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海增进民生福祉的经验启示

2024-05-31魏珍

群文天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福祉青海共同富裕

魏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把“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单列成章,为新时代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论内容进一步充实,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指导实践的方向进一步清晰,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新时代以来,青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青海视察指导工作、两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的奋斗目标,沿着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怎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理论道路,厚植幸福根基,增进民生福祉。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民生举措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民生建设成果实现“发展型”民生到“共享型”民生的过渡,同全国人民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领域“稳、进、优”的特点进一步巩固,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以中国式现代化书写了新时代民生答卷。厚植幸福根基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国之大者,省之要情”,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总结经验,奋力谱写人民幸福的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根本保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始终将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执政追求,将民生建设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始终获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中国共产党对民生建设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领导地位在百年来的民生建设成就中不断巩固。

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民生建设的历史性飞跃。青海坚持党的领导,代表并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紧紧依靠各族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推进民生建设这一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全面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根本保证在于始终如一地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厚植民生福祉的力量之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拥有者,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守诺于人民的最大体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环节,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前进道路上,要牢牢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重大任务。

回望近年来青海发生的巨大变化,青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重点放在关乎百姓福祉的领域,将民生建设贯穿人的全面发展全过程。密切关注省情民意,对人民群众的诉求积极回应、妥善解决,切实做到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形成了齐心协力建设美丽青海的强大凝聚力,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绘就幸福底色的成功之路。多年的生动实践充分说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是推动民生建设的正确道路,更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将人民性作为民生建设的归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创造力,为推动民生建设提供强大原动力。

三、坚持科学合理的民生政策,是民生建设可持续的根基所在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正确的民生政策,符合时代发展、顺应百姓需求的民生政策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有序推动民生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需求结构的重要抓手;更是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充实党的民生政策理论,全面系统地丰富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目标方向和方式方法,为民生工作领航定向,提供了光辉指南。

青海探索把握民生建设的发展性、差异性和层次性,坚持以财政托起民生,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加,民生支出由“建设性”支出向“民生性”支出转变,保持民生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以上。坚持每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在采用公开化、透明化的社会征集方法确定民生工程领域,根据时代发展和民意需求制定民生建设部署的同时,统筹兼顾往年民生工程的接续性,切实实现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科学的民生政策赢得了民心。从脱贫攻坚到教育惠民,从健康青海战略到推进共同富裕,青海将长期民生政策与短期民生政策相结合,既有各类应急的短期优惠政策,又注重具有长期意义的政策规划,通过对民生发展目标的量化、细化,完善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各类制度建设。为满足广大群众自我实现的需求,将民生政策更加倾向于鼓励创业、勤劳致富等授人以渔的扶持政策,激发了人民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参与到共享发展成果的队伍中。另外,注重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系统性,通过完善民生保障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民生支出政策监督管理等财政措施,一同为各类民生政策保驾护航。同时,积极探索非制度化民生建设的重要路径,引导社会力量与各方资源设立教育基金、慈善基金及捐建捐款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建设。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对民生政策的前瞻思考与全局谋划,才能把牢民生建设的“方向盘”,加快实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任务。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人民的美好向往,是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随着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標提上日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让区域间、城乡间的群众普遍过上美好生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亟待满足。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为城乡协调发展明确了目标。

青海始终坚定践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重要论述,将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环节。高度重视改善农村民生,着眼于农业农村变化发展的需要,统筹推进城乡民生建设,将发展重点聚焦“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着力完善农村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启动“厕所革命”、打造特色数字化乡村、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切实提高农牧民收入等重点民生工程,不断推进民生发展走向依靠和促进农村自身发展的轨道上,从收入、人居环境、公共事业发展等领域缩小城乡差距。2023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2年上涨了149.2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2年的3.28:1下降到2023年的2.59:1。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住房需求品质化,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水平有效改善,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夯实基础,使全省百姓离共同富裕的目标更进一步,也为今后平衡民生发展“天平”提供了正确的示范。因此,持续推动农村民生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是加快转型升级,厚植幸福根基的重中之重。

五、坚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要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要求。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分不开的,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捷径,必须与经济增长相结合。一方面,只有经济健康发展,不断产出社会物质财富,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民生可持续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才能将社会稳定、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只有民生建设不断取得突出成效,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程度不高的省情实际,青海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找准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经济“蛋糕”做大的同时注重经济效率的提升,持续推动经济转型,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高质量增长平稳过渡,逐步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二一”的经济结构模式趋于稳定,为更多物质资料投入到民生领域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青海经济发展发挥助推作用,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基础,其带来的社会稳定因素也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购买力,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不断提高,拉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加综合多元。青海已经探索出让民生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模式,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改进民生中促进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现实。

六、立足省情实际,坚持改革创新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动力

抓好民生建设工作需要立足实际,尊重规律。为人民群众办事,既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际“尽力而为”,又要根据自身财力、实力、能力和精力“量力而行”。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与国情省情实际,是解决国家或者区域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制定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本依凭。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推进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改革创新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注入活力的关键所在。改革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是倒逼发展的力量;创新是破局引路的利器,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只有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才能建立健全民生保障制度,因此改革创新也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实际效能的主要途径。

青海正确判断省情民意,立足现实问题,兼顾当前的建设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将改革创新作为实现人民群众新要求,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心,通过打赢脱贫攻坚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教育综合改革、综合医疗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民生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使人民群众获得改革红利。通过加大各行业创新力度,尤其注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核心推动作用和创新工作举措在民生领域的保障作用;加强文化旅游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旅需求,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全面展示青海文化、青海魅力;注重将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带动全省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让全省民生问题的突破口不断被打开,充分激发民生建设活力。因此,结合省情实际,增强问题意识,推进民生领域的创新改革必将为继续做好民生工作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福祉青海共同富裕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
共同富裕
数字十年·民生福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大美青海
青海行七首(录二)
建优美生态 谋百姓福祉
创造健康红利 增强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