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王朝的早期在青海

2024-05-31鲍义志

群文天地 2024年2期
关键词:二里头大禹王朝

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新成果。这个发布认定,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进入了王朝时代,以二里头和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这个结论显然和国家2020年正式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 (简本) 的结论是存在冲突的。断代工程研究结论:夏朝始建年是公元前2070年,商朝始建年是公元前1600年,西周始建年是公元前1046年。由于夏朝缺乏出土的自证文物,断代工程专家组不得不采用间接论证法,也就是根据文献记载的天文现象,结合碳-14等的测定,夏王朝的存续时间为471年。

国家文物局的最新发布中,没有提到夏王朝,也没有阐释石峁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之间的传承关系。那么,是不是否定了夏王朝的存在呢?让人颇感疑惑。有学者认为,“夏”是一个文献概念,也是口头传统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认为,甲骨文之前考古并未发现文字“夏”以证明夏存在,甲骨文中也无“夏”字。考古学并不认为“证明夏朝存在”是其学科任务,尽管民众未必都认可这种定位。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赫然屹立在中原大地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的这座博物馆,是2019年才建成的,整个建筑恢宏大气。如果夏王朝不存在,它只是一座名不副实的博物馆,整个“夏商周断代工程”难道是对历史开了一个玩笑?

夏朝到底存不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夏朝的存在不但广泛存在于历史典籍之中,也被近代以来的众多考古发现所印证。二里头考古遗址的发掘持续了60年,现在的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等文物,并且发掘出了城郭、宫殿遗址,发现了“井”字形道路、铸铜作坊遗址、祭祀遗址,还有墓地等大型聚落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在国家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基本上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

既然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遗址,那么夏王朝的早期在哪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文字介绍中找不到关于夏王朝早期的任何文字介绍。向讲解员询问,也是语焉不详。当然不能难为讲解员,一个在考古学界还难以下定论的问题,不能指望讲解员贸然解答了。

但,我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确认夏王朝早期难以绕开的:

一是大禹治水和夏王朝的建立;

二是历史上的大洪水和夏王朝的建立;

三是喇家遗址和夏王朝的建立。

大禹治水和夏王朝的建立

2006年,我在《青海日报》和《中国土族》上发表了《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一文,率先提出青海省民和县的官亭地区应该是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我是以史籍文献、考古发掘成果,以及民间传说等方式结合提出这一结论的。主要是这五个方面:一是《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禹出于西羌”。西羌最活跃的地区是如今的甘青地区;二是喇家遗址出土的巨型玉刀和黄河磬王都不是生活、生产用具,它们是礼器、乐器。在远古时代,这些都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大禹就是这种权力的拥有者;三是喇家遗址和大禹时代都距今4000年左右;四是《史记》中有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积石即为喇家遗址附近的积石峡;五是史载大夏河流域包括此处的黄河两岸是大禹所属部族夏后氏成长的地方。此观点一经提出,便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响应,青海省政协还专门为此召开了学术研讨会。

2016年8月,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元前1920年的洪水暴发为中国传说中的大洪水和夏朝的存在提供依据》的文章,文章宣称,他们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古代一场超级大洪水的科学依据,这场洪水很可能就是“大禹治水”故事中提到的灾难性大洪水。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吴庆龙向记者陈述:“这样规模的洪水灾害在中國(有确切记载的)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是一场罕见的大洪水,因此,我们推断它应该就是‘大禹治水里提及的那场大洪水。”这一推断对我提出的民和县南部喇家遗址一带是大禹故里的推测,提供了科学支持。我是从众多历史典籍的记载中,结合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当地丰富的民间传说,提出了喇家遗址一带应该是华夏始祖、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10年之后,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这篇论文则是以地质、地震、堰塞湖、泥石流等自然科学层面论证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存在。

大禹是夏王朝的奠基人,大禹的儿子是启,是夏王朝的第一任国主。由此可以说,大禹的故里是夏王朝的早期,或者说,夏王朝的早期是在中国西北的河湟地区孕育和诞生的。最近由河南省学者宋丙涛教授领衔著述出版的《黄河文明四千年》一书中,结合时空变迁与公共经济逻辑的推演,也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这些证据再次隐隐约约地暗示了夏朝建国于黄河中上游的西北高原地区的可能性。”(《黄河文明四千年》第14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该书又进一步认为:“正是因为黄河上游考古文化的复杂性,我们认为这个上游地区才最有可能是黄河文明的源头,而作为夏朝的继承者传至晋南、豫西的文化只是其中一支而已。”(《黄河文明四千年》第161页)“只有大禹治水与夏朝建立之间的关系才是黄河文明起源研究中最为坚实的主线。因此,对大禹治水事件所蕴含的制度构建意义是不能低估的。”(《黄河文明四千年》第185页)

所以说,大禹治水是夏朝建立的前提,也是大禹开启的治水之旅,促成了夏王朝的初创和建立。从新石器时代向国家文明过渡的阶段,大洪水的出现,改变了原有氏族部落分居的格局,使原有各自为政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华夏部落群,不得不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以应付这场特大灾难所造成的后果。大禹率领成千上万的羌人开始了浩大的治水工程,此间后勤的保障补给、队伍的组织管理、工程的评价奖惩等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使得治理结构渐趋形成。在治水大业完成之际,大禹也正好将这样一个体系交给了他的儿子启,启也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正式地亮出了夏王朝的旗号。

历史上的大洪水和夏王朝的建立

在比较长的历史阶段里,史学界对于上古时期有没有发生过大洪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正是由于对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喇家遗址的挖掘,为这场大洪水找到了真实的证据。研究人员在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时偶然看到了一些碎屑,后来确认,这些遗留物很可能就是上古一场巨大溃决洪水的沉积物。这处堰塞湖在强烈地震下溃决,严重损坏了下游25公里处的喇家聚落,包括儿童在内的一些遇难者被埋在坍塌的洞穴里。研究人员通过对喇家遗址中被埋幼年人骨进行碳-14年代测定,确定这场大洪水发生在公元前192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近4000年。这次考古发掘还发掘出了“世界上第一碗面”,从而改写了面条发现的历史。

吴庆龙和他的团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了大量的证据样本。他们进行了数字推演,建立了数字模拟,推算出积石峡堰塞湖溃决时的洪峰流量(0.46),是黄河在积石峡平均流量的500倍以上,认为这场洪水是全新世最大的淡水洪水之一。吴庆龙团队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具有里程碑一般的意义。刊载在世界顶级刊物 《科学》上的论文引爆了舆论界,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不承认夏朝的存在,质疑中华文明延续4000年的历史。所以说,这项研究成果既证实了史前大洪水的存在,也证实了黄河文明的起源。2017年《中国水利》在译载吴庆龙团队的译文时,加的“编者按”中有这样的陈述:“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水旱灾害的抗争史,其中尤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家喻户晓。然而由于没有找到大洪水与大禹治水以及夏朝留下来的考古证据。大禹治水一直以来仅限于神话传说,以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于中国的历史之中。”“大禹乃至夏朝是否存在?”“大禹所治的这场大水究竟是真是假?”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2016年5月,《科学》杂志刊载了吴庆龙研究员领衔的一支国际团队的研究论文《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为中国治水史研究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文章一经发表引发各界关注。“编者按”认为:此文意义重大。

吴庆龙的团队和合作者由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震局、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中美多个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这一研究历时近10年才得以完成。(新华社记者林小春报道,原载《青海日报》2016年8月)

我于2023年7月参加了甘肃省积石山县举办的“首届大禹文化研讨会”,作了以《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为题的主旨演讲。在这次会议上,我见到了吴庆龙研究员。他向我介绍了最新的考察成果。他提出,在创建黄河国家公园的同时,应该将史前大洪水遗址公园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为此,他还专门向甘青两省有关部门呈送了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吴庆龙研究员认为,远古大洪水遗址由于道路修建、河道治理、采挖砂石等人类活动破坏比较严重,亟待建立保护措施。保护史前大洪水遗址,不但能为水利水文、地质地震等科学研究提供真实的科学依据,而且是研究世界气候和生态变化的重要参照,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好史前大洪水遗址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喇家遗址和夏王朝的建立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南部的官亭盆地,是黄河上游地区史前时期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发现于1981年,1999年至2007年,进行了历时9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的聚落遗址、高等级墓葬、环壕、祭坛、广场等重要遗址。2013年至2019年,遗址进行第二阶段田野考古工作,发现遗址450余处,包括房址、壕沟、陶窑、祭祀坛、墓葬、大型沖沟、灰沟,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玉器、青铜器等生产和生活遗物200余件,主要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包括汉晋时期的遗存。

2001年,喇家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将喇家遗址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是青海省首个获批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喇家遗址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处史前人类综合灾难遗址,被誉为“东方庞贝”,但事实上,它的历史比意大利庞贝古城还要早2000年。喇家遗址的文化意义早就超越了史前灾难遗址的涵义,是国内少见的、保存较好的、文化遗留极为丰富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对研究和探讨黄河上游史前文明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加喇家遗址考古发掘的许多考古学家,包括王仁湘、夏正凯、叶茂林等都对此处的考古发现惊喜不已。他们著文认为,喇家遗址一带已经不是简单的聚落遗址,也不是聚落联盟的性质,而是已经有了国家的雏形了。这个国家不就是夏朝的早期吗?考古学界认定,夏王朝建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大洪水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1920年,这在时间上同二里头文化是吻合的,考古发掘证实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600年之间。喇家遗址发掘出大型环壕,标志着这里有过城邦,而广场和祭坛标志着人们认知的推进,同时,在被掩埋的废墟之中发现了大量的儿童骸骨集中在一起,是一处类似托儿所般的存在,说明已经有了社会分工,而高等级墓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明显的等级划分。这里先后发现了黄河磬王、大玉刀,二者都是礼器,是“王者之器”,宣示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专家们断言,这里已经是齐家文化的权力中心,是一处带有城邦性质的国家的雏形。可以这样说,大量的考古挖掘成果证实,喇家遗址在公元前1920年那场特大洪水发生之前已经进入了较高的文明形态,一个呈现王权的国家正在孕育之中,这个国家就是夏朝。夏朝的早期就在喇家遗址一带。

夏朝是黄河文明的起点,夏朝起源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境内。这是足以让青海省各族人民引以为荣的一件大事。大禹是夏朝的创建者,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偶像,这些是青海省最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资源,关系到这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是青海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大禹故里和夏王朝早期在青海,已经在科学考察中得到充分认可,是青海省弥足珍贵的资源和财富,值得引起足够重视,让这些资源为扩充和提升青海省的文化内涵服务。同时,大禹故里和夏王朝的早期在青海,进一步证实了青海河湟地区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黄河文明的源头。这是青海省应该坚持的文化自信。河湟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有序,是青海省的主体文化。弘扬河湟文化,包括发掘和弘扬大禹文化、夏朝早期文化,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重要内涵,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黄河文化一系列重要指示的具体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历史依据,也是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现实需要。

附记: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一场6.2级的大地震,震区覆盖了青海省的民和县、循化县等地域,造成了重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遭遇了由地震引发的砂涌,村庄被泻下泥石流掩埋,灾情十分严重。由于这里的灾情,引起人们对四千年前此地“喇家遗址”灾难成因的讨论,使得“喇家遗址”这处史前人类综合灾难遗址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处遗址此次也是在重灾区,遭到了重大损失。希望我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可在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时提供一点参考,让绵延不绝的黄河文明之光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更加耀眼的光华。

(作者简介:鲍义志,青海省政协原副主席,青海文史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二里头大禹王朝
大禹奖工程风采展示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伊洛平原二里头文化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小大禹”来治水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