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与《午间半小时》
2024-05-30孟红
孟红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处的年代,报纸和广播是他们了解时事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收听广播是邓颖超晚年的主要“消遣”方式,然而这种“消遣”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休闲,除了关心国家发展以外,也是一种心灵慰藉。
写信寻找昔日战友
自从周总理去世后,晚年的邓颖超看似平静的外表下,有着无法向人倾诉的思念。《午间半小时》开播不久,邓颖超几乎每天都会收听这档节目,这也成了她的午间精神食粮。她还向身边工作人员热心推荐,经常把听到的内容和大家分享。
1987年5月的一天,邓颖超在《午间半小时》里听到昔日战友王华冰的事迹,感到非常惊喜和激动。她对身边工作人员感慨道:“王华冰是一位十分忠厚老实的党员,后来我们联系少了,也是因为她知道我忙,不想给我添麻烦。但我心里一直都惦记着她。”说完以后,邓颖超马上提笔给节目组写信。然而,邓颖超写信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此事勾起了她对往事的諸多回忆,待字斟句酌写完,一共花了好几天时间。信中说道:“王华冰同志是一个好样的女共产党员,我时(常)想起她。”她希望节目组可以提供王华冰的通讯地址,还非常体谅地表示:“如果太麻烦的话,那就不必去问了。”
邓颖超在信的后一部分用了不小的篇幅,针对广播里周恩来同志提倡夫妻“八互”的说法,将自己知道的真实情况作了更正。她说“八互”是她本人提出的,并未以正式文字发表过,信中写道:“恩来同志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是默认的,所以不应是由他提倡的,我并不是争这点提出权,而应将事实经过告诉你们,你知道就可以了,更不需要更正了。”
邓颖超在信中提及的夫妻“八互”相处原则是:互爱、互敬、互勉、互慰、互让、互谅、互助、互学。
《午间半小时》节目组在收到邓颖超的信后,立即将王华冰的材料送到西花厅。王华冰191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37年参加工作。1939年4月,她经邓颖超介绍入党,后受其直接领导,在重庆经过8年的地下斗争,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王华冰历任中共纺织工业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武汉钢铁公司机关委员会副书记、武汉钢铁公司医学院副院长、武汉钢铁学院党委副书记、郑州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1983年7月,王华冰离休后,依然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热心教育,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
邓颖超一字不落地将材料读完,有的地方还读了好几遍,特别是了解到王华冰和她的丈夫几次将家里攒下来的积蓄拿出来,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支持教育事业,她十分高兴地说道:“王华冰同志不愧为党培养几十年的老党员,多年不见,我很想念她。”
由于各种原因,两人没有立即相见。1991年,王华冰出席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会议期间,她见到了邓颖超。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是两人的最后一面。
写信讨论并赞同“安乐死”
对于生死,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邓颖超自有她独到的见解。
1988年,她在《午间半小时》节目里,听到了北京首都医院的一位大夫在谈论“安乐死”的话题。她不仅认认真真地听完了节目,而且认为“安乐死”值得提倡。不久,邓颖超以一名普通听众的身份,给《午间半小时》节目组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赞成“安乐死”,信中还写道:“我认为安乐死这个问题,是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我在几年前,已经留下遗嘱,当我的生命要结束,用不着人工和药物延长寿命的时候,千万不要用抢救的办法。”
邓颖超的这封信也被《午间半小时》播了出去,感动了无数听众。
后来,她还专门写信给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与请求。李鹏在收到信后,立即写信给江泽民,详细报告了邓颖超信中表述的内容。江泽民对邓颖超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赞扬,认为邓颖超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与学习。这封信件也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一直妥善保存。
之后,邓颖超反复叮嘱身边工作人员,一定要按照她的遗嘱来办,她的秘书赵炜也曾无数次地表示:“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力按照您的原则来办。”
匿名给孩子捐助科研经费
邓颖超不但关心国家大事、社会民生,而且十分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有一次,她在《午间半小时》听到了几位中学生自费成立了自主研究天文的“星俱乐部”的事迹,十分感兴趣。她再次热切地写信给节目组,并委托赵炜将自己积存的1000元钱捐给他们,还三番五次地叮嘱赵炜:“一定不要写我的名字,不要让他们知道是我给的。”
孩子们在收到这笔在当时看来并不菲的科研经费后,非常激动地写信给这位“不知名的长辈”,表达了他们真挚的感激之情,也表明了他们的决心,将来一定会用更大的成绩来回报她,回报国家。信中,孩子们还提到,想去登门拜访她。
邓颖超一字不落地看完孩子们的信后,激动地点点头,她当然也想见见这些热爱天文事业的可爱的孩子们,只是双方暂时还无法见面。邓颖超称自己会一直关注这群孩子们,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也希望能够看到他们的成功。
邓颖超曾经说过:“我们的年岁虽然大了,但是我们的思想绝不能老化。三国时曹操曾在一首诗中说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宋朝的大诗人苏东坡也在一首诗中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古人尚能从槽头老马和门前流水中激起青春壮志,我们这些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老同志,更应该保持革命的朝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出余光余热。”而她时常通过媒体关注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经济发展的言行举止,正是这番肺腑之言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印证。
题图/陈自罡
编辑/汪慧