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2024-05-31佛秀芳李长梅

群文天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黄南文化遗产物质

佛秀芳 李长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黄南州作为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富集地,底蕴厚重,优势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黄南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东南门户”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推进黄南州文化繁荣发展乃至建设现代化新黄南显得尤为重要。

一、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州级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黄南州积极开展非遗普查和非遗资源再调查活动,对全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在册的701项非遗名录项目通过实地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了重新普查、登记。而且逐级申报州级、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不断壮大四级非遗名录项目体系。其中,认定州级非遗项目110项。近年来,黄南州加强传习场所建设,州级非遗传习中心从6年前的2个增加到目前的15个。扶持黄南藏戏发展,民间藏戏团由10年前的6个增加到现在的22个。

(二)州级非遗传承方式不断创新

黄南州不断加强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现有7名热贡文化领军人才,3家热贡文化人才培育示范基地,6家热贡文化人才培育示范企业,16家热贡文化人才培育示范户。设立了2个非遗扶贫工坊和153个非遗传习中心,免费招收学员进行非遗技艺的专项培训。吾屯、年都乎、尕沙日、和日、卓隆等村依靠热贡艺术、和日石刻技艺、同仁刻版印刷技艺等非遗项目不断增加收入。

(三)州级非遗保护成果运用不断增强

黄南州积极组织开展黄南藏戏、藏族民歌等非遗项目到坎布拉、德吉村景区演出,不断拓宽非遗进景区渠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鉴赏体验游,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企业和从业人员创意、创新能力,文创产品种类不断增多。积极组织非遗传习中心、文化企业设立对外宣传销售窗口,截至目前,民间艺人在国内城市设立热贡艺术对外宣传销售窗口达262处。

(四)州级非遗项目宣传推广不断提升

引导群众参与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河南县那达慕、尖扎县达顿宴等非遗传统节庆活动,举办自然和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非遗成果展、五彩神箭等主题宣传活动,定期组织开展热贡文化旅游节、中国唐卡绘制大赛、中国藏戏艺术节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和宣传营销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非遗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黄南州有州级非遗项目上百种,但是对很多非遗资源的历史渊源、文化形态、特征、价值等理论问题,学术界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在研究对象方面,大多停留在对某一具体个案的研究上。在研究内容方面,也多囿于民俗学、历史学范畴,仅限于文化部门或非遗保护中心单打独斗,缺乏对州级非遗进行多学科、多方位、多视角的整体研究。长期以来,由于黄南州对当地非遗研究比较薄弱,加之缺乏有关非遗研究的实物与文献资料缺乏等诸多原因,研究成果甚微。由于黄南州非遗工作机构多数设在文化馆,日常工作由文化馆业务人员兼任。从事非遗理论研究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非遗理论研究和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二)非遗产品创意研发设计能力不足

近年来,黄南州加大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力度,也涌现了一批有文化内涵和技术含量的文创产品。但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创新,体现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精品不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产品的生产,消费群体面不广,对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了解不够,转型发展意识不强,缺少与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的刚需产品。加上有些文化产品材料价格和手工艺人工资不断升高,相应提升了产品的价格,产品附加值低,销量反而萎缩。

(三)州级非遗保护传承经费短缺

州级非遗传承人没有传习补助资金。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左右的经费用于支持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支持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等。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有2万元传习补助资金,省级非遗传承人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在这方面,很多地方根据当地经济情况,设立传承人专项传习补助资金和项目保护资金。比如,西宁市争取资金为市级非遗传承人发放2000元补助资金,海北州为州级非遗传承人发放3000元左右传习补助。相比较而言,黄南州州级非遗传承人没有传习补助资金。另外,非遗传承基地资金短缺,加上地方财政困难, 投入不足,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难度较大,严重的资金匮乏成为制约非遗保护利用的关键难题。

(四)支撑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文化人才比较匮乏

一是部分項目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传承人是决定它们能否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当前,由于有些非遗项目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效益,无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的兴趣。比如,非遗项目“同仁刻版印刷”,只有一个省级非遗传承人,全村有50多户从事刻版印刷,一个刻版的销售额只有97元,所以能够长期坚持的人并不多。藏戏、同仁嘛呢调、热贡马术等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对于提高传承人群的经济收入不明显,很难得到年轻人的青睐。有些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或濒危的境地,传统戏曲出现艺人老化、演出范围缩小的情况。二是创意研发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能够从事文化策划、工艺美术研发等专业技术创新人才。

(五)非遗项目的宣传推介工作有待加强

金玉在身不知其贵重。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氛围不够浓厚,有些非遗产品包装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化营销运作能力不强,“酒香难出深巷子”,如尖扎县达顿宴、河南县的蒙古族刺绣等都存在这种情况。

三、加强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 我们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黄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力量。

(一)做好州级非遗项目普查调研、建立名录工作

一是做好普查调研工作。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分类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调查、登记、采录、建档工作,并按国家标准进行分级建档。进一步完善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四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二是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成立专项工作队伍,运用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等对非遗项目地域分布与数量,非遗项目所涉及的作品、文字、图像、影音资料,以及代表性传承人谱系、实物、器材、表演道具、服装等进行完整保存,以便保护和利用,在留住文化根脉的同时为后人存储数字记忆。三是加快地方性文化立法进程,建议出台《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传习中心建设规范》等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加强黄南州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治建设。

(二)积极构建非遗理论研究体系

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涉及10大类,内涵丰富,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复合体,涵盖了历史、宗教、部落、经济、方言、文学、考古、文物、习俗等,也包含黄南州各民族先辈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日渐积累的宝贵经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重视非遗学术体系的构建。以当地各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世界、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多视角介入,构建起关于黄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体系。二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及特点研究。比如,唐卡、泥塑、木刻、砖雕的原生态特点;江什加、牙什当民间藏戏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变过程等。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力量。逐步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协调省内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非遗研究,建立非遗教学、研究基地,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等专业人才。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及保护区建设相关的理论、政策研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文化工程中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问题等,建立多学科研究平台。

(三)加大州级非遗分类保护力度

一是生产性保护与传承。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黄南州非遗工艺、热贡艺术、泽库和日石刻等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藏戏、“花儿”、道歌等传统戏曲、音乐、舞蹈等非遗项目通过展演形式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属于知识性的蒙藏医药药材、疗法也通过加工、使用,实现经济价值。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必须严格遵循原有的生产过程、生产技艺,不能改变其本真性、整体性和传统工艺核心技艺。二是以节会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黄南州拥有众多丰富的节日节会活动,如“六月会”、保安社火、尖扎达顿宴等民俗节会,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将非遗文化表演、传承。三是传习保护和传承。非遗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要注重培养非遗传承人,加强知识和技能的保护。一方面对非遗项目传承主体进行保护,另一方面,结合传统村落和传习中心,对应采取展示、生产、研究、宣传、体验、传习等保护与传承方式,形成综合、立体的文化传播途径。

(四)不断提升非遗产品创意研发设计能力

要准确识别黄南州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构建非遗文化品牌来发掘文化内涵,开发原生态本真性的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的独特性。一是要利用黄南州后发优势和地理区位优势,多措并举包装打造原生态、多民族、天然绿色等若干非遗文化品牌。对于一些品牌不够响亮的文化产业加大对其生態科技、生态形象的包装,体现生态文化品牌的独特性。对于一些符号不够鲜明的文化产业要加大对其生态理念价值的融入,借助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来打造其独特的文化产业,从而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二是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研发与推广非遗文创产品,拓宽非遗文创产品展示和销售渠道,推动州、市(县)博物馆非遗文创产品研发。通过举办民族服装设计大赛、热贡唐卡绘制大赛、文化创意和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等赛事活动,推出一批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三是要充分借助市场手段和现代化媒介的力量,善于把非遗完美融入各种现代载体,如网络、书籍、展会、旅游等,实现古老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融合,多元打造非遗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推介。

(五)积极促进州级非遗合理利用

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优化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提升内涵品质。挖掘乡村演艺、民间音乐和美术、民间手工技艺、民俗节庆、民俗旅游等各类文化资源禀赋,注重收集整理、创意提升、活化利用,丰富产品形态,提升品质内涵,塑造品牌特色。二是推动融合发展。围绕“做优一产、做活二产、做强三产”的总体思路,把乡村产业发展融入全州经济转型升级总体部署,鼓励挖掘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弘扬蒙藏医药、传统美食等特色文化,发展创意农业、特色产业,推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农文旅、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业态。三是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组织热贡艺术、藏戏、藏族民歌等非遗名录项目到坎布拉景区、德吉村景区等进行销售、展演,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市场,达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是鼓励业态创新。利用数字技术,活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体现乡村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和体验项目,创新乡村文化创作、传播、展示方式,积极对接现代文化消费需求。拓展网络营销渠道,构建地区文化创意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借力网络加强非遗文化包装宣传营销,提升非遗文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六)加强州级非遗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传承认定与管理制度,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评估和动态管理。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二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进一步强化培训工作,提升非遗传承人群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发挥行业协会、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宣传展示点的传习、培训功能,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政策、保护成果转化运用以及非遗技艺培训班,不断提升非遗传承人群保护传承意识和技艺水平。三是探索建立黄南州文化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等,传承发展传统技艺。依托各类文化产业园、示范基地等,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进乡土文化人才培育工程,通过“基地建设+人才培育”“文化企业+人才培育、培养、使用”形式,加大培养文化人才和非遗传承人力度。四是根据黄南州非遗保护工作需要,设立或明确非遗保护专门机构,配备与保护工作相适应的专职人员。加强非遗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培训、进修、上挂、下派等方式,提升各级非遗保护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管理经验和工作能力。

(七)加大州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非遗保护工作只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在提高全民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取得成效。因此,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各地有关部门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笔历史财富,也是黄南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推进黄南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之一,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发展非遗的良好氛围。二是促进广泛传播。引导非遗传承保护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创作优秀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利用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培训、展览、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三是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在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中小学传承基地。在职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八)加大政府对州级非遗保护传承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了政府财政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并且专门建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黄南州应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州、县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的资金投入量,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对州级非遗传承人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更好调动传承人及年轻人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融服务,在文化企业信贷方面给予支持和利率优惠,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利用财政政策,继续推进税收扶持政策,在重点文化企业和传承中心发展等方面给予扶持,减少它们的经营成本。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合法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遗产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传承体验设施,逐步形成包括热贡艺术博物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黄南州是青海省非遗资源较为富集、非遗项目较为集中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始终如一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黄南州新篇章提供精神力量。

※[基金项目]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乡村振兴视域下青海涉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22ZCY061)阶段性成果。

参考资料:

[1]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11.

[2]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10.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

[4]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R].新华社, 2021.8.

[5]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24.4.

[6] 黄南藏族自治州编纂委员会.黄南州志[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佛秀芳,中共黄南州委党校高级讲师; 李长梅,中共互助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高级讲师。)

(图片摄影:角巴才让)

猜你喜欢

黄南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某MPV地板加速振动优化与控制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种基于SINS与LBL的水下隐蔽导航定位方法
沉默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