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意义、现状及路径

2024-05-30王依灵龚素瓅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素养法治教育

王依灵 龚素瓅

摘 要: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满足大学生日常学习、社交、娱乐所需的重要场域,而非法外之地。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法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空间法律知识掌握不足;网络空间法治意识不强,网络行为未得到有效引导和规范;运用法治手段解决网络空间问题能力较弱。针对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需从教育介体、教育主体和教育环体三个维度整体推进,丰富课堂教学,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法治素养,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空间法律知识、增强网络空间法治观念、培育网络空间法治思维、提高网络空间法治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法治教育;法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3851 (2024) 04-0240-07

Cultivation of cyberspace rule of law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Significanc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ath

WANG Yiling, GONG Suli

(School of Marxism,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Cyberspace is the common spiritual home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field to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daily study, socialization and entertainment, rather than an illegal place. Using literature survey, fieldwork and questionnaire methods,it is found that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have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cyberspace law; the awareness of rule of law in cyberspace is not strong, and cyber behavior is not effectively guided and regulated; and the ability to use rule of law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yberspace is weak. There are still weak links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yberspa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whole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medium of education,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and the ring of education, enrich classroom teaching, improve the rule of law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m, and create a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rule of law on campuses. In these ways, we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enhance the pertinence, timeli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in cyberspace,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the law in cyberspace, to enhance their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in cyberspace, to cultivate cyberspace rule of law thinking, 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cyberspace rule of law.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cyberspace; rule of law literacy; rule of law education; rule of law culture

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1。“无所不网”“每日必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网络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的特征,易使大学生网民混淆虚拟与现实,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上当受骗,进而引发偏激行为,甚至违法犯罪,既影响个人健康成长,又不利于社会安全稳定。因此,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迫在眉睫。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能够使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遵法、守法,规范用网,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及时阻止不良言论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推动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设。

当前,学者们针对高校网络空间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法。在国家层面,邓叶芬[2认为,要完善网络空间相关立法,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在社会层面,袁文华3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和文明网络环境,加强平台管理,网民互相监督,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高校层面,范益民4通过对比德英澳等多国高校先进经验,提出在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通过技术手段规范网络管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王海波等[5建议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力度;谭作强6提议将传统课堂授课与网媒平台授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法治资源,丰富网络空间法治教育内容。在大学生个人层面,张良7认为大学生应自觉提高个人网络空间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对正能量信息的收集整理;李迎霞等8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强化正效应个体心理的对策,增强大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使命感。

总体而言,学界对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研究有一定进展,但侧重探讨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的研究较少。本文聚焦探讨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发放问卷和个别访谈对大学生法治素养开展专题调查,分析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2023年7—8月,本课题组共发放问卷214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其中专科生31份、本科生119份、研究生51份,专业背景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艺术12个学科门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属于教育范畴,本文从教育介体、教育主体和教育环体三个维度出发,探寻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的路径,以增强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实践能力。

一、培育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法治素养摆在突出位置,不仅是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所需和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要引导大学生绷紧“法治”这根弦,自觉做到在网络空间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共建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园。

(一)是满足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学习交流、工作就业、娱乐消遣的重要场所,公民个人权益也由线下的现实空间延伸至线上的虚拟空间。但有部分大学生在用网过程中,未能绷紧法律之弦,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网络信息内容管理意识、网络与数据安全保护意识薄弱甚至缺失。在网络消费成为社会大众基本消费方式之一的当下,网络消费纠纷案件也随之增长,部分大学生牵扯其中以致利益受损:有的大学生在网络消费过程中无意透露个人信息,由此导致网信诈骗发生;有的大学生轻信虚假信息或者未知来源链接,从而被黑客攻击;也有的大学生维护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缺失,在用网过程中受到病毒、间谍软件和勒索软件等恶意软件侵害。本课题组关于“大学生用网过程中的认知与行为”系列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个人信息保护上,有65.67%的大学生遇到过泄露本人信息的情况;近50%的同学曾有过无意泄露他人信息的经历。在网信诈骗上,有60.70%的大学生表明自己或身边同学朋友经历过诈骗,其手法和形式主要有网购诈骗(68.66%)、中奖陷阱诈骗(67.16%)、盗用QQ或微信诈骗(64.18%)、发布学生兼职信息诈骗(59.70%);也有部分同学遇到过钓鱼网页诈骗、冒充有关单位进行转账诈骗、售卖网游装备诈骗等情况。因此,培育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底线意识和安全意识,提升防护能力,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他人侵犯,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规范个人网络行为,保障大学生健康发展。

(二)是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必然要求

网络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成为连接“地球村”的开放公共空间,越来越多人使用网络进行社交、娱乐、学习和工作,而清朗网络空间的构建离不开广大网民的积极参与。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成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强化其网络空间法治意识、树立网络空间法治信仰和锻炼网络空间法治能力,能够对建设清朗网络空间产生积极影响力。“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9。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由于知识面和经验有限,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在互联网接触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后,思想观念容易出现偏差。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判断能力,对网络媒体散播的断章取义、恶意扭曲的新闻深信不疑,甚至在受到误导后产生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观点或行为。由此可见,将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法治素养作为着力点,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和引导是充沛网络空间正能量、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的必然要求。通过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面对片面极端的思潮和言论时,能够保持頭脑清醒,抵御网络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构筑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网络生态环境,巩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0

(三)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构建法治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程。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的言行也必将受到相关法律的规范与制约。在自媒体发达的今日,人人都是“麦克风”,网络空间信息传播量极大,网络暴力、网信诈骗、网络谣言、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等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甚至不少大学生卷入其中。本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超半数大学生曾遭受陌生网民的侮辱谩骂,在这111名大学生中,仅有36.94%的同学选择直接向网媒平台举报,大多选择与对方开展言语攻击。有的大学生因受到网络暴力行为所引发的负面影响而对其深恶痛绝,可一旦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发现与自己观点相悖的发言,也会在评论区展开攻击,加之陌生网友们的围观和拱火,容易形成新一轮网暴。培育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形成网络自律习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时,将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相结合,合法合规地发表观点、表达意愿和转载信息,坚持主流价值,净化网络空间,推动人人守法的网络空间和社会氛围形成。

二、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空间法治教育教学的认知等情况,发现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主要存在课堂教育未跟上时代步伐、师资队伍未能满足教育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完善三大问题。

(一)课堂教育未能跟上网络发展的时代步伐

本课题组针对“大学生对网络空间法治的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数各占总调查人数的9.45%和19.90%;有40.80%的大学生不太了解“互联网法院”这一概念,甚至有21名(10.45%)同学从未听说;81.10%的大学生对国家网信办开展的“清朗专项行动”了解程度在“一般了解”及以下。这表明,当下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空间法治知识的学习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高校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网络空间法治知识、提升网络空间法治能力的主渠道。有79.10%的同学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组织的讲座活动进行法治知识学习。除此之外,66.17%的大学生能利用网络搜索自身感兴趣的网络法治知识;也有65.67%的大学生收看视频或收听广播,获取网络法治知识;相比之下,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报刊仅占26.87%。本课题组通过访谈获悉,有的高校未开设网络安全、网络规制等方面的公共法律课程;非法学专业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获取法律知识,但其学习效果还不够理想,未能跟上不断变化的网络新形势。针对“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现状”的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9.7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课堂对网络空间法治部分内容讲授存在不足;52.24%的大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教学方式陈套,且以灌输式授课为主;65.17%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欠缺,未能与网络空间活动进行有效衔接;70.65%的大学生认为授课教师使用课堂教学案例陈旧,且网络犯罪案例运用极少。作为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需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师资队伍未能有效满足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师资队伍呈现专兼职结合的特点,教育队伍知识结构不全面、能力素养参差不齐,是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教育滞后、效果欠佳的重要因素。敏锐捕捉大学生日常用网动态,了解学生思想观点,并对该群体网络行为进行正向引导,是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任务。这即是强调,辅导员和班主任自身在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教育责任感的同时,还应当具备包括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在内的核心能力素养。然而,高校大部分辅导员并非法律专业出身,日常忙于各项学生活动开展;班主任也普遍由各专业专任教师兼任,平时忙于教学与科研,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专业的网络空间法治知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力相对薄弱,对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专题研究欠缺。

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教育所涉及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承担,专任教师思想道德素养较高,但由于大多非法律专业出身,缺少扎实的法律学科专业基本功,未能形成完备的网络空间法治知识体系。在开设法学专业、学科的高校中,法学专任教师参与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其教育对象多为法学院内部学生,未能较好地延伸至全校学生开展法治教学活动。在未开设法学专业、学科的高校,由于缺少学科体系的支撑,存在教职工普遍对法治教育重视度不高的现象,网络空间法治教育更是高校法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三)尚未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法治文化氛围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教育法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熏陶和感化的作用。实现法治理念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融合,推动法治的校园化、艺术化、生活化,营造浓厚的高校法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群体法治素养得以提升,法治精神得以凝练,法治人格得以塑造。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多数高校积极踊跃建设法治校园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但部分高校仍存在着网络空间法治文化宣传阵地不多、网络空间法治知识与理念传播形式单一、网络空间法治实践平台建设较少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空间法治元素融入程度较低。本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3.23%的大学生所在高校设有学生法治宣传社团,但仍有近一半调查对象所在高校未能充分发挥社团在开展校园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虽然有77.57%社团曾开展网络空间法治宣传,但学生社团法治活动往往趋于形式化与功利化,存在“活动组织者为了举办而举办,活动参与者为了获奖而参与”的现象。有些高校开展法治宣传日专题活动未能充分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活动内容未能有效运用丰富生动的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素材,无法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当前校园法治文化活动多数在线下展开,未能利用好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信息集成性,对于网络空间法治知识和理念的传播形式较为单一。

三、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的现实路径

基于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有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出发,围绕教育介体、教育主体、教育环体三个维度,分析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的现实路径。

(一)革新教育介体,丰富网络空间法治课堂教育

掌握必备的法治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获取网络空间法治知识的主要教育介体。因此,要丰富和革新课堂教育模式,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破固有的时空界限,积极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的话题,增强课堂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发挥网络空间法治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

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挖掘教材文本,融入网络空间法治教育内容,将大学生脑中原本碎片化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以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立法制度、实施案例以及法治文化产品等丰富成果作为教学素材[12,将课本上枯燥的法治知识逐步体系化,使大学生更容易理解,从而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教育质量。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相关法律开展专题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将“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的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学生文明用网、规范用网、依法用网,减少个人隐私泄露、知识产权被侵犯等损害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的网络违法行为发生。任课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宣传推广“互联网法院”,引导学生知晓并关注“互联网法院”,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勇于使用“互联网法院”进行维权。高校也可通过从“法治课程”向“课程法治”的延伸,实现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三位一体”相贯通。例如,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任课教师也可将当前全球网络安全格局、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我国依法治网进程、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等相關内容纳入教学范畴进行重点讲授。

2.打造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线上课堂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的刑法课在“bilibili”网站上浏览量高达1618万,其主要受众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网络法治课程武装自身的意识和能力。高校应着力打造线上学习平台与法治教育宣传阵地,顺应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一,建设高校法治教育联盟云平台,将法治教育宣传阵地从“线下”延伸至“线上”,打造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网络高地,运用网络辐射广、传播快、影响深的优势,全力打造“网络空间法治金课”,做到从“面对面”到“键对键”的有效衔接与结合,提升网络空间法治素养的培育效果[13。第二,打造“网络空间法治微课”品牌,可由高校学生工作部牵头,法学院优秀专任教师为主力军,各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积极配合,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师资团队,面向广大学生开展网络空间法治专题教育活动,利用网媒平台扩大影响力,以“法治微课”为主要形式进行普法教育。唱响法治主旋律,充分利用网络渠道,邀请法治领域优秀人士向大学生讲授法治知识、讲好法治故事、鼓励法治实践。

3.实现实践教育功能最大化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推动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努力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贯通,才能将“以法育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促进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的有效提高。在教学方式优化的问题上,本课题组调查显示,有149名大学生希望通过教师带队线下前往实践基地的方式进行参观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知识;85名大学生认为自己以“老师”的身份通过备课、授课的过程,能够将法治知识融会贯通。

高校要充分借力政府和社会层面相关法律职业团体,校企地共建网络空间法治实践平台,通过组建网络监督管理小组,开展旁听互联网法院庭审、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活动进社区等活动,向学生群体提供更多网络空间法治实践机会。例如,浙江理工大学于2018年与杭州互联网法院签署互联网司法研究与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为在校师生提供教学与实践平台,推動教学科研与司法实践有效衔接;杭州师范大学与余杭区检察院、阿里巴巴集团共建青少年互联网法治宣传与教育基地,以“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引导杭师大学生前往各中小学宣讲,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网络空间法治观。高校在积累成功实践经验、不断巩固实践成果的同时,将实践主体从法学专业学生延伸到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直至全面覆盖全校各专业学生。高校可以参考已有较为成熟、优秀的先进做法,结合本校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完善各个环节机制,避免走过场、形式化的实践方式,增加法治实践实效性,切实发挥法治实践在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4

(二)关注教育主体,建设网络空间法治教育队伍

要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动教育主体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突破知识壁垒。

1.提升网络空间法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传统教育观念注重知识的学习。网络空间法治相关课程教师,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授课专兼职教师,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避免只着眼于课本知识的“蜻蜓点水”式讲授,要不断提升教学投入度,延伸课程深度,拓展知识广度,针对法治教育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兴趣点,讲深讲透网络空间法治相关知识点。教师除了讲授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案例,还需将虚拟世界中的热点违法案例纳入课堂教学范围,深度剖析网络空间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社交不良、舆论氛围等因素。教师应重点从网络素养教育、网络信息管理、网络沉迷防治、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欺凌防治等方面提醒大学生合理合规依法用网,引导大学生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分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避免误入歧途。

2.加强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不仅熟悉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还应掌握网络空间的法律知识,做到现实与虚拟的贯通。高校既可组织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对网络法律法规进行专题学习、实践,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网络空间法治教育关注度。还可以组织团队开展相关研究,关注最新的网络舆情发展与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将可能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良网络行为、网络受侵害事件对应到相关的网络法律准则,进行梳理、整理,形成贴近学生网络生活的案例,增强法治教育的情景化,帮助具有错误观点的同学走出认知误区和思维误区。例如,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教师团队自2017年成立“网络法研究所”以来,从网络法的历史和演变规律、网络法的基础理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网络法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网络法问题等各个层面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为提升学校法治教育质量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做到科研与教学相统一,总结正确的经验做法并运用于日常法治教学活动中。

3.加强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法治理论的理解和内化需要较长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为非法学专业人士,对于晦涩难懂的网络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知识盲区。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师资队伍的网络空间法治素养,不仅需要教育者自主学习,而且需要高校提供对外交流、网络空间法治培训、专题研讨等机会,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汲取网络空间法治“养分”;还应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突破法治知识的专业壁垒。比如,高校邀请律师、警察、法官等公检法相关人士,对网络空间频发的突出问题和违法现象、国家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活动、《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的公布等事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交流与探讨,打破壁垒,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各高校间也可形成高校法治教育联盟,集中力量发挥法学骨干作用,鼓励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问题进行研讨,解决共性问题,剖析个性案例,共同探索一种适合大学生的可示范、可推广、可持续的网络空间法治教育新模式。

(三)强化教育环体,加强校园网络法治文化建设

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一项长期性的重点工程,高校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充分调动各部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通过开展相关工作,学校上下高度重视法治校园文化活动、教师悉心指导法治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踊跃参与法治校园文化活动的氛围在高校蔚然成风。

1.拓展网络空间法治制度文化

以法为据,建立学生网络空间管理制度体系。高校要广泛听取学生工作部门和学生的意见,多种途径吸纳广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制定科学合理、刚柔相济的学生用网制度,确保制定的规章制度既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又不与学生个人权益相冲突。可将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纳入新生始业教育,在大学生入学之初对其开展网络空间相关制度宣讲,并定期开展常态化法治教育,帮助其树立网络空间规则意识、制度意识。建立健全校园网络信息管理体系,构筑校园网络“防火墙”,规范网络信息生成、发布、过滤、传播和监督各个环节,及时对学生的建设性建议与合理化意见进行整理、分类,组织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小组集中处理反馈,优化解决学生在网络空间中面临法律问题的方法路径,服务并解决学生所需,守好学生的网络安全底线。

2.弘扬网络空间法治行为文化

一方面,高校要发挥法学专任教师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对法治教育相关学生社团的方向性指导,引导社团将习近平网络空间法治教育重要论述精神与相关的学习实践、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有机结合。高校可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央网信办社会工作局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师生共同创作,推选优秀作品立项。另一方面,高校要开展网络安全普法宣传进社区、网络空间失范行为研讨会、网络空间法治主题演讲赛、聚焦网络行为的辩论赛等,切实提高学生的网络法治思辨能力,打造校园网络法治文化品牌活动。例如,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自2014年至今持续推进的“实务精英进课堂”讲座活动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每期围绕不同主题、结合不同专业特色开展研讨,邀请律师对知识产权系学生介绍网络空间的知识产权管理实务知识,邀请法官结合《经济刑法学》作“网络时代的刑事审判实践”主题宣讲等活动。此外,高校辅导员及班主任在开展日常学生工作时应重视朋辈教育,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的“领头羊”作用,鼓励其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感染并带动广大学生一同关注网络热点问题和网络空間失范行为,切实提高自身的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3.打造网络空间法治文化传播平台

将网络空间法治元素有机融入校园社区如学校公寓、食堂、教室、体育馆、图书馆、校史馆等大学生公共生活空间,使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可在法治广场、法治走廊和法治电子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上,用宣传标语、海报、漫画、视频等形式展示网络空间法治内容。搭建全覆盖、多层次、立体式高校融媒矩阵,利用好微博、微信、微视和客户端“三微一端”网络平台,鼓励师生团体共建法治自媒体,强化网络阵地育人效能,共同丰富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素材内容,激发大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学校校园网可设立网络空间法治专栏,展示学生举办的相关法治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微博参与普法宣传话题讨论,拍摄网络法治教育“微电影”参加属地网络法治宣传,或者上传至院校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打造丰富多元的网络法治文化传播平台。例如,杭州市钱塘区分局白杨派出所主办“公联汇丰·青牛杯校园短视频大赛”,以“反诈宣传”为主题,联合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邀请大学生通过抖音或视频号拍摄短视频参赛,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以此提升网络空间法治宣传质量,为建设法治中国与网络强国提出新一代大学生的畅想。

四、结 语

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是一个时代性课题。本文针对高校课堂教学未能跟上网络空间发展时代步伐、师资队伍未能有效满足网络空间法治教育要求、良好的校园网络空间法治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的现状,从革新教育介体、关注教育主体和强化教育环体三个维度出发,围绕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空间法治知识、提升网络空间法治意识和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网络空间法治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的方法路径。当然,互联网持续更迭升级,高校需要紧随现实和虚拟空间的发展,常态化持续推进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素养培育,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数智技术赋能教学授课过程,提升师资水平,建设校园法治文化,并建立可量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等,促进网络空间法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3-11-27].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邓叶芬.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8):83-86.

[3]袁文华.加强当代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6(4):54-60.

[4]范益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教育的法治化思考[J].学术探索,2016(1):53-58.

[5]王海波,杨向荣.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育的困境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6(3):91-94.

[6]谭作强.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法治教育的新思路[J].理论观察,2015(8):152-153.

[7]张良.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探析[J].法制博览,2020(23):194-195.

[8]李迎霞,卢黎歌,武星星.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育研究:以陕西省6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37-140.

[9]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为网络强国建设提出新的使命任务[EB/OL].(2023-07-17)[2023-11-27].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786965861127

348721&item_id=786965861127348721.

[10]刘远亮.略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法治路径[J].兰州学刊,2023(11):76-86.

[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12]陈融,杨露.法治社会建设视域下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3(2):87-92.

[13]张阳.开展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法治教育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94-98.

[14]司文超.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20:90-91.

(责任编辑:陈丽琼)

猜你喜欢

法治文化法治素养法治教育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浅析高职院校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新媒体情境下法治文化宣传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