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寒地儿科”特点辨治儿童神经性尿频
2024-06-01张语倩谷胜男王有鹏
张语倩 ,谷胜男 ,王有鹏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神经性尿频是以日间及入睡前小便次数增加,每次尿量少但总尿量正常,可伴尿急,但常规泌尿系统检查非阳性,且不因他患继发所引起的疾病[1]。本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女孩多于男孩[2]。目前西医临床多用毒蕈碱受体拮抗剂、吲哚美辛等,虽能有效控制临床症状,但不良反应较为明显[3]。《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神经性尿频(制订)》将本病分为脾肾气虚证、肾虚湿热证及肝郁脾虚证,多从脾肾论治[1]。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持续时间长、温度低,饮食多肥甘厚腻,故呈现地域特色疾病及发病特点[4]。体质是在先后天作用下,表现在形体、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特质,可随体内外多种因素产生动态变化而出现特异体质或偏颇体质[5-6]。寒地儿童在气候、养护等多因素影响下,易形成以阳虚、湿热、气虚为主的体质[7]。现有诊疗指南中所提及的证型,并未完全涵盖寒地儿童神经性尿频的病因病机。因此,本研究结合寒地儿童体质,将寒地儿童神经性尿频分为虚寒证、湿热证、气虚证,根据其证型分别治以温通脾肾、化气固涩,分消湿热、通利膀胱,益气健脾、宣肺化气。
1 病因病机
1.1 脾肾阳虚,虚寒内生
寒地冬季低温持续时间长,使儿童外感寒邪较盛,进食冷饮后,寒邪自口而入,《景岳全书·论诸寒证治》云:“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景岳全书·寒热》:“阳虚则外寒,寒必伤阳也。”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冬季路面积雪结冰行走不便,易跌倒碰伤,使儿童户外锻练时间减少,长居室内,运动量不足,导致寒地儿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研究发现,阳虚体质的形成与行为生活方式、环境等有关,如久居阴寒环境、经常熬夜、生活压力大等[8]。《罗氏会约医镜》云:“小儿之多小便,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水液运行离不开阳气温煦推动作用,儿童稚阳之体,脾胃娇嫩,寒邪外袭或饮冷内伤使得脾阳渐损,寒湿中滞,气化不利,水液失制。《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小便多者,乃下源虚冷,肾不摄水,以致渗泄。”肾阳充盛则气化,气化则水自化,寒邪直中伤及儿童肾阳,肾阳虚损,下元虚寒,封藏失职,膀胱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异常,发为尿频[9-10]。此证患儿还常见小便色清,大便溏薄,畏寒肢冷,不耐寒凉,喜热食,性格多文静内向,舌体胖嫩,舌色淡,脉沉迟而弱。
1.2 湿热渐生,阻滞气机
《素问·奇病论篇》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寒地冬季寒冷,人常摄入高热量食物以御寒,儿童饮食特点多荤少素,喂养过度。儿童脾胃脆弱,过食或饮食不当致运化不及,化生痰湿,郁久化热。天气寒冷外出受限,活动减少,冬季供暖,室内燥热。《温热经纬》有“过逸则脾滞,脾气因滞而少健运,则饮停湿聚矣”。久居室内,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热;儿童纯阳之体,若外感邪气,治疗失时,邪易入里化热并与体内湿热相合,湿阻热郁日久弥漫三焦形成湿热体质。《卫生宝鉴》云:“湿热内蓄,不得施行,膀胱窍涩,是以起频而见少也。”《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五》云:“小便数者,膀胱与肾俱有客热乘之故也。”湿热留连三焦,困于肺而通调水道失常;困于脾而运化无力,气机阻滞;困于肾与膀胱而气化不利,开阖失约。此证患儿形多肥胖壮实,喜煎烤烹炸之物,易心烦怕热,性格多急躁易怒,小便短赤频急,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多滑数。
1.3 外感内伤,肺脾气虚
寒地秋日燥邪猖盛,冬日室外寒冷多风,室内暖气充足,空气干燥,儿童外感病因多为风、寒、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天气通于肺”,肺对外界气候变化敏感,肺为娇脏,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邪气无论从口鼻还是从皮毛都能损及于肺,《杂病源流犀烛》“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医原·燥气论》言:“燥从天降,首伤肺金,肺主一身气化,气为燥郁,清肃不行,机关不利……又或气为燥郁,不能行水……气为燥郁,不能布津。”儿童肺脏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全,难调易伤,外邪犯之,肺气耗伤失宣,行水功能失司。《景岳全书》言:“然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脾为后天之本,能滋养先天元气,化生后天诸气,是诸气之源,脾健则气旺。儿童脾常不足,肠胃稚嫩且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六淫、饮食皆会令脾气所伤。《医方集解》“肺为水之上源”,《灵枢·口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肺脾气虚,治节不能、健运不得,无力推动水液运行,膀胱失于藏津发为尿频。此证除小便频数外,气虚体质患儿常易合并肺系或脾胃系疾病,且平素易感,形体多见偏瘦或虚胖,语声低微,气短易疲乏,食减不化,常多汗,舌淡苔白,脉象偏弱,稍有环境气候变化或饮食失宜则易发病[7]。
2 治疗
2.1 辨证施治
本病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功能失常致水液代谢异常,《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治疗以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为要。针对小便频数的主症,以固摄膀胱为治疗总则,同时辨清虚实。
2.1.1 温通脾肾,化气固涩
六淫中以寒邪伤阳最重,阳气尤其受气象因素影响[11]。儿童脏腑薄弱,阳气弱,饮凉或感寒后,脾阳不振,中焦运化不健,水液失去制约。膀胱主藏溺,其气化功能动力来自膀胱之阳气,膀胱中阳气依赖于肾阳的推动温煦,后天脾阳不足不能温煦滋养肾阳,加之阳气“寒伤”或在阳伤基础上“寒化”,致膀胱虚冷开阖无度。治疗选用真武汤合缩泉丸加减。《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治疗时不仅温阳还要通阳,开其郁闭,通利气机。真武汤源于《伤寒论》,用以治疗阳虚水泛证,具有温阳利水之效[12]。方中附子为君,辛甘大热,善走不守,具有温通之性,辛热以通散,助气液运行,甘热以温补脾肾之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淡渗利水,二者合附子以助脾运;生姜宣利肺气,又助温散水湿;芍药味酸入肝,复肝疏泄之功,促进津液代谢。缩泉丸中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缩尿;乌药温肾散寒;山药健脾补肾、固涩精气。两方合用可温通脾肾、化气固涩,能畅通膀胱气化机能,尿液得以正常排泄。若夜尿增多可加桑螵蛸、覆盆子,若纳呆厌食可加鸡内金、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
2.1.2 分消湿热,通利膀胱
寒地人民多喜肥甘浓咸,儿童脾胃稚嫩,不耐饮食,脾胃运化不及,亦有儿童性情娇纵,若不顺意,便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木郁乘土,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生湿酿热。儿童在外感受寒邪,而伏藏于体内,冬季寒地室内燥热,儿童纯阳之体,体内伏寒日久易化热,与内湿相合,形成湿热。《回春录》曰:“漫无出路,充斥三焦,气机为其阻塞而不流行。”湿热相合,相依相附,困阻三焦通道,影响阳气运行,阳气被遏,不能布达全身,膀胱气化不利。故治疗应分消三焦湿热之势,使阳气正常运行,如叶天士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方用温胆汤合五苓散加减。温胆汤源于《集验方》,用于治疗胆郁痰阻、心虚胆怯等[13]。其药性平和,能宣通气机,分消湿热。方中竹茹清上焦痰热;陈皮、枳实、半夏配合能行气化滞,燥湿助运,促进中焦湿热运化;茯苓淡渗利水,使水湿从下焦而出;生姜、大枣、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用以治疗阳不化气、水湿内停,在小便异常中应用广泛[14]。其中茯苓、猪苓淡渗利尿,利水除湿;泽泻渗湿泄热;白术健脾燥湿、助津四布;少佐桂枝通阳化气而不助热,使膀胱开阖有度。酌加覆盆子、益智仁固精缩尿。两方配合,标本兼顾,扶正祛邪,疾病乃愈。若尿液浑浊可加萆薢、石菖蒲,若肝郁症状明显可加柴胡、白芍。
2.1.3 益气健脾,宣肺化气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发肃降以治理和调节水液代谢,也是气能载津的体现。脾位居中焦,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化水饮为津液上归于肺,并在肺气的协调下布散。儿童肺脾常虚,卫外不固,寒地气候恶劣,易被风、寒邪气所伤,若受外邪侵袭,则耗伤肺气,饮食不当,则损伤脾气,继而出现上虚不能制下,最终膀胱气化失常发为尿频。故补益肺脾之气,以恢复肺气宣发肃降,脾气转输运化,进而恢复膀胱气化。方用玉屏风散合五苓散加减。玉屏风散中黄芪补肺脾之气,益卫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祛邪固表。五苓散中桂枝能通阳化气,蒸化三焦以行水,泽泻、茯苓、猪苓利水渗湿;白术、茯苓益气利湿,培土生金。《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加少量麻黄开宣肺气,以达“提壶揭盖”之效,配以覆盆子、益智仁固精缩尿。两方相合益气健脾、宣肺化气,恢复膀胱气化功能,溲数可止。若兼大便溏泄,可加麸炒薏苡仁、木香;若兼咳嗽,可加紫菀、蜜百部。
2.2 重视心理,调畅情志
神经性尿频是儿童常见心身疾病之一,情志因素影响较大,李星等[15]在研究儿童神经性尿频与心理状况关系中发现,患儿焦虑及抑郁患病率显著升高,表现在社交、躯体等多方面,同时焦虑及抑郁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季丽娜等[16]对104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发现,约40%患儿在发病前有社会心理和精神压力的诱因,学龄前期儿童体现在环境和家庭成员的变动,而学龄期儿童则体现在学习压力和家长责备上。《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小儿但无色欲耳。喜怒悲恐,较之成人更专且笃,亦不可不察也。”儿童肝常有余,加之年龄幼小,自我调控情绪能力有限,若出现焦虑、抑郁未能及时排解,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子病及母,影响肾的水液代谢功能,膀胱开阖失司,可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亦可加石菖蒲、郁金以行气解郁,调畅情志。有药理学研究验证了石菖蒲-郁金治疗抑郁症的药理学作用和相关机制[17]。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以统帅全身脏腑的生理活动,儿童心神稚嫩,心气未充,易惊易扰,当出现骤然惊恐、环境变化等情况,心气受损,神明失主,进而影响他脏,膀胱失约,可辅用甘麦大枣汤甘润养心,和中安神。除药物治疗外,可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有临床观察发现,药物联合心理疗法治疗本病的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18]。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9岁,2019年8月6日初诊,主诉:尿频4月余。患儿4个月前外出受寒后尿频,近1月加重渐增至每日20余次,伴尿急,无尿痛、无发热,每次尿量较少,尿液呈黄色,入睡后可恢复正常,家长述患儿情绪易紧张焦虑。既往有湿疹史、食物过敏史。辅助检查尿常规、血常规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泌尿系统B超检查正常,骶椎X线平片示隐性脊柱裂。刻诊:尿频,日20余次,伴尿急,无尿痛,未见遗尿、发热、多饮,偏食、喜肉食,便头干,日一行,眠可。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神经性尿频。中医诊断:尿频,湿热证。治法:分消湿热、通利膀胱。以五苓散合温胆汤加减。处方:竹茹10 g,麸炒枳实7.5 g,清半夏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猪苓10 g,泽泻7.5 g,麸炒白术10 g,苍术10 g,盐益智仁15 g,覆盆子15 g,石菖蒲15 g,郁金10 g,土茯苓10 g,淡竹叶10 g,灯心草10 g,炒莲子10 g,甘草10 g。7剂,日1剂,早中晚温服。嘱家长减轻患儿课业压力,避免情绪刺激,减少摄入高热量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适当进行体育锻练。
2019年8月13日二诊:服药后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尿急好转,尿淡黄,情绪改善显著,纳可,眠可,便可、日一行,近日吹风扇后出现鼻痒、鼻塞、打喷嚏。舌红,苔薄黄,脉略滑。前方去郁金,加苍耳子7.5 g、浮萍10 g。7剂,服法同前。仍嘱其清淡饮食。
2019年8月20日三诊:日间小便5~6 次,无尿急,无鼻痒、鼻塞、打喷嚏,情绪平稳,嘱其服用缩泉丸巩固2周。
按:患儿喜肉食,厚腻之品酿生湿热,脾胃运化不及,阻碍气机,流连不去,弥漫体内,形成湿热偏颇体质。患儿发病正值寒地四月时节,虽为春月,但乍暖还寒,寒风仍冷冽,患儿外出时受外邪侵袭,邪气入里郁而化热,与体内湿热相合。就诊时已隔4个月,此时暑日正盛,外界湿热交蒸,进而引动内热,湿阻热郁,气化不利,膀胱失约,溲数渐增。舌红,苔黄腻、脉滑也是体内湿热盛的体现。故要分消体内湿热,通利膀胱,恢复气化功能。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渗湿,温胆汤宣行气机,疏通三焦,分消湿热,祛邪外出,湿热祛,水道通,气化利,膀胱开阖恢复,加灯心草、淡竹叶清心火,利小便;土茯苓清热除湿;石菖蒲、郁金行气解郁,调畅情志;炒莲子养心补脾益肾;盐益智仁、覆盆子固精缩尿,减轻尿频症状。二诊时患儿排尿次数减少,情绪、排便改善,舌脉好转,是体内湿热渐退之征,但湿热流连体内日久,难以速清,仍继用五苓散合温胆汤,但患儿由于起居不当,风邪侵袭鼻窍,出现鼻痒、鼻塞、打喷嚏,故在前方加苍耳子、浮萍以散风通窍,情绪改善明显,去郁金以防苦寒伤正。三诊时排尿正常,湿热不显,用缩泉丸巩固2周。嘱家长仍要关注患儿心理状况,重视饮食调控,清淡饮食,荤素搭配,做好预防调护,适当进行体育锻练,以防湿热又生,疾病复发。
4 结语
神经性尿频是儿科门诊常见疾病。由寒地的地域特点,并通过临床诊疗观察,总结寒地儿童神经性尿频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提出治疗以固摄膀胱为总则,分清虚实,依证型遣方用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亦要关注患儿的情志因素,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与患儿沟通,减轻不良情绪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