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创作背后
2024-05-30郑学富
郑学富
2004年12月15日,笔者作为家乡代表进京参加贺敬之文学生涯65周年暨《贺敬之文集》出版研讨会,有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著名作家魏巍,并主动上前握手交谈。上中学时,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解魏老的名作《谁是最可爱的人》,从那时起志愿军的伟大形象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在抗日烽火中崭露头角
1920年3月6日,魏巍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一个贫民家庭,原名魏鸿杰。1937年12月,他改名“魏巍”,参加八路军第115师随营学校的学兵队。1938年春,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魏巍被分配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编辑科工作,不久调到军区独立第1师1团1营任教育干事。魏巍以笔名“红杨树”发表诗歌《滹沱河》《高粱长起来吧》《黄槐花飘落的时候》和《月夜短曲》等。1940年夏,魏巍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察冀边区分会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次年当选为晋察冀诗会委员。
1942年是敌后抗战最艰苦的一年。日军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也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华北等地遭受严重旱灾,致使边区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民在半饥饿状态下浴血苦战。中共中央号召广大军民发扬革命精神,咬紧牙关,并先后制定和实施了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等一系列政策,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魏巍创作了抒情叙事长诗《黎明的风景》,作品因成功表现了艰难环境下的抗日斗争生活,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
深入战俘营进行调查
1950年2月,魏巍被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担任宣传科科长。
1950年10月19日晚,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25日,志愿军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仗。魏巍心潮澎湃,赴朝作战的愿望极为强烈。一个月来,他创作了十几首街头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12月中旬,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上级派他和新华社对外部外文改稿专家夏庇若、新华社的处长陈龙组成一个小组,前往朝鲜调查美军战俘情况,以便开展对敌政治斗争。
魏巍等人来到碧潼战俘营后,发现这里完全不像是关战俘的地方,营区周围没有设置铁丝网,收容了美国、英国、法国、土耳其、菲律宾等13个国家的战俘。他们住的房子是暖的,吃的食物也是热的,还分到了新棉衣和毯子。俘管干部组织战俘读书报、听广播、听报告、看电影、开座谈会、开展娱乐活动等,帮助他们认识朝鲜战争的性质,揭露“联合国军”的罪行。
魏巍等人接触了许多美国官兵,同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这些俘虏中有不少人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厌战情绪,他们只想早日回国与家人团聚。有些战俘向世界各地的和平反战组织发出呼吁书,要求美国停止朝鲜战争;有的给新闻机构和报刊撰文,寄发照片、录音,表示拥护中朝两国政府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主张。尽管战俘们思想各异,但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遇到了当时世界上最难对付的军队,有人说:“贵军的武器虽然差一些,但是作战素质真是好极了。我同德军、日军都作过战,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有如此勇敢的精神,有如此熟练的夜战技巧,简直是天生的打仗專家。”
关于战俘营的所见所闻,魏巍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原本他们至此就可以回国,最后却不约而同地想到前沿阵地看看。
奔赴前线采访
魏巍等人冒着美军的狂轰滥炸,昼伏夜行,来到汉江南岸志愿军一个师的指挥所。而后,夏庇若他们到了汉城,魏巍则留了下来,在前沿阵地采访了三个月。
在战地采访时,魏巍都是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袭击,抢时间进行的。如采访时任第38军112师335团1营营长王宿启时,魏巍和他是在阵地前沿的山坡上分几次谈完的。王宿启含着热泪讲述了松骨峰阻击战的惨烈和悲壮。
松骨峰位于龙源里东北方向,主峰标高288.7米,与三所里、龙源里形成鼎足之势,是我军扼守歼敌的好地方。1950年11月,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接到坚守松骨峰、阻击南逃美军的任务。为了给大部队合围赢得时间,聚歼敌人,1营3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美军集中了32架飞机,18辆坦克,几十门榴弹炮和千余步兵向3连进攻。3连阵地一片火海,最能体现“最可爱的人”的壮举出现了:
一发汽油弹落在战士邢玉堂跟前,他被一团大火吞没,临死前,他冲向敌阵,刺倒几个惊慌失措的敌人后,死死抱住一个敌人的脖子,滚下山去,用身上的火焰把敌人活活烧死;连长戴如义左腿被炸断了,仍顽强指挥杀敌,后中弹牺牲;指导员杨少成子弹打光了,端着刺刀冲向敌人,一个美国兵抱住他的腰,又有六七个敌人围住他,他临危不惧,拉响了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副班长井玉琢全身被汽油弹烧着,他像一条火箭射向敌群,抱着美国兵滚下山去……
3连伤亡惨重,炊事员、通讯员都参加了战斗。排长牺牲了,班长主动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主动接替;最后3连阵地上仅剩下7个人,仍顽强地坚守阵地,击退敌人进攻。
在汉江前线的日日夜夜,他一次又一次地被战士们的英雄壮举感动着……
讴歌“最可爱的人”
1951年2月,魏巍回到了祖国,此时他已调到《解放军文艺》任副主编。魏巍根据朝鲜的见闻和感受,很快创作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11篇战地通讯。
关于这篇通讯的构思和写作,魏巍后来回忆说:“《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很久以来就在脑子里翻腾着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是我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我在部队里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我和他们坐在一起,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满心眼儿地高兴。”他曾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从情感的浪潮中蹦出来的。我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战士的英雄气概,他们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把我完全感动了。”
在写作中,魏巍从20多个最为生动的故事中,几经推敲、删减,最后选定3个最能反映志愿军思想情感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们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由于感受深刻,魏巍下笔时一气呵成,一天多就完成了创作。
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看了该文后十分激动地说:“好几年没有见到这样的好文章了。它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志愿军战士最崇高的奖赏。”于是他决定破例将此文放在《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位置发表。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第1版隆重推出。
作品影响数代中国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经发表,立刻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它激发了朝鲜前线广大指战员的斗志,鼓舞了祖国人民努力生产、支援前方的干劲。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
毛泽东读了此文后,立即批示:“印發全军。”
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1953年9月23日,周恩来在全国第二次文代会上作报告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讲到这里,他停下来,望向台下问道:“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魏巍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场的人给予热烈掌声。周恩来对他说:“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北京各大学纷纷邀请魏巍去作报告。《人民日报》编辑部也请他去座谈,让他谈谈究竟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邓拓主持会议,并在会上朗读了文章的第一段。魏巍的发言整理为《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为附录收入1951年冬出版发行的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初版中。由于此散文集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一年之内便被再版。《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作品,家喻户晓,享誉中外,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鼓舞、教育了几代人。1957年,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俄译本。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具有时代标记的重要作品。正是有了魏巍的记录,英雄们的光辉形象才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们的精神才能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进。(题图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不同版本)
编辑/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