活,提升自己身体素质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革命青年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意志力。“诚然,有些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学,在刚来的时候,捧起碗筷来看着那单调的青菜豆腐汤,不免发愁,吃不饱饭,夜里还要遭受到‘游击队’似的跳蚤之袭击,确有坐卧不安之感。可是过了几天紧张活泼的生活之后他们也居然吃得下三碗大米饭(这是她们空前未有的饭量),跳蚤的活动,也失去了劫夺她们的美梦的作用了。”[3]114生活和学习要求军事化、战斗化是延安时期革命组织和教育单位的普遍现象,边区贫瘠的物质条件和严格的生活作息,使得青年必须磨炼出顽强的斗争意志才能融入革命队伍。

第二,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和革命历史的熏陶,克服小资产阶级意识,塑造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在常年的斗争过程中,“中共‘小资’观念从原本一种经济与政治意义上的社会阶层分析概念,最终上升为一种意识层面的思想分析概念”。[4]90“历史地看,‘意识’因素渗入中共的‘小资’观念中,到延安时期至少有近十年的思想积累。”[4]90在此解释语境下,聚焦“小资”文化在党内的衍化和渗入催动了组织内部的针对性行动。首先可以借此批评党内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思想偏向,其次可以促使党内进行思想反省,以达到自我改造的目的。延安的革命青年克服小资阶级意识是在思想上完成与自我斗争的显著特征。延安革命青年刚从旧的环境中来,身上还带有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作风和思想意识。对此,中央军委提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5]48在“革命通人,业务专家”[6]17的培育理念下,“延安时期13年,在边区以延安为中心,由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边区政府创办的各类干部学校,先后有50余所。这么多的学校,有正规的高等学府,也有战时短训班;有党校、军政学校,也有工青妇的干部学校;有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也有医药卫生、农业纺织学校”。[5]57学校教育青年的原则是教授他们马列主义,克服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带领他们决心深入基层实际工作,反对轻视实际经验;教育他们接近工农,决心为人民服务。青年高鲁(1)高鲁,原名王铿铎,满族,湖北武汉人。1936年在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到山西参加牺盟会决死队,1938年到延安鲁艺学习并任文学系秘书,1940年在一二○师政治部战斗剧社、战斗报社工作,此后一直转战于晋绥边区直至抗战胜利。他是冼星海的学生,1939年延安演出《黄河大合唱》时,他是领唱人。在学成毕业奔赴前线的行军途中写下自己对于工作的认识:“我想,做任何工作,一定要深入实际生活中去,经过多次实践,才能对这项工作有初步了解和认识。我从大后方到敌后,又从敌后到延安,又从延安到敌后,这样继续生活、战斗下去,慢慢的各种经验就会多起来。”[7]20由此可见,接受延安学校教育的青年们对于工作更加重视到基层中去实践和积累。

“1940年冬,在国民党加紧对陕甘宁边区封锁的情况下,边区政府组织了征粮工作团下乡征购粮食。学院(延安马列学院)于是就派出学员数十人参加了这项工作。这些学员,尤其是其中一些过去很少实际锻炼的同志,通过这项征粮工作,感到收获很大,不但经历了一次农村实际工作锻炼,而且对农村的阶级状况有了实际的了解,对群众的痛苦生活也有了实际的体验,从而大大激发了革命者的责任感,也从群众工作实践中领悟了课堂上所讲的一些哲学原理。”[8]20参加征粮工作的青年学生邓剑泉写下《陇东征粮散记》以记录参与的半年的征粮工作,他说半年的征粮工作,使他感受到了贫下中农的革命热情,也看到妇女迫切需要解放的现实,这些见闻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从而体会到马列学院执行的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正确性。革命青年在延安研习马克思主义又接受专业技术的训练,同时还在面对群众做工作的过程中树立了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延安的学校既是传授知识的园地,又是陶冶情操的熔炉,革命青年在学校的培育下拥有了健全的体魄,有从事实际工作的本领,又有远大的革命理想,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沈霞(2)沈霞,茅盾的女儿,1921年出生。1940年随父母到延安,先后在女大、延大学习俄文。1945年因顾虑生育影响革命工作,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做流产手术后因感染去世。在延安经历了革命性锻造,她对自己小资阶级意识的克服,在青年中很有代表性,因为她的集体主义价值规范的养成正是克服小资阶级情感的重要标志。她在1943年写思想自传对自我进行重新鉴定时,认为自己有个人主义的缺点,具体表现在对集体事业经常从个人出发,不关心集体的一切;在其他方面,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是从个人爱好、情绪上出发的。在对自我的剖析中,沈霞的思考角度是从集体出发,以集体主义作为审视自己行为的价值规范。沈霞对自我的定位是一颗“螺丝钉”,她说:“想到自己是在做一个有用的螺丝钉时(即使是很小很小的),白天少见真心的笑不自觉地挂在嘴边了。常常在那样的情形下,更多地想到最近的行动、自己的步骤等,于是漫漫的长夜很快地溜过去了。”[9]71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教育,加上集体生活和集体劳动的实践,促使青年打破旧有的思想观念,为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革命青年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可以从青年对待工作和群众的态度变化中得到证实,紧接着集体主义观念的养成使青年真正从身体和思想上紧跟组织的步伐。青年经历了这一系列过程之后,自然塑造出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

二、与自然斗争:树立劳动风尚、提升劳动技能

由于一面有国民党加紧对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一面又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得本就贫瘠的边区财政经济更加困难。边区政府负责人李鼎铭回答外国记者问题时说:“自国府停发军饷以后,我们一方面为要继续抗战,一方面为要减轻人民的负担,所以我们党政军都自己动手,开荒织布,同时普遍动员人民努力发展生产。”[10]112“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11]929延安的革命青年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生存要素。在投入集体劳动的大潮中,青年群体内部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新风尚。为满足专业部门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青年又提高了相应的技术水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劳动创造生存条件,缓解边区财政压力,树立劳动风尚。“大批前来的青年学生,以边工作边学习的形式投入到延安火热的学习运动。”[12]771939年毛泽东为抗大题词:“现在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将来一面作战,一面生产,这就是抗大的作风,足以战胜任何敌人!”[13]9女大学员们回忆当时的劳动片段:“我们只在邻近窑洞的前后平坝边沿,坡坡坳坳上种些南瓜、土豆、西红柿,供给学校食堂,改善教职员工的伙食。”[14]62“我们还去被服厂劳动,帮助缝制新棉服、棉被,拆洗旧棉服、棉被。还从边区土产公司领来毛线,编织毛衣、毛裤、毛袜,交给边区财经部门,顶我们完成的生产任务。”[14]62-63青年学员的生产所得,“一部分学校自给,一部分上缴边区政府财政部门,折成公粮,支援前线。因为当时边区的机关、团体、学校每个成员都有交公粮的任务”。[14]64劳动的产出养活了自己,也切实缓解了边区生存的困境,减轻了农民的压力。毛泽东在1943年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说道:“我们的机关学校,今年也大进了一步,向政府领款只占经费的一小部分,由自己生产解决的占了绝大部分;去年还只自给蔬菜百分之五十,今年就自给了百分之一百;喂猪养羊大大增加了肉食;又开设了许多作坊生产日用品。部队机关学校既然自己解决了全部或大部的物质问题,用税收方法从老百姓手中取给的部分就减少了。”[11]929

青年群体在劳动实践中树立了劳动观念,劳动已成为革命青年中的新风尚。“当时的农业生产劳动,特别是菜地的劳动,正是促使你从思想上解决‘脏’的问题的一个物质力量。要种菜非同粪水打交道不可,掏粪、担粪、泼粪,随时都有可能,或者简直不可能避免地会在你身上、脚上、手上溅上粪便,半天下来,任凭你怎么洗,端饭碗的手都是臭烘烘的。”[8]71青年刚开始参加农业劳动时还不是很适应,跟着集体多尝试几次以后就习惯了。在养成劳动习惯的同时,青年对劳动的认识也有了转变,开始在精神层面予以肯定,以劳动为荣。中央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室秘书胡南(3)胡南,原名胡永萱,曾用名胡其芳,湖南长沙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被组织调往延安。1945年12月,随周恩来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国共谈判破裂后坚决要求留在重庆从事地下工作。1948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最后牺牲在重庆渣滓洞。有一次晚饭后在外边散步,她看到路边有一堆牲口粪,就高兴地想捡起来,可是当时并没有带粪杈和粪筐,不捡又舍不得,于是她就用手去捧。旁边有人说:“‘胡南真傻!’她听到后,诙谐地回答说:‘弄脏手怕什么?只要心地干净!’”[15]214从嫌弃劳动脏、臭、累,到习惯劳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最后在集体中凝聚出“劳动光荣”的共识。从亲历者的回忆和叙述中可以看到,延安时期的生产运动“都遵从着‘遭遇困难-英明决策-统一思想-战胜困难’的话语逻辑。这一话语逻辑,在当时的目的是否定青年知识分子和干部中普遍存在的重视‘革命工作’、轻视农业生产的思想”。[12]162可以说,周而复始的生产劳动,在从事体力劳动的同时又改造了青年的劳动观念,劳动成为延安革命青年群体中一种新的时代风尚。

第二,为响应边区建设需要,针对性地提升劳动技能,提高生产水平。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千里迢迢奔赴延安,使得陕甘宁边区人口剧增,边区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暴涨,然而边区仅有少数手工业作坊,其生产水平和能力根本无法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于是边区工业建设便提上日程。边区一方面大规模吸收有专业技术的青年工人,在安吴堡成立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职工训练大队。当时的资料显示,这个职工训练大队的1000余名学员绝大部分是大城市的熟练产业工人,少数是海外归国的爱国华侨青年,涵盖了铁路、海员、矿工、兵工、机器、纺织、缝纫、印刷、电气等17种产业的工人。接着,边区恢复和创办了石油厂、纺织厂、造纸厂、农具厂、皮革厂、化学厂、制药厂等。另一方面,通过各类型的学校教育,把青年“孵化”成各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延安的革命青年经过学习和培训后,有许多留在延安从事各类技术工作,革命青年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从提升技术、提高生产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智慧创造各生产领域的新纪录。如特等纺线能手杜河堤,善于钻研纺线技术,重视工具改革。“他积极支持制造,使用双轮纺车,并率先采用,解除了人们的各种怀疑;接着,他又试验成功了‘榆树皮锭耳子’……总结出了一套‘捏棉条法、抽线法、上线法、坐位放置法’,大大提高了纺线的速度和质量。”[16]91另有延园纸厂的捞纸能手王国初,他创造了边区捞纸的最高纪录。由于他始终劳动在捞纸第一线,又刻苦钻研技术,熟能生巧,他的生产率直线上升,并学会了修理工具用品,仅修补帘子一项全年为工厂节省边币十四万五千元。

延安的革命青年面对生存的困境,参加了自给自足的生产斗争,创造了生存吃穿所需的基本要素,缓解了边区的财政压力,形成自食其力的劳动新风尚。同时,为响应边区工业化建设,提升了自身的劳动技能、提高了生产水平,使陕甘宁边区克服了生存困境,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三、与敌人斗争:战场英勇杀敌、后方模范服务

共产党人不仅讲党性、讲原则,还要讲斗争。1939年5月,毛泽东参加延安模范青年大会时强调:“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17]190“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17]190在以“战争”和“革命”为主旋律的时代,青年施展斗争意志的空间和机会尤其体现在抗战的各条战线上。

第一,奔赴抗战前线,战场英勇杀敌,保障战力输出。延安时期,各行各业的青年听从党的号召,到前线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整个抗战期间,边区青年不仅配合边区留守队先后肃清了土匪特务,打退了日寇进攻,粉碎了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保卫了党中央,保卫了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使陕甘宁边区日臻巩固,而且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青年上前线参加主力部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5]182延安当时有一所荣誉军人学校,校内接收了从前线退下来疗养和学习的战士。学校的基本任务就是组织残疾学员休养和学习,以疗伤恢复,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这里的学员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争取重返前线。在学校里,“四队五班长封前焕等同志都是一条腿,他们开始时拄着双拐子都走不好,常常是前俯后仰地摔跤。但他坚持苦练,在地上艰难地一点一点地挪动,一步一步地学走,跌倒了爬起来又练。先在平地扶着墙练,后来到上下坡、小山峁去练,不到半年功夫,把拐子丢掉,换上了各自做的假腿。他们除跑步和挑担子以外,砍柴、烧木炭、开荒种地、帮厨、喂猪等,样样都干”。[18]269青年战士们在荣誉军人学校结业后,有的服从组织分配,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青年靠着自己的顽强意志,通过刻苦训练恢复了一定的作战能力,又重返前线,拿起了杀敌的武器,投入了新的战斗。

第二,坚守各类战线,后方模范服务,强化抗战优势。1943年12月22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会议上,任弼时介绍延安青年知识分子时说,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这些知识分子到延安后,经过3至6个月的学习培训,就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或其他根据地工作,部分人留在延安工作。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这些青年结业被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吃苦耐劳,实事求是,技术过硬,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自己能为集体作贡献为荣。

1939年国民党中断供给,前线战斗装备面临巨大困境。中央军委号召自力更生,自制军火。这一任务落在了军工局的肩上。把机器制造厂从上海“抬”到延安创办新兵工厂的沈鸿,(4)沈鸿,190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全面抗战爆发后,带着工厂设备辗转来到延安,担任延安“茶坊机器厂”第一任工程师。抗战期间为子弹厂、迫击炮厂、火药厂、炼铁厂等许多工厂设计和制造了成套机器设备数百台套,计134种型号。他还为石油、玻璃、农具、火柴、纸张、印刷、机械等13个民用工厂提供各种机器和重要部件400多台件。获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无限忠诚”四个大字,并被誉为“陕甘宁边区工业之父”。作为第一任工程师肩负起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与同事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但要制造无烟火药,必须先解决酒精塔的问题。因为只有乙醇乙醚混合液才能溶解棉花纤维制成的硝化棉火药,于是他们一边办酒厂,一边设计酒精塔。酒精塔制作技术含量高,工艺要求极严。在150余天的反复试验改进后,终于生产出浓度达98.5%的酒精。沈鸿后来回忆制造火药时说:“我在延安工作时遇到困难,最大莫过于造酒精塔。从现在条件看,似乎小题大做,但那个时候的条件下,个中艰苦,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人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这就是‘延安精神’。”[19]11

当时的解放日报社和新华社都在延安的清凉山上。这是一支由党培养出来拿笔杆子的部队,成员95%以上是青年,这里是起着中国共产党“耳目喉舌”作用的一线部队。新华社的报务员大多数是十七八岁,他们英语水平并不高,“面对外国通讯社用机器播发的每分钟200多个字母,他们硬是用手中的笔抄下来了。每秒钟3个以上英文字母的音讯,要在耳机中分辨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要在连续几小时中把它抄录下来。但是,这种近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终于被清凉山的报务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到了。这是清凉山的一大奇迹”。[1]56“清凉山的第二大奇迹是新华社英文和日文翻译组同志们的‘破译天书’。当时报务员高速抄下来的外电,字迹自然很难辨认,加以高空电离层变化的干扰,抄错、抄漏的现象难免发生,因此,从抄报房送来的字迹像‘乱麻’加‘豆芽’的抄报纸,简直像‘天书’一样难懂。对于这种高难的‘天书’,英、日文翻译组的同志们通过艰苦、细致的探索,终于摸清规律,夜以继日地一一把它们破译出来……正是战斗在清凉山的这批抄报‘神童’和‘破译天书’的能手,保证了党中央耳聪目明,及时准确地掌握天下大事。”[1]56-57

无论在前线战场还是在其他战线,革命青年的工作实质是参加或支援武装斗争。革命青年与敌人斗争,肩负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秉承救国有责的担当,敢为人先,冲锋在前,弘扬斗争精神,以保持奋斗的意志积极应对复杂、艰苦的工作环境,真正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抗战的各条战线上。

需要强调的是,延安革命青年的斗争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之下激发出来的。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统一的秩序和集体的行动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完成了个体的革命性锻造。在他们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彰显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保持斗争意志、苦干实干、无私奉献、冲锋在前、迎难而上的斗争品格。延安革命青年的斗争精神在中华民族斗争精神谱系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盈了民族斗争精神多方位的表现形态。由于社会主要矛盾和时势格局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也是随之改变的,只有以敢于斗争的民族底气、勇于斗争的民族品格、善于斗争的民族本领,才能积极应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艰苦奋斗、英勇斗争的优良作风和精神品格已经融入党、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我们要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续性的特性,以延安时期革命青年的斗争精神启发新时代青年继承革命青年的斗争智慧,感悟革命青年的斗争情怀,延续革命青年的斗争传统,为解答时代课题,奋进复兴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勇气。

猜你喜欢

边区斗争延安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抗日战争时期的鄂皖边区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