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有图书馆的房间钥匙

2024-05-30曾晋

书城 2024年6期
关键词:埃尔博尔赫斯阅读者

曾晋

一、图书馆和世界

《深夜里的图书馆》(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黄芳田译,商务印书馆2024年)不是一本应该循规蹈矩阅读的书。顺序阅读不能揭示其闪烁的魅力。它像个多房间的迷宫,从哪个房间进,从哪个门进,都可以看到房间的内容实质,只是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摆设装潢。作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多次在书中提到书、图书馆和世界的关系,提到这三者的相似性。这包括结构、内容、隐喻的相似性,也包括性情、形态和脾气的相似性。在曼古埃尔看来,图书馆或者说书斋,是一个时而沉睡时而清醒的巨兽,它翻动着身躯,秘密生长;读者、藏书者像上下攀爬的虫子,对这个巨兽做着显微镜式的研究。

把图书馆的结构类比于世界的结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图书馆吸收时间,占有空间,它所含纳的书籍和阅读者都是时空的继承者、承载者。在曼古埃尔看来,图书馆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逝,而是时间和空间在图书馆之中流淌。曼古埃尔让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历史的人和事,穿梭在图书馆的特定空间周围,发生着,讲述着,像网络一样编织着。这些人和事从容地在曼古埃尔的讲述里出場,名人、普通人、虚拟的文学人物、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似乎在历史上早就相互认识,聚在一起的全部原因就是图书馆这个巨大星球的庞大引力。

这种散步漫谈性的叙述,带有哲思色彩,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卢梭、本雅明和梭罗,超越了一般的“如数家珍”。细致地述说人和事,目的还是讲述图书馆或者书斋的样子,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曼古埃尔眼里世界的样子。曼古埃尔显然继承了博尔赫斯的遗风,把世界和文字都视为不断变化组合的可能性,时空在其中交汇融合,又不断分岔偏离。在为看不见的博尔赫斯伴读的时候,曼古埃尔一定也把那份看不见的想象具体化了。他用纪实散文的手法写博尔赫斯的精神,以及发生在图书馆里的博尔赫斯的幽灵。我们可以想象,博尔赫斯的脑袋里装着世界的图像,通过图书馆的形式,传递给了他忠实的门徒。博尔赫斯把宇宙看成一本书,又把天堂看成了图书馆,其用意不仅是把二者的相似性做比较而已。从某方面来说,宇宙的概念是虚拟抽象的,书和图书馆却是具体的,一个虚拟、广延的概念被类比于具体的事物,是因为这种精神要素被铭刻于事物之中。书可以阅读,可以理解,图书馆可以午睡,可以闲逛;宇宙当然也可以阅读和理解。

人类自古有对万有理论的执念,无论是物理学还是哲学。无数物理学家包括霍金,尝试得出一个可以适用一切自然现象的简洁的物理公式,哲学家莱布尼茨也曾设想过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理论命题,可以把古往今来所有的思想都在其中演绎推导出来。他们当然失败了。《深夜里的图书馆》里也提到了莱布尼茨,曼古埃尔在第四章简单记叙了莱布尼茨对图书馆的态度,莱布尼茨认为图书馆的书尽量要选用最实用的小开本,一切藏书都应该抛弃华而不实的装饰,以最科学、最综合的书籍作为首选。这倒是非常符合莱布尼茨的哲学习惯,把小小的世界变成更有用、更有效的“单子”来进行理解。图书馆在莱布尼茨看来,应该是像个飞机的“黑匣子”,用来贮存最有效的关键信息。经济、有效、工具、可被归纳,是莱布尼茨对图书馆的最大期望。

很显然,曼古埃尔并不这样认为,他甚至不觉得书是一成不变的固体,图书馆也应该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整体”。不断生长,既是对图书馆不断更新书籍、提高增量的物理本质特性的客观描述,也是对于历史意识不断累积、人类精神持续传承的诗意表达。曼古埃尔看到了其中思想流淌的痕迹,因此书名叫作《深夜里的图书馆》不是偶然,他在书里引用了黑格尔的比喻,认为只有“夜晚起飞的猫头鹰”才能捕捉到白天鸟群的飞行轨迹。“对思想的思想”是黑格尔著名的“哲学”定义,曼古埃尔显然更推崇这样理解图书馆,里面装载的不是思想的固体,甚至不是思想,而是反思的痕迹。人们的每次翻阅,都会改变它本身的意义。我相信,曼古埃尔更愿意把图书馆看作“薛定谔的猫”,每次打开前都不知道它将要存在的样态。

当然,这种增长、继承和变化也带来了某种意义的形而上的困扰,曼古埃尔颇具兴味地考察书籍的索引、摆放,探讨书籍的过载,就是在彰显这种困扰。

这种困扰以庄子的话来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以尼采的话来说,人类终将被历史的尘埃吞没,前行不得。书籍的不断生长,图书馆的不断扩充,都带来“无尽无涯”之感。因此,庄子与尼采的共同困扰也成了曼古埃尔的困扰。到底以怎么样的生命态度去面对变化,去面对越来越臃肿的历史?是不是每一次人类个体出生,都要接收上一代的知识累赘,承受适应越来越复杂的传统教化和社会规训?书籍变成了教育的自我重复,书籍的力量如果变成了规训的形式,变成了不断追赶的任务,那么阅读的意义又该如何定义呢?

二、书籍和世界

带着这样的困扰,作者是有着特定态度去构造他的“旅行”的。

曼古埃尔在书中援引约翰生的事迹,说约翰生从来不觉得人们有义务把一本书读完或者一定要从头开始读,如果从中间读起也未必需要回到篇首阅读,这样反而让人失去兴趣。更有意思的是,约翰生把邂逅书比作邂逅人,遇到一个人不代表要跟他混一辈子,看书同理。这种“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态度颇有庄子之魂和魏晋遗风。事实上,对于阅读的开放态度,造就了曼古埃尔这本《深夜里的图书馆》的风格。

在第十二章里,曼古埃尔还谈到了“遗忘”。这是非常有趣的话题,也是值得深思的话题。长久存在这样的悖论—如果阅读终会遗忘,那么阅读的意义在哪里?遗忘之后,我阅读这本书的事实和意义是否还存在?如果连阅读的心情和内容都丝毫想不起,我是否算真的读过这本书?这些对于阅读的本质拷问,其实也触及了图书馆和世界的意义,触及了“存在”的意义。因为图书馆是作为书的容器存在,世界是作为人的容器存在,那么如果这样的存放终将朽坏、毁灭,是否就不曾存在?

按照柏拉图的“模仿说”,我们的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映射。书则是对“模仿”的模仿。这种套娃式的关系非常迷人,它彰显了人认识世界的永恒,也彰显了这种认识的脆弱。既然都是模仿映射,存在本身也许并不重要,存在的过程才更值得叙述。叙述本身就是意义。

博尔赫斯深谙这个幽暗的观点,他最擅长的就是虚构一本不存在的书,讲述、创造、跟随它的发展、扩充、弥漫,就像世界本身的运行。卡尔维诺说“博尔赫斯实现了‘文学的二次方”,就是把“模仿术”抽离出来,对着精神映射的文学空间做了一次三维折叠,于是现实也被“二次方”折叠了,产生了更为惊奇的文学效果。事实上,卡尔维诺本人也用类似的建构写出了一部小说,这部叫《看不见的城市》的小说探讨空间的拓扑结构折叠,虚幻之城、象征之城、历史之城,都一一在书里折叠。

在博尔赫斯看来,书是不是虚构之物并不重要。虚构一本书的历史,反而可能通向更为“真实”的世界图像,通向充满可能性的理念本身。对比博尔赫斯,曼古埃尔的这本书则是反向的路径—叙述现实的书的历史,叙述现实的诗人、哲学家、小说家、评论家,通向的却是更为形而上的、永恒的“书”世界。

虚构本身的生命力超越了人的主体体验,在书里“我”作为叙述者可以不是作者“我”,可以是任何人的眼神飞驰,可以死亡,可以成为他人,可以变化性别,可以变成动物植物。纪实文学、散文为何不能如此呢?这是一场事先声张的真实性虚构,《深夜里的图书馆》里的事情自然大都是真实发生的,但是记叙本身就是讲述,就是人为组合,就是一种虚构。我们细细思索其中的逻辑:如果没有记叙,这些事情就像风中的雾气,一飘而散。无形变成了有形,实现了再生。

记叙的场所是创作者对即时时空的再造,图书馆何尝不是呢?图书馆的空间和藏书之间保持的有趣平衡,自然也是世界和人之间的平衡的投影—如果图书馆没有书,就不能称之为“图书馆”;如果图书馆塞满了书,无新书入库,则意味着图书馆的寿终正寝。

世界的定义不也正是如此?无人观察反思,自然世界不能成为属人世界,那么世界则没有意义,“无人岛上一棵树倒下了,没有人看见,这棵树倒下过吗”?人满为患,叽叽喳喳,文字垃圾堆积,“太阳底下再无新鲜事”,这样,世界还算生长的世界吗?

这种惊人的相似,也提供了问题的出路。图书馆难以捉摸的排序,不能尽善尽美的分类,作者从中敏锐捕捉到了逃出困扰的可能:一本书的多元性,不可能只是推理、科幻或者哲学,它天然含有其他元素和背景,讲述多样的主题,也就微缩了意识的翻新。因此“无尽无涯”的不是数量的增长,而是横向的扩展。曼古埃尔在第十二章的题记中写道:“已经失去的就无法再毁灭和缩减它了。”可以看出,曼古埃尔对于书的位格的认识,就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书的具体数量和故事千变万化,层出不穷,与日俱进,无法穷尽,但是书的形式本身就独立于外,提供着对人的慰藉。

对于书的数量这件事,作者尤其带有时代的目光。不同于大部分书评人和藏书者、爱书人,曼古埃尔并不排斥电子书,甚至大力为其辩护,“二者在竭力为我们做最好服务之际,并不需要彼此排除对方”。这似乎难以理解,因为《深夜里的图书馆》整本书都在写纸质书的藏书故事,在写有形书籍的历史,结尾处却为电子书籍做了辩护。曼古埃尔之所以如此包容,是因为他认同电子书籍所代表的人类想象的可能性,在这方面,二者并无不同。而且,人类发展的潮流对于形式的更改,总会牺牲一部分上一代的特性,而人总是有某种历史怀旧主义的倾向,来自对某种确定的信念感、秩序的存续,习惯的延伸,安全感的保存确证。这是人性使然。纸质书当然具有可感性可触摸,不可替代,但谁能说电子书籍的特性将不会在未来被怀旧?曼古埃尔有着超越时代局限的豁然。他还指出,电子书籍对数据可视化的确定反而加重了知识的不可捉摸之感,因为简化了分类,人们更能不局限于主题分类,不局限于书架,不必局限于空间限制,用眼睛来寻找扫视;不局限于页数的阻隔,而专注书籍里文字的直接叙述,体会最直接的慰藉。

在书的末尾,曼古埃尔也提到了“慰藉”。石黑一雄曾经多次提过文学提供“不可慰藉”的慰藉,记忆则是其中的关键,他的小说也多次展现了这种结尾。曼古埃尔所理解的“慰藉”应当是相同的,置身书海之中,书所提供的有形的意义当然终将逝去,但是提供慰藉的可能性一直存在。当然,曼古埃尔应当也会认同石黑一雄对遗忘的观点—遗忘也好,修改记忆也罢,自我欺骗也罢,生命体验呈现的样子才是最真实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图书馆这样的场所里,书被抽象化了,它所展现的慰藉不是让人记住确切的内容,而是提供被翻阅的耐性,提供记忆的注脚,让人拥有影响自己现实生命经验的机会。对书的确切记忆会消失,但是读书的记忆会覆盖,会计入人的生命体验之流,纸质书的形式让人意识到了脆弱和朽坏,但是也让人在更高层次上看到了永恒。

这可能就是作者对书籍知识的形而上困扰的一种无声回答。

三、阅读者和被凝视者

從书籍回溯图书馆的访客、阅读者,这是《深夜里的图书馆》的隐藏视角。

对于图书馆的访客、读者、评论者等相关人来说,曼古埃尔是凝望者。曼古埃尔了解这些人,他从历史的尘埃上方凝视着他们的言行,记叙他们在图书馆之中和书的交缠。但是在形成《深夜里的图书馆》的述说之后,曼古埃尔不可避免也成了被凝视者。曼古埃尔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欣然描写了这样的关系。

曼古埃尔首先当然是个阅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世界的事情。维特根斯坦的“世界是所有已然的事情”(《逻辑哲学论及其他》,陈启伟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这展现了世界被凝视的起点,也是故事“可说”的终点。曼古埃尔写《深夜里的图书馆》的潜藏隐喻亦在其中—世界已然的图像如何构成被凝视的过程。

在这里,曼古埃尔说的“世界”既不是康德所说的认知的经验世界和自在之物,也不是精神、意识所确定的世界,而是由观察的故事所构造的世界。世界所发生的已然事情,就是文字所诉说的存在,诉说的存在被放在了另一个诉说者的诉说中加以解释。通常意义上来看,故事诉说也好,纪实散文也罢,也不过是语言提供给人的思想框架,但在曼古埃尔看来,故事不是解释世界、表达想法的工具,而是构造世界、规定思想的一种方式。

所以在《深夜里的图书馆》里,从世界的结构到意义,再到阅读者的思想世界,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递进联系—有意义的故事诉说如何通过传承构造出来,并显示为我们能够理解的生活世界。所以,可说的思想在诉说中得到清晰地表达,说明了世界的逻辑结构与之相同,并且有着“可说”的意义,可说的范围就是我们进入世界的理解的逻辑构造。阅读者阅读世界的图像,也同时把未然的、可能的被凝视摹绘出来,提供新的阅读的空间。

但述说本身不是为了显示阅读的全部意义,而是显示阅读可以表达世界的方式。所有的阅读都在表达有意义的思想,而不只是一个被动地倾听。诉说、阅读、被凝视,都融为一体,以其现实内容揭示、理解世界。曼古埃尔摆弄图书馆的物理结构、机理和他设计《深夜里的图书馆》章节的结构一致,他的分类让读者认识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世界就会显示出如何的结构。

因此,在这样的隐喻下,曼古埃尔何止写了这样一本“有形”的书,还催生了无数的“沙之书”(取自博尔赫斯的小说《沙之书》)。这些“无形”之书以现实的、历史的意象在每个阅读者心里形成,因此每个人进入房间的钥匙都不相同。“世界”的空间不只是以物质填满的物理空间,也不是以精神架构的心灵世界,而是以“诉说—阅读”的形式构成了“世界”空间,来表征生活世界的各种事实,以及阅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书所延展的空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曼古埃尔的“图书馆世界”在显示已然的所有事实的同时,也规定了诉说的可能情况。想象建造的现实在这个空间里呈现连续的关系,也在图书馆历史的建构里导向了具体的事物。所以,在描述了无数个图书馆之后,我们发现曼古埃尔悄然迈过了一个隐形的界限—他不再描述某一个图书馆,而是一个“万有图书馆”,也就是文字的“巴别塔”,一个神话的隐喻搭建的文字的“万有理论”,这个“万有图书馆世界”是一个非常完善的、连续的和现实同构的世界。游走在危险又脆弱的边际,凝视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也就像透亮的蛋壳,有着微弱的光亮,感受到孕育的欣喜、破壳而出的可能性。

从书到人,从人到世界;从书到图书馆,从图书馆到世界。这二者竟然有着曲径通幽的契合之处,闪闪发亮的钥匙竟然就在阅读者手里,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宇宙的凝视者不再在“物自体”的超验之外,而是成了可体感的又一重世界。这个大概就是曼古埃尔说的“弹性信念感”,这种信念感可以让纳博科夫的妹妹在战争年代还执着于还书这样的小事;让具体的人离开所处樊笼,复得返自然;也可以让阅读者的眼睛从纸上飞离,绕开云雾缭绕的大气层,凝望现实和想象之间的深渊。

猜你喜欢

埃尔博尔赫斯阅读者
《物见:四十八位物件的阅读者,与他们所见的世界》评介
对话
阅读者的春天
“青春阅读者”——教师读书会纪实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那个在地铁里读博尔赫斯的人
埃尔泰克推出低温固化环氧树脂/碳纤维模具预浸料
博尔赫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出版
懂得自律的达尼埃尔
丰田埃尔法车故障排除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