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股权结构改革对民营企业治理的影响
2024-05-30刘静宋玉广
刘静 宋玉广
股权结构是企业治理的基础,通过股权结构改革,可以促进民营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以及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治理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始终遵循着“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循序渐进、分类指导”的原则,实现了股权设计的多元化,不仅优化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还改善了企业治理水平。在当前民营企业改革过程中,股权呈现的一般性结构特征表现在高度集中、适度集中、高度分散和均分设计,为企业治理工作带来了激励效应、监督效应、约束效应和决策效应。未来,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改革工作需要继续推进,从优化股权结构、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完善董事会制度、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四个维度着手,避免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过度集中、内部人控制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
企业治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相關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平衡,从而保障企业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传统的企业治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分离,各股东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采用各种手段来争夺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企业管理者能力不足或者控制欲望过强,都可能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而股权结构改革则是改变这种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股权结构改革,能够有效解决企业管理者能力不足或者控制欲望过强等问题。
民营企业不同股权结构的一般特征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在该类股权结构中,大股东持股比例在企业总股本中可以达到80%,甚至最高达到90%以上,小股东持股比例在企业总股本中则不足20%或低于10%。例如,申通快递早期使用的股权结构便是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这类股权结构很容易导致大股东利用其职权之便非法侵占企业的资产,企业的股份流动性相对较差,且小股东知情权和话语权无法得到保障。
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 在该类股权结构中,大股东的总股本占有比例为40%,其他股东总股本占有比例为10%。大股东与小股东联手后,二者相加的持股比例可达总股本比例的50%以上,从而拥有对企业控制上的绝对权力,并对企业重大的经济事项具有决策权。例如,腾讯早期的股权结构便是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这类股权结构之下,不容易发生损害企业权益问题。同时也能实现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在企业重大决策事项上可形成有效决议,不会出现大股东垄断、完全独裁的问题,小股东也可以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 在这类股权结构中,股东数量众多,即便是大股东,在总股本持有比例上也不会超过30%,不会拥有在企业控制上的绝对权力。股东想要提高其在企业管理上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就需要通过与其他股东的联合。这种相对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导致企业治理不稳,导致外部股东侵入企业内部。
均分的股权结构 在这类股权结构中,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基本保持均衡状态,不会有大股东完全掌控企业控制权的问题。但是在这类股权结构中,如果未及时进行股权调整,或是出现了股东意见的分歧,便无法在企业重大决策事项上形成有效决议,最终导致企业董事会出现发展僵局。
股权结构与治理效应的关系
激励效应 在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中,若企业股权结构为高度集中型,则可以带来一定的激励效应。企业可分配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会让其他股东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治理工作之中。企业的大股东可以对小股东授权,并通过配套建设董事会持股机制,这会对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带来一定的激励效应,让管理层领导在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上与企业发展目标的趋同,进一步减少在市场布局及企业运作过程中的短视行为,主动为企业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做出更多努力及贡献。
监督效应 在股权较为集中的治理结构之下,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的监事会、董事会,为监事会、董事会授予一定权力,对企业管理层、执行层进行动态监督。一般来说,股权集中度越高,则董事会所发挥的监督作用就会越弱;反之股权集中度越低,董事会所发挥的监督作用就会越强。
约束效应 约束效应指的是通过股权的配置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约束,带来规章制度无法形成约束效果,能够有效规避企业决策层的“内部人”行为。股权结构决定了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决定了经营者的行为目标。传统企业主要依靠公司章程等内部制度来实现,但法律和章程往往存在滞后性,且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相互冲突和矛盾之处。因此,需要一套完善、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而股东通过股权结构设计,便可对经营者形成一种间接的内部约束。
决策效应 大股东能够控制董事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企业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并能在不损害股东利益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企业利益的决策。因此,股东可以通过参与企业治理来影响董事会的决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改革策略
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分散化和外部化
1.稀释家族股权,优化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个别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为从根源上控制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企业一方面需要形成股权极差;另外一方面需要依托于股权收购、兼并、合股等众多方式,让其他资本主体参与到其中,进而实现对外部资本的有效吸收,以保障整个股权结构的丰富多样。同时,也可以通过推行股权配送方式,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将企业的优良资本配送给企业精英,吸纳优秀员工,让其成为企业股权的主要拥有者,建立企业资本股,展现出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为后续企业的产品研发、销售等吸收更多的人才。
2.优化治理结构,建立制衡机制。为进一步优化企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结构,要从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模式转变为精英式管理模式,企业需要针对决策层和管理层的人员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从根源上减少家庭成员的占有比例,同时优化企业的股东结构,提高中小股东的占有比例。例如,非家族股东成员占有比例需超过60%,含有血亲关系的股东占比需要在20%以下。在企业的决策执行层中,需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将其吸纳到管理层,构建出分权、独立、各司其职的管理体系,促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企业治理结构的相互制衡,在改善企业治理效率的同时,也能促进企业发展目标得以顺利落实。
引入战略投资者,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在企业的治理工作中,让战略投资者参与到其中,可以从根源上减少传统企业治理存在的股东“搭便车”现象。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在进行股权结构治理优化过程中,加强了对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实现了董事会政治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并通过外部股权来对企业内部股东带来约束,构建出权力制衡机制,以改善企业的内部治理效率,同时降低代理成本投入。依托于吸引战略投资者,可优化股权结构的分散水平,培育出丰富多样的投资主体。同时也可以拓宽国际化视野,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构建出以战略投资者为核心的股权多元化治理管理结构,展现出企业股权治理工作中战略投资具有的作用和价值。在展现股权投资者治理作用的过程中,需要适当放宽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并进行适当的放宽,积极鼓励该类机构战略投资者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股东,展现出其对于企业治理工作具有的作用和价值。
1.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强化外部约束机制。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扩股增资等多种方式引入投资机构、龙头企业或者其他国际型机构购买企业股份,为企业注入更多的资本资金。同时也可以通过二次增资,让企业外部战略投资者通过换股证券等模式为企业投资。通过这种增资扩股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者,实现对企业内部已有股权架构的全方位调整。同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引入更多扩张规模的战略资金,为后续治理结构的优化带来外部约束,健全长效约束机制。
2.调整股权结构,实现治理结构的多元化。通过调整股权结构,可分散民营企业股权,企业治理结构逐渐形成以民营企业为主、其他外部资本为辅的多元化格局,这不仅有利于在治理结构上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而且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吸收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为民营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股权结构,促使企业资产向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中。
完善董事会制度,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1.完善董事会的选聘和议事机制。民营企业董事会成员结构的好坏将会对董事会的运作效果带来直接影响。为此,在健全董事会选聘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以优化企业治理质量作为基本导向。在这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借鉴其他行业龙头企业的成熟经验、其他国家的董事会立法经验,针对企业股东选举过程实行累计投票制,以制度的方式作出强制要求,为中小股东赋予参与到企业治理中的合法权利,让企业董事会的选举过程更为科学。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董事会提名机制、聘任机制,通过制度明确董事提名和聘任的具体要求、规则、程序,有效规避企业董事会结构的“自己人”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大股东对企业的绝对性控制,让企业董事会沦为个别领导人的“一言堂”。另外,还需建立健全抑制机制,抑制机制是优化董事会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方面,企业需要确保中小股东的议题提案权,针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和與未来发展相关的议题,需要通过召开大型董事会向企业管理层和部门负责人征集意见,这样便能有效规避企业少数股东主导会议内容的问题。同时通过配套建设关联交易回避投票制度,对企业投票权进行限制处理。
2.进一步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董事会的决策体系中,独立董事在其中具有的地位十分重要,独立董事的参与水平也将会影响董事会决策制定的有效性。为展现出独立董事具有的作用和价值,需要在企业股权结构调整过程中适当增加独立董事人员数量,将企业董事会打造为由独立董事进行控制的决策制定关键委员会,改善独立董事的工作环境。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强化独立董事和企业决策层、管理层的交流,在企业重大经济活动中为独立董事赋予一定的参与权。尤其是在信息调查上,需要为其赋予足够的知情权,并展现出独立董事具有的作用和价值。
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从根源上解决传统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由于两权分离引发代理问题、少数股东控制董事会现象的主要举措,这也是优化企业治理质量的重点。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通过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同步建设,可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发挥出最大作用。一般情况下,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设功能需求为:一是可对董事会成员履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促进董事会自觉履行职能,勤勉尽责;二是对经营行为和部门领导责任完成情况进行动态监督,要求经营层的权限不可超越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并接受企业管理层、董事会的监督;三是对董事会诚信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这就要求企业大股东对小股东负责,有效规避股东通过职权之便侵占企业利益的问题。在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以年薪制为主的报酬体系,实现董事会和企业经营业绩的直接挂钩,并通过先审计后兑现,让企业董事会可以将重点聚焦于企业的发展;二是建立健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通过产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实现对企业管理层的长期激励;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政策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信息披露规则及标准,通过对企业董事会成员和投资主体的薪酬情况以对外披露的方式进行展示,促进投资者对企业薪酬计划的成本效益展开分析。
综上所述,股权结构对企业治理具有重大影响,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目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稳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股权过于集中、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应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改革,改善企业治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股权结构、投资主体、独立董事及激励机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民营企业深刻理解股权结构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为民营企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刘静,河南力大建设有限公司 宋玉广,河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