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美术教学策略
2024-05-31汤静进
汤静进
小学生年龄较小,尚未形成健全的自主价值评价体系,认知结构和价值观都处在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教师施加德育影响、发挥价值引导作用的主要途径,美术学科是学生兴趣较大、较为熟悉的关联学科,要想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讲好人生第一课,必须融合不同的学科内容,借鉴美术这一独特学科的教学经验,立足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情况,创新课堂导入、创新互动形式、创新活动设计、创新作业设计,从多个角度出发,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构建高效的融合课堂。
一、创新课堂导入,借助美术要素激发学生兴趣
(一)借助美术话题进行导入
课堂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关联度高的课堂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课本知识,使学生产生对课本价值导向的初步认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借助美术话题进行知识导入,不仅能够有效融合美术资源,还能够借助学生相对熟悉的美术话题,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主动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话题的重要作用,寻找课本知识与美术课程内容的衔接点,设计丰富的导入课题,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以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校园》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与校园实际环境,快速熟悉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和遵守校园秩序的意识。一年级学生初步接触集体性的校园生活,对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细节熟悉度较低,教师在进行本课的课堂导入时可以充分结合美术动画中的上学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动画片进行话题创设,让学生对比现实的学校与动画片中的学校,提出几个动画片中出现的校园活动规则,在拓展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实现美术资源和道德与法治课堂知识的深度融合。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美术教材中与开学或校园环境相关的材料,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询问学生关于校园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校园生活,热爱校园环境。
引入美術话题,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将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相关概念与其所熟悉的美术元素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
(二)借助美术图片进行导入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分析和鉴赏图片意蕴的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在借鉴美术课程教学经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审美能力,选择与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艺术作品或图片,作为课堂导入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片,对图片蕴含的道德理念或法治知识进行思考,进而引发对课堂内容的讨论。
以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年的礼物》教学为例,本课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进步情况,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真诚虚心、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低年级学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习惯的重要时期,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美术图片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展示一个阶段性小结的导图或简单的框架,围绕美术图片向学生提问其中的内容构成、对学习和生活的作用等,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熟悉本课主要内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一张自己绘制的阶梯图片,在不同阶梯上画上不同的符号,为学生讲解图片内容和意义。通过这种交叉式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尝试用多种方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美术图片的过程中既要把握好材料,保证图片材料与知识内容的衔接性,又要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导入的积极性。
二、创新互动形式,借助美术要素加深学生认知
(一)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融入美术资源
小组合作探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活跃课堂氛围、建立班级互助关系的科学途径。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阅读与探究活动,要求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进行相关话题的探究。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时缺乏有效的形式,对素材和话题设置缺乏创新思考,导致部分课堂小组合作探究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针对这一问题,在关联学科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与知识内容相关的美术资源辅助探究课题的展开,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融合发展的新课堂。
以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周末巧安排》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本案例,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二年级学生在时间规划和管理上缺乏经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立足学生实际,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对课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美术雕塑作品,讲述雕塑家制作雕塑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家珍惜时间、不断努力突破自我的精神,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话题“如何更有效地规划时间”,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故事主角的时间管理方式、制作自己的周末计划,通过这种形式将美术资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教师必须在课堂探究活动开始前做好班级学生的小组划分,保障小组成员的能力符合完成探究活动的要求,结成组内互助关系,促进小组合作探究顺利开展。
(二)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融入美术资源
师生互动是课堂互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思路。但是由于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灌输式”讲解,与学生的互动不足,导致课堂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重视课堂互动入手,迁移美术课堂的相关资源,丰富师生互动内容,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落到实处。
以二年级下册《空气清新是个宝》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通过案例和材料阅读明确空气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借助美术资源与学生互动。比如,深入挖掘课本中呈现的图片资源,询问学生得出了什么结论,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进一步拓展,询问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式,鼓励学生举例子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延伸性的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保护大气环境上来,使学生形成“空气清新是个宝”的观念,实现本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多元化的互动话题,而且要注意互动方式,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进行平等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创新活动设计,借助美术要素增添课堂趣味
(一)发挥绘画活动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实践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较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创新活动设计,通过游戏、比赛等途径渗透德育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在活动设计上缺乏创新,对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了解,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借鉴美术课堂上的绘画教学经验,围绕课本主题设计绘画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以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教学为例,本单元包含三个板块,内容相对丰富,具有生活化的特征,要求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在生活中尊重父母、感恩父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单元内容主题的一致性,在单元总结时为学生设计一个绘画比赛活动,鼓励学生以“家”为主题进行创作,将本单元最触动自己的知识点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临摹一张家庭合影,作为本单元的结课考试题目,通过这种形式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
在组织学生参与绘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维护课堂秩序,坚持强調活动主旨,将美术这一关联学科的积极作用落到实处。
(二)发挥手工活动的重要作用
美术手工活动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探究性和思辨性,不仅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还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借助绘画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迁移美术手工活动的思维,构建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融合课堂,发挥美术这一关联学科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
以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教学为例,本课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举例与同学和教师相处的案例,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同学和教师的正确态度,用合理的方式与同学和教师相处,体会到同学相伴的重要性,养成乐于交际、悦纳他人的好习惯。教师在进行本课授课时要立足乐于交际、悦纳他人的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合作完成美术手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个校园教学楼的泥塑作品,学生经历讨论、制定计划、绘制模板、共同制作手工的流程,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深化交流,领悟与同学相伴的重要性。除了泥塑作品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剪纸的形式表达对同伴的情感,鼓励学生在结束知识内容的学习后,运用彩色卡纸进行创作,形成对本课价值理念的艺术表达。教师也可以采用游戏和比赛的形式,在班内开展一次以小组为单位的手工竞赛,既能体会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也能体验竞争带来的乐趣,深化学生对同伴关系的认知。
在美术手工活动中,学生可以以更多元的方式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生成对某一价值观念或法治理念的多元化认识。
四、创新作业设计,借助美术要素突出德育内容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依托,也是教师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关键抓手。有效的作业布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能起到联系新旧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作用。但是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以练习题为主,忽视了多元化作业布置方式的运用,导致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业形式单一、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性不足,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从实践类作业的布置入手,将美术实践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巩固课堂知识。
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学为例,本课由“我的家庭贡献”“我也有责任”两个话题构成,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对每个家庭成员都至关重要,要在生活中为家庭做贡献。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设计本课作业时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特点,设计“我的家庭贡献”实践类作业,鼓励学生以绘画、手抄报、手工等形式,对自己承担的家务或其他职责进行呈现,同时鼓励家长与学生合作,深化学生对家庭贡献的认识。
教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作业标准进行分层,保障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学有所得,促进班级共同发展。
五、结语
小学阶段是引导学生初步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也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认识的重要时期,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组织者,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学科融合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挖掘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特别要抓住美术这一学科的实践性与趣味性,借助美术要素创新课堂导入、创新课堂互动形式、创新课堂活动设计、创新课后作业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