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化背景下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5-30罗颖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6期
关键词:智化古籍成都

罗颖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古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当前,成都古籍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够广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古籍修复工艺落后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的进展缓慢。因此,本文从数智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水平,以期为保护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数智化背景下的古籍保护与研究概述

数智化技术的定义与发展

数智化技术作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产物,正逐步成为核心驱动力量,推动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这一技术体系依托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5G通信技术等在内的先进信息技术,这些技术形成的技术体系共同构成了数智化技术的基础架构(Sign-Tech)。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对海量的运营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从而达到深入洞察并精准掌控业务流程的目的。

数智化技术发展分为3个阶段:

信息化阶段。初步探索数智化技术主要体现在组织内部运用互联网技术(IT)手段实现管理效率的优化和提升。这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电子化、自动化的工具和系统,实现信息的快速流通和高效处理。

数字化阶段。标志着这一时期开始广泛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深入分析并全面优化运营管理技术的重要进化。这一阶段,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对业务运行内在规律的揭示、对发展趋势的预测等,运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实现决策的精准化。

数智化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将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融合到数据分析和应用中,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价值最大化,这代表着数智化技术的高级发展阶段。在数智化阶段,数据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而是通过智能化的分析和应用来驱动业务创新和增长,被视为关键的生产要素。

数智化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处理革命,它通过高效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灵活的共享机制和智能化的管理工具,显著提升了相关单位在信息管理方面的效率和灵活性。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可以在相关单位内部快速、准确地流通,并为市场变化做出实时、快速的反应提供了支持。同时,数智化也推动了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减少了人为差错,降低了运行费用。机构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以更敏捷的业务调整,洞察商业动向,优化资源配置。此外,数智化还增强了跨部门和跨地域的协作能力,使得团队能够无缝对接,共同推动项目进展。这些进步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古籍保护与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传承中华文化。古籍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神与智慧。它们记载着历史的变迁,折射着社会的嬗变,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作用的文化桥梁。做好古籍保护和研究工作,不仅能够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免受时间的侵蚀,更是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份责任和担当。数智化等现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这些知识资源得到更广泛传播和利用,从而更有效地保存古籍的原始风貌。这样不仅使新时期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为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了文化创新。通过传承与创新,让大家在共同书写中华文化新篇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身的文化根源,从而激发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第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古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民族情感。加强古籍保护和研究工作,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既能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坚守文化自信,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又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古籍中的思想精华进行系统整理、研究和传播,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文化安全防线,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这不仅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深远意义,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推动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创新,是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深层价值所在。通过深入挖掘古籍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寻找历史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可以融会贯通地将这些古代知识与现代科技、艺术、教育等相结合,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转化不仅能够赋予古籍新的生命力,还能够激发新的文化表达形式和创意产业,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创新性发展意味着在传承中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教育模式,让古籍中的智慧启迪现代思维、引导社会风尚,从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第四,促进学术研究。古籍作为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邃的思想,为历史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通过对古籍的系统整理、深入研究和创新性利用,学者们能够揭示古代文明的奥秘,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学术交流的深化,还能够激发新的研究视角和探索方法,推动学术界对传统知识的重新解读和现代诠释。古籍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更是为全球学者提供了便捷的研究平台,加速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和共享,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动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为人类知识体系的完善贡献力量。

第五,服务社会发展。古籍保护与研究不仅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经济思想、管理智慧、社会治理经验……这些蕴含在古籍中的宝贵财富,都是历经岁月考验的。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挖掘和现代解读,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如古籍中关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记载,可以为现代农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创新思路;古代的治国理念和法治思想对于现代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借鉴作用。这些古代智慧与现代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社会管理策略,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保护和研究古籍的成果已成为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力量。

数智化技术与古籍保护研究的融合发展途径

第一,数据化保存。将古籍善本内容精确地转化为电子数据格式,运用先进的扫描技术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扫描技术可保证高质量地保存古籍原始影像,而OCR技术则将影像中的文字信息进一步转化为可查的文字。这不仅便于古籍的查阅和复制,减少对实体古籍的物理损耗,而且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古籍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从而提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二,关联化挖掘。通过对古籍文献资料的分析,往往能够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如文本之间的关联性、主题模式以及作者的文笔风格等都能够得到识别。此外,构建古籍知识图谱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它将古籍内容以图形化、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组织,使得研究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古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更广泛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种知识图谱不仅有助于研究者进行跨文本、跨领域的知识推理,还能够促进跨学科的合作。通过数据挖掘与知识图谱的结合,古籍研究正逐步走向智能化和系统化,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第三,智能化分析。应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使古籍内容得以自动解析、分类和标注,从而加快了对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过程。而机器学习算法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它可以从大量的古籍资料数据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模式,自动进行文本翻译和内容摘要,为研究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提供一条快速的路径。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减轻了研究者的工作负担,还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智能推荐系统通过分析研究者的历史行为和偏好,能够精准地推荐相关的古籍资源,极大地提升了研究的针对性和便利性。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既为研究者节省了寻找素材的时间,同时也为快速传播知识、沟通学术提供了便利。该技术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智能分析与辅助研究技术的发展正为古籍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第四,虚拟化修复。通过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我们可以对受损的古籍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修复,不仅恢复其原有的艺术风貌,还能在不触碰实体书籍的情况下,完整地展示古籍的每一个细节。这一技术的运用,在降低对原件潜在损害风险的同时,使古籍修复工作更加安全。此外,通过构建数字化展示平台,能够将古籍以3D模型的形式呈现,甚至结合动态效果,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古籍的创作时代,感受历史的韵味。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在丰富用户感官享受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大众对古籍文化的认知与兴趣。数字化展示平台的建立,为古籍的普及教育和国际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跨越时空限制,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欣赏和学习。

第五,保护性传承。通过高精度扫描和数字化技术,古籍的原始内容得以完整地转化为数字形式,实现了长期、安全保存,有效避免了因环境变化、自然灾害或人为疏忽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失。这种数字化保存不仅为古籍的物理形态提供了保护,也为未来的研究和教育提供了便利。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更深入地解读和研究古籍内容,让公众更广泛地了解古籍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通过构建互动式的在线平台和教育应用,公众能够以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方式接觸古籍,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数智化技术还能够帮助建立古籍知识库,为学者提供研究工具,促进学术交流,确保古籍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影响力。

通过以上途径,古籍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仅能够确保文化遗产的持久生命力,还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光彩,为全人类的文化宝库增添宝贵的财富。

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的现状分析

成都古籍资源概况

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心,同时也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成都的古籍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川内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高校院所等古籍公藏单位的总藏量约为220万册,其中成都的古籍数量庞大、种类丰富。根据成都市各级古籍保护单位的梳理,成都市各级古籍保护单位名单及古籍藏量统计如下:

从成都县(市、区)县角度进行梳理,成都古籍收藏单位共23家,其中公藏20家,分布在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管所;民间藏书3家,分布在龙泉驿区、双流区。具体如下:

图书馆12家:青羊区图书馆、郫都区图书馆、温江区图书馆、新都区图书馆、崇州市图书馆、大邑县图书馆、简阳市图书馆、彭州市图书馆、邛崃市图书馆、都江堰市图书馆、新津县图书馆、蒲江县图馆;

博物馆4家:新都区杨升庵博物馆、蒲江县博物馆、都江堰市博物馆、彭州博物馆;

档案馆2家:蒲江县档案馆、新津县档案馆;

文管所1家:新津县文管所;

中学1家:青白江城厢中学;

民间藏书3家:龙泉驿区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双流区棠湖中学(陈伟芳藏)、双流区瞿上斋(袁显福藏)。

据笔者调研成都图书馆后统计,成都古籍藏量合计约26万册,以全省藏量220万册计算,成都古籍藏量占全省藏量的12%。

这些古籍作为巴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数量庞大、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形式多样,既反映了巴蜀地区的历史变迁、文化沿革,又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这些古籍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深邃思想,不仅记录了古代巴蜀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成就,还展现了他们对于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这些古籍的开拓性和创新性,为现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天府文化的精髓,探索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地域风貌。这些古籍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更是推动文化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传承和发展天府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第一,古籍保护的历史传统。无数学者和藏书家怀着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投身于对古籍的搜集、整理与传承工作。他们不仅在成都地区广泛搜集散落的古籍,还远赴他乡,甚至海外,只为寻回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学者和藏书家们的努力,不仅丰富了成都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的古籍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第二,古籍保护的进展。成都市政府及文化部门对古籍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扩充藏书。积极开展古籍普查登记,推进古籍修复工作,使保护与研究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常态化。

第三,古籍修复中心的配套设施。成都市在古籍保护方面采取了全面而细致的措施,各级古籍保护机构均设立了专门的古籍库房,这些库房不仅配备了先进的保护设备,还遵循严格的管理规范,以确保古籍的安全和完整。这些设施的建立,为古籍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同时也为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了便利的访问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古籍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如成都市图书馆(成都市古籍保护中心)专门设置有1个古籍修复中心,配备了专业修复设备和工具。

第四,古籍修复的实践与成果。成都市图书馆初期以修复清刻本为主,如《真迹目录》《蓬溪县志》《六书故》等。随着技术的提升,逐渐开始修复更加珍贵的明刻本,如《孙文垣医案》《孟子注疏解经》《春秋公羊传注疏》等。2012—2013年期间,新津县古籍修复工程完成,共修复各类古籍132种405册35384叶。

第五,古籍研究的发展。成都的学者和专家们积极开展古籍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古籍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发布研究成果等多元化活动,积极促进古籍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与创新。这些活动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平台,还激发了公众对古籍文化的兴趣,从而为古籍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注重将古籍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数智化技术应用

第一,古籍数智化。古籍数字化一直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抓手,涵盖书目数据化、全文数字化、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成都市古籍保护中心早在2008年就已经启动古籍书目数字化工作,并于2011年成功建立成都图书馆古籍书目,为读者检索古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成都图书馆《成都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均实现了对读者免费开放,缓解了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第二,古籍再造出版。古籍的数字化再造工作,不仅促进了原始文献的长期保存,而且极大地便利了学者对文献内容的深入挖掘与研究。成都图书馆对民国时期石印版的《成都通览》进行了精心的数字化复原。这部作品详尽地记录了清末成都的自然地理、城市建筑、民间风俗以及日常用语等多元面貌,堪称一部描绘成都历史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这套书的数字化复原,我们得以一窥清末民初成都社会的丰富面貌,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对于研究和传承成都的历史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专业人才短缺

第一,专业技能要求高。数智化古籍保护工作要求专业人才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包括但不限于文献学和历史学等,这些领域的知识为深入理解和分析古籍内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专业人才还需精通现代数字化技术,如图像处理技术,以确保古籍图像的高质量扫描;熟悉OCR技术以实现文本的自动转换,进而高效地存储和检索古籍数据。这种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使得人才培养难度增加,导致专业人才短缺。

第二,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古籍保护的数智化进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工程,它要求文献学、历史学、信息技术、数据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紧密协作,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创新发展。然而,目前学科交叉融合的程度还不够,缺乏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项目,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技术设备与方法落后

第一,数智化设备陈旧。许多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缺乏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如高质量的扫描仪、高清摄影设备和专业的数智化工作室,这限制了古籍数智化的质量和效率。

第二,数据处理方法单一。当前,古籍保护的数字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OCR技术来实现文字的自动识别与处理。但在面对古籍特有的字迹模糊、错别字繁杂等问题时,OCR技术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往往造成识别率降低、错误率升高。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在结合人工校对和先进图像处理技术的同时,不断优化OCR算法,使古籍数字化的精确性和高效性得到提高。此外,对于非文字内容如图像、图表等的处理手段也相对简单,缺乏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对古籍保护和数智化手段融合的需求单一。目前,各古籍保护单位更多是将古籍数字化、数据化,局限于数字化存储与复制,也有部分单位开展了虚拟修复与展示,但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分析与辅助研究等方面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第一,标准化与规范化不足。在古籍数字化领域,虽已发布《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古籍数字化和知识标引规范手册(暂行)》,但面对庞大的古籍资源,由于人力、财力等限制,不同图书馆和文化机构部分古籍数字化资源采用的技术手段、文件格式以及数据存储规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的情况。这种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数据的相互操作,使得跨机构的数据整合和利用变得复杂。

第二,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与传播不足。相对单一、缺乏创新的数字化古籍传播利用方式,未能对古籍的时代价值进行充分挖掘,使得数字化资源的教育文化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资源开放程度不足。尽管许多图书馆和机构已经进行了古籍数字化,但部分资源并未完全向公众开放,或者开放程度有限,导致古籍资源的利用价值未能充分发挥。一些古籍数字化平台的检索系统不够智能,用户难以通过关键词或其他方式快速找到所需信息,影响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四,版权与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在古籍数字化的进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版權归属问题,对于多家古籍收藏单位存在不同版本的同一份古籍这种状况,数字化后的古籍版权归属问题也值得探讨。

政策支撑和资金投入不足

第一,制度建设仍需跟进。成都市出台的《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将古籍保护纳入其中。《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了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管理职责和保护措施。成都市还出台了《关于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各责任部门的工作目标、任务、具体措施、职责分工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方案强调了要加强古籍普查登记、修复整理、数字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古籍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保护。新形势下,关于古籍保护和古籍数字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还需要长期、持续跟进。

第二,资金投入还需加大。古籍数字化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技术研发、设备购置、人员培训、项目实施等方面。目前,部分图书馆和机构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籍数智化工作的进展。

数智化背景下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应用数智化情景,提高古籍保护质量

第一,更新数字化设备。加大投入力度,更新陈旧的数字化设备,引进先进的扫描、识别、处理等设备,提高数字化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二,研发新的数据处理方法。针对古籍的特点和难点,研发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如基于深度学习的文字识别技术、非文字内容的处理方法等,提高数字化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第三,加强数据共享与整合。制定统一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古籍保护工作的高效协同。此举有助于参与古籍保护的所有机构,在简化数据共享流程、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同时,在设备选择、技术应用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建立资料共享平台,提高资料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各古籍保护机构之间的资料共享与整合。

第四,明确版权归属。在古籍数字化保护的进程中,确保版权归属的明确性至关重要,以保障版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为此,可以通过与版权持有者签订详尽的授权协议,并建立完善的版权登记制度,来确立和维护版权的归属问题。采用先进的数字水印、加密技术、版权管理信息等手段,对古籍保护数字化内容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加强技术研发,不断提高保护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些措施将为古籍的数字化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促进知识的合法流通与共享。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古籍保护专业团队建设

第一,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为热衷、投身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培训平台,扩充古籍保护数字化相关的教材、课程内容,并创造实践机会,以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支持古籍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第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项目,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

第三,提高社会认知度。提高社会对这一领域的认知和兴趣,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古籍保护数字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四,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激励更多的人才投身到古籍保护数字化的工作中去,为古籍保护数字化工作作出贡献,同时,也要关注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渠道。

创新古籍修复技术,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第一,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对古籍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提高修复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比如,利用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可以实现对关键要素的自动识别,如文字、图像、版式等,这些要素在古籍中都是可以实现的。这一技术的应用为古籍的修复与复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极大地提升了相关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二,开发智能修复系统。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技术,我们可以研发出智能化的修复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古籍进行高效的自动或半自动修复,极大地提升了古籍修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这种系统可以识别古籍中的破损、污渍等问题,并自动或半自动地进行修复,大大提高了修复效率和质量。

第三,利用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复制古籍中的损坏部分或制作修复所需的工具和材料。运用3D打印技术,可以对古籍原状、结构进行精确复刻,保证复原后的古籍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同时,增强其可读性,从而更加有助于古籍的传承与研究。

第四,建立数智化修复平台。构建一个数智化的古籍修复平台,实现古籍数字化后的在线修复工作。这一平台支持多用户协作,使得远程修复和实时沟通成为可能,从而显著提升修复工作的效率和灵活性。此外,该平台还整合了确保修复过程中数据安全可靠的版本控制和数据备份功能。

营造古籍保护与研究的浓厚氛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第一,政策制定和法规支持。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指导方针,积极鼓勵并支持古籍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版权得到有效保护,防止古籍资源遭到不当利用或非法盗用,从而为古籍的长期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第二,资金扶持。古籍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以支持关键的技术研发、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构建一个全面的支持体系,以确保这些宝贵文化遗产能够以最现代、最高效的方式得到保护和传承。政府应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为古籍保护与传承数智化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三,推动技术研发。政府可以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力量,推动古籍保护与传承数字化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积极支持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应用于古籍数字化的研究与实践,以显著提升古籍数字化处理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专业人员能够更精确地解析古籍内容,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四,建立合作与交流平台。政府应构建一个古籍保护与传承的数智化合作与交流平台,以此促进不同机构和专家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和技术协作。此平台将为古籍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加速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推动整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还有助于推动古籍保护与传承数智化的创新发展和经验推广。

本文选自:“数智化背景下成都古籍保护与研究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E-2023-23)2023年度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成都市社会主义学院校院学术研究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成都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智化古籍成都
沙漠公路数智化升级探索
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沙冒智化的诗
沙冒智化的诗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穿过成都去看你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数看成都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