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考量与实践路径
2024-05-31向盛丽
向盛丽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血脉一般,始终熔铸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各个层面,左右着人们的各种活动[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我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从文化层面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对于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文化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需要将抢占主流意识形态高地、夺取文化话语权、纠偏文化价值取向等工作都统一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塑造人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依托[2]。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逻辑起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制约,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文化自信,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逻辑起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挖掘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信之源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 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3]中华文化历经时间的考验、实践的检验,不断发展成为内容丰富、系统完备、底蕴深厚的文化体系,始终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情感的投射,是中华民族坚守民族韧性的强大命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文化选择、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也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4]。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高度自觉与自信,挖掘其深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打造牢固的思想根基[5]。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导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强化责任担当,同时,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引导着人们形成积极的文化观,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发展和创新。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自信之源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产生一种民族文化逐渐解体的危机感,众多价值取向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生发,使得人们对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一种情感归属,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中华文化的归属感是中华民族对自我的意识和认同,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正因此,我们要去“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注重文化归属感的培养,激励各族人民学习中国文化史,学习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唤醒凝结在各民族同胞内心深处的文化归属感、价值归属感,实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归属意识表现在自觉地学习、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广泛培育有理想、有担当,认可和拥护党的领导的好公民,担负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代际传承的重大责任[6]。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不体现着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价值自信,并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形式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构成要素和价值要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和全部过程,从理论层面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渊源、作用,有助于让人们从思想上认知它、领悟它、信服它,在行动上遵循它、践行它,最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现价值传导、价值认同和价值自信。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信之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和价值观念转化成一套能够准确表达的话语,并以受教育者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表达、传播和交流,达到话语传导、思维训练、思想传承、涵养德性的目的[7]。构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的重要表现,科学合理的话语体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独特的话语体系、运用各种话语方式,并加以精确掌握、精妙运用,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有可能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才可能牢牢掌握话语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8]。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具有话语自信,话语主体用兼具说服力、感染力的通俗易懂的话语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由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接受传导的内容,并对所接收的话语进行复述、解释、创新,转化成自己的话语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由他育转化为自育,从自在走向自觉,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益最大化。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力需要纯粹优秀的文化血脉做营养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深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根脉和灵魂源泉,积淀着坚实深刻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信念提供源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注入营养液[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延续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基因图谱,被中华文化刻印的价值取向所引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不断创新发展,不断努力超越,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力才能不断提升,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10]。
2.2 铸牢科学的价值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力需要科学的价值观作为指导,在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均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苟利国家生死以”等蕴含的是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昭示了诚信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蕴含着内在的生命张力[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了对以伦理道德为主导的文化的价值超越,又兼收并蓄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为己用,是过去价值在当代的重塑呈现,具有鲜明的科学引领力。引导人们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引领人的功能,不断提升人们的主体意识,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强化自觉担当,积极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2.3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提振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搭建了文化桥梁,创设了文化情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润物无声的社会文化情境为依托增强感染力,在物质载体和精神活动中得以渗透、彰显,最终达到大象无形的效果。相比思政课课堂微观场域设计的可控性,社会文化环境的设置则主题多元、特点突出,有更多的选择性。尤其是面对文化诉求日益多元的人们,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主导下,整合文化元素,围绕“中国风尚”“中国气派”,打造经典成熟的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营造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和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不断拓展新空间、巩固主阵地,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真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都起到引人入胜又润物无声的作用,让人们在营养丰富又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滋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需要。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着眼育人工作全视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
必须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场域,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择、继承和发展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视野[12]。联合学前教育、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大中小一体化的教育格局,以思政课为重要依托,努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格局的建设与完善,有助于促进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进而助力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时,学校应深化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教育,广泛推行国家统一编写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组织教育教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最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是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教育、专题培训,把理论教育与民族情感相结合,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促使各族人民深度体验、深度学习,不断挖掘、整合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翼”和新“意”,不断释放思想政治教育以“学”聚力的活力,实现以文“化”人[13]。
3.2 增强社会宣传能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离不开社会宣传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引导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宣传的生活化机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优秀品质、美好精神等深深融入。要做好“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一是要创新和发展社会文化宣传的载体和方式,运用新技术、新渠道,除了思政课等现实途径之外,还要把网络领域也开辟成为文化育人的现实平台[14];二是把新兴媒体和传统传播媒介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线上线下协作传播的双驱模式,拓展传播路径,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传播效果,推动当下流行的泛学习、沉浸式学习、移动微型学习等即时性、在地化的学习方式,利用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平台和报纸、电视等传统传播渠道,推动社会文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推进;三是建设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宣传体系,使人们在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将文化自信的理念内化于心,在家庭、学校、社区的交流中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范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情感认同,真正做到以文“感”人。
3.3 协调多种教育模式,扩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融入,就要积极探索和发展多种教育模式,要联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促进各阶段、各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落一人;要使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协调一致、相互促进,不断汲取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优秀品德和良好精神,充分发扬、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得以发挥[15]。此外,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以传统节日、文创活动等为载体,仔细辨别,引导疏通,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掺杂质,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族精神,在尊重差异性、提升共同性的基础上,创建文化资源资料库,提升文化包容度,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的政治整合和文化凝聚作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鼓励支持各种优秀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优秀文化、文艺工作者的培育力度,并不断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我国文化“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实现以文“育”人。
4 结语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构造了人们思想信念的形成、道德的养成、情感的升华和行为的塑造,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文化选择、传播、规范和涵养的功能,真正挑起文化育人的重担,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6]。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各方面,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将其作为重点任务进行落实落细[17]。促使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进行选择,并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促进人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具备文化担当,培育一批忠实的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才能真正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