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内涵意蕴、历史图景与时代价值
2024-05-30顾青青姚旖
顾青青,姚旖
(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311121)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将科学家精神概括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这是对科学家在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的精练概括。近代中国,科学家团体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以科学为武器实现救国志向,探求科学救国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家群体凝心聚力,开创了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全新阶段,为我国从贫弱走向富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立足新时代,科学家团体以建设科技强国为主要目标,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价值取向,不断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发展轨迹和时代价值,做到理论、历史和现实维度的统一,这不仅是剖析科学家精神的关键所在,也是在新时代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题中之义。
一、理论维度: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意蕴
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需要厘清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等相关概念的深层逻辑,明确科学家精神的内涵意蕴。
(一)科学家精神是以科学为根基的理论阐述
科学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形成了对科学概念的不同认知。有学者从单一的视角认为科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是一种门类的学科或各个分支学科的总称,抑或是为获得关于自然界知识的特殊方法。更多的学者则是从综合的视角来考察科学,戴维·林德伯格从科学的深层本质入手,认为一方面科学与主体认识世界的活动相结合,是人们运用方法和手段不断探索客观世界和总结规律的活动;另一方面,科学是包括知识、方法、态度或思想在内的内容体系或概念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形成了对科学的总和概括[2]。贝尔纳以科学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内容为依据,认为科学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体制,即组织完成社会中的一定任务的人们;其次是方法,即发现自然界和社会新方面及新规律的方法的总和;第三是科学传统的积累;第四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第五是新思想、新原理、新世界观的源泉[3]。默顿则综合知识体系、研究过程和社会建制三方面指出,“科学通常用来指(1)一组特定的方法,知识就是用这组方法证实的;(2)通过应用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一些积累性的知识;(3)一组支配所有的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4)上述任何方面的组合”[4]。
通过上述对科学概念的考察可以明确,科学是一个包含着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实践活动等多层面的整体概念,是科学家精神养成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一方面,科学概念为科学家精神框定理论边界、奠定理论基础,使得科学家精神成为具有特定指向性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科学实践活动为科学家精神奠定实践基础,拥有丰富科学知识储备的科学家群体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实现科学知识向科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并在薪火相传的历史积淀中不断与时俱进,丰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科学家精神是以科学文化为支撑的价值凝练
科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主要表现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包含科学实践中的物质性活动及其成果,是科学文化的物化和基础,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依托。制度层面主要是指科学活动的各种建制,包括科学共同体在科研领域实施的政策和决策机制。精神层面包括科学文化中全部的精神领域,集中体现为科学知识和经验、科学思想和观念、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是科学文化系统的核心与精髓[5]。科学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内容是打破文化壁垒,促进形成共同认可、共同享有的文化形态的关键性因素。正如斯诺所言,“科学文化确实是一种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科学界的成员彼此之间常常并不完全了解,他们的出身、阶级、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也大相径庭,但是,他们却有共同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标准和模式、共同的方法和设想”[6]。
科学文化为科学家精神提供核心内容和文化支撑。科学家精神内含科学文化的各个要素,以科学文化的物质内容为核心基础,以科学文化的制度内容为基本规范,最终凝练成为科学文化精神层面的重要内容。同时,科学文化在精神层面所具备的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普遍性为科学家精神中所内蕴的科学家群体普遍认同的行为标准、科学方法以及价值态度提供相应的文化支撑。中国科学家精神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体系,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任务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精神不同的精神品质,但其中内蕴的科学共同体所普遍认同的科学态度和价值信念是稳定、持续而又一贯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科学文化所赋予的。
(三)科学家精神是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凝练出来的关于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目标的具体映现,作为科学实践活动中的精神性内容,科学精神内融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各个层面和环节。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所在,是科学活动的内在性原则,是表征科学知识客观性、合理性的根本保障。理解科学精神的本质内核,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把握。一方面,科学精神源自对科学活动中客观、理性、实证等核心特征的追求,具体包括客观精神、理性精神、逻辑精神、实证精神和人文精神等内容,其中客观真理性是本质特征。科学精神以追求客观真理为逻辑起点,以求真务实为主要实践手段,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知为主要目标,并不断将真理性认知推向新的高度。任鸿隽就曾指出“科学精神何者,求真理是也”[7],竺可桢也曾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8]。另一方面,科学实践活动在关涉人类切身利益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科学精神的内涵,拓展其外延,不仅关注求真,而且注重臻善,由此科学精神的视域从认识论逐渐扩展至价值论。在价值论视域内,科学精神不仅是对“真”的坚持,更是对“善”和“美”的追求。因此科学精神最终要实现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融合,达成“真”“善”“美”的统一。
科学家精神作为一个包含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完整体系,它既是对科学精神中求真本质的继承,也彰显了科学家群体向善向美的人格特质和精神魅力。具体来讲,科学家精神以科学精神的真理性、客观性为认知前提,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和永恒真理的追求是科学家精神不可或缺的本质性维度。同时,科学家精神又具有至善、臻美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内涵,最大程度地表现了科学家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总结来看,科学家精神是对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精神的人格化、时代化和中国化。同时,科学精神以科学家精神为表现载体,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最大程度地体现在科学家身上,集中表现为科学家精神。
综上所述,科学、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家精神是同一理论体系中衍生出来的不同概念分支,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科学是科学家精神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科学文化为科学家精神提供核心内容和文化支撑,科学精神作为科学活动的价值积淀,经过不断思考、过滤、提炼、化育,逐渐积累形成了具有历史特色和社会属性的科学家精神。因此,科学家精神是各个概念的综合与拓展,只有进一步明确其间的差异和联系,才能真正达到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层把握和深刻理解。
二、历史维度:近代以来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图景
科学家精神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演进历程同中国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呈现出鲜明的时代品格。具体来讲,近代以来我国科学家精神经历了缘起与形成、转变与丰富、发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厘清科学家精神在这一历史演进中的发展脉络,明晰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有利于清晰勾勒出我国科学家精神的历史图景,把握科学家精神的内核,加深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一)道路选择:科学家精神的缘起与塑造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大批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现实道路。其中,科学救国思潮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救亡图存的现实任务,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用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可以说近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缘起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兴起具有紧密的联系,正是在科学救国的现实运动中,爱国知识分子的内在精神外化为救亡图存的实际行动,成为科学家精神的最初表达。
作为关涉近代中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概念,科学一词自从传入起,就与中国社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早在五四运动之前,严复在钦定“民主”与“科学”的关系时,就已经涉及到了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这一问题,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艺”与“政”的关系上。在严复看来,“中国之政,所以日形其绌,不足争存者,亦坐不本科学,而与通理公例违行故耳。是故以科学谓艺,则西艺实西政之本也”[9],从而揭示了作为“艺”的“科学”是政治的根本与基础,政治乃至社会的发展不可不重视科学。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维新思想家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对科学思想进行了全面宣传,使得社会大众逐渐意识到科学之于救国的重要作用,其中,康有为提出“科学实为救国之第一事”[10],标志着科学救国作为一种明确主张由此发轫。在之后的革命运动中,任鸿隽等爱国知识分子通过《科学》杂志积极宣传科学救国思想,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范围,科学救国思想也由此从一种少数人的主张演变成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以此为开端,爱国知识分子在科学救国思潮的指引下,成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科学家群体怀揣救国理想,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在于科学的落后,以科学救国思潮为重要突破口,通过科学宣传、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等推动了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进而提高人们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成为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力量。科学家群体在科学救国实践中,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追求,为挽救国家危亡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总结来看,这一时期的科学家群体在科学救国的实践中推动了科学家精神初始样态的形成,确立了科学家精神的爱国主义基调,为科学家精神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艰辛探索: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丰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尽可能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增强国家实力,赶超世界先进国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和实施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赶超战略,强调“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11]。在“向科学进军”和实施科技赶超战略的历史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秉持科学报国初心的科学家,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实践,克服重重难关,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与科学技术的转化,在新中国科技背景几乎一片空白的基础上掀起了科学发展的高潮,为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实践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家精神的转变与丰富,在内涵上更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彰显了自力更生和创新发展的价值追求,诠释了淡泊名利和鞠躬尽瘁的伟大奉献精神。在目标上更多着眼于新中国科学技术的稳步提升和科技事业的奠基,聚焦科研难关的攻克和科学技术的自立自强,关注科技队伍的建设和学术平台的搭建。这一时期科学家精神呈现出了热爱祖国、团结一致和自力更生、迎难而上的典型特征,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基本成型。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应对世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挑战,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这一重要战略的指引下,中国科学家群体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体来说,在实现我国科学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家群体迸发出了无限的创新活力,推动了大批创新成果的涌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了科学技术能力的整体提升。可以说,创新精神贯穿于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始终,是这一时期科学家精神的主线。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科学家群体全身心地对未知的科学问题进行不懈探索,以强大的决心和魄力,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迎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弯道超车期”。同时,科学家群体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了一批跨世纪的科学与技术的“带头人”,为增强国家科技能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丰富了科学家精神在育人层面上的主要内涵。
(三)历史方位: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发展
经过几代科学家在“科学救国”和“科学报国”等阶段的辛苦耕耘和积极推动,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世界科学领域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也为我们争取科技制高点提供了全新的契机。但同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科学发展面临着技术型和战略型科学家匮乏、科学创新动力不足、科学氛围不足等问题。我们能否在新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勇立潮头、奋楫争先,为建设科学强国奠定根基,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的发展战略和创新制度是否完善,人才培养是否科学,同样也取决于中国科学家精神能否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其强大的精神指引作用。
科学家精神不是封闭和僵化的体系,而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体系,从“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到“科学强国”阶段,科学家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学家精神也在新的历史篇章中实现了升级式的发展与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家群体立足全球,敏锐地跟踪和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以开放共融的姿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以提升我国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开放作为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已逐渐发展成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标识。同时,这一阶段通过科学家群体的不懈努力,实现了我国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从跟跑、并跑阶段转向领跑阶段,进而抢占引领全球发展科技的战略制高点。科学家群体在攀登科学高峰中所彰显的“卓越精神”,是我们以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眼光、更高的标准来推动科学技术事业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成为科学家精神的永恒主题。最后,面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相关伦理困境与道德冲击,科学家秉持着科技向善的理念,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坚守伦理底线的良性互动,推动“向善精神”成为科学家的重要坚守。可以说,“开放”“卓越”和“向善”是基于“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这一科学家精神本质内核的新时代创新与发展,是对“科学强国”这一阶段的时代诉求的积极回应。
总结来看,中国科学家精神在“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到“科学强国”的历史演进中实现了从形成到丰富再到创新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家精神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彰显了各自鲜明的时代品格,但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始终是中国科学家精神一以贯之的本质内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进一步彰显,也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三、现实维度:把握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12]。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在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拓展,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内在精神动力。
(一)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时代新人的培育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战略命题,不仅需要明确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更需要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指引。“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3]。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铸造和丰富了中国精神的内涵,而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科学家团体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彰显的独特气质的高度凝练,其深刻内涵是培育时代新人优秀品质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爱国精神是厚植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支撑,创新精神是激励时代新人培育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能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奉献精神是引导时代新人牢固树立远大抱负和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思想基础,协同精神是激励时代新人树立跨界融合思维、打造和凝聚团队精神的思想前提,育人精神是倡导时代新人担当社会责任、赓续民族力量的价值旨归。
深刻把握科学家精神与时代新人的内在逻辑,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时代新人培育的全过程,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当然,其中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科学家精神的真正“落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实现科学家精神的真正“落地”,必须加强宣传,进一步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提高育人的实效。具体来说,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要以校园为主体,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增强科学家精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首先,需要全方位打造校园宣传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其次,要夯实实践载体,强化实践养成,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实现科学家精神的化育。最后,要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制度作为环境的要素,对于规范和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以制度为保障推动科学家精神教育,才能为实践提供重要支撑。推动科学家精神进课堂,要紧紧抓住课程育人的主渠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导,构建各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将科学家精神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贯彻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播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课程育人体系与方法,提高课程教学中科学家精神的吸引力和说服力”[14]。推动科学家精神进头脑,需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打造全新育人模式,将无形的精神化为有形的情感体验,强化实践主体对于科学家精神的认可,推动精神理念向实践活动的转化。
(二)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积极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要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一定的载体,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内涵以及所承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上的价值诉求具有耦合性,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展开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16],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而科技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群体的优秀精神品质为指引,把青年科技工作者培养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核心力量,助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诉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价值观的正向支持作用。一方面,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所内蕴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明确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克服困难与障碍。同时也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所明确的人文关怀,才能进一步满足社会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另一方面,科学家群体在科学研究中形成的自由探索精神、勇于挑战权威的平等精神,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公正、法治精神对于现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有助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的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个人层面价值诉求的实现也同样需要融合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所内含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为个人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示范引领作用。
可以说,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表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亦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载体。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全过程,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宣传引导、活动引导、以文化人等方法,提高科学家精神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引导社会大众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感知、领悟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协同育人的英雄群像和崇高精神,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从而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为个人品德和价值追求,外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广大青少年群体,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上的先锋作用,打通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从浅入深,引导青少年明晰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另外,要结合实际情况创设实践平台,让青少年有机会了解科学家群体的工作样态,借助亲身的实践感悟,深入体会科学家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新时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内在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科技事业进行了全局性和战略性谋划,科技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开创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但是在若干核心关键领域,我国科技纵深发展仍面临许多“卡脖子”问题,尖端技术的发展受制于人,“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1],当然也还包括科研风气急躁冒进,缺乏开放交流的协同精神,以及“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研评价制度等。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1],爱国精神作为科学家精神的主线,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精神助推力。新时代要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助推我国科技转型升级,必须以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导向,培养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和优秀品质。只有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主动肩负历史重任,将科学追求融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在攻坚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时,以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于危机中育先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实现更多“从0 到1”的创新性突破。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不断落实协同精神和育人精神,营造互相交流、坦诚沟通的科研生态,构建“科学命运共同体”,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科学技术不再是一个依靠个人闭门造车就可以取得重大突破的事业,而是一个全人类前赴后继,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交流和竞争的集体事业,只有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为支撑,广大科技工作者才能形成国际化视野,敏锐地捕捉最新科研动态,在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中互相取长补短,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原创性和引领性发展,以集体之力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卡脖子”难题的解决以及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接续发展无法仅仅依靠一代人就能完成,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贵在接力。”[17]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就是要强调创新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8]。坚持科技创新既是切实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核心着力点,也是推动我国科技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19],才能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研评价制度,建立全新、多维、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从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在攻克“卡脖子”技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新时代通过辨析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概念来明确科学家精神的本质内容和具体表征,有利于深刻把握和系统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规定性;通过梳理科学家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来掌握科学演进的整体规律和时代特征,有利于展开对近现代科学发展的理性反思与现实思考;通过明确科学家精神的新时代价值,有利于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擘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供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