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关怀成为负担,怎么解

2024-05-31庞柽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压岁钱家长妈妈

庞柽

一年一度佳节至。提到过年,万家灯火、炊烟袅绕的景象跃然眼前:大人们忙着发压岁钱、贴春联;孩子们忙着放鞭炮、揣糖果……饭桌上、茶几边,孩子成了家长里短的核心话题。然而,有些“春节关怀”成了孩子们的烦恼。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案例1

不听话的孩子

大年初一,亲戚们都来琪琪家拜年。妈妈拉着琪琪走到许久不见的大伯面前:“琪琪,这是大伯,快叫大伯!”琪琪扭过头,直往妈妈身后钻。妈妈尴尬地说:“孩子害羞,胆子小。”

看到小姨家的妹妹拿自己心爱的娃娃,琪琪赶忙喊道:“那是我的,不准动!”听说琪琪学了小提琴,阿姨提议她为大家演奏一曲。闻言,琪琪扭头跑回房间,边跑边嚷:“我才不要!”妈妈见状责备道:“这孩子,一点都不听话。”

遇到不熟悉的人时,孩子表现出的胆怯、害羞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这是因为其心理上存在着“陌生人焦虑”,认为“陌生等于危险”。当需要与陌生人交流、独处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对未知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拒绝打招呼、分享玩具、表演节目等,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条件反射。此外,性格差异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社交达人”。因此,如果简单地给孩子贴上没礼貌、内向之类的标签,对孩子来说并不公平,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爸爸妈妈这样做

“慢”出来的成长。在孩子还没准备好时,家长不应强迫他们社交,应停下脚步,理性引导。对于慢热型的孩子,可以提前预演即将面对的社交场景,若现场孩子实在不愿意开口,家长可以帮忙打圆场,事后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为下次的成功做好铺垫。对于分享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是否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应由孩子说了算,如当琪琪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娃娃时,家长要尊重她的选择。对于表演节目,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并明确表示:“若愿意,妈妈会为你鼓掌;若不愿意,妈妈会和你站在同一‘战线。”面对等待的亲戚,可以用“今天玩累了”“等开学有演出的时候再请大家欣赏”等理由谢绝表演。

“让”出来的智慧。见面打招呼、礼貌待人属于社会行为,需要长期练习,家长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面对亲戚的提问,孩子不愿开口时,不要一股脑儿地全都替孩子回答,这在无意间剥夺了孩子学习社交的机会,同时加深孩子的依赖心理,认为家长会一直代替他回答,孩子便不再想开口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和你打招呼的是姨婆婆,她问你在幼儿园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既帮助孩子熟悉对话对象,同时也将问题转化成他容易理解的话语,帮助孩子及时应对。

“陪”出来的自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家长遇到熟人主动问好,热情待客,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家中来客人时,家长可以带孩子一起迎接,热情地打招呼:“这个是一一哥哥的爸爸,王叔叔,你好!”正向的示范与温馨的陪伴,会给予孩子安全感。当孩子成功社交后,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表现,给予具体化评价:“这次你能主动和叔叔说‘你好了,真棒!”具象的评价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增强成就感与自信心。

案例2

变味儿的压岁钱

大年初一,果果和妈妈准备去姥姥家拜年,果果突然说道:“妈妈你不要拿走姥姥给我的压岁钱哦!我要买玩具。”妈妈闻言直接拒绝:“小孩子拿什么钱,我先替你保管,等长大了再给你。”果果气鼓鼓地说道:“你去年也这样说,我不信。”拜年时,舅舅说没有现金,用手机转账的方式给果果发了红包。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手机转账更为便捷,导致压岁红包的金融属性渐浓。压岁钱摒弃了“压岁”的仪式感,只剩下了“钱”的意义,而这些仪式感的缺位,追根溯源是我们对年文化的忽视。红包代表的不仅是物质礼物,更多承载的是长辈对孩子美好的祝福。家长将压岁钱收起来代为保管,会导致孩子缺乏金钱概念。不妨利用压岁钱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习理财。

爸爸妈妈这样做

正向情感引导。家长要注重压岁钱的内在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为孩子做好情感引导。可以带孩子观看关于新年的绘本、电影等,帮助孩子了解压岁钱的历史渊源;利用睡前亲子对话,和孩子聊聊压岁钱的文化内涵;告诉孩子一些礼仪,如收到压岁钱时要说谢谢、当面拆红包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等。家长给孩子发压岁钱时,表达清楚祝福的话语,如“新的一年,希望你健康成长”。让孩子了解压岁钱不仅仅是金钱的给予,更是爱的传递和祈愿。

树立正确金钱观。在理解压岁钱正确含义的基础上,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摆摊、收集塑料瓶等形式,引导孩子通过劳动付出赚取零花钱,进一步理解金钱并不是说几句吉祥话就可以得到的,这些都是亲人们辛苦工作的报酬;通过去超市购物,让孩子理解不同面值的钱可以购买不同价位的物品,感受到金钱的价值。

做好理财教育。压岁钱的使用,是對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契机。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理财的故事或金钱方面的知识,培养孩子的金钱概念。结合孩子的特点,与孩子共同规划压岁钱的使用,如一部分存储,一部分买学习用品,一部分捐赠给山区孩子等。设立一项长远的目标,如攒钱去旅游,和孩子一起去银行开设专属账户,让他为自己的梦想储蓄。日常消费时,孩子可以自己做主购买物品,但要做好约定,如消费不能超预算、要用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情上。

案例3

别人家的孩子

拜年时,小姨问乐乐:“今年有没有长高啊?”爸爸抢着答道:“他都不好好吃饭,怎么可能长高。朵朵妹妹都比他高了。”小姨又问乐乐钢琴考了几级,妈妈抢答道:“他才考到四级,人家朵朵十级都考完了。”乐乐听着爸爸妈妈的话,默默低下了头。

比才艺、比成绩、比外貌……被拿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已经成了很多孩子过年绕不过去的坎。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评价驱动力。孩子的“成功”“优异”成为大人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成人或许是正常的,但对于被比较的孩子来说,会打击他的自信心,甚至可能会破坏孩子正常的社交,让原本玩得很好的伙伴因此疏远。

爸爸妈妈这样做

调整情绪,悦纳不足。通过孩子间的比较所带来的焦虑、烦躁情绪,往往来源于整齐划一的“鸡娃”标准,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与此标准的差距。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当众“数落”孩子仅仅是在发泄情绪时,应先冷静下来,尝试说服自己放下内心的胜负欲,考虑孩子的感受,悦纳他的不足。

合理期待,发现闪光点。每位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家长要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立足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建立合理期待。可以引导孩子分析自己与“别人家孩子”的不同优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看到自己的长处。

小步进阶,增强胜任感。一味地指责与不切实际的要求孩子变成“别人家的孩子”,是无效且难以实现的。家长要基于对孩子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立足其最近发展区,与孩子一起设定合理的目标,将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当孩子达成阶段目标后,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再开始下一阶段的挑战,直至总目标的达成,增加孩子的胜任感。

案例4

大人的玩笑话

朵朵妈妈怀孕6个月,亲戚们来家中拜年时,看到朵朵就开玩笑说:“妈妈马上要生妹妹了,快不要你了。”朵朵赶紧看向妈妈,一旁的妈妈却笑而不语。吃饭时,姨婆给朵朵夹了红烧肉,见朵朵迟迟没有吃,就捏捏朵朵的小脸说:“怎么不吃,是不是不喜欢我?”还没等朵朵反应过来,酒过三巡的姨公也凑上前:“来,尝一点姨公的酒吧!”被大人们“关爱”着的朵朵,无助地大哭起来。

“妈妈快不要你了”“妈妈更爱妹妹”等“逗趣”话语,相信不少孩子都听到过,其目的或许是想通过“玩笑”,从孩子惊慌失措的神色里给聚会增加些许趣味;或是单纯吓唬孩子,想让孩子足够认真、重视某件事情。但孩子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成年人的玩笑”缺乏判断能力,会担心父母是不是真的不要自己,产生被抛弃的惶恐和不自信,更甚者产生叛逆行为,试图获取父母的关注与呵护。“逗娃喝酒”更是危险的玩笑,孩子会以为喝酒是被允许的、安全且能模仿尝试的,给孩子带来错误认知。

爸爸妈妈这样做

建立信任感。面对“逗娃”,家人旁观甚至附和的态度,会让孩子产生伤心和恐惧心理,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当孩子遭到“妈妈马上要生小妹妹了,快不要你了”等“灵魂拷问”时,家长要坚定地告诉孩子:“才不会呢,妈妈永远爱你。”正面回应,打消孩子的疑虑和恐惧,让孩子知晓:“爸爸妈妈很爱我,无论何时都不会改变。”同时,也让“逗娃者”明白逗孩子要有边界感,不能随意地开玩笑。

转移话题。大多数亲戚的逗娃行为都是无心的,家长也不好意思“翻脸”,但绝不能因为担心“面子”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当知道亲戚有逗娃习惯时,家长可以在聚会前告诉孩子可能会出现此类情况,做好心理准备。當孩子面对失了分寸的玩笑话产生心理压力时,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当下的环境或是转移话题,如“我们一起去帮奶奶做饭吧”,帮助他脱离尴尬情境。

鼓励孩子勇敢表达。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引导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敢于说“不”。对于长辈热情地夹菜,要表示感谢,但可以礼貌地解释自己不喜欢吃;对于捏脸等会感到不舒服的互动时,可以告诉对方:“我不喜欢,请你不要这样做。”;对于被邀请喝酒、投喂危险食物时,家长要明确拒绝:“小朋友不能喝酒!”同时,对于突如其来的热情,孩子有时会来不及反应,家长可以直接替孩子拒绝,事后再和孩子一起总结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的解决办法,引导他逐渐学会拒绝,懂得自我保护。

猜你喜欢

压岁钱家长妈妈
谁来保管压岁钱
压岁钱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压岁钱驾到
压岁钱争夺战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家长请吃药Ⅱ
不会看钟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