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辩证品格和重大意义

2024-05-31荣开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

荣开明

摘 要: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其文化篇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内涵丰富深刻,通过实现“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想解放,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并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思想具有辩证品格和鲜明特色,突出地体现在辩证地认识和处理魂脉和根脉、人民性和党性、传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理论和实践、危和机等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一思想具有深远历史意义、重大现实意义和持久未来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推动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宏观视野,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作出战略谋划,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系统,论述深刻厚重,寓意广博精深,辩证品格特色鲜明,意义重大而深远,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更趋完善、更显科学。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武器、行动指南、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利文化条件,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内涵丰富、论述深刻。这里说的“体”和“用”,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具有丰富的现代意义。“体”,就是原则、本体、道、论;“用”,是“体”的目标、价值、功能的展开与发挥,就是实践、方法、器、术。“体”和“用”的关系,就是既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构成新的理论观念体系,又用理论创新后的一系列新思想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理论创造和文化工作布局的有机统一。《说文解字·用部》记载:“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周易》中有一段讨论文化的名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表明文化之大用就在于“化成天下”。所谓“以文来化”,就是既要消除人们的野蛮行为习惯,又要消弭人们的愚昧落后思想观念,从而达到塑造个人和社会的目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八个字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明气质,彰显了体用合一的历史实践精神,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部署,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文明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究竟有哪些丰富内涵呢?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理论观点的创新和突破上,概括起来讲,主要有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关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关于“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关于新的文化使命、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关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11个方面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用”,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和要求上。具体来讲,主要有16个方面的谋划和部署:提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提出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能力;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提出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和网络空间;提出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提出贯彻落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提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提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提出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些重要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1]

上述概括,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既看成是一个包括道理学理哲理在内的科学体系,又看成是实践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理論上的“四梁八柱”框架体系,又有实施上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的根本问题。

在这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中,什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题呢?主题是时代的呼声,回答并指导解决时代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这个理论体系的主题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信要建立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为的基础上,其目的是达到文化自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为、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四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开放发展的科学体系: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的意识觉醒,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文化自为是文化主体的创新实践活动,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源头活水;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情感基础;文化自强是文化主体的客观影响力和竞争力,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目标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2]5“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根本、根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党的十九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时代课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作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一切都表明文化是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事业的历史根脉、思想引领、精神支撑,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从上述主题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核心要义。

第一,实现“第二个结合”,推进又一次思想解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标志。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两个结合”。这一命题甫一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学界认定这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原创性重大创新,意义非同一般。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作了全面深刻论述,阐明其重要性、可能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两个结合”作了整体性、系统性的全面阐述,明确指出:“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3]他强调,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五个方面重大意义:“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3]我们必须以“两个结合”作为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根本路径,摆脱文化虚无主义,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破解古今中西之争,铸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第二,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核、底色、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3]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关键,是坚守好“魂脉”和“根脉”的统一。所谓魂脉,即是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定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发展;所谓根脉,即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魂脉和根脉统一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实践中,其结果是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之魂,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之根,是魂和根的有机融合。“第二个结合”的实质就是魂脉和根脉的融通,坚守好魂脉和根脉,正是“第二个结合”的意义所在。巩固文化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3]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提出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都是为了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中国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不能做“思想上的奴隶”“理论上的搬运工”,而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推进“两个结合”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3]

第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时代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3]为了更好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復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4]15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它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新时代我们担负的文化使命。

第四,确保文化安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要求。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如何把文化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是文化建设领域的又一重大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这表明文化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中极端重要,已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确保文化安全的核心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5]21

第五,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共产党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张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格局和视野。我们要秉持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包容精神、平和心态,博采众长,美美与共;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明图景。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应当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价值理念。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辩证品格和鲜明特色

从上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突破和创新,关键在于这一思想本身具有辩证品格和鲜明特色。这些品格和特色,突出地体现在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上。在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用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单一孤立的观察事物和处理事物的方法,去认识和处理魂脉和根脉、人民性和党性、传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理论和实践、危和机等重大关系。

(一)魂脉和根脉的互促互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现实性和重要性,正确认识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的内在关系,强调在理论创新中“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6]这就阐明了正确认识和处理魂脉和根脉关系的基本原则,指明了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们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指导思想。自从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为主动,独立自主地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文明的现代化历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和中华文化中扎根、开花、结果,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将马克思主义由世界的转变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十分宝贵的民族文化元素,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二者在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互相契合、互相渗透、互相成就,不断促进文化主体性的持续建构与升华,为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精神支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的转变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互相结合的过程中,互促互进,双向并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引领力、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来源不同,内容有别,却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辩证统一体。培元守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中的定海神针。没有它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灵魂和旗帜。传统根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中激发永恒活力的源头活水。没有它就没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依托和文化命脉。

(二)人民性和党性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主人,历史的创造者、传承者、发展者、评判者和最终决定者。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属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者“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7]15-16“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7]15将人民性和党性分割开来或者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会导致严重的恶果,甚至会让我们走上亡党亡国的死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就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大大增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现代文明,首先要解决好文化、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7]223要注重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心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7]108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相互结合

这里所讲的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相互结合,包含着对历史和现代、古和今等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对于这些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即对中华传统文化全盘肯定,从而走向形形色色的“文化复古主义”;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即对中华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从而走向各种形式的“全盘西化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历史地、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等科学解答“古今之争”的思路和原则,既抛弃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片面化做法,也防止了两极对立的极端思维的危害。要从新时代实际出发,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统、典籍文献等,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明确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其难以摆脱的时代局限性。要不忘历史、注重传承、弘扬精华、抛弃糟粕,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8]“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3]守正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延续和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6]在传承和创新中,要注重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时代主题、捕捉时代创新灵感,深刻反映时代巨变,充分展现时代气息。

(四)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相互融通

这里所说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相互融通,包含着对中国与外国、东方和西方等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对于这些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习近平文化思想既主张从内向看,深刻回答中华文化发展的中国之问,又主张从外向看,深刻回答人类文明进步的世界之问,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相互融通。要坚持洋为中用,有鉴别地加以借鉴,有区别地引进吸收。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3]“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7]228-229要充分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有益成分,将其转化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断提升中国文明的独立性、能动性、适应性和创造性。“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7]229在积极汲取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同时,还要注重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引领力。要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提炼升华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处理人类社会共同文化难题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精神品格和知识体系,积极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相互融通,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展现其时代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脉,推进理论创新要坚守好根脉,肩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另一个方面是坚持文化的世界性。要坚持胸怀天下、具有全球视野、彰显人类情怀、坚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着力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做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相互融通,就要坚持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的齐头并进,坚持将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要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要惠及世界各国。回溯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曾受益于中华传统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分享人类文明成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来自何时、来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认识,都可以作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养分。我们要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釆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6]

(五)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推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相互推进的结晶。一方面,党中央在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聚焦文化领域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聚焦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和挑战,深刻回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重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思想理论观点和论断,使其成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另一方面,党中央运用这些创新的文化理论,去指导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在新的实践中检验其正确与否、实效如何,不断解决文化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充实、丰富、发展原有的理论,做到扬长避短、取优改劣、补充不足,进而通过新的实践创新,扩大其积极影响,指引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使其成为经受住实践检验的创新理论,成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9]296-297正是这一认识论和知行统一观,促使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推进,成为创新、丰富、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

(六)危和机的辩证处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分析我国未来五年的整体形势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10]26这个整体性的科学判断,也适用于对我国的文化领域形势的评估。危和机历来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就是机,失去了机,即成危。国内外文化形势的深刻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也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我们只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调动和运用好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一切积极因素,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在危机中育新机,就可以于变局中求新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从坏处着眼,做充分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面对文化领域风险挑战,采取了一系列乘風破浪之举,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的培育和践行,繁荣发展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要进一步重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注重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只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就一定能在危机中捕捉先机,在变局中开创新局,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除了上述六对重大关系外,还有文化多样与整合凝聚有机统一、以我为主与文明互鉴交叉凝聚、经济政治与文化交融互动等等关系,都要求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方法和独特中国视角科学地对待和处理。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分析,下面拟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视角出发谈些看法。

(一)历史意义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11]663-664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核心和精神支撑。它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既是一定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时期的经济和政治。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已经有500多年,经过了六个阶段:一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三是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四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苏联模式的兴衰,五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实践,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在这六个阶段中,社会主义发展实现了四次历史转变:一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二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三是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四是从社会主义因苏东剧变跌入低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

与上述社会主义发展六个阶段、四次历史转变相适应,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大体上也经历了六个阶段: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结构出发,创立了文化理论;二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传承和创新了俄国文化思想;三是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立了高度集中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思想;四是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思想,并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传承和创新了马恩列斯文化思想;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传承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传承和创新中问世。这六个阶段的不同文化思想,既在基本原理上一脉相承,保持传承关系,又在表现形态和具体内容上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看,世界学者对于最早的几大原生文化或文明形态的认识,同中有异。关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六大文化区”(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墨西哥、秘鲁)和“七大母文化”(埃及、苏美尔、米诺斯、玛雅、安第斯、哈拉巴、中国)等多种不同观点,而人们普遍认同: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且从未中断过,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指出,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12]中文版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而且长期以来深刻影响着周边的文化,辐射并主导着东亚各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经济科技发展、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欧洲、中东、中亚等地区,也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中华文化发展基础的中国经济,在18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16世纪之前,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特别是实用理性对欧洲启蒙主义产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国思想家伏尔泰非常推崇孔子,他的书房里挂着孔子画像,下面题着四句颂诗:“子所言者唯理性,实乃贤者非先知;天下不惑心则明,国人世人皆笃信。”他把中国看作世界历史的开端。①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13]110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够被全世界釆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14]167,7如今,国际上不断涌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探讨中华文化时代价值的学者日益增多。这都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在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封闭而造成工业发展落后,以致国防也只能依赖于传统手工装备,抵挡不住西方列强坚船、重炮、洋枪的进攻。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因落后而挨打,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抛弃传统文明,转而向西方现代文明学习,可是这些学习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作为主要革命对象,依靠工人阶级的领导,建立工农联盟,联合人民大众,才逐步找寻到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从而逐步走上中华民族复兴的轨道,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并在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中国式现代化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标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历史方位。“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5]64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全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现实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传承创新这一理论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的反作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得以实现的。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長历程中,始终高度关注文化问题。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11]66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毛泽东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纲领,强调在观念形态上用新文化反对旧文化,并发展各种教育和文化事业,尽力使人民大众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庄严宣告:“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6]692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7]63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条件下,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开展,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针对改革开放中不断产生的拜金主义、政治立场模糊、缺乏斗争精神等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的乱象,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文化的问题,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守正创新,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的思想理论,传承和创新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充分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新活力,使文化發展获得不竭动力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被时代精神所激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更相适应、同现代社会更相协调、同现实文化更相融通,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得到大力弘扬。与此同时,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精髓被更好地提炼、展示,既有助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又有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特别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期的大局出发,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回应时代呼唤,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极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此召开会议之密集,作出决议之全面,提出论述之丰富,在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先后主持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一系列宣传思想工作改革发展方面的规划和方案,经常外出各地考察,推进各类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并提出系统要求,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阐明推动全球文明发展和交流互鉴的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到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从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九个坚持”,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从在党的二十大上首次将“文化强国”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到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十四个强调”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再到2023年10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这不仅回答了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还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这些都是党在总结文化建设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论升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未来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上述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决定了它的未来意义也极为重大。它既然源于实践、推动实践,也就必然会指导未来实践,既成为指导未来实践的理论纲领,又成为指导未来实践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同时要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不断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曲青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贡献党史和文献力量[J].旗帜,2023(11).

[2]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J].求是,2023(17).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求是,2023(20).

[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8]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J].求是,2023(19).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英]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卷一):科学萌芽期[M].伍况甫,彭家礼,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3][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4][英]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中共中央宣传部,编.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

[責任编辑  孙小帆]

Rich Connotations, Dialectical Characteristic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RONG Kaiming

(Institute of Marxism, Hube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7)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he historic achievements of the work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in the new era is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cluding the culture content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is a constantly evolving and open ideological system with rich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s, promotes another round of ideological liberation through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econd Integration”, continuously consolidates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es the culture in the new era to develop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guarantees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trengthens the leadership of ideological work, and elevates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by promoting humanitys shared values. This Thought has a distinctive dialectical characteristic, which is prominently reflected in the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of a series of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in the cultural advancement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etween soul and root, people centeredness and party spiri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nationality and cosmopolitanism, theory and practice, risk and opportunity, and so on. This Thought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verlasting futur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work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Two Integrations”; “Second Integration”; modern Chinese civilizatio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culture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关键时刻以高质量党建管理为“两个结合”蓄能
“两个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圭臬
我国现行“两个结合”兵役制度及其新变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学习英雄精神在“两个结合”上使劲用力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