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推进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研究
——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例

2024-06-01郝先琴

镇江高专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院校高职

郝先琴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电气与信息(交通)学院,江苏 镇江 212028)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实现学生个人价值、构建和谐校园与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受外部客观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及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主观因素限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时代下如何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稳定高效开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例,对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进行研究。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 供需矛盾明显。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受国家政策大力扶持逐年扩大,学生人数随之增多,在社会需求量与往年大致持平的前提下,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长导致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竞争也越发激烈。

2) 就业难度增大。当前,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机械化、智能化等方式逐步转型升级,企业更想招聘高层次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一定难度。

3) 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地区之间就业差异明显。随着产业结构和市场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存在较大差距。一般而言,工科类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普遍较好,一些偏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则较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1]。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因劳动力需求大,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东北地区因资源枯竭、去产能、国企改制等造成的就业压力较大,人才流失比较明显。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和转移就业较多。欠发达地区仍然面临“引进难”“留人难”的问题[2]。

2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

1) 学生对课程认知不足。根据学生教学评价及调研数据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可有可无,对上课与考核漫不经心,学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深入了解,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实际应用性。此外,部分学生存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倾向,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师资队伍存在极大局限性。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通常由学校就业办组织开展教学,各学院毕业班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大多数辅导员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在教学中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3) 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主要侧重就业信息的获取与面试技巧的掌握,但对个人职业匹配及基本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关注不足。此外,学生个性塑造、自我潜能激发、创新能力培养、创业素质提升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也易被忽视。

4)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随着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学面临许多挑战,一方面,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互动和学生参与,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进度,部分学生则感到无趣或缺乏挑战性。

3 “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3.1 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

3.1.1 课程内容市场化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要立足于就业市场,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实时调研与分析,全面掌握就业市场对人才要求的具体变化;其次,应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毕业后的目标就业岗位,瞄准行业内甚至不同企业内部现行的职业能力标准,不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体系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无缝衔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

3.1.2 课程导向精准化

高职院校应针对处于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就业知识分享和针对性的指导课程,提高就业指导的精准性。在教学阶段可参照不同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标准,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专业知识及主要技能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

3.1.3 课程结构模块化

构建“就业指导”模块化课程框架,将专业学习、生活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并在教学设计中设置学习能力挖掘模块、职业能力提升模块、创业素质培养模块,就业求职技巧模块等,激发学生的职业潜能。

3.2 优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实施模式

3.2.1 教学模式一体化

“就业指导”课程的理论教学应该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采取“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教学模式,既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就业基本技能,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高职院校应同步建立完善就业信息管理和指导体系,多措并举开展就业宣传服务。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就业讲座、主题班会、个别谈心、有奖问答等形式向学生宣传相关就业政策;充分发挥毕业校友的作用和朋辈帮扶的力量,积极提供各类招聘信息;通过公众号、微视频等新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便利的就业服务[4]。

3.2.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就业指导”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设置企业化的模拟教学引导模块,充分调动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转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看法,主动学习就业相关知识。

3.2.3 以赛促训常态化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未来就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岗位需求,同时在比赛中锻炼综合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储备更多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校内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以赛促建,搭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

3.2.4 实训环境企业化

企业支持是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动力,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要注重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要多维度、全方位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订单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共建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项人才,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岗位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实操水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就业信心。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高职院校应打造标准化、规范化、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模拟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熟悉未来的工作流程,更高效、更充分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可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和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参观生产车间,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需求,将所学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工作实践,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5]。

高职院校应具有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积极利用独特的科研平台与资源优势,不断推动企业创新,探索新的商机,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在必要时协助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此外,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合作计划,以期实现双赢的目标[6]。

3.3 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培养策略与评估方法

3.3.1 师资队伍专业化

以实际就业需求为基础,不断优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结构。可通过全职和兼职、内部和外部选拔相结合的方法,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辅助标准,创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教学团队,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认清就业形势,熟练掌握求职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应制订科学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就业指导能力及专业素养。教师应掌握新时代学生就业工作的特点,创新方法,拓宽思路,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新媒体手段、网络就业平台等,教授就业技巧、传递就业信息、提升就业质量,发挥个性指导的作用。

“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旨在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适当增加教师外出学习机会,深入企业一线,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除了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外,也可积极引入优秀人才,以优化“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结构,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3.3.2 教评机制多样化

“就业指导”课程应采取多种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反馈、企业评估等,形成多样化、全面化、高效化的评估机制。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表现,除传统的笔试和技能测试之外,还需要结合学生个人优势、学习成果、实践经验、技能竞赛等方面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专业技能。此外,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态度、表现、职业道德、创造性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多维度综合评估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并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

4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当前,由于教育形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高职院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需求,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推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推动“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实现高职院校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但如何在确保改革成效的同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院校高职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